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安修临终前最后的嘱托,给杨尚昆写信:请您亲自审查彭老总传记

1991年5月初的一天清晨,在北京301医院的一件特护病房内,躺在病榻上的浦安修唤来了在一边陪床的外甥媳妇黄碧华:

“碧华,你去拿一下纸笔,我得给你姨夫的老战友杨尚昆写封信,请他关照一下传记审稿工作。”

几天之后,浦安修的亲人将这封信交给了杨尚昆。作为彭德怀元帅生前最为亲密的战友,他深知自己对浦安修之托义不容辞,也深知这份传记之重要性。

浦安修

战火纷飞中的爱情

1918年,浦安修出生在北京一户书香门第家庭之中,父母本是上海人,后因躲避战乱举家搬到了北京生活。

父亲浦友梧原是南京商业专科学堂毕业生,为了一家老小的生计问题,他改行去北洋政府交通部做会计。知识分子出生的浦家父母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将四个孩子全都送进了学堂。

1935年,17岁的浦安修考入北师大历史系就读。

读大学时,思想进步的她积极响应号召,成为青年抗日救国团体“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一员,她将除学习之外的时间与精力全部投入到了爱国救亡的学生运动之中去。表现优异的她,还在组织领导人的推荐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浦安修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年仅19岁的浦安修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告别家中亲友,奔赴山西抗日前线。在山西工作了一段时间后,组织考虑到有着大学文凭的浦安修。

无论是在文化素质方面,还是思想觉悟方面都是个顶个的优秀,这样不可多得的好苗子一定要好好培养。

于是,组织领导人决定将她调去位于革命圣地延安的中央组织部工作学习。

让浦安修有些意外的是,这次工作调动不仅为她开启了革命道路的新篇章,也让她邂逅了自己人生的另一半。

浦安修

1938年秋天,彭德怀从战争前线赶赴延安参加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这次会议也是他同浦安修第一次见面。会议结束后,许多参加此次会议的青年同志都主动来到彭德怀的身边,向他握手致敬,浦安修也是他们其中的一员。

看到眼前端正秀丽、谈吐大方的浦安修,彭德怀瞬间眼前一亮,这一细微的表情变化刚好被一旁的李富春逮了个正着。

自从彭德怀与前妻流坤模分手后,在感情方面受到挫败的他一直没有再婚的打算,多年以来总是孤零零的一个人。

身边的一众众友们也十分操心彭德怀的人生大事,不想让他孤家寡人过一辈子,身边连个知冷知热的人都没有。

看见彭德怀对浦安修印象不错,两人在会后闲聊时,李富春主动向他介绍起了浦安修的个人情况。后来,为了这门婚事,作为组织部副部长的李富春多次牵线搭桥,将两人约在一起,成就了这段佳话。

彭德怀与浦安修

聚少离多的革命夫妻

新中国成立后,彭德怀被任命为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兼任西北军区总司令。

解放后,部分将军的妻子都被调去了丈夫身边任闲职。作为彭德怀的夫人,浦安修若是想要谋得一份清闲差事,只需要丈夫简简单单一句话便能搞定,可她却不愿意沾这个光,她要靠自己干出一番事业。

面对组织部负责人提出将她调去彭德怀办公室做秘书这个提议,浦安修十分坚定地拒绝了:“我可不能去丈夫那里工作,虽然我没有什么专长,但我就像块砖一样,组织需要我去哪儿,我就去哪儿。”

之后,在组织的分配下,浦安修调去了西北局纺织工业部工作。

1950年6月,团聚还未满一年的夫妻俩再次因为战事分离。彭德怀在家中接到了一通来自北京的急电后,就匆匆乘坐专机走了。

彭德怀与浦安修

由于事态紧急且行程需要保密,他连妻子浦安修都未透露半点。

一直不知道丈夫究竟去了哪里的浦安修,直到两个多月后才在报纸上看到丈夫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带领志愿军们抗美援朝的消息。

几个月没和丈夫联系过的浦安修匆匆忙忙写了封信,寄去朝鲜:“德怀,你最近可好,是否需要我前来朝鲜,在后方为你做点什么……。”

收到妻子来信的彭德怀还和一旁的陈赓将军打趣道:“安修她来不是给我帮倒忙嘛?”

