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张爱玲在美国去世,临终前留下遗嘱:谁也不能看到自己的遗体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张爱玲,在很多人看来,一直都是一个十分怪异的作家。

她出身名门,却有着悲惨的童年;她极善于描写男女之情,却又一生为爱所伤;这一切都塑造出一个游走在极端、让常人难以理解的孤傲的奇女子。

在经历过40年代在上海的大红大紫之后,张爱玲选择了出走异国他乡,寂寞地度过了晚年。1995年9月,她在洛杉矶悄然离世,直到一周后才被人发现。

与遗体一同被发现的,还有她所立下的遗言,其中一条便是:不许任何人看到自己的遗体。

这样红极一时的小说家,为何会迎来这样的凄凉结局?而她又为何要立下不许人看到遗体的遗嘱呢?

张爱玲

远走美国,清贫幸福的爱情

上世纪40年代,张爱玲用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角为当时的中国文坛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变化,她细腻温婉的文字和独特的女性观念,让那个动荡的年代平添了一抹凄美的色彩。

而就是这位当年红极一时的文坛名人,却在自己名气正佳的时候远走他乡,前往美国的洛杉矶安抚自己因情感受创的心。

当时的张爱玲恰逢恋情不顺,人生处于低谷时期,而来到美国的她人生地不熟,又没有太多名气的情况下,她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但或许上天也怜悯于她之前的经历,在这场物质条件极差的疗伤之行中,为她准备了一个别样的礼物。

中年时期的张爱玲

1956年,迷茫的张爱玲在一个接济贫苦作家的文艺营里,遇到了同样落魄迷茫的美国作家赖雅。

赖雅对物质看得很淡,比较看重于精神自由,喜欢四处流浪。在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后,他对婚姻彻底失望,长期从事着自由撰稿人的工作。

两人都同样落魄,都有着相似的婚姻经历,因此而碰撞出了爱情的火花。尽管赖雅比张爱玲大了29岁,可爱情有时候就是这样奇妙,两人很快便陷入了热恋之中。

赖雅

他们的爱情来得太快,让张爱玲在幸福的同时,也害怕了起来。她怕自己再全身心地投入,会和上一段感情一样覆水难收,因此在赖雅外出旅行的时候,张爱玲没有过多挽留。

命运似乎注定要将两人拴在一起,不久之后,张爱玲发现自己意外怀孕了。赖雅得知后,放弃了自由流浪的生活,决定娶张爱玲为妻。可他并不想要孩子,于是张爱玲再一次为爱做了牺牲,在36岁的年纪独自去医院堕了胎。

所幸两人的婚后生活是幸福的,赖雅风趣幽默,在一定程度上治愈了张爱玲的感情创伤。相比同龄人,赖雅的成熟稳重和体贴让张爱玲很是动心。

张爱玲与赖雅

人终会被其年少不可得之物困扰一生,天才如张爱玲,也是如此。她的童年太缺乏亲情,所以在两任婚姻中都选择了年长自己许多的伴侣,并且深陷其中。

在经历了如此多的磨难之后,张爱玲变得越发冷清,不喜社交。而赖雅十分理解她的生活方式,为了避免妻子与社会彻底失轨,他会变着法子以幽默地语气描述外面的世界。

可好景不长,由于赖雅年岁已高,婚后不久他便突然中风。中风后的赖雅失去了自理能力,就连开口讲话都成为了困难的事。张爱玲接下了生活的重担,这个在平日里十指不沾阳春水的骄傲女子,不得不开始学着做起了家务。

从没在经济上有过顾虑的张爱玲,由于丈夫高额的医疗费用,第一次体验到了生活之艰辛。可偏偏她在美国文坛一直没能打开局面,她的心中逐渐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回国发展。

1961年,恰逢香港一家电影公司向她发出邀约,邀请她前往香港创作《红楼梦》的电影剧本。这本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但丈夫赖雅却陷入了恐慌和不安之中。

如今赖雅身患顽疾,而妻子又和自己有这么大的年龄差距,赖雅心生疑虑倒也在情理之中。可是为了生存,张爱玲安抚好丈夫的情绪后,还是踏上了回国的旅途。

到了香港之后,张爱玲用全身上下仅存的一点钱租了一间小屋,把自己关在屋里疯狂写稿。而为了安抚远在大洋彼岸的丈夫,张爱玲还要尽量抽空写信回去,但她不小心填错了地址,导致两人在五个月的时间是处于失联状态的。

