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毛主席问邓小平:我死后中国会是什么样?他的回答令主席满意点头

1973年8月,毛主席问邓小平:“我死之后,中国会怎么样?”

如今站在上帝视角再次回顾这段对话,仿佛是两代核心的一次“政考”。

对于邓小平,毛主席抱有很高的期许。

此前,在酝酿第八届中央领导机构名单时,毛主席曾希望过邓小平担任中央书记处总书记一职。

对于这样的人事安排,邓小平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我不愿意做总书记,不是干不好,是怕不顺。”

邓小平的担心不无道理。彼时,不论是资历还是威望,刘少奇与周总理皆在邓小平之上。在他看来,总书记一职由这二人担任才是众望所归。

对此,毛主席反驳道:“小平同志说不顺,我看可以宣传宣传嘛,如果大家都赞成,那就没有什么不顺了。”

毛主席在做邓小平和其他中央领导的工作时,风趣地说:“至于秘书长改为总书记,那只是中国话变成外国话。其实,外国的总书记就相当于中国的秘书长。”

据刘少奇的秘书刘振德回忆,中共八大召开期间,中央书记处开了一次碰头会,会议的主要内容就是劝说邓小平出任中央总书记一职。

他当时就坐在会议室门口,以防刘少奇找他要文件。屋内说话的声音很大,他在外面都听得非常清楚。

当时邓小平的声音比较大,一再谦让推辞:“我不行,我不行,我的威望和能力都不行,怕难以胜任,还是让别人当吧!”

毛主席说:“我们就好比是医生,书记处相当于是护士站,你就是护士长,你还是我们的助手嘛!”

随后周总理说道:“毛主席的比喻很形象!”

接着,毛主席又补充说:“其实,还是你那个秘书长的差事!”

其他几位参会的中央领导也帮着动员邓小平。

这时,刘少奇说话了:“主席,我看就这样定了吧!”

“好,定了!”毛泽东一首肯,其他同志也一致表态说:“定了!定了!”

随后,邓小平没有再推辞。

毛主席有意识将邓小平安排在中央书记处工作,不仅仅是锻炼他的工作能力,在处理重大问题时,也方便两人随时交换意见。

在中共“十大”后不久,毛主席为了考验邓小平与王洪文,问了两人一个同样的问题:“我死后,中国会发生什么情况?”

王洪文本能的回答:“坚决贯彻主席的革命路线。”

毛主席没有表态,接着转头看向邓小平,又将同样问题抛给了他。

邓小平回答道:“我们可能会重蹈覆辙。”

这是典型的“邓氏回答”,正视问题,言简意赅。

两个聪明人交谈,无需多言。当毛主席提出问题的一刹那,邓小平已经明白主席的所思所虑。邓小平的回答也是直切要害,点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军队。

毛主席满意点了点头,这次“考试”结果显而易见。

此后,毛主席决意重新启用老干部,并亲自着手掌握军队情况,毛主席最先想到的是叶剑英元帅。

毛主席深知,要想促成军队改革,非铁血手腕而不成。

1973年12月,毛主席开始依靠手腕更强硬的邓小平去处理军队事宜,帮助他加强对军队的控制。

在一次听取工作汇报中,毛主席问邓小平:“自从1955年军队改革后,各大军区的司令员们基本就没怎么动过,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呢?”

邓小平先是一怔,随后陷入深思。毛主席也不催促,耐心坐在一旁,等待着他的答案。

片刻之后,邓小平起身将他身前的茶杯与主席的茶杯对换了一下,随即看向毛主席,牙关紧闭。

毛主席会心一笑,用手指了指邓小平说道:“英雄所见略同。”

两次简短的谈话,邓小平先是点出了问题,而后又给出了解决方案。

也许毛主席早已胸有成竹,但是听到邓小平的回答,必然会更加坚定信心。

1973年12月12日,毛主席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

会上,毛主席严厉批评了政治局与军委近期的表现:“政治局不议政,军委不议军,这怎么行?要改,你们不改,我就开会,到政治局来开会,当面给你们吹吹风……依我看,军委不仅要议军,还要议政。”

毛主席的一番话,如同一记闷棍,打在了政治局委员们的身上,委员们默不作声,聆听着主席的教导。

毛主席见状,缓和了一下语气,又抛出了一个更令委员们震惊的话题,他说:“有件事我考虑很久了,我认为大军区的司令员还是调一调的好。”

碍于会场纪律,他们虽然没有惊呼,但从委员们放大的瞳孔就可以看出,这个决定是多么的不可思议。

毛主席看向叶剑英说道:“这件事叶剑英同志是赞成的,开会前,我还找了总理、王洪文两位同志,询问了他们的意见,他们也是赞成的。”

