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戏弄:日本在东北忙乎40年,愣是没找到石油,否则麻烦太大了

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后,俄国人就在中国内蒙满洲里的扎赉诺尔煤矿挖煤,随着后来矿坑越挖越大,越采越深,有人不断在乌黑发亮的煤炭中发现像煤又不是煤的伴生物,当时掌握矿权的苏联人没有当回事。

1904年的日俄战争后,胜利方日本从俄国手中夺取了南满铁路长春至大连段的权益,日本随即成立了臭名昭著的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名义上是个铁路公司,实则是日本推行扩张侵略计划的代行机关,成立伊始就筹办了一个地质调查所,目的在于掌握我国东北蕴藏的各种矿产资源,为伺机掠夺作准备。

1908年2月,满铁地质调查所调查发现了阜新具有大煤田; 8月调查发现鞍山附近的铁石山、西鞍山、东鞍山等处铁矿埋藏量极为丰富。1913年7月,满铁在辽宁盖县转子山、大石桥一带发现罕见的菱镁矿石,且储量巨大;菱镁矿是炼钢工业所必需的耐火材料,当时,只有匈牙利出产菱镁矿石,日本的八幡制铁所和中国的汉阳铁厂,都从匈牙利进口这种矿石。由于过分依靠进口在国防上很不利,日本曾经用国产的铬铁矿作为代用品。这种菱镁矿在南满铁路沿线的发现,当然很快就纳入满铁囊中。

不过,严重缺油日本最希望找到的还是石油资源。

多年来,满铁秉承天皇内阁的旨意,竭力在东北进行石油资源调查,然而,东北的地域辽阔,大范围的山川地貌都是原始状态的处女地,地质学意义上的研究一片空白,日方经多年秘密勘查,仍一无所获。

1913年,北洋政府与美国美孚石油公司签订了《中美办油矿合同》,美方组织了一个专家团和地质勘测队伍,从我国的山东窜到河南,经过陕西再到甘肃,绕到河北后再奔到东北地区,就为了在中国大地上发现石油宝藏。

美国利用超前的技术与设备到处找石油,其中于1915~1917年在最有希望出油的陕西北部地区,打了7口钻井,可惜耗资不菲却收获不大,其他地方几乎没看到丁点油苗。

最后,这个美国的地质队伍中的权威克拉普(clapp)和富勒(Fuller)下了定论,中国的这些地方都是陆相地层及其相关的淡水地层,基本产不出大量石油,即使零散发现石油,提炼成本也及其高昂,没有任何开采价值。

20年代,西方盛行海相生油结论,坚信地球上所有产油层几乎皆存在于海相地层或与海相地层密切相关的淡水地层,而美国是当时高端科学技术的翘楚,美国专家的结论等于宣判了中国天生就是贫油地区,根本生产不出大量石油来。

1928年,不死心的“东北王”张作霖,再次邀请美孚石油公司来东北进行石油调查;不知道美孚公司出于什么目的,或许是收了银子得有个好交代,含糊地说发现了多处油苗。

这一消息刺激了预谋独霸东北的日本,他立即派出地质专家新带国太郎到东北来打探消息。新带国太郎的公开身份是日本满铁株式会社地质调查所的参事,暗中执行觊觎东北矿产资源的特殊使命,专门负责搜集东北地区有关石油方面的情报。

1929年春天,满铁出钱、新带国太郎出力,购买了2 0 匹肥壮的骡马驮运器材和给养,招募了 1 0 名逃难到东北的前沙俄破落贵族当顾问,还雇了几名熟悉路径的中国人做向导,拼凑起一支探访石油的考察队,从哈尔滨出发,沿着中东铁路线向东徒步行进到牡丹江上游的森林地带进行沿途踏查。

林海莽莽,遮天蔽日,即便有当地人引路,他们也不敢离开铁路线太远。新带国太郎一行沿途查看岩石露头,历时两个多月的艰难跋涉、踏查,没有得到任何与石油有关的发现,无功而返。

不过, 扎赉诺尔的煤层中存在像煤又不是煤的伴生物,这个毫不起眼、不以为意的小道消息,还是传到了日本人耳中,满铁地质调查所的日本人欣喜万分,那不就是石油生成物沥青嘛,极有可能意味着附近地域有石油的存在。

