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沁水作协土沃采风作品系列 - 张沁霞:多彩土沃行


作者:张沁霞,沁水十里人。于闲暇时读书,有感时抒怀。

盛夏的清晨,阳光还是柔和的。“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上,公交车匀速前行。硕大的向日葵吸足了清新的空气,张开笑脸,摇曳在明净的晨光里。串串沙果你拥我挤,缀满枝头。叫不上名字的小花,成片的绿植,婀娜多姿的行道树,恰似一幅多彩的画卷徐徐展开。

金色下沃泉

街面是洁净的,脚踏酒红色步道,站在高大繁茂的小叶杨下,徜徉“小桥流水人家”,一派诗情画意,脑海中不由浮现出“静谧安祥”“和谐温馨”的字眼。

墙画上草木茂盛、繁华遍地,小鹿行走于阡陌纵横的小径,从容淡定;大熊款款从森林里踱出,淡定地与游客对视。最惊艳的是:无论行走于哪个方位,熊的眼睛总是在看着你,吸引着几个同志还好奇地尝试了一番。

这就是沃泉童年小镇。它位于沁水县东南20公里之地,南应历山。这里是沁水县“一核两线三区多点”文旅康养空间布局上的一个亮点。

漫步法治一条街,常绿树与落叶树交互错杂,四季生机盎然。整齐气派的民居、迎风飘扬的红旗与规整的法治宣传版面相互映衬,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潜移默化中,村民自觉不自觉地学法、守法、用法,为自己的安身立命筑起一道坚固城墙。

穿过和谐门,进入研学一条街。磨坊里陈列着石臼、石碾、石磨三种古老的石制生活用具,记载着先辈的艰辛和智慧。今天,电碾、电磨这些新的粮食加工工具的出现,大大减轻了人们的生活负担,也标志着社会的发展。布房里悬挂着衣物、丝织品等,记录着从古至今服饰的演绎变化。工房里有柳编、竹编、荆条编、驱虫的五色香袋等,令人不禁赞叹劳动人民超强的生存能力。铁匠铺里的风箱、铁砧、打铁锤、火炉等,吸引着作协的几位同志默契配合、现场体验了一把打铁的生活。

《朱子家训》以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教育宣传画,意在引导孩子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做中华传统文化的践行者。点缀其间的 “爬山虎”、红牡丹、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花墙,让人眼前一亮。

行至“太行人家”康养小院,一色青砖灰瓦、木栅栏似的走廊,安静中透出几分典雅;端坐于游乐场的旋转木马上,电闸一开,倏忽间上下翻飞,叫声、笑声散落在空气中,洒满了田野、飞舞在村落间。

沃泉童年小镇为孩子们搭建了一个尽情玩耍和锻炼的平台,更让他们直观感受了历史的变迁和生活的改善,对祖国的今天和未来更加充满信心,为他们的成长插上腾飞的翅膀。同时,也让我们近距离感受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乡村景象。

橙色交口村

交口村是历山脚下的古村落,位于涧河与蒲泓河两河交汇处,曾是交通要冲,称“交口塞”。这里群山起伏,植被茂盛,风景优美。

交口村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听耄耋老人讲述儿时见过的拉骆驼盛况,缅怀着父祖传颂的交口塞里曾经的繁华,呢喃着交口大庙的神奇和灵验。

走近“交口惨案旧址”,它似在述说交口人民的坚强勇敢与保家卫国的决心。抗日战争时期,为保护沁南抗日县政府的粮食库、弹药库,5名村干部、38位村民在这里从容就义。战争的硝烟虽已远去,但英雄的交口人民用生命书写的答卷永流传,为理想奉献牺牲、无怨无悔的精神永不变。

沿着果实累累的花椒树、柿树、核桃树荫下的道路前行,我们路过一座石拱桥——交龙桥。它始建于元代,在明万历年间和清嘉庆年间都有重修,桥身造型优美,古朴典雅。桥下是一个黑水潭,相传村子里经常到黑水潭洗衣服的姑娘与潭中黑龙结为夫妻。每当干旱天气,村子里的人用石头砸滩求雨,此后便会有甘霖降下。我们不去考证古老的故事是否真实,但传达出的回报桑梓和“感恩”理念却很是值得学习的。

交口村的“舜帝庙”因其有两个门而独具一格。庙内正殿石砌台基,面宽三间,单檐悬山顶。正殿中间两石柱上镌刻有一副楹联:地近历山怨慕号泣遗迹千载未泯,势连蒲坂明良喜起休风万古犹存。它明确了庙宇的地理位置以及从中传达出的德孝文化。室内存清代壁画14幅,主要以人物故事、山水花鸟为题材,技法细腻,构图严谨,设色素雅,有其教化意义。庙门口的白皮松历经千年而巍然屹立,苍劲挺拔,犹如坚强不屈而又不懈奋斗的交口人民。

“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舜帝以人格和智慧折服历山、雷泽、河滨之人,成一代共主,可谓德如春风。勤于劳作、孝以事亲、教导术艺、德化风气、用五人而天下治,舜文化体现了上古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善良智慧、合作共赢的特点,值得我们进一步继承和发扬。

