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志愿军封神的原因?

也不知道为什么,中国近代史就是比较关注朝鲜战争的那一段。可能是因为我们中国人在1840年以后终于硬气挥拳干翻了洋鬼子,中华民族又挺起了脊梁。

这两年反映朝鲜战争的电影电视剧开始多了起来,尤其是吴京、段奕宏他们为代表的主演的长津湖、水门桥。电影院看了长津湖,但是续篇水门桥我没去看,因为结局已经知道了,很多人都牺牲了,谈子为的连队全部壮烈,第七穿插连也仅剩伍万里一个人,我不愿意去面对这样的结局,或许现实更残酷。

最近朝鲜战争电影的主旋律一直是表现出志愿军战士多么的勇敢、多么的不怕牺牲、多么的勇于牺牲奉献,不能否认英雄们是这样,就是他们的奉献精神才给我们创造了这几十年的安定团结,让美国佬也必须正视我们的存在。但话说话来,打胜仗可不仅仅靠勇、猛和拼命,我觉得志愿军在战略战术层面的能力更值得我们去表现出来,我们是有智慧、有头脑的军队,可不是一群只会冲杀的莽夫。电影工作者们是不是该考虑从这方面弄一下。我想很多人应该看过美国佬的兄弟连,他们把空降兵的那种有勇有谋就演绎得很棒。

我们取得胜利不光是靠的勇猛不怕牺牲,而是高超的战略战术。能文能武李延年 我就觉得拍得很好,战士勇猛不怕牺牲、基层指战员有勇有谋。志愿军各军都有自己的擅长的战术战法,为什么不从这方面多拍一些呢。比如,人海战术,我觉得这个词并不是对志愿军的污蔑,因为我们就是让这帮美国鬼子感受到志愿军的冲击像海啸一样可怕,下面我会用自己的理解解释为什么。

所谓三三制,就是以班为单位,将九人分成三个作战小组,每小组三人。各小组分工明确,互相接应。在突击时,通常由两个小组提供火力掩护,一个小组快速前进。三三制的阵形是三角形。前三角、后三角,两个正三角一个倒三角组成一个战斗群,三个战斗群组成一个战斗集群。负责快速前进的通常是处于下角位置的一个小组。要完成这样的配合,战士们需要进行严密的组织度训练。所以,三三制战术也是步兵训练大纲的重点。

战斗小组的实际间隔依战场情况而定。组组相隔通常是20至40米,人人间隔是7米。一个27人(三个班)的战斗群呈散兵线排开,可以将一条800米的战线牢牢覆盖。每人间隔7米以上,这是为了防手榴弹;每组间隔15米以上,这是为了防迫击炮;每班间隔20米以上,因为这是榴弹炮的杀伤半径。保持这种合理距离,就能在枪林弹雨中把伤亡降至最低。敌人一发杀伤半径20到30米的105毫米榴弹打过来,一次最多也只能带走两个小组,甚至更少。很散,但是很快速,目标很明确。随时可以给敌人短促且迅猛的一击。当敌军反应过来,并使用机枪或者其他速射武器进行拦截、阻击的时候,就会被这散而有序的阵列整到崩溃,因为他们把枪口对准哪个目标都没有意义。可见,三三制战术降低了各种武器的杀伤效益,步兵也不再需要用生命去跟敌人拼弹药库存。

朝鲜战场上的三三制,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詹姆斯·奥尔沃德·范佛里特中将是典型的优势火力学说拥护者。美国的工业水平已经达到世界顶流,打仗不再需要复杂的战术,往死里炸就行。因此志愿军苦战三年,将美帝赶回三八线以南,靠的绝不可能是人海战术。在这样火力密集的环境下,倘若靠一股脑的劲儿往前冲,最高兴的恐怕只有美国人。人民志愿军属于火力劣势的一方,拼炮火拼不过对面,那就要靠“巧胜”———巧妙运用“三三制”,将伤亡降到最低,将战斗力提升到最高。

在突击和交火中,战士排成散兵线,这样就不会被敌人的火力一锅端。单个散兵可以调整自身位置使掩护和隐蔽达到最大化。要避免在开阔地扎堆成为活靶子,但是两到三个人可以聚在一起利用合适的掩体。徒步接近房屋、自然狭窄地形、村庄时,一个组掩护另一组进行移动与侦查。“三三制”散而不乱的核心在于指挥者的运筹帷幄。三人作战小组的指挥者是组长,九人战斗群的指挥者是班长,二十七人战斗集群的指挥者是排长。在平时训练的时候,战士们会练习如何排成战术队形,并在队形间转换。在实战中,指挥者只要下令,组员就可以快速根据地形和敌军火力变换队形。两名组员在前,组长在后。进可攻、退可守,并且攻防撤退都不会乱成一窝粥。组长是老兵,组员是新兵,这种分组可以让新兵更多地接受老兵的培养、更快地适应危险多变的战场。

以上说完三三制,还得提到我们的一个主要的战法,将敌人分割包围,集中优势兵力,利用近战夜战彻底消灭敌人。想象一下,敌人一个营的兵力部署的防守阵线,能有多长,刚刚说到了解放军一个排27人的兵力可以覆盖800米的战线,想象一下,我们可能用五个营对敌发动攻击,如果一字排开的话那就是36公里的战线,当然不可能是一条直线,但却可以是纵深梯次配置进攻队形。

想象一下,当我军的信号弹打上天空,冲锋号吹起,各连的哨子响起,敌人在接受第一波炮击后,反应过来开始组织反击,照明弹升空那一刹那,映入眼帘的正前方、左右几公里全是在攻击队形中的志愿军战士,美国佬遭受来自志愿军四面八方的攻击,在那种恐惧的压迫下,他们看到的可不就是志愿军组成的茫茫人海。所以他们感受到的人海战术真的没错,是真实感受。只是我们的人海战术并不是电影里演的那种密集的冲击,我们的英雄可不像电影里那帮傻子那样去白白组团去送死,是基层的连长、排长、班长用他们超凡的战斗经验和战术取得了一次次胜利。

当然我只是想到了一方面原因,我想导演编剧能到部队了解一下那段曾经的历史,把那群充满智慧和力量的英雄们完整地反映出来,而不是一直在反映我们多么不怕苦、不怕牺牲,我相信如果只有这些,我们赢不了战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志愿军   封神   指挥者   不怕牺牲   人海战术   队形   火力   间隔   战术   朝鲜战争   敌人   小组   原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