由于扎赉诺尔煤矿当时不在日本控制的势力范围之内,满铁必须征得苏联铁路当局的同意才能前去钻探。

1930年4月,在美国驻哈尔滨领事馆工作的俄裔美国人托里斯基的指点下,新带国太郎等人乘火车前往满洲里的扎赉诺尔煤矿,满怀信心进行第二次找油。为了隐蔽,他与向导在火车上也分开来坐。

通过贿赂煤矿的俄方管理层,踌躇满志的新带国太郎在扎赉诺尔露天矿坑西侧的边缘布下了4处井位;钻探开始了,最浅的一口钻至153.53米,最深一口钻到215米,取出岩心进行观察描述,布钻在孤山(亦称外山)的第2号探井中首先钻遇了硬化的沥青。立功心切的新带国太郎就此撰写了地质调查报告,认为海拉尔盆地是最有希望发现石油的有利地区。

他们将采集的矿样带往大连,先经满铁中央试验所化验,后来又经日本德山海军燃料研究所进行分析,发现样品中确实含有不少石油类成分。

消息一经披露,立即引起轰动,1930年哈尔滨发行的日文和俄文报纸上相继出现了简要的报道:“满铁投入了很大的经费,计划在北满探索石油资源,历时多年,终于在这里发现了油田。为此,满铁已经投入了三万多日元,云云。”

喜欢捕风捉影的记者,显然夸大了新带国太郎的发现,把一处油苗说成了油田,但是在东北发现了石油露头却是确凿无疑的事实。

东北到底有没有油田?当时还是雾里看花,当时,挡不住各方势力闻油而来;20世纪30年代初,至少有美国、俄国、日本和中国4个国家的地质工作者,在东北进行了以寻找石油为目标的地质概查,范围大致是沿着北满铁路的东西方向进行,从牡丹江到满洲里;基本上是在松辽盆地以外的地域做了分段的地面调查,并没有深入到盆地内部进行地质钻孔,仅仅是在地表寻找石油露头。

日本人非常重视新带国太郎等人发现,但碍于北满是苏俄国的势力范围,他们也不敢轻举乱动。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随后不久就占领了东三省全境,这时候的日本根本不再把苏联放在眼里,“满铁”的多个探矿队立刻肆无忌惮地开始在东北各地探寻战略资源,最主要目标当然是石油。

满铁地质调查所再次派出上床国夫、远藤隆次两名地质学者到海拉尔盆地,展开了更大范围的石油地质调查。他们从扎赉诺尔的小孤山到达赉湖边,沿着伊敏河两岸对海拉尔盆地南部做了油苗踏查,发现裸露的粗面岩及玄武岩中存在沥青,随即布钻了一口720米深的探孔,可是并未钻到石油。

1933年,满铁与日本石油公司合作,用金刚石钻机在扎赍诺尔煤矿西边6-10公里的地方,挖掘了4口153~215米深的钻探井,在其中一口井中的样本矿石里发现了石油类沥青,这不就有油的征兆吗!

1935年,伪满洲国政府出资65万日元,满铁株式会社出资85万日元,日本石油公司建筑了职工常驻宿舍,计划打14口上千米深的探井放手一搏。

首先开钻的两口探井,1936年分别钻达了1114米,由于遇到了坚硬的地层两个月没有进尺,再也钻进不下去了,不得不而终止。这次钻探虽然没有任何收获,但是日本人并没有泄气,认为没有选对地方,决定重新确定井位再做深层钻探。

1937年,日本地质学者吉姆笠仓、牛丸吉田等人来到满洲里,已对扎赉诺尔完全失望的他们,这次换了个方向,在海拉尔盆地的东部边缘进行油苗踏查,感到呼伦湖畔一带很有希望,布钻了一口1000米深的探井,结果发现的还是沥青,并不是想要找的石油。

海拉尔盆地生成石油的踪迹若隐若现,令人日本人欲罢不能。

1940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前夕,迫于日本军方的压力,满铁下属的满洲石油株式会社下了狠心,调来一台R式旋转钻机,耗费了一年的时间,钻成了一口2000米的探井。

这次日本人有了新发现,不但钻遇了沥青,还见到了少许黏稠、含硫量很高的重质石油,经评价不具备工业开采价值。

依日本当时的炼油技术,无法将重油提炼为成品油,除非从美国导入新的技术和设备,可美国为了能够向日本多出口油品,并控制住日本的经济、军事命脉,根本不愿意分享它的先进炼油技术,所以大失所望的日本人放弃了继续在此处找油的计划,转往盆地他处碰运气。

