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最后一战,阻止中国花1400亿为超大型粒子对撞机买单

1922年出生的杨振宁先生,曾经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是物理学界的权威人物,晚年时期的他因为身体衰老的原因,已经越来越少过问学术界的事情。

而在中国考虑是否拿出1400亿元建设超大型粒子对撞机的时候,他却突然站出来发声表示极力反对,为此还将自己的看法写成一篇文章发表出来,一时间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在讨论中有人支持建对撞机,有人反对,形成了由四名知名科学家组成的二对二的论战阵营,表示支持的正方是丘成桐和王贻芳,表示反对的反方是杨振宁和王孟源。

杨振宁

他们四个人所进行的类似“神仙打架”的科学论战,在世界范围的学术界乃至各国社会,引起了激烈的反响。

那么对撞机究竟是什么重要的东西,竟然需要花1400亿元去建设,并且还引起科学家们如此激烈的论战?

论战情形究竟如何呢?

粒子对撞机是何物?

在开始讲述这场论战之前,为了方便大家对其中涉及的几个概念有一个基本认识,从而更好地了解这场论战,下面先来一段烧脑但是不失通俗的阅读预热。

微观粒子

首先来为大家简单讲一讲“粒子对撞机”中的“粒子”指的是什么。

许多人都知道,我们人眼能够看到的物质全部都是由分子组成,而分子都是由一个或多个原子组成,原子是我们大多数人所知道的较为基本的粒子。

由多个原子组成的分子

但是其实,在物理学家看来,世界上最基本的粒子是比原子更小的12种基本粒子,它们是组成原子的更基本单元。

这些粒子包括6种夸克和6种轻子,这两个名字许多人较为陌生,但是举两个例子就更容易理解。

原子中有原子核和绕核电子,原子核中就含有多个夸克,而电子就是一种轻子。

这些名词大家不需要记,只需要知道粒子科学家们的研究对象是12种基本粒子即可。

绕核电子在轨道上运动

烧脑部分结束,下面开始步入正题,首先讲述四位科学家进行论战时所围绕的“粒子对撞机”这种东西。

这种东西的本质,就是字面意思所表示的那样,是一种让粒子对撞的机器,而这里的粒子,指的就是前文所说的12种基本粒子。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要让这些粒子对撞呢?好好的粒子撞在一起岂不是就撞坏了吗?

其实不然。

微观粒子

因为是微观世界的基本粒子,所以就算拿显微镜都无法看到它们。

而因为这些粒子携带着能量却体积超级小,所以驾驭能量的能力几乎为零,所以它们自身被能量“驾驭”着,总是处在不间断的运动之中。

因此根本就无法从静止的状态来获取、分析乃至把握它们的特性,也就只能从运动的状态来着手研究它们。

那么这时就遇到了问题,这些粒子本身自带的运动速度根本就不足以让我们充分获取有关它们的信息,于是就只能给它加速,通过人为施加的巨大速度来掌握它们的特性。

加速器

于是粒子加速器就应运而生,通过给粒子加速,人类研究基本粒子的能力大大提升,但是粒子的故事还没有结束。

只让种类相同的一束粒子孤独地加速奔跑,根本研究不出各种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也难以得知各种粒子如何组成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因此对撞机就应运而生。

粒子对撞机,说白了就是让这些加速的粒子互相撞一撞,在碰撞中研究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或者产生出新的粒子来应用于现实社会。

让不同种类的粒子相互碰撞,使用的是不同的对撞机,如让带正电的电子和带负电的电子碰撞的机器,叫作“正负电子对撞机”,让质子和质子对撞的机器,叫作“质子质子对撞机”。

正负电子对撞机

科学家相继加入论战

1954年,多个国家的研究员在欧洲的瑞士共同组建了欧洲核子研究组织,以便于更好地通过研究粒子来探寻物质组成的奥秘,后来这里也被叫作“欧洲核子中心”。

举个例子让大家了解一下欧洲核子中心在学术界的重要地位。

为了便于科学家之间的及时沟通,这里的研究员基于他们的研究成果发明了万维网,这就是后来我们所熟知的互联网,可以说是欧洲核子中心的研究成果让我们拥有了现在的互联网世界。

