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年毛泽东突然回韶山老家,见父母坟墓陈旧破烂,却强调:不要修

前言

中华民族自古重视丧葬,丧葬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比很大。有句老话,我们可以不信鬼神,但应该敬鬼神。时至今日,清明节依旧是我们的法定节假日之一,大多数人也会趁着这个时间去为亲人扫墓。

毛泽东视察两湖地区

1959年,毛泽东乘坐专列出京视察两湖地区(湖南、湖北)。湖南是毛泽东的家乡,但自投身革命事业以来,毛泽东回乡的机会并不多,而且大多数时候都是为了公务在长沙停留,并没有闲暇时间回韶山老家。

湖南6月的天气已经非常热了,24日毛泽东来到长沙,先到湘江边的橘子洲走了一遭,然后才在湖南省委的安排下休息和就餐。

毛泽东幼时在长沙生活了一段时间,养成了这边的饮食习惯,而喜欢炸臭干子、东安子鸡、浏阳蒸菜等湘菜,所以一顿饭下来宾主尽欢,气氛非常好。

本来毛泽东这次来湖南,并没有回老家的计划,但可能是这一桌的家乡菜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宴席快结束的时候,毛泽东突然说:“明天回韶山去。”

一边的警卫员似乎没反应过来,跟着轻轻问了一句:“回韶山?”

这次跟着毛泽东出来视察的秘书是高智,他还以为自己听错了,看着毛泽东和他确认:“主席,您说要回老家韶山?”

毛泽东一边点头一边回复:“对,回韶山看看,明天就出发。”

虽然事出突然,但主席既然说要去韶山,那安排去韶山就是了,并不是什么难事。25日下午,毛泽东就坐着专列从长沙去往湘潭,列车上还有周小舟、王任重等地方上的领导人陪同。

达到湘潭之后,一众人又转乘汽车,从山路去往韶山。韶山距离湘潭大概45公里,路不好走,汽车慢慢悠悠地行驶着。毛泽东坐在车上,看着车窗外的山野,竟然有了些近乡情更怯的心情。

随着距离家乡越来越近,周边的环境也熟悉起来,不远处的农田里正有人在忙碌,地里的庄稼长得很精神,人影在庄稼的空隙间隐隐绰绰,画面很美好。毛泽东看着这样安逸的一幕,也不由得微笑起来。

想着想着,毛泽东的思绪不由地飘了很远,回忆起小时候在父母身边的生活。有很多记载都说,毛泽东和他父亲感情一般,时有争吵。

实际上,父子之间有点认知上的小矛盾,是一个家庭中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这些小矛盾并不影响父子两个人的感情。毛泽东是毛贻昌和文七妹的第三个孩子,但由于前两个儿子都夭折了,所以毛泽东是家里的长子,是弟弟妹妹们的大哥。

毛泽东出生两年之后,他母亲再次怀孕,父亲又忙着赚钱养家,根本顾不上照顾毛泽东。夫妻两人商量一番,决定将毛泽东送到外婆家生活一段时间。

毛泽东在文家生活了六年,很多优秀的品质都和在他外婆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比如富有同情心,比如爽朗宽厚等等。在外婆家,毛泽东度过了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

1902年,毛泽东被父母接回家,并进入毛家的家族私塾读书,主要学习四书五经。毛泽东没被传统文化思想禁锢,反而培养了对古典文学的爱好,读了不少史书,还在传统诗词方面颇有天赋。

毛泽东的父亲毛贻昌对自己这个儿子寄予厚望,当时上学是很费钱的,尤其越往上面读,花费越大。但毛泽东读完私塾之后,毛贻昌毅然决然地又将他送去湘乡东山学校读书。

出发前,年仅16岁的毛泽东还抄录了一首诗留给父亲,以表达自己一定努力求学的决心: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贻昌却怎么没料到,毛泽东这一走,全家人的命运都走上了一条不同的道路。毛泽东自己也没想到,从此会踏上革命的道路,并终身为之奋斗。