病房里的赖雅心灰意冷,觉得年轻的妻子一定是抛弃了自己。可他没想到的是,张爱玲在香港的日子并不好过。张爱玲每天都要伏案工作十几个小时,眼睛经常布满血丝,看什么东西都是血红色的。

由于经济拮据,张爱玲就连饱腹都成为了奢望,只能靠好友宋淇夫妇的接济才能勉强度日。幸好,在最为艰难的时刻,张爱玲终于和丈夫恢复了联系。

宋淇夫妇

知道妻子的惨境之后,赖雅频繁写信照顾她的情绪,并多次催促她回家。这一封封信给予了逆境中的张爱玲莫大的勇气,在1962年3月结束了令她失望的香港之旅,重新回到了丈夫身边。

久别重逢,两人在机场相拥而泣,尽管生活依旧艰辛,可对张爱玲来说,与相爱之人厮守才是最为重要的。在好友宋淇夫妇的经济帮助下,张爱玲和赖雅搬到了黑人社区,清贫而幸福地生活着。

1967年,赖雅再一次中风,身体状况迅速下降。为了能够让丈夫接受更好的治疗,张爱玲带着赖雅搬到了麻州康桥养病。半年后,赖雅在张爱玲的陪伴下安详离世,享年76岁。

丈夫去世后,张爱玲再次陷入了长久的孤独之中,她在作品中这样描述:我常觉得自己轻飘飘的,他将我们精神眷恋的重量都带走了。

赖雅的离开让本就痛苦的张爱玲精神状态一落千丈,本来就已经不远与旁人交际的她,彻底封闭了自己的内心。

而张爱玲之所以如此看中这位与自己相伴多年的丈夫,不仅仅是因为她与赖雅心灵契合,也更多是因为赖雅的出现,让张爱玲再一次对爱情和婚姻有了信心。

对比起之前那段无疾而终的感情,赖雅简直就好像救她与水火中的天使,也成为了她精神的重要支柱。

那么张爱玲在大红大紫的那些年月里,又遇到了什么样的感情挫折,才导致了她后续的变化呢?

两次婚姻,追求自由却被自由禁锢

上世纪40年代,迫于生计,张爱玲开始了自己的小说创作。

而她的才华也在这时得以体现,处女作《沉香宵》一经问世,张爱玲便立即名声大噪。

随后她又写出了《心经》、《琉璃瓦》、《倾城之恋》等小说,引爆了上海文坛,一跃成为了四十年代大红大紫的明星作家。张爱玲年轻貌美,又有着如此优秀的文采,自然身边涌现出不少追求者。

在这些追求者中,攻势最为火热的,要属汪伪国民政府的宣传部次长胡兰成。这个胡兰成不仅比她大了十四岁,而且还是一个有老婆孩子的人,张爱玲自然不会将他作为考虑对象。

老年胡兰成

可俗话说烈女怕缠郎,面对胡兰成的苦苦追求,张爱玲最终还是沦陷了。年龄的差距,不仅没让张爱玲受到影响,反而让她感受到了久违的类似“父爱”般的温暖。

她在小说中狂热而深情地描述道: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两人的婚姻流程十分简单,一纸婚书,他们便成为了名义上的“夫妇”。这段感情让冷清多年的张爱玲重新感受温暖,她热情忘我地投身进去,如同飞蛾扑火一般。

她忘记了,胡兰成是抛下原有家庭和她在一起的,那么在将来新鲜感褪去之后,就又会用同样的方法将她抛弃。两人结婚后不久,胡兰成就被调任湖北,两人分别之际依依不舍,痛哭不已。

然而胡兰成本性未改,到湖北没几日,便和湖北汉阳医院护士周训德恋爱。而热恋上头的张爱玲浑然不知,还在自己的作品中忘我地向胡兰成表白:“我要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在等你。”

丈夫出轨的消息很快传入张爱玲的耳中,她立刻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她不明白,自己明明付诸了真心,为什么还是会被抛弃。由于童年所带来的阴影,她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而不是将出轨怪在胡兰成身上。

在胡兰成花言巧语地哄骗之下,被爱情冲昏头脑的张爱玲,很快原谅了丈夫的“一时冲动”。结果可想而知,本就行为不端的胡兰成,面对这样卑微求全的爱情,自然更加肆意妄为。

胡兰成是汪伪政府的走狗,抗战胜利后自然没有了往日的神气,只能缩在乡下躲避抓捕。张爱玲的心中仍放不下胡兰成,担心他在乡下的日子。她带着大量现金去看望胡兰成,却不想一开门,竟撞见了他和一个寡妇偷情。

