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代表通道丨朱有勇: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记者 谢玮)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会议开始前,首场“党代表通道”开启。15位二十大代表分为五组走上通道,接受中外媒体采访。

在接受采访时,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的朱有勇代表,自我介绍为中国工程院在云南省澜沧县驻村科技特派员。

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土豆院士”的他,谈起了推动“水稻上山”“旱地除草”等技术创新,助力乡村振兴的故事。

朱有勇说,澜沧县地处我国的西南边陲,曾经是深度的贫困地区。2015年,60岁的他成为了脱贫攻坚的一员。

“我把实验室搬到了田间地头,帮助农民用冬闲田种上了冬季马铃薯,推广了林下中药材,开办了农民技能培训班,让农民人人都有技能,家家都能有收成。我将继续扎根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为广大农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朱有勇说。

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朱有勇举例说,自己所在的蒿枝坝村脱贫摘帽以后,农民的口粮从粗粮换成了大米。但是村里没有水田,只有旱地。对此,通过成功研发水稻旱地种植的新技术,实现了水稻上山旱地种植,解决了口粮生产的难题。水稻上山有两个创新点:一是水稻的旱地分蘖。自古水稻都是种在水田里面,一根秧苗变成一棵稻株。通过选育一系列新品种,这些新品种在旱地条件下与水田一样,分蘖完成,解决了这个问题。二是旱地除草,旱地的杂草比水田多得多,团队根据杂草的生长规律,创建杂草萌芽期的封草技术,解决了这个问题。

朱有勇说,水稻上山很受农民欢迎,今年云南推广了50万亩,蒿枝坝村推广了405亩,最高亩产788公斤,最低634公斤,总产28万公斤。“蒿枝坝村277人,人均产量超过了1000公斤,饭碗牢牢地端在了我们自己的手中。”

“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为乡村振兴做出更多的科技创新。”朱有勇说。

责编:杨琳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沧县   林下   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工程院   党代表   旱地   水田   口粮   云南   中国经济   水稻   新品种   杂草   助力   乡村   祖国   通道   农民   论文   朱有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