从思绪中回过神来,毛泽东已经坐着汽车进了韶山,天色已是傍晚时分,天空半边染上了橘红色,夕阳下汽车和人的影子都被拉得很长。道路两边有零零散散的人,都好奇地望向汽车队伍,希望能一睹毛主席的风采。

毛泽东这次回家乡落脚的地方叫“松山一号”,也叫韶山招待所1号楼,是1958年新建的。58年,时任湖南计委副主任的毛泽普去北京开会,他是毛泽东的堂弟,忙完公事去探望毛泽东。

毛泽东在北京见到家乡亲人,心情十分愉悦。吃饭的时候两人闲聊,毛泽东将一件事托付给堂弟:“普泽,有件事想委托你一下,你回了湖南告诉小舟(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我准备回家乡看看,回去希望能有个简单的房子住。”

毛泽东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他的父亲和母亲已经去世,而两个亲弟弟毛泽民和毛泽覃也都在革命中牺牲,算起来韶山老家已经没有他的任何直系亲属了。以前的老房子无人打理,早就破败不堪无法住人。他准备要回老家,自然要先考虑居住的问题。

青山埋忠骨,毛泽东一家满门英烈

建国后,毛泽东很少提起自己的亲人,并非是他们关系不亲密,而是毛泽东一家满门英烈,有6人都在革命中牺牲。所以聊起家人,毛泽东总免不了伤心,所以大家一般很少会在主席面前提起这些。

毛家这6位英烈除了上面说过的2个亲弟弟,还有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毛泽东的堂妹毛泽建,毛泽东和杨开慧的儿子毛岸英,毛泽东的侄子毛楚雄(毛泽东二弟毛泽覃的儿子)。

毛楚雄牺牲的时候年纪最小,仅仅19岁。1946年,毛楚雄跟着八路军谈判代表前往西安,途中却被国民党军队扣押杀害,牺牲在自己人的手里。都说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本以为毛楚雄跟着谈判代表团是安全的,却突遭噩耗。

毛泽东和杨开慧

毛泽东的堂妹毛泽建(毛泽东父母收养的女儿)牺牲的时候,也仅仅24岁,同样是青春年华。毛建泽1923年入党,在党内积极开展各项工作,1928年在耒阳县被捕,被组织营救出来之后,二次被捕。敌人知道她是毛泽东的堂妹,对一个弱女子各种严刑拷打,最终毛泽建牺牲于酷刑之下。

毛岸英大家都知道,毛泽东的长子,牺牲在朝鲜战场上,年仅28岁,同样属于英年早逝。毛泽东收到毛岸英牺牲的消息时,一夜未眠,一支接着一支的抽烟。

毛泽东并未在人前过多表现出悲痛,但众人都知他心中难过。周恩来还主动提出,将毛岸英的遗体运回国安葬,但毛泽东并没同意,而是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众人听了落下滚烫热泪,毛岸青就永远地留在朝鲜战场上。

杨开慧,毛岸英的母亲,她牺牲也仅有29岁,母子两个牺牲的年纪仅相差一岁,令人悲叹的是都牺牲在大好青春年华。杨开慧不仅支持毛泽东搞革命,自己也积极地投身革命事业。1930年,她和儿子毛岸英一起被捕,敌人宣称只要杨开慧公开和毛泽东脱离关系就放了她。但杨开慧拒绝了,并留下铁骨铮铮的遗言:“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当时毛泽东正在率领红军进攻长沙,得知妻子牺牲的消息,自责懊悔:“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毛泽东和毛岸英

毛泽覃,毛泽东二弟,30岁在瑞金牺牲。1935年,红军主力北上长征,毛泽覃为了掩护主力部队,留在南方和敌人打游击。一次转战的过程中,被国民党军队包围,掩护队伍脱围中壮烈牺牲。

