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婴将父亲版权赠与国家,多年后却反悔,最后要到版权费了吗?

读者朋友们,在阅读文章之前,辛苦您动动小手点击一下“关注”,我们将持续更新历史故事,既方便您后续的阅读,又可以与志同道合的读友进行讨论,感谢您的支持。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鲁迅之子周海婴,作为近代大文豪之后,本应该在公众面前树立良好形象。

却因为争夺父亲的版权费和人民文学出版社闹上法庭,一度被人指责为贪财,作为名人之后有辱门风,直到八年后,这一场官司才落下帷幕。

众人都说周海婴贪财,但这背后的对错很难评判。

许广平将鲁迅版权捐赠,周海婴反悔闹上法庭

1952年,许广平和周海婴商量,最后决定将鲁迅生前的手稿,遗迹还有著作版权都捐给国家。

于是便给当时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周雪峰写了一封信,表示愿意将鲁迅版权捐献出来。

喜出望外的周雪峰,很快将这件事上报给了领导,因为他深知鲁迅作品的份量。

同时,周总理听闻了这一消息,也十分尊重母子俩的决定,但他担心将来出现意外,鲁迅后代的生计难以维持,因此指示人民文学出版社,以“鲁迅稿费”的名义存入银行,为了应对以后的不时之需。

后来鲁迅稿费一共积攒到34万,而周海婴一再表示将这笔钱捐给出版社,于是出版社便将30万作为“鲁迅文学奖”的经费,还有四万,在那个困难的年代下,便上交给了国家。

本来能成为一桩美谈,但1980年,周海婴突然反悔,向人民文学出版社索要父亲的版权费。

经过一系列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将之前存入银行的30万稿费全部归还给周海婴,可是在此之前人民文学曾和日本合作的《鲁迅全集》,本来父亲的作品传播到海外,让中国文学能走出国门,周海婴理应十分高兴。

但《鲁迅全集》在日本出版,作为鲁迅的独生子,周海婴却并不知情,人民文学也没有告知他,这让对人民文学此举有些不满。

虽然那笔30万的稿费已经归还,但之前上交国库的4万元,还有日文版的《鲁迅全集》,周海婴并不想就此放弃。

然而,周海婴和人民文学协商多次,人民文学一直装聋作哑,忍无可忍的周海婴选择以侵权的罪名,人民法院提交了诉状。

经过一系列波折,人民法院作出了一审判决:之前上交给国库的4万元,已经用来度过困难时期,所以驳回周海婴这一请求,但支持周海婴索要日文版《鲁迅全集》稿费的需求,稿费共计二百九十六元六角,诉讼费由周海婴本人承担,一共是四百二十二元。

打了这么久的官司,周海婴却倒贴了200元诉讼费,这样的结果使人难以接受,所以一审后周海婴继续上诉。

最后的结果是,周海婴接受了调解,也要到了稿酬共计一千二百四十二元二角。

这样的结果似乎听起来还不错,却一度让周海婴身败名裂。

众人对他议论纷纷,身为名人之后的周海婴出尔反尔,为了钱连基本的礼义廉耻都不顾,不仅使鲁迅脸上蒙羞,也丢了中国人的脸。

大家都认为,周海婴作为大文豪的后代,因为淡泊名利,视金钱如同粪土,怎么就因为这样一点儿钱而斤斤计较呢?

当然也有人认为周海婴作为鲁迅的独子,拿回版权费是天经地义的,如果换成自己可能也会要回来,更何况这是一笔巨额财富。

然而周海婴索要版权费,真的是为了钱吗?还是这背后另有原因?

淡薄名利的周海婴

其实,从现在来看,我们更容易理解周海婴的行为。因为当时他们选择将版权费捐赠时,许广平母子的生活并不困难,许广平每个月都有300元的工资,周海婴上大学后每个月也有100多元的补助。

而且他们在鲁迅先生的影响下也十分淡泊名利,对于钱财并不在意,大家肯定认为作为鲁迅的后代,一定有享不尽的特权。

但周海婴并从来没有依仗自己鲁迅之子的身份,去行使自己的特权,相反他一直十分低调,平常除了日常工作之外,只酷爱摄影。

周海婴曾住在大杂院时,一直和邻居和睦相处,平等交流,甚至大家并不知道他的身份,他也从不刻意宣扬自己的父亲是谁。

后来,周海婴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出席政协会议,在大会上发言“我也买过盗版书”。

听到这句话的众位代表都十分吃惊,要知道那时候国家可是严厉打击盗版书的,而周海婴的这句话显然和政策不合。

可为何他偏偏说出这样不合时宜的话?恰恰是因为他的淡薄名利,站在普通大众的角度思考问题。

在众位代表吃惊的表情下,他接着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本书五六元,翻一翻就当废纸卖掉了,然而老百姓又十分渴求知识的滋养,这就使得他们不得不去买盗版书了”。

可是这样一位淡泊名利的人,为什么却为了稿费和人民文学闹上法庭?