钻探接连受挫的日本人不肯善罢甘休,利用地球物理勘探手段继续进行普查,史料中记载:从1938年到1942年,日本人在呼伦湖西岸做了两次小区块的重力勘探。资料显示,海拉尔盆地的地质复杂远远超出日本地质学者的想象,发现石油的几率实在是太渺茫。

日本人在海拉尔盆地断断续续钻探了12年,累计钻深浅探井多达60口,可就是不见油流,有的连沥青都没见着,江郎才尽的日本人再也折腾不起了,于1942年沮丧收场,彻底停止了对海拉尔盆地的勘探。

话说回来,海拉尔盆地不是没石油,真是太深太难开采了,直到2001年,我国才在这里打出了第一口日产百吨以上的油井——苏131井,之后每年稳步递增,2006年,年产量突破50万吨。

在勘探海拉尔盆地的同时,日本人也在东北其他地方努力寻找宝贵的石油。

1934年,1500多公里外的阜新盆地吐呼噜地区却传来让日本人兴奋的消息,在露天煤矿的煤层中发现了“黏性油状物”,日本人陡然来了精神。

满铁地质调查所和军方的国防资源调查小组立即派人员前去核实情况,结果证明真的是石油。日本以为这是天照大神赐予皇军圣战的吉兆,决定在阜新盆地展开石油钻探。

当时,负责寻找大油田的任务已改由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教授高桥纯一担纲的,高桥是日本地质界的权威,他的石油生成理论依据的是“海底腐泥来历说”,也就是说,石油生成的条件必须是海洋堆积型地质结构,藻类和微生物死骸堆积构成的有机物在地热的效果下分化而成,埋藏在具有海相堆积的地质区域。

根据这个理论,在北满白忙了几年的日本,便将找油重心放在辽宁南部地区,原因是这里比较靠近海边。

1936年5月8日,布钻在现阜新县政府院内的第一口浅探井完钻,于深53米处的页岩层中首次见到沥青,86米处再见出现沥青,153米深的角砾岩地层渗出了黑黝黝、黏糊糊的石油。日本人大喜过望,感到日思夜想的油藏就在附近掩藏,于是,决定在出现油状物的土呼鲁煤层开掘水平巷道,直接查看含油煤层的走向和分布。

根据日本地质人员的判断,1936年11月,他们在土呼鲁矿区竖起钻机,钻成了一口1000米深的探井;果然有了更大的收获,在614~655米的地层中出现油气显示,取到了70升油样;加深钻进到700~780米层段再次渗出石油,取到了60升油样。

这个结果让日本军政两界为之瞩目,乐观地认为阜新盆地蕴藏的石油具有投资开发的经济价值;他们马上在伪满“首都”新京(长春)召开联合会议,拟定了10年的实施计划,将阜新盆地划分成6个区域,进行钻探和开采。

但是日本人笑得太早了,他们高估了当时手段下阜新盆地的产油能力。

日本人在最早发现油气显示的阜新县城,使用1台岩心钻机连钻4孔,仅见油砂和微量渗出的原油,感到没有希望而放弃。

日本人在取得130升原油样品的土呼鲁,使用1台旋转钻机和1台岩心钻机,钻成了5口探井。后来,据当年的钻工李振芳说:“进行了2000米深的钻探,油是出在角砾岩中”,但是构不成工业开采价值的油流。

日本人认为地质构造宏大的清河门出油的希望很大,便布钻了400~1000米深的3口探井,结果大失所望,只见油砂未见油流。

日本人对沙海地区本来就没抱多大的希望,用1台岩心钻机钻了3孔,也是仅见油砂不见油流。

由于在阜新盆地钻探结果不理想,日本人丧失了去义县地区钻探的信心,干脆没有布井。

日本在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对石油的需求,量更大了,也更加迫切,满铁地质调查所的魔爪又延伸到华北地区,到处找寻石油,他们还派特务秘密潜入陕北延长、甘肃玉门等地,搜集当地的油田资料,为日后的侵占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这是他们的痴心妄想,陕北始终牢牢在我军手中。

当然,日本人在东北大地勘测、钻探还经常受到东北抗日军民的袭扰,工作只好断断续续、匆匆忙忙,野外作业都得提心吊胆。

阜新盆地飘忽不定的油脉,让日本人左右为难。

后来,他们咬牙动用大小钻机9台,在前次没布井的义县东岗营子,钻井26口;这次给他们带来了点希望,其中有4口井喷涌出天然气和少量的石油。据遗存的日伪档案资料记载了试油的初期产量:C 1井日产油约500升、C5井日产油约2000升、C16井日产油约1000升、出油最多的C14井,日产量高达10000升,按原油比重折算每天有7~8吨的原油产量。

