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在淮海战役中起到什么作用,为啥晚年他不愿回忆这场战斗?

引言

我国共产党在建国之路上艰苦奋战,打出了很多精彩的战争。淮海战役是我党历史上十分辉煌的一场战役,在这场战役中,我国无论是设备武器还是人力物资都比敌方落后。经过六十六天的血战,我国成功凭借六十万的兵力击败了敌方八十万的兵力。

此次战役中,粟裕将军的指挥能力十分突出。刘伯承带领中野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晚年的刘伯承却不愿意回忆这场战争,就连相关电影他也拒绝观看。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一切要从淮海战役开始回忆。

一、淮海战役前夕

1948年九月会议后,我国的兵力逐渐增强,国民党的兵力呈衰退趋势。为了加速打击国民党的进程,完成由游击战过渡到战争的目标,我国逐渐开始规划淮海战役。1948年9月24日,我党在济南之战中大获全胜,粟裕将军向党中央发送电报,电报内容表明希望立刻开展淮海战役。党中央收到电报后,立刻开展会议展开讨论,最终同意了粟裕将军的建议。

对于淮海战役,国共两党都做出了十分充分的准备。我党仔细研究了国民党的作战策略,发现国民党的策略是实施一字型作战。刘伯承对于他们的队形想出了应对策略,决定从头部、尾部、和中部分别攻击。

战斗正式开始。粟裕将军带领着士兵们攻击黄百韬兵团,从三个队伍从不同方向对黄百韬兵团进行攻击,再对位于队列头部的李弥兵团展开进攻。随后,陈毅、邓小平同志率领士兵们攻克郑州,刘伯承带领三支军队在桐柏山区作战,成功抓住国民党的尾部。最后,四支军队将宿县攻克,从中部将敌军打败。

在头部、尾部、中部三个战场的激烈斗争中,共产党成功赢得胜利。这场胜利离不开战士们的努力,也离不开刘伯承作为指挥官的战略。

二、刘伯承与敌军的交战

在淮海战役中,刘伯承是中野部队的指挥官,他将带领中野部队在宿县对战黄维兵团。在黄维兵团行进过程中,中野部队不断阻挠,黄维兵团被打乱行进节奏,四天的时间只行进不到五十公里。当黄维兵团到达南坪集渡口时,与我党发生了激烈的交战。刘伯承在此地安排了一个口袋型的阵地,诱敌深入。当黄维兵团的主力军队进入口袋后,派出两个军队牵制住敌人。我党军队已经将敌方完全包围,完成歼灭任务就差最后一击了。

刘伯承带领的军队无论是人数还是装备,都远远落后于黄维兵团。刘伯承立马向中央军委请求支援。华野军队赶来需要时间,刘伯承率领着中野军队严防死守。被包围的黄维军团清楚地知道我党缺少兵力,不断发起突围消耗我方兵力。

敌人的突围十分猛烈,我方军队凭借着视死如归的精神,终于抵住了敌人的重重突围,成功歼灭黄维兵团。

三、刘伯承的主要功劳

淮海战役中,中野军队功不可没。在战后总结中,粟裕将军着重表扬了中野军队。粟裕认为,中野军队创造了奇迹。中野军队的任务是战役中最艰难的,更何况中野军队的装备远远落后于敌军。粟裕将军的话是对中野军队的褒奖,也是对指挥官刘伯承的认可。

刘伯承的远见和魄力领导中野军队与粟裕进行着良好的合作,刘伯承牢牢牵制住了敌人行进的步伐,为粟裕部队留住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战功赫赫的刘伯承在晚年采访中,一直不愿意回忆自己在淮海战役中的战功。面对记者的提问,刘伯承给出了回应。

原来,在刘伯承心目中,每一场战役都是一次分离。在战役中,不免会失去很多并肩作战的战友,战役的成功离不开他们的牺牲。刘伯承不愿意将淮海战役的功劳归结在自己身上。每一个逝去的战士,都是战功赫赫的英雄。面对那些重现战争场面的电影,刘伯承更不愿意去看。他害怕回忆那些战争,不忍心想起逝去的战友。

结语

听了刘伯承的回应,大家都表示理解。据资料统计,淮海战役中我党战死的人数超过两万人,受伤人数超过九万,失踪人数大致有一万人。面对这些赤裸裸的数字,身为指挥官的刘伯承怎么能不难过?刘伯承不仅是领导人,更是诸多战士亲密的战友,在他心中,战友远比功绩重要。拥有如此心胸,也难怪刘伯承能成为我党领导人。所以这也是为啥刘伯承不愿意回忆这场战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淮海战役   我党   指挥官   兵力   兵团   晚年   国民党   战友   战役   将军   军队   作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