欧洲核子中心

1994年,欧洲核子中心开始建造大型强子对撞机,前后用时14年,花费约100亿美元,至今是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对撞机。

而在这座世界最大的对撞机开始建设之前,我国于1988年已经建成了自己的第一台对撞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我国运用这台对撞机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其中最显著的一次是在2013年发现了一种全新的粒子,被命名为Zc(3900),被美国物理学会评为2013年11大物理学成果之首。

后来随着物理学研究的推进,华人物理学家逐渐有了建设大型粒子对撞机的想法,这一提议首先被丘成桐提了出来。

丘成桐

因为丘成桐是哈佛大学教授,所以他的提议引起了物理学界的广泛关注。

但是因为所需的费用非常高,至少需要200亿美元(粗算约合人民币1400亿元),所以这一提议被提出后,立即有人站出来反对,而四位科学家的论战也就此展开。

首先提出反对意见的是来自哈佛大学的一位博士,名叫王孟源,他在2016年年初,把自己的反对意见刊登在观察者网上。

虽然同样来自哈佛大学,但是丘成桐是教授,而王孟源只是博士,因此丘成桐并不太看重王孟源的看法,他想找来第三个人“评评理”,而这个人最好是更加厉害的物理界人物,于是他想到了杨振宁。

杨振宁

杨振宁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是物理学界中,华人里的佼佼者,他的看法对于大家来说尤为重要。

因此丘成桐为了让杨振宁先生也加入到这场辩论之中,公开向杨振宁隔空喊话,发声询问道:杨振宁先生是否也对建造大型对撞机持反对意见?

杨振宁先生收到这种公开的辩论邀请后,默契地加入了辩论,把自己的看法写成一篇长文,于2016年9月4日发表了出来,文章题目叫《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杨振宁

至此对于建造对撞机,学术界有话语权的人物已经有一人支持和两人反对,支持者为丘成桐,反对者为王孟源、杨振宁,辩论的天平向反对的一方有所倾斜。

就在这时,又一位物理学界大牛站了出来,将这一天平又倾斜了回来,他就是时任中科院院士的王贻芳。

他不仅是科学院院士,而且是高能物理研究所的负责人,可以说是国内顶级的高能物理学家。

在杨振宁发表文章的第二天,王贻芳就发表了文章对杨振宁的观点表示反驳。

王贻芳

至此,四名科学家都加入了辩论,辩论围绕中国应不应该建设大型对撞机,而所有的观点都是就所考虑的几种因素展开讨论。

因为每个人的观点都分别在各自的文章中,混合在一起有些凌乱,因此这里根据他们所考虑的几个方面,来对他们的观点进行清晰的总结和解读。

耗资1400亿的对撞机,该不该建?

首先是有关“大型对撞机会不会对人类的发展有什么好处”的争论。

王贻芳院士首先提出了对撞机过去对人类进步所做出的贡献。

王贻芳

如对撞机研究出的粒子,被用于产生大功率微波的功率源,从而被运用在了通信技术、雷达技术等领域。

另外火箭发动机、大型低温制冷机等设备也使用了对撞机的研究成果等等。

作为反对方的王孟源批驳了王贻芳所列举的这些粒子,他说:

这些例子都只是粒子对撞机在发展初期的研究成果的应用。

而事实上20世纪50年代人类研究视野进入微观领域后,随着许多粒子的发现和应用,时间越往后发现新粒子就越困难。

科研活动

因此王贻芳所列举的这些从前的例子根本就不能用来表示对撞机在未来的价值。

另一反对方杨振宁在文章讲道:

大型粒子对撞机即使建成,在短中期内也很难有科研成果能够造福于人类,要出现显著的有价值的成果少则要等上30年,多则要等上50年,因此现在暂时没有必要建大型对撞机,可以再多等一些年。