1940年5月,日本人正式高调宣布在阜新发现了油田,强迫“伪满洲国”政府拨款500万元,说是打算以阜新为中心展开详探与开发。其实,这是日本人的障眼法,东岗营子的那点出油量根本引不起日本人的兴致,主要还是想掩盖他南进的意图,同时趁机敲诈“伪满洲国”一笔。

从技术上来说,日本当时把世界范围内所有能够采用的石油勘探技术,几乎都在东北试验过,但是除了花费巨资之外,最终没有任何所获。

日本人没在中国东北找到石油,但他还是在东北搞到了些石油。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贪婪的日本人还是很有本事的,在寻找天然油藏屡遭失败的阴影下,它还是想尽办法做了多种准备,那就是油页岩取油和煤制油。

早在1920年,有人在抚顺大山炭坑(日本人的叫法,指露天煤矿)废弃的矿渣中,意外发现从高处滚落的石子,会因为摩擦产生火花,有的还可以燃烧。日本军方立即派人进行调查,1921年将1000公斤样品分别送到瑞典和德国进行鉴定分析,得出的结论那是油母页岩,这玩意能炼出油!但是含油率只有1%~2.75%,尚达不到工业化炼油的标准。

急需得到液体燃料油的日本海军对此非常感兴趣,出资对抚顺古城子露天煤矿的油母页岩进行细致勘探,发现了含油率5.5%的优质油母页岩矿层,而且储量非常大,含油岩层达135米之多,当时估算相当于2亿吨原油的可采储量。满铁株式会社理事赤羽克己评价:“仅抚顺页岩油,可供日本每年600万桶,至300年而不竭。”

这一发现令日军欣喜若狂,预示着以后就可以摆脱美国对其石油的控制了。

日本海军急不可耐地催促满铁:“赶紧打报告开始干吧,我们急需石油啊!”
满铁的负责人毫不客气地给顶了回去:“啊!海军好像花花公子在游逛吉原的花街柳巷时那样轻松,哪有这么容易的事啊!”


日本田中内阁立即做出了开发利用的部署,1922年满铁中央试验所设计了干馏法炼制工艺,这就是他们独创的““抚顺内燃式干馏炉制法”;1926年用日处理量40吨油母页岩的装置得到了产出率9%~10%的粗油,虽然产量不大,但是对于极度缺油的日本来说,可谓是如获至宝。

1928年满铁投资850万日元,在抚顺兴建日加工4000吨油母页岩的炼油厂,1929年建成投产,很快,日本就在油页岩中顺利提炼出了石油。

日本人还是高兴得太早了,大费周章地用油页岩炼石油,工序复杂,难度大、成本高、产出低,根本未能如早先预测的那样可以大量提炼出石油,更关键的是,油页岩中炼制的燃料,品质远不如天然石油,日本也深知这一点,但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有总比没有好。在二战爆发前,抚顺的石油占日本全部石油消耗的2%,成为当时日本仅有的四处来源地之一。

到了1945年8月,日本总共在抚顺建成了200台干馏炉,油页岩的最高年产量达到了25万吨。

在开发油页岩油的同时,日本也效仿德国大力开展煤炭液化制油,毕竟东北有的是煤炭;同样缺少本土石油的德国,开发液化煤炭生产“合成石油”水平很高,仅仅花6年时间,这种石油就占到了德国供应的46%,但这远远不够,因此他还是一直觊觎着苏联的石油,后来冒险进攻了苏联。日本人技术没学到家,到了1941年才实现煤炭液化生产轻油,1943年全年产量也只有13万吨,只是原野心计划1500万吨的零头。

还有一件事也得交代下,日本在大肆掠夺东北煤炭时,在1942年4月26日下午2时,由于日本人的操作失误,辽宁本溪湖煤矿发生了一起世界上迄今为止最为惨烈的矿难,我国遇难人数达1549人。

长期以来,日本石油都依赖进口,其中来自美国的约占日本全部石油消耗量的80%,荷属东印度的约占10%、库页岛的萨哈林油田的约占8%。

为了战争,日本偷偷储备了可维持2年运转的石油用量,但如果不尽快找到新的石油资源,一段进口被掐断,日本的战争机器将后继无力。战争形势的发展也让日本再也等不起了,它必须走捷径,去抢占现成的大油田。

