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控制不住吼叫

我们常常控制不住对孩子的怒火和发脾气。

当孩子早上怎么叫都不起,我们上班都快要迟到的时候,我会带着愤怒吼叫“快点,我们要迟到了,你为什么每天都叫不起,总是那么磨蹭?”

吼叫里有责备,可孩子反而因为情绪,更慢了,一家人气冲冲出门,美好的早晨就这样破坏了。

当孩子一边做作业,一会儿找吃的,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扭来扭去的时候,我们的火蹭地冒出来,“你能安静坐着写作业吗?你再这样,就别想吃晚饭……”

我们发泄着自己的不满,同时,还给孩子惩罚。孩子并没有安静做作业,而是呆坐着哭泣。

当孩子玩手机、玩平板、看电视超过我们期待的时间,停不下来的时候,我们抢过手机、平板、遥控器,“别看了,看了半天了,眼睛不想要了吗?今天作业写了吗?”

我们用吼叫威胁提醒,我们用权威控制,孩子却不服气不买账,可能用更叛逆的行为回击我们,躲回房间,“啪”地关上房门,同时,锁上的还有心门。


吼叫并不能让孩子如我们期待地解决问题。

每一次吼叫过后,我们可能都会后悔。是的,我们爱着自己的孩子,心疼被吼叫后害怕、无助和弱小的孩子,而我们又碍于父母长辈的情面,不愿意低头道歉。

在孩子被吼叫后,行为并没有改变,也让我们感到挫败和无力,进一步激发我们愤怒、焦急、放大后果的情绪。

孩子遭受父母的吼叫后,大脑全部的精力都用来应对情绪,“我不够好,妈妈不喜欢这样的我,妈妈为什么那么凶?我下次如何躲避父母的大发雷霆……”

不被接纳的行为并没有成为孩子学习的重点。孩子没有从我们的吼叫中学会解决问题,有更恰当的行为。而是背负了更多的压力和恐惧,自己在不恰当行为中的需求和困难更不敢表达。

亲子关系在一次次吼叫中被破坏。


我们为什么控制不住自己的吼叫?

我们的吼叫,常常都是无意识地脱口而出。但我们留心观察,还是能总结出一些规律。


我们想改,但忍不住发火,你并不孤单。

《福格行为模型》一书中,对行为地发生,提出了最简单的三要素:提示(触发)、动机和能力。不论是好行为还是坏行为,满足这三要素,就会发生。

我们迁移到父母忍不住对孩子的吼叫这个行为来分析看看:

提示(触发):孩子不符合我们期待的行为或者孩子会引发我们焦虑和担心的行为后果。

动机:我们希望改变孩子的行为更符合期待、更符合社会规范;我们想发泄情绪。

能力:吼叫和发脾气是无意识自动化行为,轻而易举


我们作为父母,有培养一个健康安全适应社会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以及爱。这是我们天性里想改变孩子行为的动机。

我们作为父母,吼叫和发脾气是不需要学习,就能游刃有余控制孩子就范的行为,能力上无阻碍。

我们作为父母,对孩子有很多期待,这些期待和孩子身心发展能力和规律必然出现不匹配,每个家庭都不例外。

以上,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感叹,我也不想吼叫孩子,可我忍不住啊的解答。

2022.10.17

✍想要进一步学习,如何做到停下吼叫孩子,也能让孩子做出恰当行为,成为省心孩子,下一篇文章揭秘。

孩子吼叫打骂也不听,育儿困惑,欢迎评论区互动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心门   会儿   平板   焦虑   动机   情绪   父母   期待   能力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