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汇流处神似“鸳鸯锅”,湿地公园已露芳容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当伊洛河在巩义市河洛镇境内汇入广阔的黄河,水色偏清的伊洛河水与水色偏黄的黄河水交汇,清浊明显的界限,体现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伊洛河汇入黄河处 巩义河务局袁冬青拍摄

这里,是伊洛河的入河口,是洛口,也是洛汭,有太多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既是自然的,又是人文的。经过多年的环境治理,这里风烟迷古渡,霜雪老青山,沙洲如月,湿地如画,而宿鹭安静,鸿雁休歇。

如今,以“一轴、两环、四区”的景观设计为基底的黄河及伊洛河水脉为灵感,运用曲线形式以自然、生态的表现手法,展示出景观脉络的“韵律之美”的河洛湿地公园,一期工程已经正式对公众开放。游客置身河洛交汇之地,可以俯察水草洲鸟,仰观山岭高低,遥想河洛古国的过往,体味两水交汇的奇观。

伊洛河汇入黄河处 巩义河务局袁冬青拍摄

【地理】河南境内也有“泾渭分明” 清清伊洛河汇入浊浊黄河水

伊河、洛河蜿蜒东北行,在偃师合二为一后,继续曲折北上。终于,告别了嵩山余脉和邙岭余脉的左右夹峙,在巩义市河洛镇洛口村附近汇入黄河。

河洛交汇之处,水色清浊分明。这是泾渭分明在河南境内的生动体现,当地有种说法,伊洛河临近黄河的河段,又被称作清水河。清水微波,黄水浩荡,两水交汇,孕育了不少神话传说,滋生了很多文化历史。

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 》记载,“洛水于巩县东径洛汭,北对琅邪渚,入于河,谓之洛口矣。自县西来,而北流注河,清浊异流,皦焉殊别”。虽然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但郦道元眼中的河洛交汇处奇观,迄今仍如出一辙。

河洛交汇之处,古时又被称为洛汭。《明史·地理志》记载,“洛水,旧经巩县北入河,谓之洛汭,亦曰洛口。嘉靖后,大河北徙,去洛口远,故洛水又东流乃入河者,其地亦名洛汭,即什谷也。”可见,河洛交汇处,在历史上非止一地。

如今的河洛交汇地,西南侧有神都山,俗称为邙山头,站在黄土造就的山巅,俯瞰不远处的洛汭,可以遥想河出图、洛出书、伏羲画八卦的传说。

而沿着河洛交汇处向东,一段距离后,黄河南岸出现一块台地。别看台地不高,面积不大,却是伏羲台之所在,又被称为河洛天坛。站在伏羲台上,北望黄河,西北望洛口,南望嵩山,东西望邙岭,便会觉得刘禹锡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所言不虚也。

伊洛河汇入黄河处 巩义河务局袁冬青拍摄

【文明】古代大运河的重要节点 史前文明在这里汇聚

2020年5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河南郑州公布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河洛古国成为一项惊世考古发现,而其遗址便是巩义市河洛镇。

而位于神都山下、伊洛河岸边的洪沟遗址,则证明了11万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生活过,创造了史前的文明。而巩义境内古人类文化遗址,比比皆是,分布在伊洛河及其支流两岸,由此可见此处文明之悠久。

古往今来,这里是重要的交通枢纽。隋唐大运河通济渠与永济渠在郑州交汇,向西借道黄河,至洛口处拐入伊洛河,一路西南行,将物资、货物等运送至洛阳城中。这里,见证了千百年来水运的兴衰,更有无数文人墨客在乘舟抵达洛口时,留下感慨万千的诗篇。

汉安帝永初七年(公元113年),班昭随儿子曹成(字子谷)去陈留赴任。在《东征赋》里,他这样写道,“历七邑而观览兮,遭巩县之多艰。望河洛之交流兮,看成皋之旋门”。在伊洛河入黄河之处,面对泾渭分明的水流,当时的他,或许心怀激荡,不能自已。

盛唐诗人储光羲,写下了《夜到洛口入黄河》。当时的洛口,沙洲上芳草萋萋,“河洲多青草,朝暮增客愁。客愁惜朝暮,枉渚暂停舟”。中唐诗人韦应物,在《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一诗中写道,“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远树依约,夕阳明灭,河流浩荡,天气寒肃,而孤村点点,雁鸭飞动,这样的意境,便是今日人们口中的“诗和远方”。