苏联那边碰不得,东北又没找到石油,抚顺的页岩油也只是杯水车薪,虽然日本为了战争需要,靠进口屯了不少油,但这只是权宜之计,石油命脉一直被美国掌控着,要想一劳永逸解决石油问题,还得从东南亚那边入手。

1940年,日本国内的的石油消耗量约350万吨,而东南亚当年的石油总产量达到1040万吨,是日本年需求量的3倍,而且都是轻质油,乃飞机、坦克、轮船的最佳燃料,岂不令日本垂涎三尺。

1940年,对在东北找油彻底绝望的日本满铁地质调查所,发表内部报告,认为东北当地没有什么开采价值的油田,必须放弃对该地区无用的石油勘探,转向南边去。

日本石油公司的查询部长大村,也在1940年8月打报告给日本军部说:“在满洲已经很难找到石油,仍是马上到南边寻觅油田吧”。

高桥等人还是固守靠近海边才会有石油的理论,建议日本军部占领东南亚,因为那里都是海岛,发现石油的概率会大得多,同时,当时东南亚的主要石油产区苏门答腊岛的巨港油田、婆罗洲南部的巴厘巴板以及北部的米里,也佐证了这一论点。

日本为什么会想到东南亚找油呢?而不是向东北的西边外蒙和苏联的西伯利亚去搞油呢!

其实,日本当年也曾努力过。1939年5月,日军为实现占领外蒙、苏联远东地区的“北进计划”,日本关东军和苏联红军及蒙古骑兵在在今天的内蒙古新巴尔虎左旗境内诺门罕布尔德地区及哈拉哈河(今蒙古国)中下游两岸,大打了一场,史称诺门罕战役,朱可夫凭此一战扬名天下。双方共投入战场兵员20余万人,大炮500余门,飞机900余架,坦克、装甲车上千辆,战役历时135天,战争中双方死伤6万余人。在这次战争中,日军首次将生物武器应用于实战,但仍遭到惨败,伤亡5.4万人,最后被迫停战讲和。诺门罕战役的惨败,使得日本不得不放弃北进计划,一心南进。

1940年日本占据了法属印度支那((越南、老挝、柬埔寨)),下一步是控制整个印度支那,夺取荷属东印度群岛,攫取那里的石油、橡胶等战略资源,以保证持续战争的巨大需求。

日本人这么做,触犯了原先一直观望、坐收渔利的美国人的底线。1941年7月28日,美国宣布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冻结日本在美国内的所有财产,最关键的是实行石油禁运。英国和荷兰也纷纷效仿,英国切断了婆罗洲向日本的石油供应,荷兰东印度公司停止向横滨和长崎运送石油。

日本每年约300万吨的石油进口途径被彻底封死,到1941年8月,日本的战略石油储备840万公升,其中:陆军120 万千公升,海军650 万千公升,民用70 万千公升,这个储备量仅够战时15个月所用,至于15个月之后呢?日本自己都不敢想象,只能放手一搏,硬钢美国。

12月8日清晨,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偷袭珍珠港,二战中的太平洋战争正式爆发。开战一周后,日军相继占据爪哇区域的油田和炼油厂,到1942年2月,日本占据了如今印尼境内主要的油田和炼油厂,他们制订的东南亚未来十五年掠夺计划,其中石油数量为2000万吨。

由于油田、炼油厂在日军到来前被荷兰、英国彻底炸毁,日本只得从各地调大批技术人员和设备前往修复油田和炼油厂,部署在中国东北的石油勘探人员和设备统统都调往南洋各地油田,日本在东北的找油工作彻底结束。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东北重新回到中国人手中。埋藏在广阔东北平原下的巨量石油(大庆油田、辽河油田),任凭日本人折腾了30几年,愣是没被他们发现,实乃我中华之大幸,也是历史对贪婪日本人开了一个大大的讽刺玩笑。

1959年9月26日上午,东北松辽盆地的松基3井喷出来油流,技术人员很快就确定,这里的石油储量能够保持稳定可靠的生产,因为当时已经临近建国10周年的大庆日子,时任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建议将这地方改名叫做大庆;石油大会战后,世界级特大砂岩油田—大庆油田诞生了;到2021年,大庆油田累积生产原油达23.7亿吨。

1970年代后期,位于在辽宁省辽河下游的大型油气田辽河油田建成,辽河油田产量持续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日本人当年勘测的地点,离最近辽河油田仅一山之隔。

不过,日本人对我国辽河油田的发现,倒也没啥后悔的,只是酸不溜秋地感叹说:“当时即便站在油田正中央,也找不到石油”;毕竟辽河油田的高流动性原油大多埋藏在地下6000米处,当年日本的勘探技术只能下探到2000米,他们的确挖不到油。

令他们耿耿于怀的是大庆油田!