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嘴上数落着妻子的彭德怀,心里早就乐开了花。

彭德怀

1951年年底,浦安修跟随“西北工业参观团”前去东北参观学习。

参观行程即将结束时,参观团团长向浦安修建议:“小浦,你和老彭好久没见面了吧。这里就和朝鲜仅仅一鸭绿江之隔,你不去看看他嘛?”

其实,浦安修心里早就有这个想法,有这样好的机会去看一看日思夜想的丈夫,那当然是求之不得了。可她知道丈夫一向对自己要求严格,肯定是不允许自己去的。思虑良久过后,她还是决定去一趟。

彭德怀身边的警卫员们得知此消息后,熟悉彭德怀脾气的他们没敢将此事告诉他,而是向陈赓做了报告。

直到浦安修人已经到了志愿军驻地时,彭德怀才晓得妻子来看他了,为了不违背原则,浦安修仅仅待了三天便启程回国。

彭德怀与浦安修

1957年年初,中共中央经研究决定,实行院系调整,加强专科院校建设工作。

刚刚从中央党校学习结束的浦安修被调至母校北京师范大学从事思政工作,担任政治系主任,并同时兼任党支部书记一职。

作为党支部书记的浦安修,需要管理的事务既繁杂又琐碎,但她一直保持着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任何事情都亲力亲为,力求做到极致。

短短几年时间,浦安修就凭着自己的能力升任北师大党委副书记。

浦安修等人

勤勤恳恳,只为传记问世

彭德怀元帅逝世后,组织部的同事前往浦安修家中慰问时,发现堂堂的元帅夫人竟然住着一间不到二十平米的小房子,家里只有几件掉了漆的老家具。

便提出为她换置新房,作为元帅夫人的她,本该享有一套7室住房的资格,但素来节俭的浦安修断然拒绝了:“我一个人那需要那么大房子,您给我分配一个离学校近一点儿,比原来稍大点的就行了。”

第二年,成都军区的相关同志将彭德怀元帅生前留下的遗物送回了北京。关于如何处理彭德怀遗产这一问题,浦安修可以说是费了不少心思。

彭德怀

为了能够让这个问题处理得更加妥当,没有一点私心的她将彭德怀过去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以及两个侄女都叫来了家里,共同商讨处理结果。

最终,浦安修将遗产处理结果撰写成了报告上交于中央军委:

“彭德怀同志生前留下遗款共计48904元人民币,遵循其遗愿,给其生前警卫员景希珍同志5000元,分给两位侄女各6752元,分给在北京等地的侄子等等共计38904元。”

剩余的一万元,浦安修并未从中拿走分毫,全部于第二年年底回彭德怀家乡湘潭市乌石镇看望时,以彭德怀的名义在镇上信用社里办理了一张定期存单,捐给乌石学校用作建设经费。

彭德怀

北师大平日里的工作已经让浦安修忙得不可开交了,但她仍然挤出时间做另一件事,将彭德怀生前那留下来的传记手稿整理成册。

这些内容是彭德怀元帅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没有采访他人的情况下,完全凭借脑海中的记忆写下的,在一些细微之处上难免会有所出入。

为了弄清每一个细节,浦安修四处奔波去档案馆查资料,去采访相关当事人。

由于长时间熬夜与用眼过度,她的眼睛患上了黄斑性水肿的毛病,眼睛又痒又疼看东西也不似从前那般清楚了。医生严肃地劝告她:“您这眼睛就是劳累过度才这样的,您可得好好休息啊,不能再多看东西了,要多多闭目养神啊!”

浦安修

陪同她前来看病的好友宋曼霞也劝她:“浦大姐,这回你可得好好听医生的话啊,好好保护眼睛。整理传记的工作啊,你就先放一放!”

浦安修连忙摆摆手回应道:“那哪行啊,传记这事可一点都耽误不得。我就是不要这双眼睛了,也得把它整理完。”

皇天不负有心人,浦安修的心血并没有白费,在她长达六百多个日日夜夜的努力之下,这份彭德怀元帅生前留下的生平简历与材料,终于在1981年时以《彭德怀自述》为书名发行了,真实地向读者们再现了彭德怀元帅光辉的一生。

