非凡十年 常平答卷|乡村振兴绘就幸福底色,新景美景串珠成链

乡村振兴绘就幸福底色,美丽村居点亮品质之美。

十年来,常平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面貌逐渐显露,全镇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新景美景串珠成链,高品质打卡点遍地开花。

十年增幅超51% ,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2022年6月,常平镇白石岗村第四届黄皮文化节、常平镇“荔熟蝉鸣 相约朗洲”荔枝旅游文化节活动相继举办,不仅吸引了大批市民游客前来体验采摘乐趣,还通过“直播带货”,以“线上+线下”形式拓宽黄皮和荔枝的销售渠道及平台,为农户带来可观经济收益。

近年来,常平以黄皮、荔枝等特色农业资源为切入点,充分利用白石岗、朗洲种植基地,以农产品为媒助力乡村振兴。从传统的采摘销售到线上直播,从农产品本身到衍生产品的开发,从农户散卖到统销统购再到品牌活动……常平借力乡村特色推动产业蓬勃发展,助力农户实现增收。

2021年常平村组总收入105685万元,比2012年增长35732万元,增幅达51.08%。十年来,常平着力打造乡村特色产业、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建设村级工业园,多措并举之下,村集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常平近年来在特色产业打造、文旅建设、“一村一品”专业村等方面集中发力。其中,桥梓村被纳入东莞特色精品示范村,塘角、朗洲村被纳入东莞市“特色精品村”;白石岗、朗洲、横江厦、袁山贝村获评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沙湖口锦鲤场、润甜产品种植场等被认定为市农业休闲观光点,都市农业成为农村增能创收新途径。此外,打造“红色文化”“研学实践”旅游路线,中共东莞县委机关旧址、李任之故居成为全市红色教育基地。

今年10月,常平镇桥梓村华丰国际智造城项目签约仪式在桥梓村举行,该项目位于桥梓村核心地带,占地面积约92亩,原状为旧厂房和宿舍。2019年起,桥梓村在镇委镇政府的指导下,大力推进“工改工”项目,并计划引进具发展前景的核心企业,预计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可达8.7亿元,年度税收可达4600万元。

近年来,常平持续推动旧村工业园改造,盘活村中低效用地,同时招引一批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入驻,在推动村级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增强其自身“造血能力”,推动村级产业转型升级,助力村级经济高质量发展。

十年村貌蝶变,从“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转变

站在仁和水沙湖口村段的镇湖桥上环顾四周,美丽的乡村画卷呈现眼前。蓝天映照下的碧水波光粼粼,两岸水泥道路干净平整,岸边种植了花卉绿植,墙体进行了彩绘美化,闲置地也改造成了休闲小站。群众或在新铺的沿岸道路上结伴散步,或在新修的休闲小站里惬意乘凉,景美人和的情景时时上演。

沙湖口村环境的改善,是常平以美丽幸福村居建设带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近年来,常平累计投入2.7亿元建成美丽幸福村居项目165个,成功创建桥梓特色精品示范村并通过市的验收。此外,筛选部分村为常平2020-2022年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示范村,并为其“量身打造”美丽乡村线路。

近年来,投资超8亿元的寒溪河“一河两岸”(常平段)工程成为常平打造美丽乡村风貌带的典范,母亲河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让周边群众休闲打卡有了好去处。此外,涉及23个村、计划总投资额达8000多万元的97个人居环境优质项目也在加速推进,力争近两年内打造一批人居环境示范标杆。

当前,常平已全域达到了“干净整洁村”“美丽宜居村”的标准,2019年和2020年连续两年在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新格局愈加凸显。

乡村新景遍地开花 ,“四小园”和美丽家园建设正酣

“小花园”里各色鲜花争奇斗艳,“小菜园”里蔬菜长势喜人,“小果园”里硕果累累,“小公园”里绿意盎然……走进朗洲村,各式各样的“四小园”在村头巷尾、房前屋后、院里院外“见缝插绿”,成为“扮靓”乡村的独特风景。

“我们将村内的闲置地块、卫生死角清理干净,种上了果树、蔬菜和绿植,如今村内推窗见景、开门见绿,得到不少村民群众的称赞。”朗洲村负责人表示,“四小园”给村内环境带来的变化,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不少村民还效仿村里的做法,主动将自家门前闲置地改造成实用又美观的小菜园、小花园,为乡村环境的持续美化出一份力。

近年来,常平因地制宜推进乡村“四小园”及口袋公园建设,用“绣花”功夫描绘美丽乡村画卷。截至目前,全镇已建成“四小园”331个,实现“四小园”31个行政村全覆盖,同时高标准建成了鹤舞园、鹤知园、玖珑湾市政公园等口袋公园。

在常平镇漱旧村,由危房、闲置地块改造而成的织月小院、舒心小院,成为“网红”打卡点;由陈旧的老人活动中心改造而成的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分设女子书法中心、积分超市、陈氏家风文化、摄影协会工作室等功能区,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获得精神滋养。小小村庄经过改造,实现了颜值和内涵双提升。

漱旧村的蝶变,是常平美丽家园建设的成果之一。2021年,常平选取了下墟村、袁山贝村、漱旧村为示范村,率先开展“以美围家”美丽家园建设行动,打造具有本村文化、历史、民俗等特点的美丽家园精品村,形成了一批精致优美、乡韵浓厚的村落景观,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全镇范围内掀起美丽家园建设的热潮。

村容村貌实现质的提升 ,人居环境“常好常新”

“现在村里背街小巷干净整洁,道路经硬底化后也好走了,不时还能看到亮丽的墙绘,跟以往大不相同!”谈起村里的变化,司马村村民尹先生语气中满是自豪和赞许。原来,近年来该村以“干净、整洁、美丽”为目标,以“绣花”功夫大力整治人居环境,对破旧围挡、乱拉挂、“脏乱差”等进行全面清理,同时将司马牌坊、炮楼、大塘景观湖 、司马公园等景点“串点成线”,村容村貌有了质的提升。

与司马村一样实现“颜值”大提升的,还有常平全域32个村(社区)。近年来,常平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坚持因地制宜、建管并重、长效运行的管理思路,在村容村貌提升、“厕所革命”、垃圾处理、污水治理、“三清三拆三整治”、城乡硬件配套等方面齐驱并进,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以农村“厕所革命”为例,常平高标准狠抓公共厕所规划建设和环境整治、提升公共厕所管理维护水平、加强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全面推进“厕所革命”。当前,常平累计完成公共厕所升级改造81间,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100%。

此外,常平稳步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加强建筑垃圾监管,完成笑金坑、桥沥北门垃圾填埋场整治,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全镇保洁覆盖率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并完成生活垃圾分类“1+1”示范片区建设年度任务。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常平完成了全镇32个片区雨污分流工程,建成污水管网约1100公里、15座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建成区污水管网全覆盖。

常平坚持以铁的手腕全面整治清拆“两违”建筑、“零容忍”新增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全域推进“三线”整治。同时持续优化各项城乡软硬件配套,建成升级一批品质交通工程,2021年以来更是新增1278个村级停车位。

为长效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成果,常平还通过常态化落实多级联动机制、每月开展人居环境评价、奖优罚怠、利用“轻流”系统巡查等举措,建立起人居环境长效管理机制,保障人居环境“常好常新”。

【记者】韦基礼

【通讯员】潘玲 陈沛林

【摄影】周伟钧 刘锦荣等

【作者】 韦基礼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乡村   司马   村内   串珠   因地制宜   底色   答卷   人居   污水   村民   非凡   美景   特色   农村   幸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