后来,毛泽东对他的遗孀周文楠多有照顾。

毛泽明,毛泽东大弟,47岁在乌鲁木齐牺牲。毛泽明一生也都跟着毛泽东搞革命,抗战全面爆发之后,在边疆负责统战工作,却被地方的军阀盛世才逮捕。敌人要求他脱离共产党,并透露共产党的高级机密,毛泽明未吐露半分英勇就义。

没了解过毛泽东一家的历史,永远无法理解毛泽东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多大牺牲,更无法理解伟人光辉事迹的背后,背负着多少血泪和遗憾。

时过境迁,再次回到家乡韶山,心中感慨万千

实际上,毛泽东对自己的父母也是心怀愧疚的。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是一个朴实善良的普通农村女性,母子两人感情很好。1919年春天,毛泽东抽空将在家养病的母亲接到长沙医院,亲自奉汤药照顾。

10月,毛泽东在长沙和军阀张敬尧打擂台,突然收到母亲病危的家属。他急急忙忙地交代了手上的工作,往家赶。等他赶回韶山家中,母亲已经入棺两天,他连母亲最后一面都没见到。

毛泽东对母亲是极为敬爱的,他不顾其他人的劝阻,连夜守灵,还在灵堂的烛火中含泪写下《祭母文》,为母亲受了头七,才返回长沙继续手头上的工作。

更令毛泽东意料不到的是,他的父亲因为妻子的去世,身体情况急转直下,1920年1月,因为一场小小的伤寒与世长辞。收到消息的毛泽东简直不敢相信,明明前几个月才见过父亲,父亲虽然心情悲伤,但身体情况还好,怎么突然就天人永隔了。

而毛泽东正忙碌于“驱张斗争”分身乏术,没能回乡处理父亲的后事,而是让家中一些亲戚朋友帮忙料理丧事。后来,这件事成为毛泽东人生中的一大憾事。

韶山当地的习俗,父母去世,必须由长子回家安排下葬,如果长子没有回来,是不能被下葬的。于是亲友们就只能将毛贻昌的灵柩停放在停谷坪上,等毛泽东回来时候再处理。

毛贻昌去世7个月后,毛泽东终于抽出空回到家乡,安葬了父亲,就和母亲合葬在一起。

时过境迁,一转眼都快过去40年了,毛泽东再回到家乡,老家的老房子都不能住了,却正好用上了新建的“松山一号”。

根据毛泽东的要求,这房子建得很简单,就是普通的平层砖瓦房,面积也不大。和普通的农家房屋相比,也就干净了一些,幽静了一些。而且“松山一号”距离毛泽东家原来的故居很近,走路就能过去。

一行人安顿好之后稍作休息,毛泽东没有立即歇着,而是叫来了招待所所长赵伯秋,点了一支烟说:“快去把你们这里的‘山神’和‘土地’找来。”

主席回了家乡,说话也更接地气了,“山神”和“土地”这样的土话张口就来,代指韶山的一些干部、领导。赵伯秋听懂了,立马通知了村干部,接着公社党支书记毛继生和大队书记毛华松等人先后赶到。

这边姓毛的人家特别多,大多人都沾亲带故,大家逐个给主席介绍自己。介绍完之后,大家围着主席坐了一圈,脸上都带着激动喜悦的神色,但又有些拘谨,都不敢乱动。

毛泽东见大家拘谨,便率先和大家寒暄:“神仙下凡,先问土地,你们就是这里的土地菩萨嘛。”

毛泽东开口就如此生动幽默,逗得大家都笑起来,僵硬的气氛逐渐缓和下来。一边的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也出来活跃气氛:“主席这次回乡,一方面看望乡亲们,一方面搞调查研究,同志们有什么想说的尽管说,只要讲真话就好。”

毛泽东看着一圈乡亲们的脸,有些熟悉的,也有陌生的,颇有感触:“很多年没回来了,和大家有些生分。不过没关系,我毛泽东是韶山人,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尽管对我讲。”