这本书的稿酬,浦安修并没有给自己留下一分,全都以彭德怀的名义捐给了武乡县师范学校用作建设校舍、购买图书的经费。

彭德怀

完成了《彭德怀自述》一书的编写工作后,浦安修又主动申请加入彭德怀传记编写小组。

《彭德怀全传》一书是1979年时,杨尚昆、黄克诚等老革命家们牵头成立的。

为了收集更为详尽的资料,年近七旬的浦安修和写作组的成员们一同沿着彭德怀曾经战斗与生活过的地方,访问了近千名老战士、当地乡民,他们的足迹踏遍了几乎大半个中国。

对于年轻人而言这项任务都不轻松,更何况是已经古稀之年的浦安修了,但她硬是没喊过一句累,坚持走完了这趟“新长征”。

浦安修

临终前的最后嘱托

上世纪80年代末期,浦安修被确诊患有乳腺癌。做完手术后,医生建议她在痊愈之前应当安心静养,这样身体才能尽快恢复。可身体刚刚有一点儿好转,浦安修就闲不住了,硬是在病床上支起了张小桌子,加班加点地赶起稿子来。

好在第一次的手术效果很不错,浦安修没过多久便出院了。

可让她没有料到的是,不到一年的时间,她体内的癌细胞再度复发,已经进入乳腺癌晚期阶段。

组织考虑到患癌的浦安修身体虚弱不应再从事如此高强度的写作工作,便以亲友应当遵循回避原则为由,劝她不再参与传记编写工作。虽然浦安修表面上是答应了,但她私下里依旧还是放不下传记这件事,一有空就开始工作。

浦安修等人

彭德怀的侄女彭纲及身边许多亲朋好友,看到浦安修的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都很是担忧,常常劝她:

“彭老总传记的事情,您就少操点心吧,养好身体最重要啊。传记编写小组里有那么多人才在出力,还有中央军委办公厅的支持,您有什么不放心的啊!”

浦安修笑着回答道:“有他们在我肯定是一百个放心啊!可我明白自己这病肯定是时日无多了,我就想趁着自己还能动的时候,多出点力,让传记能够早一点完成,这样我也死而无憾了。”

大家都知道,没人能劝住这个倔强的老太太,只能任由她去了。

1991年春天的一天早上,病情再度复发的浦安修被送进了北京301医院救治。

301医院

这一次,已经在医院接受了两三个月治疗的浦安修病情依旧没有丝毫好转,反而日益严重了,整个人瘦得只剩副皮包骨头了。

处于化疗阶段的她,疼得整宿整宿睡不着觉,有时候就算睡着了,嘴里仍然时不时会发出痛苦的呻吟声。

1991年5月1日一大早,口渴难耐的浦安修想要喝口水,便唤醒了趴在病床上的外甥媳妇黄碧华。当黄碧华喂她喝水时,浦安修发现自己连水都喝不进去了,水从这边进入嘴里,立马又从另一边流了出来,她明白自己肯定是熬不了多久了。

她拉着黄碧华的手,说道:“碧华,三姨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我有件心事,还需要你来帮我办一下,你去拿来纸笔,帮我给杨尚昆书记写封信。我得委托他多多关照传记的事情,交给他我最放心了!”

浦安修等人

正如浦安修所料,这封信成了她留给人世间的最后一封信。写完信的第二天一早,浦安修因病救治无效逝世于北京301医院,享年74岁。

可惜,直到她离开人世时,仍未能看到日思夜想的《彭德怀传》面世。

浦安修的家人也将那封信转交到了杨尚昆副主席手里,信中写道:

“尊敬的尚昆同志,非常感激您能在百忙之中抽空来看我。由于身体过于虚弱,我没能向您当面报告我的心事。为彭德怀同志一生写一本传记,是我此生最大的心愿,可我等不到它出版的那一天了。

您作为最了解她的战友,希望您能亲自多多关照传记的出版事宜,亲自审查一下,让传记能够尽早面世……。”

杨尚昆

看到这份字里行间充斥着恳求与担忧的信件,杨尚昆瞬间潸然泪下。

作为彭德怀元帅生前最为亲密无间的战友,一直以来他也十分期盼着传记问世的那一天。

1993年,这本历经数次修改与14年之久努力的《彭德怀传》终于同读者正式见面了。


参考文献

中国文史出版社:林青山《浦安修(彭德怀夫人)传》

人民网:1991年5月2日 彭德怀夫人浦安修在北京逝世

湘潮:千秋友谊话彭杨:记杨尚昆和彭德怀的友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传记   组织部   中共中央   元帅   临终   生前   北京   老总   丈夫   同志   身边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