除了是否能造福人类以外,杨振宁教授围绕是否能通过对撞机来发现新粒子也给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

杨振宁

杨振宁教授认为:

物理学界现在存在两大没有解决的问题,一个是还没有统一质量和力量,另一个是没有实现对引力的深入了解,为了解决这两大问题,许多人都想通过大型对撞机来找到一种叫作“超对称粒子”的东西。

但是超对称粒子到目前为止也只是科学家提出的一种标准模型,并没有人真正找到过。

杨振宁指出,目前并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人类真的能够找到这种超对称粒子,因此建设大型对撞机的价值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对于杨振宁的观点,正方王贻芳表示很不同意,他认为:

实验物理学家对于理论物理学家的预言可以参考但是绝不能依赖,因为实验也是扩展物理学理论范围的一种方式。

现在虽然“超对称粒子”仅仅停留于理论模型阶段,但是并不代表通过实验无法找到,很可能只要实验条件进步到一定程度,就能够找到这种粒子,而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就是在改进实验条件。

除了以上两个因素以外,他们还讨论到了最接地气的一个因素:民生发展与科学研究孰轻孰重。

杨振宁认为,国家整体的经济实力虽然日渐强大,但是毕竟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且是人口大国,有限的财政支出需要用到教育、医疗等方方面面。

即使用在科研上的支出,也是要支撑许多项目的推进的,如果突然拿出来这么一大笔钱来建造大型对撞机,势必会对其他的科研项目造成影响,甚至会影响财政在民生方面的支出。

如果没有从对撞机中得出有用的科研成果,那将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

对于杨振宁先生的忧虑,丘成桐发表了看法,他表示:

许多科学研究在初期都并不知道具体用处,而是到取得科研成果之后才得到应用,因此在看待科学研究的潜在价值时,不能只着眼于眼前,而应该以投资的眼光进行投入。

丘成桐

同样作为正方的王贻芳表示:

科学研究和民生发展,两者并不矛盾,在科学研究取得相应成果之后,自然能够促进民生的发展。

因此从整体上来讲,科学研究也是民生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我国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不仅能够为未来的民生持续发展打下深厚的科学基础,而且能够让我国在粒子研究领域取得国际社会的领先地位。

王贻芳

西方的科学发展古已有之,而我国千百年来一直只有技术而缺乏科学,直到20世纪初期才开始真正的科学研究。

在我国科学研究起步较晚的情况下,更应该奋起直追,在国家和平崛起的过程中,把握住机会,迎难而上,尽快让我国整体的科研水平走在世界前列。

科学家们的辩论可谓是精彩纷呈,每一个观点都有理有据,除了以上因素以外,杨振宁先生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

现在我国在粒子研究方面缺乏足够的高精尖人才,如果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就需要请来许多外国专家。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到时候外国人在整个团队中会占一半以上的比例,这样的话无论取得什么研究成果,都很难对外保密。

杨振宁先生考虑得相当周到,但是作为正方的王贻芳和丘成桐对保密这一因素是并不太担心的,他们认为:

对撞机建成之初确实需要不少外国专家,但是对撞机建成之后,我国国内对相关人才的培养也会加速。

就算前期获得了科研成果,保密工作也只需要针对少部分的核心机密即可,难度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而到了后期,外国专家的比例自然会逐渐减少。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这场论战中,无论是作为正方的丘成桐和王贻芳,还是作为反方的杨振宁和王孟源,他们都是以爱国为出发点,就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所有的观点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无对错之分。

而他们所争论的本质,并不是建与不建的问题,而是现在建还是以后建的问题。

有一点是他们一致同意的,即我国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建设出超大型粒子对撞机,让我国的粒子科研水平进入新的纪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9

标签:粒子   基本粒子   核子   国花   正方   欧洲   论战   研究成果   买单   科学研究   科学家   我国   杨振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