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以后为什么没有形成三国或者南北朝,而是更割裂的五代十国

内因:南方富裕了,可以支持供养更多割据政权。

外因:北方王朝频繁更替,无法对南方形成足够的威胁。

先说内因。

所谓五代十国,北方中原地区仍是相对统一的朝代,真正较前代更为割裂的其实只是南方。

在五代以前,南方割据无非是蜀、荆、扬三大块而已,荆、扬还常常合为一体。至于闽、粤,通常被认为是蛮荒化外之地,如三国士燮、南朝洗夫人,都不曾真正立国。

可在五代时期,从来有独立倾向的蜀地且不论,在荆、扬、闽、粤之地,竟同时存在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六个国家,放在前代是不可思议的。


根本原因在于国家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荆、扬、闽、粤之地的人口、粮食、财富都到达了历史上的新高度。

唐末,大批北方劳动力南下,他们有的是随黄巢起义军南下,有的是为逃离秦宗权等游寇疯狂杀戮,有的是为躲避契丹蹂躏中原。

宋人修史,对十国多有贬低,但人口数据却不能作假。宋朝立国之初,户口只有967353户,到赵匡胤扫平南方,户口增至2508065户。由此可知五代时南方人口已经远超北方。

国初,杭、越、蜀、汉未入版图,总户九十六万七千三百五十三。开宝末,增至两百五十万八千六十五户。

——《续通鉴》

劳动力的增加促进了农田水利的开发,粮食得以增产,进一步使人口繁衍、财富累积。

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割据两浙的吴越钱氏。钱王射潮的故事流传至今,虽是传说,但钱镠修建捍海塘,又置都水营使,专管治河筑堤,使境内农业生产获得良好发展却是不争的事实。

闽地情况又不同。起初黄巢进军福建,开山路七百里,彻底改变了福建闭塞的地理状况。后来割据福建的王审知开辟港口、发展海贸,靠着通商南北积累了大量财富。

人口繁衍、粮食增产、财富累积,使南方地区在极限动员之下,区区一地就能供养整套官僚机构和数万军队,彼此相持不下,就出现好几个小国家了。

历史上楚汉相争只打了区区四年,历来王朝末年群雄争霸从未有如此迅速就再次统一的。其中固然有韩信以一己之力迅速平定北方的人为因素,但秦末的人口财富(尤其是南方)不足以长时间支撑多个割据势力,才是根本原因。野心家从来不少,只是秦末的“耗材”远没有后世多罢了。

再说外因。

北方五个朝代都挺短命的,最长后梁十六年,最短后汉仅四年,远不如历史上的曹魏、拓跋魏稳定、强大。

后唐庄宗灭前蜀时,南方诸国震动,都觉得末日降临,纷纷遣使称臣,没想到庄宗很快自己作死了。频繁的更替让北方王朝很难对南方施加足够的压力,南方各国即便国小地狭也足以自保。

抛开人为因素不谈,此时的中原王朝正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强大的邻居契丹。倒不是说契丹的军事实力一定强过匈奴、突厥,而是五代时的契丹已经进化成一个封建国家。尽管其封建化程度还较低,但其组织动员已远胜于部落联盟。

有这样一个强邻压在头上,中原王朝就难以壮大(后晋更是直接被契丹灭了),当然对南方的威胁就更低了,这也成了南方诸国“深度割据”的有利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6

标签:前代   契丹   王朝   中原   外因   内因   南北朝   福建   有的是   人口   财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