胡兰成与张爱玲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张爱玲对胡兰成彻底失望了。不久之后,她提笔写下了诀别信,将自己所赚的30万稿费寄给了胡兰成。以这样硬气的方式,“休”了这个渣男。

由于汉奸丈夫的影响,尽管她从未进行任何卖国活动,张爱玲还是被被一些人视为“文化汉奸”。她遭受到了文坛的抵制和封杀,几乎不能公开发表作品,创作一时间陷入了停滞。

张爱玲知道,那个令她红极一时的上海滩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这也是让张爱玲彻底离开上海,前往美国疗伤的原因。

但就像上文中提到的,张爱玲在美国并不出名。

最初的时候,张爱玲错以为她的作品在美国依然会畅销,因为先前和英文写作公司有过不少联系,所以她并未对自己的生计发愁过。

然而现实很快便给予她当头棒喝,她的文章在美国反响平平。

倒不是美国人民没有欣赏水平,也不是她的写作能力有所下滑,而是她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文化差异。张爱玲之所以能够在上海滩爆火,抛开其优秀文笔之外,很大原因就是文章中包含了许多新旧时代的独特思考。

而美国人民从未经历过这些事情,因此并不能对她的作品产生共情,只会觉得有些“无病呻吟”之感。这让她的创作之路坎坷无比,很多作品甚至连出版都做不到。

张爱玲至此收起了自己的软弱和温情,除了经常与好友宋淇夫妇通信外,她几乎断绝了自己与外界的任何联系。她再一次恢复成为世人眼中的那个张爱玲:孤傲、冷清,如同一朵奇葩,绽放在不属于她的季节之中。

张爱玲的《对照记》

她独自一人搬到了洛杉矶,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写作之上,《色戒》的英文稿《spy ring》、《对照记》等相继问世。虽然一直不被市场所接受,但张爱玲从未一味地去迎合审美,而是坚持着自己的写作风格。

此时的张爱玲,仿佛才是真正活出了“真我”一样。她的两段婚姻,从来都不被人看好,有不少人这样形容:

“写尽男欢女爱的张爱玲,对待自己的感情时却是傻白蠢的女子。”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第一段婚姻之中,张爱玲确实一度迷失在胡兰成刻意营造的陷阱之中,但两人确确实实是存在着爱情的。胡兰成人品虽差,但确实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也是最懂张爱玲的男人。

年轻的胡兰成

因此,在与胡兰成热恋的两年之中,张爱玲创作出的几乎都是她最优秀、最灿烂的作品。在得知胡兰成出轨之后,张爱玲还是给予了他后悔的余地及体面。

见胡兰成死不悔改,她以坚定地态度写下了诀别信,并给予了胡兰成一笔丰厚的“分手费”。胡兰成终生对张爱玲念念不忘,常常写信过去,但张爱玲至此和胡兰成再无半点瓜葛。

张爱玲与歌星李香兰

而在第二段与赖雅的婚姻中,张爱玲也尽到了一切她应尽的责任。尽管赖雅只是一个三流作家,尽管赖雅年长许多岁数,可张爱玲从没有因为这些放弃这段婚姻,因为她看重的正是赖雅给予她的情绪价值。

胡兰成那样的爱,热切、激情,却又像梦一般不可依靠;而赖雅给的爱虽然足够稳重,但对彼此来说更像是一种责任。张爱玲虽都付诸了真心,但对这两段婚姻的认知却是十分理智而清楚的。

因此在张爱玲的《对照记》中,收存了大量她生命中重要之人的照片,如祖父母、外婆等人的照片,而陪伴多年的伴侣赖雅及前夫胡兰成,均并未被她收录进去。

由此可见,真正让张爱玲成为优秀作家的,依然是当年真心实意爱她,温暖她的人,是她在漂泊无定的生活中所吸收到的知识与思考,以及她从小所接触和学习到的东西。

作为当年少有的女作家,她的出生和童年也都是极为特殊的。

张爱玲和弟弟张子静(右)在天津故居前合影

悲惨的童年 造就了非凡的女性观

和大部分文人的苦寒出身不同,张爱玲可谓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她的祖父是张佩纶,不仅是清末的重臣,也是李鸿章的女婿。因此张爱玲从小锦衣玉食,接受的教育和眼界也绝非常人所及。

