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会堂名字为何是后改的?它原先叫什么?毛主席亲自改名

每年的3月,对于每一个中国的儿女而言,都是无比重要的一天!这一天是我们的全国两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赶到北京,坐在人民大会堂里,对国家大事进行商讨,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

每到这个时候,人民大会堂这座宏伟而庞大的建筑,映入了人们的眼帘,这座建筑无疑也是会议的主角之一!

作为北京的十大建筑之一,人民大会堂对新中国来说,有着非常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外观气势恢宏,内部各厅根据功能的差异,各不相同,别具特色。

人民大会堂东立面

然而,人民大会堂对外开放的大厅只有几个,所以对于普通的民众来说,人民大会堂又充满了神秘的气息,也体现了国家的威严与庄重!

人民大会堂建成于1958年,说出来大家可能不会相信,这座建筑仅仅用了280天就建完了!

这个施工速度即使是放在今天,都是特别快的,更何况那时落后的中国!在当时一定是一个奇迹!也从侧面看得出来,大家的建筑热情有多么高涨!

人民大会堂

其实,人民大会堂最开始并不叫这个名字,是毛主席听说建筑完成以后,提议改名的。

这就不禁让人好奇:在那个落后的年代,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建这样一座巨大的大会堂呢?这座大会堂最先叫做什么名字呢?毛主席为什么要改名为人民大会堂呢?

大会堂是毛主席的梦想

其实,建造一座容纳上万人的大会堂,是毛主席一直以来的心愿!

毛主席

早在1945年4月,毛主席就在延安展望未来,提出了自己对未来社会的幻想。

当时是中共七大的开幕会议上,毛主席在延安杨家岭的中央大礼堂,迎接、招待了我党的主要代表。

毛主席和大家聚在一起,商量未来的中国该何去何从,打跑日本人以后,我们应当干什么、中国的革命该何去何从。

毛主席

我们都知道,那个时候由于国民党的封锁,共产党队伍只能屈居于陕北的荒凉、贫穷之地,条件真的很差。

国民党开会都坐在富丽堂皇的大厅里,而我们经常在窑洞就开会了。对于七大这样的重大会议,杨家岭的中央大礼堂,已经是我们那时能找出来稍微像个样子的大礼堂了。

杨家岭中央大礼堂是在抗日战争年代修建出来的,我们的同志们群策群力,建设了一座长35米,宽30米的大礼堂,能容纳750人左右。

中央大礼堂

平时的时候,这座礼堂开个大会真是绰绰有余,然而到了七大的时候,来自各地的代表挤满了这间屋子,甚至有的代表是搬着小板凳坐在一交,看着在底下人挤人的代表们,毛主席也不免有些心疼。

因此在七大会议的最后,毛主席说道:“将来革命胜利了,我们一定要建设一座能容纳一万人的大礼堂!让党的领导人能够带领群众,坐在一起商量国家大事!”

代表们都纷纷叫好,会议气氛相当热烈,只是那时的乾坤未定,建筑一座礼堂相比于其他的国家大事来说,还是太微不足道了,因此这件事后来被人慢慢遗忘,不过有一个人却牢牢的记在了心里。

中共七大

这个人就是我们的周总理,周总理一直以来都是个心细如麻、记忆力超群的人,建造一座礼堂、和人民讨论国策也是周总理一直以来的期盼与梦想,所以在1949年,他和毛主席再次讨论了这件事。

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了北京!北京的老百姓们纷纷涌入街头,欢迎人民解放军入城。

因为北京是和平解放的,所以过去的那些古建筑并没有遭受很大的破坏,反而被保存得非常完整。

解放北京

毛主席跟着进入北京城以后,望着北京各处的古建筑,看着那金色的琉璃瓦、朱红色的古墙,他不仅相当的高兴,过去这是属于皇家的私人住宅,如今得到了解放,人民群众也可以进去感受,所以他就和周总理聊了起来。

周总理趁机接过话茬,说起来七大的时候,我们要建一座大会堂,和人民商讨国家大事。

毛主席听完也颇为感慨,想起来了自己过去的梦想,他说:“是啊,七大也过去好几年了!今后,我们也要建一座人民自己的豪华客厅!”

毛主席

在当年十月,随着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一声庄严的呐喊,新中国就这样成立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大会堂再一次被提上了日程。

1953年,毛主席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在苏联的帮助下完成了很多大型工程,工业化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经济也有所提高。所以毛主席想趁着这个机会,修建一座大会堂。

为了这件事,毛主席专门找来了建筑工程部部长刘秀峰,问道:“完全靠我们的力量,能不能建造起一座万人大会堂?”

解放北京

不过,刘秀峰在进行周密的考察以后,如实告诉了毛主席,我们刚刚结束了朝鲜战争,所以还无力建设,毛主席只好失望而归。

但刘秀峰也保证不会用太久,我们就能真正建起一座属于自己的大会堂!果然他的话在不久以后得到了应验。

周总理亲自监督全程

1958年3月,随着我们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如期完成,我们此时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充满了信心!此时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国家收入相比于刚刚建国时,翻了好几番。

毛主席

毛主席在北戴河会议上,再次表达了建设一座大会堂的愿望,而此时周总理也有时间亲自过问这件事,就这样,在毛主席、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人民大会堂项目正式开工了!与它同步开工的还有其他十样工程,但人民大会堂无疑是重中之重!

