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草地分兵,董振堂顶撞张氏欲北上会合中央,朱德顾全大局劝阻

在长征时期,发生过一件意义深远的事——草地分兵,毛主席在建国后接受斯诺采访时就曾说过,这是他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

如果是面对敌人,哪怕是刚建国时一穷二白,主席也迎难而上硬撼美国,但由于草地分兵时站在不同方向的是曾经的同志,这让毛主席生出无力感。

草地分兵之中,有少部分或被胁迫、或受迷惑,稀里糊涂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不过大多数人还是坚守了内心,尤其是原红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的表现令人敬佩!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于懋功会师,这本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两支部队各自的境遇大为不同,红一方面军已经经过了大半年的艰辛奋战,人数由出发时的8万余人锐减治1万多人,可想而知路途之中的惨烈。

而红四方面军进行长征的时间不久,战斗人员超过了8万,还有近2万亲属及后勤人员,如此巨大的差距,让本就有野心的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更加膨胀,开始不断向中央索取更大的权力。

为了团结同志,红一方面军做了很多让步,包括编制也都与红四方面军一样统称为军,红一、红三、红五军团分别改为红一军、红三军、红五军,红九军团则改为了红32军。

但是中央的种种善意,张国焘却置若罔闻,他的心里一直谋划着一条错误的路线。

经过首长们的协商,最终决定两大方面军混编成左、右两路军分开北上。

左路军下辖红四方面军的红9军、红31军、红32军及红一方面军的红5军、红32军、军委纵队一部,主要领导人是朱老总、刘伯承、张国焘、王树声等;

右路军下辖红一方面军的红1军、红3军、军委纵队大部及红四方面军的红4军和红30军,主要领导人是毛主席、周总理、徐向前、陈昌浩等。

从这个安排中可以看出,左路军以红四方面军为主,右路军则以红一方面军为主,如此分配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坏就坏在张国焘硬是要搞出点问题。

两路部队分开没多久,张国焘的野心完全暴露,抛开了先前已经研究好的北上决定,准备强行率部南下,甚至想要用极端的做法。

出于无奈,右路军的中央机关只好率红1、3军和军委纵队单独北上,徐帅和陈昌浩则带领红4军和红30军赶去与张国焘会合。此时左路军中的红5军、红32军就有些尴尬,他们本出身于红一方面军,眼下双方有了微妙,该如何自处?

这两个军的高级干部很快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时任红四方面军前敌政治部副主任的李卓然(原红5军团政委)、红32军军长罗炳辉、红32军军长何长工都支持南下(在徐帅和何长工的回忆录中有提及)。

而红5军军长董振堂则提出要北上,甚至在会议上顶撞了张国焘。也就是说,原红一方面军的四位军政主官只有董振堂一人坚决支持中央。

沧海横流,展现英雄本色。即便孤立无援,董振堂也要发出响亮的声音!不过他的发言让张国焘很愤怒,被张国焘安排担任红5军政委的黄超就上前打了董振堂耳光。

董振堂是一条响当当的汉子,长征时期一直担任最危险的后卫,牺牲他都不怕,可此时为了不与同志拔枪相向,即便受此屈辱他还是忍了下来。

大军南下至卓木碉,张国焘妄称“另立”,几乎所有人都被惊讶到了,刘伯承暗中与董振堂等人联络,准备武装“捉张”,逼迫张国焘放弃错误想法。当他们找到朱老总时,朱老总犹豫了很久,最后还是让他们不要动手。

董振堂又说那就将红5军、红32军里心向中央的人都带走,朱老总还是劝说“要有正确的斗争方法、顾全大局,讲革命团结”。这是为何呢?

其实站在朱老总的角度上来看,捉张或者单独北上,都不太好,因为朱老总的身份是红军总司令,既是红一方面军的总司令,也是红四方面军的总司令。

徐向前率两个军南下,因为他本来就是红四方面军的;董振堂有想要率部北上,因为他本来就是红一方面军的。两人的身份地位还是有一定局限性,但朱老总所在的位置,需考虑的层面就比将领们要高、要深。

他来到左路军本就是为了团结同志,如果对张动手或者率部独走,那矛盾就会彻底激化,这是朱老总不愿意看到的。

张国焘很希望拉拢朱老总,且一直顾忌朱老总的身份,所以朱老总留下来可以保护一些反对张国焘的人,也可以对红四面军的干部循循教导,把这些人争取过来。他是准备等力量足够强大后再劝说部队北上与中央会合。

而且如果朱老总真的要率部走,那风险会很大。他们能带走的只有红5军和红32军,这两个军先前因为连番战斗伤亡很大,红5军只有3000多人,红32军只有1000多人,兵力严重不足。

何况有李卓然、罗炳辉、何长工等站在张国焘一边的高级干部在,这4000多人他们都无法全部带走。如果到时候张国焘一声令下发生冲突,那他们的处境会非常困难。

别说没有这样的可能,右路军中央机关率部单独北上时,就发生了两件很凶险的事,一是李特持枪追赶,还接连对主席口出妄言;

二是有哨兵询问徐向前“是否要开火?”徐向前怒斥“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此时在徐向前元帅回忆录《历史的回顾》中有记载)所以如果朱老总他们真的走了,如果张国焘真的下了命令,那兵戎相见,人少的一方会很吃亏。

不管是从政治还是军事的角度来看,朱老总都不愿大家走到彻底激化那一步,所以他就留了下来。也正是因为有朱老总他们的不懈努力,红军三大主力最终才能会师于陕北。

当然,董振堂在危难之际所表现出来的本色足以称为一名优秀的革命者。只可惜后来他牺牲在了西征的道路上。在董振堂的追悼会上,毛主席伤感地说道“路遥知马力,董振堂是坚决革命的同志”

如果董振堂能活着,作为与彭老总、林总齐名的三大主力军团长,他的成就一定也能更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红军   中央   顾全大局   军长   纵队   总司令   右路   左路   军团   草地   老总   同志   董振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