毛泽东突然决定回家乡,除了思念故土,想回乡扫墓之外,另一方面也想深入农村,更真实的了解百姓的想法、感受、需求。

一般毛泽东外出视察,路线都是提前规划好的,地方的领导和百姓大多会提前收到通知。这次回乡是临时起意,地方上没法提前准备,这样可以了解更多真实的情况。

而且韶山毛泽东的家乡,多少有些认识的乡亲们,大家说起话来没那么多顾忌。就这样大家七嘴八舌的和主席聊起天来,日子有好有坏,但和过去比还是好了很多。

不知不觉,月亮就已经高悬在天空上,众人也结束了谈话,劝毛泽东早点去休息。毛泽东又和几个人拟定出一份人员名单,打算第二天晚上请这些乡亲们吃一顿便饭,顺便再聊一聊。

送走了乡亲们,定下了名单,毛泽东终于上床休息,但在静谧的夜色中却怎么也睡不着,脑子中又闪过很多旧时的回忆。

第二天第一早,毛泽东没有惊动任何人,穿戴好衣物走出了大门。乡村的清晨很安逸,不远处能望见连绵的山脉,有几户农家的烟筒里已经冒出袅袅炊烟。

毛泽东刚一出门,就碰上了招待所扫地的工人,工人这么早见到是主席,下意识就喊:“毛主席万岁!”

毛泽东一听就笑了,他主动伸手和工人握手,并说:“万岁可不敢当,百岁还是想的。”

扫地工人没想到毛主席这么和蔼可亲,竟然主动和自己握手,他激动的有点语无伦次:“主席,您这是要去哪里啊?”

毛泽东只答:“我自己出去走走。”说着就朝外面走去。

工人有些担心主席一个人出去,放下扫把,跑回招待所内叫醒了毛主席的随行人员。很快罗瑞卿、周小舟等人就跑着追上了毛泽东。毛泽东望着远处说:“我想上祖坟去,看望一下父亲母亲。”

本村的毛继生也几步跑过来,举手道:“主席,我来给你们带路。”

一行人就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往山上走,这里距离祖坟还有些距离,毛泽东已经年过六旬,警卫员担心他走累了,从山间找来一根棍子给他当支撑。毛泽东一边走一边打量周遭的环境,他记得以前这里树木植被不少,现在怎么变得光秃秃了。

毛泽东问一边的毛继生:“山上的树怎么这么少了?”

毛继生不太确定的说:“大概去年大炼钢铁的时候砍了不少。”

毛泽东听得直皱眉头,但并没有再说话。

又走了一会,毛泽东在一处坟头停了下来,毛继生问:“是这里吗?”

毛泽东游仔细端详了几眼,点头肯定:“是的。”

毛泽东两个弟弟都牺牲了,他自己也搞革命多年,父母的合葬坟多年没有修缮过,更无人打理,四周长了不少杂草。毛泽东小心翼翼的拔掉坟堆附近的杂草,又用手聚拢一些土壤,盖在坟堆上。

一群人来得突然,也没什么准备,一位同志赶紧在四周荒地上捡起一些松枝,捆成一圈,又摘了几束野生杜鹃花,装饰成一个建议的花圈交给毛泽东。毛泽东就将这个手工花圈放在坟堆前,然后恭恭敬敬地朝着坟堆“三鞠躬”。

其他人见了,也跟着主席一起鞠躬默哀。毛泽东又站了好一会儿,深深呼出一口气,才开口道:“走吧。”随后又领着众人往回走。

毛继生快走几步到毛泽东身边,小声的问:“主席,要不要把坟墓翻修一下?”

毛泽东认真想了想,开口说:“不要修,每年清明节,请你们代为培培土就行了。”

接着又解释:“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迷信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人民、师长,同志和朋友也,还得尊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韶山   楚雄   坟堆   长沙   湖南   陈旧   破烂   坟墓   老家   牺牲   家乡   父亲   主席   母亲   父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