党中央的精神很快就下发到北京各部委,北京市委书记万里同志马上召集起同志们,将中央的精神概括为:三敢(敢想、敢说、敢干)、三严(严肃、严密、严格)、三高(高质量、高艺术、高速度)。

万里

随后北京市派人前往莫斯科学习他们的经验,接着向全国各地发出邀请,让各地的优秀建筑师来到北京,商量人民大会堂的建设,并让他们拿出一套设计方案来。

很快,梁思成、赵冬日、张镈、吴良镛、陈伯齐、张开济等一批优秀的设计师来到了北京,聚在一起,商讨如何建造一座大会堂。

在外地考察调研的周总理知道这个消息以后,亲自回到了北京,在他的带头讨论下,最终有三个方案脱颖而出。

周总理

第一套方案是清华大学刘小石的设计方案;第二套方案是北京建筑设计院张铸同志的方案;最后一套则是赵冬日、张镈的方案。

三套方案里面,赵冬日的这一套最得周总理喜欢,于是人民大会堂最终选用张镈的方案建造。

为此我们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由万里同志牵头做组长,大家就没日没夜地聚在一起,商量起如何建造起来。

万里

当时的设计师们相当的团结,虽然自己的方案落选了,但没有一个人感到失落,反而大家都无私地帮助赵冬日的方案,为了给国家建造这样一座大型建筑,可以说集合了一批新中国最顶尖的优秀设计师,他们的群策群力,也让后来的人民大会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设计师们设计了整整6套具体的方案,但是周总理都不太满意,他亲自在方案上进行了涂改,最终给了设计师们一个思路,大家博采众长,吸取经验,最终第七套方案终于被确定下来!

人民大会堂

这套方案还被拍下来,引发到全国各省,征求各地建筑师的意见,可以说是全国建筑师的心血之作!

在方案确定以后,第二个困难就出现了:大会堂要拆除很多居民的住所,老百姓们愿不愿意搬走呢?

按照规划,占地206亩的大会堂要拆掉4000间房屋,还有70多个单位,近千户居民不得不搬离老家。

周总理、毛主席参与设计

为了这个问题,工作小组头疼不已,就是害怕人民不愿意、百姓不愿意。

但是我们的小组显然低估了人民群众那巨大的参与热情!人民群众一听自己家以后就是国家大会堂,反而热情高涨,拆迁工作进行得异常顺利,根本没遇到任何阻拦。

人民如此配合,国家也不会让他们失望,很快人民群众的安置问题就得到了解决,一个月的时间,这个困难就被攻克了!

施工现场

1958年10月底,人民大会堂正式开工破土,动工当天,几乎全北京的民工都来到了施工现场,大家热情高涨,彭真同志在主席台宣布动工以后,底下的同志们全部高声呼喊,一片沸腾,足见大家的热情!

经过近十个月、280天的努力与心血,来自各地的民工朋友们加班加点,按照规划,终于完成了这座新中国历史上无比重要的建筑!

大会堂终于落成,那一天是1959年9月3日,竣工仪式在这一天举行,毛主席听说以后,亲自出席了这一重要的活动。

施工现场

大会堂气势恢宏,彰显了国家的威严,让毛主席特别的满意!但是在听到大会堂的名字以后,毛主席竟然脸色一变,要求改名,那么人民大会堂原名叫做什么呢?

毛主席决议改名

人民大会堂建成以后,毛主席、刘少奇、朱德等人来到了现场,参观了人民大会堂,看着人民大会堂内部的各厅,以及里面各式各样、各具特色的风格,再看看我们的“中国速度”,毛主席喜笑颜开,别提多么高兴了。

施工现场

万里介绍道:“大会堂比故宫的总建筑面积要多2万平方米,原本计划是花十几年时间建成,没想到十个月就完工了!”

毛主席一听,对负责这件事的万里组长说道:“好嘛,你叫万里,真是日行万里啊!那咱们参加建筑的民工有多少人?”

万里说:“有三万人参与建设,如果算上配件生产等幕后工作的人,这个数字会翻好几倍!”

施工现场

毛主席点了点头,他高度肯定了这些民工、建筑工人为大会堂做出的努力,非常感谢这些人的付出,毛主席说:“这些同志不为名利,发扬共产主义精神,他们的精神应当得到弘扬!”

随后万里同志陪着毛主席在大会堂内走了好一会儿,毛主席突然想到:“万里啊,这座大会堂叫什么名字啊,恩来同志有没有什么想法?”

万里说道:“没有,周总理特意叮嘱我们,要等毛主席来看过后,再商量取名。现在我们有一个俗名叫做人民宫,也有的人叫它全国人大代表大会堂,还有的人则直接称呼它为万人大礼堂!”