因为许广平去世后,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也迎来一段特殊年代,周海婴的生活变得拮据起来,他们一家子都生活得十分困难。

那时他已经娶妻生子,一家子凑不齐100块钱,而家里却有三个孩子要读书、吃饭,眼看着就要到了揭不开锅的日子。

或许有人会疑问,鲁迅作为一个大文豪,之间家中条件也算是殷实,为何周海婴不将积蓄拿出来用,也可以度过一时难关。

但大家不知道的是,1949年以后,许广平和周海婴母子已经将鲁迅先生的遗物、手稿,全部捐献给了国家,用来研究鲁迅先生的生平,或者收藏在博物馆,总之像鲁迅先生这样有着重要地位的文人,他死后的文物也不能拿来售卖。

不过那时国家也十分困难,甚至有许多地方承受饥荒,周海婴为了不给国家填麻烦,选择自己撑了下来。

那一段艰难的岁月过去后,周海婴的三个孩子也长大了,但经过一段混乱的时代,社会才刚刚恢复稳定,他的三个孩子却迎来了就业的压力。

动荡时期刚过,他的孩子孩子家中待业,为了给孩子安排工作,周海婴四处奔波,遭到了许多人的白眼,这时,他不得不想到那笔存在银行的“鲁迅稿费”。

最后的结果大家都已知道,人民文学出版社将那笔30万的稿费还给了周海婴,在那个年代30万可谓是一笔巨款,理应可以解决他的燃眉之急,可为何他还不满足,为了剩余的稿费和人民文学打起了官司?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青年时曾经在日本留学,他曾在日本结识了一位好朋友——内山完造,后来鲁迅回国,他们一直保持着书信来往。

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遭遇了经济危机,走投无路的内山完造给周海婴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得到一些接济。

毕竟是父亲还在世的好友,于是他希望人民文学能将在日本出版的《鲁迅全集》稿费,寄去给内山完造的妻子。

但人民文学却并不想将这笔钱还给周海婴,于是一直装聋作哑,企图拖延时间让周海婴放弃,谁知道周海婴对人民文学此举十分不满,于是便将他告上了法庭。

最终,周海婴成功要到得了稿费,他的形象却一落千丈,众人都讥讽他贪财忘义,有辱门风,可是一向低调的周海婴并未出面,为自己辩解,于是让这个误会流传了几十年。

作为名门之后的束缚

也许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要回自己家东西是天经地义,但为什么对于周海婴就是另一套要求?

因为他是鲁迅先生的儿子,身为名门之后,从小在大文豪的教养下长大,既是幸运的事,又是一件束缚,这让众人对周海婴的要求十分苛刻。

比如社会上有许多人认为,周海婴必须像鲁迅一样成为大文豪,或者成就一番经天纬地的事业,才不辱门楣。

但令许多人没有想到,周海婴长大后并没有什么成就,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一辈子默默无闻,这就令很多人失望了。

周海婴上大学时,其他同学都可以跳舞、打牌,而他只是偶尔去看一眼,都会被其他同学指指点点“鲁迅的儿子不好好学习,只知道跳舞打牌”。

得到过一次批评的周海婴,从此只能收敛自己,不再去看打牌,即使他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年轻的时候大家都喜欢玩乐,但因为鲁迅之子的身份,让他丧失了许多快乐。

正是因为众人对周海婴的苛刻要求,所以他将鲁迅版权捐赠会是一桩美谈,但是重新去索要版权,就有人站出来指责他贪财。

但大家并不知道,鲁迅并不希望儿子成为大文豪,也不希望他出人头地,只希望他平平安安的长大,可以幸福快乐的生活。

鲁迅先生老来得子

这就要说一说鲁迅先生的教育方式了。

周海婴作为鲁迅先生的独生子,曾在《鲁迅与我七十年》中这样描述自己来到人间“我是父亲和母亲避孕失败的产物”。

1929年,周海婴降临人世,一开始却颇为曲折,因为许广平怀上周海婴时是高龄产妇,生产时十分困难遇到了些意外,当医生问鲁迅选择大人还是孩子时,鲁迅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许广平。

不过幸运的是,最后母子平安,周海婴还是来到这个世界,已经四十七岁的鲁迅激动得像一个孩子的说道:“我们该让孩子看看这个世界的光芒!”

鲁迅和许广平的结合并不容易,他们是突破封建礼教而走在一起。

早在鲁迅年轻时,便在母亲的强求下娶了一位小脚夫人,然而他们之间并没有感情,直到遇见了许广平,鲁迅才终于遇到一个真心爱的人。

所以周海婴在鲁迅47岁时降临,是一场意外的惊喜,也倾注了他异乎寻常的爱,但却并不像其他老来得子的老父亲一样溺爱,更不像传统家长一样,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所有物,对孩子严苛教育。

他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主张让孩子按照自己的个性发展,一切都顺其自然,这样孩子以后才能有自由快乐,而不是像旧社会一样死气沉沉。

可以说,这样的教育方式在我们这个年代也是先进,周海婴的童年并不需要面对满脸严肃的父亲,而是可以和父亲平等相处,拥有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

可惜的是,鲁迅先生并没有陪着周海婴长大,周海婴8岁那年,他便在上海病逝。

对于一个幼年丧父的孩子,他的遗嘱里包含了对幼子的慈爱和教诲“孩子长大,倘或无能,可寻一点小事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可见鲁迅先生的通透,他深知从事文学行业极需要天赋,也不想要周海婴成为一个虚伪的“文二代”,依靠在父亲的余荫下生活,而是希望他能够自力更生,在社会上创造自己的价值。

最后,周海婴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长大后考取了北京大学无线电专业,选取了最适合自己的工作,一生都在默默无闻的工作。

如果没有后来的版权费之争,周海婴的一生都会平平淡淡,甚至除了鲁迅之子的身份外再不会被人提起。

而众人对于周海婴的苛刻要求,是几千年以来封建社会形成的思想,剥夺了自身的价值,没有自由和快乐,这也是鲁迅先生一直批判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之子   鲁迅   父亲   版权   贪财   稿费   名利   人民文学   多年   困难   孩子   国家   周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