她的父亲张廷重本有着很高的文化教养,但科举制度的废除使得他的努力化为泡影。从此一蹶不振,终日醉心于吃喝嫖赌,不务正业。

张廷重

张爱玲的母亲对丈夫这样的行为很是失望,在她4岁那年就离家出走,前往欧洲留学。这就导致了张爱玲在成长过程中是很缺乏亲情的,也是她日后渴望爱情却被屡屡伤害的根本原因。

张廷重虽然有着诸多恶习,但在教育张爱玲这一面还是很上心的,即便是抽着大烟也要听张爱玲背诵诗词。因此张爱玲从小就有着很高的文学基础,3岁就能背诵唐诗,7岁就能创作小说。

可随着继母的入门,张爱玲的童年噩梦降临了。继母原是权贵人家的女儿,“下嫁”到张家之后,自然取代了懦弱的父亲成为了家庭的实际主人。

继母稍有不顺眼就会对张爱玲拳打脚踢,更让她感到绝望的是,和自己血脉相连的父亲却站在了继母那一边。在张爱玲身患痢疾后,张廷重不仅不给她请医生,还将她监禁了起来。

在张爱玲的回忆中,这段时光是极为痛苦的:

“他扬言要用手枪打死我,我被暂时监禁在空房间里,我生在里面的这座房屋突然变成生疏的了,像月光底下的,黑影中现出青白的粉墙,片面的、癫狂的。”

张爱玲(最中间)和表兄妹们的合影

这样不被重视、饱受欺辱的生活,让张爱玲的心态和性格变得怪异扭曲。最终,她再也无法忍受下去,逃到了已经回国的母亲那里。可让她意想不到的是,母亲却并没有给予她什么母爱。

她的母亲没有工作,现在又要养活张爱玲吃喝和上学,两人的生活条件很快便拮据了起来。母女重逢的短暂温暖,很快跟随着物质条件下降而消散了,张爱玲对父母彻底地失望了。

学生时代的张爱玲

1939年,二十岁的张爱玲带着母亲给她的一点钱,只身一人前往香港大学念书。在经历了人情冷暖之后,张爱玲变得清冷寡淡起来,只一心投入到攻读文学之中。

后来港大因战争形势变化而暂时停课,张爱玲只得重新返回了上海。她想要向母亲求助,但母亲此时正沉浸在新的感情之中, 对张爱玲置之不理。

张爱玲的母亲

正是因为父母冷漠的态度,以及在苦难中汲取的养分,才造就了张爱玲特殊的文风。

尤其是当年那个殖民与封建相互交织的老上海,让张爱玲从小就受到了新旧文化的强烈冲击,也让她笔下的女性形象直戳每一个读者内心的柔软。

她用作为女性的独特视角,去解构和看待在那个混乱年代里女人们的苦楚,也用这样的方式去控诉和描绘那个“人吃人”的时代。

当然张爱玲的痛苦童年带给她的影响不仅于此,父母冲突不断的婚姻也让她形成了独特的爱情与婚姻观念,或许这也为她情感生活的不顺埋下了伏笔。

张爱玲在两段婚姻中的伴侣都比她年龄大上很多,这也与她从小缺失父亲的关爱不无关系,更成熟的男性带给她的远不是恋情那么单一,还包含着一种奇妙的孺慕之情混杂其间。

这种独立的女性姿态和娇柔的情感态度混在一起的冲突感,或许也是她的文字有着神奇魔力的原因之一。

在赖雅去世之后,已经彻底失去了社交欲望的张爱玲完全沉溺与自己的世界当中去了。

甚至在晚年时期她很少在一个地方停留超过十天,四年的时间里,她搬家超过180次,原因只是因为她觉得在一个地方太久会染上虱子。

张爱玲去世前居住的屋子

1995年9月,张爱玲在洛杉矶孤独离世,直到一周后才被人发现。她立下了一份遗嘱,除了自己的所有财产留给宋淇夫妇外,还特意嘱咐了一点:“不能让任何人看到她的遗体”。

这并不难理解,张爱玲清冷孤傲一生,又怎么会允许自己以这样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呢?

作为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女作家之一,她的去世无疑宣告了那个时代的落幕,但她作品中透露出来到情感与精神,直到现在依然值得我们回味。

您是否看过张爱玲的作品呢?对她的人生和作品您有着什么样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想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洛杉矶   继母   遗嘱   文坛   美国   遗体   临终   童年   丈夫   母亲   婚姻   作品   爱情   张爱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