而曾经的巩义八景,有两景都和洛汭相关。一处是“洛口春游”,“日射山岚晃翡翠,风腾水面簇沦涟”,风动水面,日射山岚,青山绿水,春景鲜明。

一处是“什谷异流”,“河洛源头各一山,曾经什谷两相关。朝宗大海浑无别,会赴平川却有班。清浊分流争活泼,图书合派尽潺湲”,道出了河洛交汇处的历史传说和地理风土。

巩义河洛黄河湿地公园 巩义市林业局供图

【改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形成“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湿地景观

伊洛水悠悠,黄河水浊浊。千百年来,风起云涌,水波浩荡,成为自然和人文范畴内的独特存在。

巩义市林业局有关人士说,巩义市湿地资源丰富,主要分布于辖区内北部的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属内陆永久性河流湿地,是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河流湿地之一。

近些年来,巩义市持续加强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管理工作,相继开展了打击非法采砂、“绿盾”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等专项行动,共计整改处理343户,累计拆除各类构筑物、建筑物47万余平米,市镇两级共投入整改资金9000余万元,彻底解决了保护区成立18年来的诸多历史遗留问题,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的改善,营造出“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湿地景观。

伊洛河汇入黄河处,沙洲处处,鸟类翩翩 巩义市林业局供图

又是秋深冬近,北雁南飞,候鸟成群。经过长期以来的环境整治和生态恢复,巩义市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焕然一新,吸引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二级保护动物大天鹅等百余种迁徙鸟类“做客”巩义。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了解到,目前,保护区内现有黑鹳栖息地3处、大天鹅栖息地7处,其它迁徙鸟类栖息地20余处,在冬季鸟类迁徙期间仅大天鹅就有2000余只,其它鸟类已达数万只。

随着湿地退耕、退渔、退企、退砂等人为活动退出步伐的加快,巩义黄河湿地相继涌现出“天河龙湾小三亚”、“河洛交汇神都山”、“太极八卦神南岭”等一批独具特色的观景驻点,成为广大民众争相前往的好去处。

巩义河洛黄河湿地公园 巩义市林业局供图

【湿地】以黄河及伊洛河水脉为灵感 河洛湿地公园部分开放

今年国庆节,河洛湿地公园一期工程的开放,给人们提供了又一个欣赏水草丰美、万类自由的好去处。

湿地公园位于巩义市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中段,西至河洛交汇处,北临黄河、南靠邙岭、东与荥阳市接壤。项目分为入口形象区、生态观光区、湿地体验区、湿地科普区4个区域,规划总面积18000亩,设计面积8357亩。

入口形象区,占地575亩,主要由生态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湿地科普馆等建筑及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勾勒出的大地艺术景观组成。

巩义河洛湿地公园 巩义市林业局供图

湿地体验区,以200亩池塘用地为基础,打造观荷采莲、休闲垂钓、栈道亲水等湿地体验。

生态观赏区,主要以7000余亩的农田耕地为基础,通过调整种植结构,以彩色农作物勾勒出大地艺术,打造春花烂漫,色叶丰富的农耕文化观赏地。

湿地科普区,主要在大河文化绿道两侧区域,建设科普长廊、观鸟高塔、观河平台等设施对游客进行黄河文化湿地知识科普。

河洛湿地公园的建设,本着最小干预,最大自然的原则,以“一轴、两环、四区”的景观设计为基底的黄河及伊洛河水脉为灵感,提炼出“脉络之美”的设计理念,利用有限的地域肌理,运用曲线形式以自然、生态的表现手法,展示出景观脉络的“韵律之美”,丰富水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和生态多样性。

下一步,巩义市将注重自然恢复,增强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按照自然保护地区域优化整合的结果,在核心保护区的农田开展退耕还湿、封滩育草,逐步丰富植物种类和群落层次,构建稳定的群落结构,增加生态防护缓冲厚度,不断提升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质量和功能。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刘瑞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湿地   巩义市   林业局   汇流处   大河   公园   黄河   芳容   鸟类   自然保护区   鸳鸯   生态   自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