民间一直传言,当年日本人钻探的一口井,距大庆第一井“松基三井”只有2公里距离,还有日本钻井深度是1000米,而“松基三井”钻到1300米就开始喷油了,仅仅300米深的距离,就改变了日本的二战命运。而大庆油田主力产油区的“萨一井”,钻到680米就遇到了出油层,而当年日本钻探的一口井仅距“萨一井”1公里。如果日本人当年打井方位再偏移1公里,或者多尝试钻探几口井,历史就会……。当我们公布找到大庆油田的消息后,早年负责在东北地区开凿油田的多名日本指挥官,直接自杀了。关于大庆油田的艰辛发现过程和辉煌历史,将在下一篇文章讲述。

在日本现代史里,很多日本人都认为,如果当时日本在大庆找到了油田,就不会在太平洋贸然和美国开战,有了大庆的石油,日本的战败就有可能避免等等无稽之谈。要知道,二战期间,日本一年的石油需求也只不过才300万吨左右,而大庆油田的年产量从60年底起,曾27年连续稳定在5000万吨,这怎能不刺激到他们!

日本始终为没能找到大庆油田感到“痛心”和“遗憾”,并对个中原因进行了“反省”。原东京工业大学教授森川清在回忆“满洲的石油开发”时说,之所以没能找到大庆油田,“是因为战前日本钻探的深度只达到大约800米,而大庆油田最浅的油层也有1000米深,还差约200米。”实际上,标志大庆油田发现的第一口油井——松基三井,恰恰是开钻到1357米~1382米之间的油层才出油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似乎印证了这种说法。
但日本作家草柳大藏在《实录满铁调查部》一书中写道:“石油探矿是由满铁和日本石油公司进行的。满铁的钻探技术达到1800米是可能的。”草柳大藏认为,不是钻探技术达不到,而是没有深入钻探罢了。对此,日本地质史学者小松直干也认为,除了勘探的范围、密度不够外,从根本上说不是钻探设备不行,而是“探矿思想和探矿技术的问题”。

当时的日本和世界各国都信奉“海相生油理论”。 该理论认为,浮游生物和枯萎的植物的尸体在海洋中混合,然后被淤泥和盐分覆盖,在海底产生沉积物,沉淀物变厚并变成坚硬的岩石,这就是海相沉积岩,石油就生成于海相沉积岩。就连盛产石油的中东石油和当时已知的石油,全部都是在海相沉积岩之中发现的,这理论确实误导了日本人。

其实,在我国东北钻探石油的日本人不仅缺乏智商,亦有先进的技术装备,据遗存的日伪档案记载:1939年日本在我国东北在用的钻机有19部,其中具备2000米深钻井能力的钻机就有7部,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统计在我东北累计钻成可以称为探井的就有81口,总进尺达35200米,不过大多是在阜新一带。

还有说法是,当时日本虽有相当不错的探矿公司,比如“日本矿业”就是采用最先进美国设备找油的公司,但日本军方担心在东北找油的消息一旦被美国人知道,就势必暴露自己的战略目标,所以没用这家公司。

近年来,关于大庆油田的发现在日本还有一种传闻,认为早在1920年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已经发现了大庆油田。但美国政府却不让美孚石油公司公布这个发现,反而让美孚石油公司对外宣称在中国东北没有找到石油,还装模作样地提出一个“中国贫油论”的理论。

有历史学者认为,美国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当时东北处于日本人的势力范围。由于当时日本90%的石油依赖从美国进口,美国害怕日本有了石油,就失去了遏制日本的最有效手段。日本人虽然在中国东北各地勘探石油,但凡美国人去过的地方日本人就不去了,因为他们相信美国人认为没有石油的地方就真的没有石油,岂不知自己上了美国人的当,也相信了美国人的“中国贫油论”,最终停止了在中国东北的找油工作而转向东南亚,但这种说法目前没有史料可以证实。

历史不可能假设,也没有如果一说,没有让日本发现大庆石油,大庆石油没有变成侵略者的战争工具,而是成为了新中国建设的推动器,这一切都是天意,都是国运使然吧,祝福祖国明天更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日本   海拉尔   阜新   探井   石油   忙乎   盆地   日本人   美国   油田   地质   麻烦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