如今的交口人秉承舜文化,传孝道,懂感恩,勤劳作,旺家园,绘就了一幅层层梯田五谷丰,处处百姓笑颜开的秀美画面。

红色的南阳

伫立南阳山顶,“手可摘星辰”。环顾四周,山峦连绵起伏,一派葱茏,山崖断面犹如用一把锋利的宝刀劈过,山体与地面垂直,宛然一道天然屏障,千百年守护着南阳人。

进入中国抗日军政大学太岳分校旧址,这是一座古庙。可以想见,学员们或从战斗前线或从工作单位来到这里,给这个闭塞的山村、肃穆的庙宇带来怎样的震撼。

当看到随处可见的石灰岩,悬崖、院墙、房根、街道、路面、地塄,甚至有的屋顶都是青石板铺就的,尤其是看到干涸的河沟里大大小小的青石卵,我心情激荡,条件如此艰苦,不知道教官、学员和当地群众是怎么挨过这种困境的。

当王兴荣老师带我们参观当年抗大教官和学员修建的水渠时,告诉我们,抗大教官和学员翻山越岭开挖渠道,引来了十公里外的涧河水,还在石头缝中开垦了梯田,种粮种菜,自给自足。从老师的讲解中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一群身穿灰色军装的官兵背着武器,手里握着原始的镐、䦆、锹,他们挖石垫土、夯实渠底、平整土地、反击清剿、种锄收打、战术训练,还要抽时间学习掌握革命理论,学习古今中外战例,掌握打胜仗的指挥能力;学习党史军史,掌握开辟根据地和发动群众生产当兵支前的本领。一批批合格的指挥员和地方领导从这里走出去,为抗日战争胜利和新中国成立立下了不朽功勋。随着讲解,年逾古稀的王兴荣老师眼睛里闪着坚毅和孺慕的光晕。

挺立于“抗大”门口的古槐历经2500余年风雨洗礼,树的主干已枯,光秃秃的树桩直指苍天,树侧冒出的新枝发芽吐绿,当地老百姓说是盛世到来枯木逢春。这棵老树见证了南阳人艰幸度日繁衍生息的坚强,目睹了老一辈革命家筚路蓝缕走向辉煌的历程,记录着南阳人民当家作主追求幸福的历史。南阳人民永远感谢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融入了南阳人民的血液和骨髓,“抗大抗大,越抗越大”这句口号在这片沃土上妇孺皆知。

步行南阳街,钻入视线的是古色古香的门楼窗户,与悬挂着的红色灯笼相互映衬着。这是南阳人民勇于创新,寻找抗大遗迹,修复历史建筑,提炼抗战精神,发掘抗大文化,在发展红色旅游中实现乡村振兴、传承红色基因。崭新的居民点、成片的大棚果蔬、金色的油菜花海、美丽的紫樱公园,展现了南阳人民新时代的新风采。新农村建设中嵌入了红色的元素,今天的南阳已经成为沁水县进行党性教育的重要基地。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用亲身实践写出的抗大精神是要用一生去学习践行的。

绿色森林康养基地

太行洪谷胜在浑然天成。置身其间,满眼绿色,郁郁葱葱,仿佛世外桃源,又如缥缈仙境。抬眼仰望,苍茫的天空高远湛蓝,天际白云轻飘,洁静恬淡。静心聆听,蝉鸣虫唱,若有若无,撩人心弦;凉风习习,松涛阵阵,草木荡起层层涟漪。凝目山中,鸟雀觅食,蹦来跳去,一点儿也不怕人。顺谷一条小溪,淙淙流水为洪谷增添了一丝灵动,目之所及,清幽雅静,让人“望峰息心、窥谷忘反”,比荆浩笔下的山水画更恢弘更立体。

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太行星空森林康养基地”,位于洪谷深处,共有七个独立院落,依山傍势,按照北斗七星布局。入门,石磨上流水潺潺,“大珠小珠落玉盘”。园中蹊径草坪交互错杂,层次分明。室内,陈列着几十种生长于洪谷山中的植物标本,不由得惊叹大自然的神奇。拾级而上,踱步至屋外,夜晚站在这里观赏星空比别处更加清亮,有木质亭榭憩息避雨。小公园里葳蕤的花木让人不至于寂寥。

是大自然神奇的造化孕育了这样一块宝地。美丽的自然景色令人驻足,暂放经纶世务的忙碌,到洪谷闲游,于“太行星空森林康养基地”小憩,仰观灿烂星空,俯瞰雅致山水,心旷神怡之后身心更是振奋。太行洪谷为沁水县森林康养产业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归途,意犹未尽,耳边又回响起王兴荣老人的话:“共产党给我们引来了涧河水,让荒滩变粮田,子子孙孙有饭吃,南阳人民永远记得这个恩情,世世代代传下去”。再看广袤的沃土上,嶙峋的山、蓬勃的树、清越的水、宽敞的路……勤劳勇敢、忠诚坚韧的土沃人民会继续听党话感党恩,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迈步在生态宜居与产业发展相融合的道路上,用自己的双手绘就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来源:沁水文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沁水   沁水县   太行   茂盛   抗大   南阳   作协   山西   教官   多彩   星空   红色   森林   系列   作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