不等委员们讨论,在毛主席的建议下,在座的政治局委员们一同唱起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主席的用意很明显,希望以这首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崇高道德理想以及高洁党性的歌曲,唤醒委员们朴素的革命主义情怀,浇灭心中那蠢蠢欲动的私欲。

唱完歌,他接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讲:“全国每一个军区都需要调换,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但凡有一个人不一致都是不行的。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搞久了不好,一呆就是二十几年,搞久了油了呢! 会出现消极因素。”

随后,毛主席又在会议上提出邓小平重新工作的事,他说:“我和剑英同志请邓小平同志当军委委员,主持大军区司令调换的事宜。”

15日,为了帮助邓小平顺利展开工作,毛主席在和有关政治局委员谈话时再次提及此事,他说:“我现在请了一个军师,叫邓小平。已经下发了通知,请他当政治局委员、军委委员。政治局是管全部的,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原本我想在政治局增加秘书长一职,你邓小平既然不要这个虚名,那就当个参谋长吧。”

隔天,毛主席又召见了北京、沈阳、济南、武汉军区的负责人进行谈话,期间毛主席说道:“我们现在给你们请了一位总参谋长、你们的老上司,也不是我一个人请回来的,是政治局请回来了。他呢,你们有些人怕他,但是他办事比较果断,这一点我觉得很好。”

他又面向邓小平说:“我送你两句话:柔中寓刚,绵里藏针。外面和气一点,内部是钢铁公司。过去的缺点,慢慢地改一改吧。”

毛主席之所以点邓小平的将,有两个原因。第一,凭邓小平的资历,完全可以震慑住各大军区的司令员;第二,邓小平做事风格虽然强硬,但为人一向公允,不会对他人打击报复,这样可以上军队高层松一口气。

任命邓小平后,并没有明确叶帅和邓小平两人谁排名在前。但两人相互尊重,在与军区司令员开展工作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12月22日,毛主席把各大军区司令员、军兵种主要领导召集在中南海,正式宣布对调命令。

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的具体细节如下:

北京军区司令员李德生与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对调;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与武汉军区司令员曾思玉对调;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与广州军区司令员丁盛对调;福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与兰州军区司令员皮定均对调。

这看似简单的对调,其中却大有学问。

沈阳军区的陈锡联将军与北京军区的李德生将军对调速度是很快的,这两位将军负责的属地不但相连,而且李德生将军和陈锡联将军还同属于二野,相互熟络,换到新工作岗位更是得心应手。

负责南京军区防务的许世友将军,与广州军区的丁盛将军作战风格与处事原则上同样是雷厉风行。

让这两位对调工作,表面上是让两位老将军换了新地方,但大家风格差不多,管理军队的风格不会发生太大变化。

武汉军区司令员曾思玉曾是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的老部下,二人彼此之间不但心意相通,更是清楚各自的秉性。

福州军区的韩先楚将军是直面台湾地区的,为了防范蒋介石在台湾地区搞动作,压力是很大的,与兰州军区的皮定均将军进行对调后,在相对稳定的兰州军区可以帮助他调养身体。

会议结束后,按照毛主席的要求,各军区司令员要在10天内到达新的工作岗位,并且按照规定,每位司令员的随行人员不得超过10人。对调工作干净利落地完成了。

这一件棘手的问题,在邓小平压阵的情况下,完成得十分出色,没出现任何问题。

1975年1月14日,邓小平在听取总参谋部三位副总参谋长汇报时,就军队的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他说:“军队干部互相调换,主席已经说了很多年了,目前还没有执行到位。省军区、大军区、军兵种的干部,都要互调。干部要换换地方,部队也要换换地方。总参、总政要搞个计划出来。”

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军队多年来未解决的症结得到了改善。

多年之后,邓小平在回忆起那次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时指出,“那次对调是必然性的。”

这次对调是我军建军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也是毛主席经长久酝酿后所采取的一项重大的治军、治国举措。

实践证明,这一举措有力地保障了毛主席、党中央对军队的绝对统一领导,对当时的政治局面起到了稳定作用,也为以后军队高级干部交流制度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此次军队改革,也充分证明了邓公确实是一个“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非凡帅才。

毛主席和邓小平同志都带领着全中国的百姓走向了辉煌的阶段,是他们让中国人民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也是他们为中国创造下了光明灿烂的未来。

不论是毛主席还是邓公,两人皆有“心怀天下,兼济苍生”的志向,再加上长期并肩作战,所以两人彼此心意相通,这才有了主席的那句感慨——英雄所见略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中央书记处   兰州军区   主席   司令员   军委   总书记   军区   政治局   国会   将军   军队   满意   历史   邓小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