毛主席

毛主席听完以后立刻摇了摇头,表示:“这两个名字都不好!宫这个字太过老旧,我们不是封建社会了!至于第二个名字太长了,不够简洁!既然这是属于人民的建筑,叫人民大会堂显得更好一些!老百姓一问你去哪里了,回答人民大会堂也更响亮一些!”

万里低头思索了一下,发现毛主席所想果然颇为贴切,人民大会堂既表明了会堂的作用,又和我们的国名、国体相呼应,体现了人民至上的理念,最后也更简洁响亮,可以说没有什么名字比这个名字更加贴切了!

毛主席、周总理、万里等

在场的其他同志也纷纷表示,人民大会堂真是最佳之选,从此这座巨大的建筑有了自己的名字——人民大会堂!

人民大会堂也在接下来的这些年里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让外国的来宾看到以后,都不进感慨它的精妙与磅礴之势!更成为了中国的地标级建筑!

著名的作家冰心在走进人民大会堂以后,都这样形容道:“走进人民大会堂,使你突然地敬虔肃穆了下来,好像一滴水投进了海洋,感到一滴水的细小,感到海洋的无边壮阔。”

人民大会堂

而溥仪出狱以后,最想去的地方不是曾经的老家故宫,而是去人民大会堂,当他走进去以后,他都感慨道:“伟大的国家!伟大的人民!”

那么人民大会堂究竟是如何让人们产生这些赞美的呢?它的建筑风格究竟有哪些特色呢?

人民大会堂别具一格

人民大会堂别具一格,放眼全世界都难找出第二个这样的万人大会堂,它是无数建筑家的心血之作,融合了人民的智慧,而其中的涉及理念放在几天都是极为新颖的。

人民大会堂

坐落于天安门广场西侧的人民大会堂,面积超过17万平方米,占地15公顷,南北长336米,东西长206米,高度有46.5米,呈现一个“山”字形,下方有5米的花岗基岩,134根巨大圆柱。

在大会堂向东的12座大理石门柱,高达25米,直径2米,需要四个成年人手拉着手才能抱过一圈来。

在大会堂的顶部正中央,是新中国的国徽,过去用的是木头雕刻的国徽,做工极为精美,历经风雨42年,到了2001年,才被撤换为金箔做的国徽。

国徽

走进大会堂以后,首先是中央大厅,大厅两侧有20根汉白玉明柱,占地3600平方米,六道大门通向万人大礼堂。

正中央就是召开各项重大会议的大厅:万人大礼堂。当初设计这座大礼堂是周总理的意思。

周总理希望能体现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象,让人置身其中,不觉得天有多高、海有多远,将穹顶顶棚设计成圆弧形状,这样看上去就没有边缘,让人进入大厅以后就有一种距离感和庄严感。

万人大礼堂

大厅的顶部有500颗满天星明灯,明灯交相辉映,中间是象征着我党的红色五角星图案,还有70道光芒射线和葵花花瓣,成为了别样的特色。

而从北门进入,交谊大厅也是人民大会堂里别样的一番风景,交谊大厅中央,那副《江山如此多娇》的山水画,是由著名的艺术家关山月、傅抱石创作的,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这座大厅的地毯也是人民大会堂中最大的一块地毯,重量达到了2吨!

万人大礼堂

而交谊大厅的二层则是宴会厅,平时举办国宴,以及文艺演出都是在这个大厅完成的,出镜率也是相当的高。

如果提到开会,还有一座大厅是不得不说的,这就是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平时不对外开放,到了两会以及重要国家会议时,我们的领导人就是在这座大厅,回答中外记者的问题的。

金色大厅上有五座金色的大灯,让整座大厅看上去金碧辉煌、雍容华贵,格调极高!而大厅里的艺术作品《中华颂》还有《胡杨礼赞》等,都是我们著名的艺术家创作完成的,艺术价值极高。

人民大会堂

所以说,人民大会堂不仅仅是一座大会堂那么简单,它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内部的国画、书法、雕刻、瓷器都是无数艺术家的心血在里面。

此外,人民大会堂还给各省创建了别具特色的各厅,每所大厅都体现了各省的特色,最特殊的无疑是台湾厅,这座大厅是1963年,周总理亲自要求加上的,体现了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座大厅也让很多台胞参与进来设计,一直到2003年才算完成,内部的台湾各少数民族作品都在里面,体现了两岸人民一家亲。

人民大会堂

不过除了北京厅、上海厅、台湾厅等一些厅是对外开放的,其他厅都不对外开放,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如今,人民大会堂是我们的特色建筑,但它也曾经陷入窘境,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人民大会堂一个月的收入才不到百元!

1984年,邓小平通知决定对外开放一些大厅,这个决定无疑很正确,给大会堂带来收入的同时,也让人民对这座建筑有了更深的了解,拉近了国家和人民之间的距离!

金色大厅

如今,人民大会堂依旧在发挥着它的特殊作用,它虽然在那个贫穷的年代产生,却见证的祖国今天的繁荣富强!它的历史也是新中国的一部建设、发展史,它也是中国的一大象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人民大会堂   会堂   大礼堂   大会堂   北京   中国   大厅   名字   方案   建筑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