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诚晚年发文,反对胡乔木改对毛主席的称谓,称难过人民感情关

前言

黄克诚大将一生刚正不阿,严于律己,虽历经坎坷,但始终对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无限忠诚,是一位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在党和军中备受尊敬,毛主席更是亲切地称呼他为“黄老”。

1925年,毛泽东和黄克诚首次相识,一直到1976年毛主席逝世。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两人曾一起经历过革命战争年代的生死考验,也曾在和平建设年代有过矛盾,但始终不变的一点是,他们互相欣赏彼此,黄克诚的忠诚和才干令毛主席放心,而毛主席的伟大眼界和格局又让黄克诚十分敬重。

在中国伟大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峥嵘岁月中,黄克诚为此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高度近视的“睁眼瞎”毅然投身革命的滚滚洪流中

黄克诚和毛主席都是湖南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给沉寂的旧中国带来了春雷般的激荡。1922年,黄克诚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同年4月,毛泽东恰好到衡阳宣传革命。这一年,黄克诚从毛主席演讲的内容中深受启发,从此,开始接触大量进步书籍,积极参加青年学生的爱国运动,后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第一次国民革命期间,中共中央向湖南党组织下达重要指示,要求选送一批学生报考国民党中央政治讲习班,黄克诚被选中。

1925年,黄克诚进入讲习班学习,而毛泽东正是讲习班的领导成员之一,也是主要的讲课人。开学典礼上,毛泽东的演讲给包括黄克诚在内的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炮火中制造革命人才”、“诸位必也是感受不自由而来此作革命工作”、“大家联合起来,努力国民革命,努力世界革命”……

毛主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在三尺讲台上阐述着深刻的革命道理,此后,这一场景被黄克诚永远地印在了心中,为他在革命的艰难岁月里带来了慰藉。

1930年5月中旬,修水县委在中共湘鄂赣特委的统一部署下,率领起义农民围攻县城。由于县城城池高深,敌人数量众多,加之有重型武器傍身,起义农民在连续攻打了两天两夜后,始终未能攻克县城。

在这关键时刻,彭德怀和滕代远指挥红五军支援作战。他一边下令让部队隐蔽,一边找修水县委了解情况。在对战场形势有了深入了解后,彭德怀心里有了战术。

根据彭德怀部署,起义农民先是后撤10多里地,修水城里的敌军在看到民兵撤退后,误以为守城成功,放松了警惕,并大摆酒席庆祝,而民兵则在天黑后,趁着夜色悄悄返回城下。

当天晚间,百余名红军战士组成先遣突击队,根据彭德怀命令,悄悄在城墙下架起了梯子,开始秘密登城,城上守军遭到袭击,一时间方寸大乱,而红军战士们还在继续登城。

时任红五军第五纵队第八大队政委的黄克诚,身先士卒冲锋在前,这极大鼓舞的战士们的士气。黄克诚第一个登上修水县的城墙,并率队沿着城墙向两翼发展,打开了城门。这时,早已埋伏在城外的红军和民兵们立马冲进城内,战斗很快便顺利结束。

战斗结束后,彭德怀向士兵们打听第一个重上城墙,还戴着个眼镜的是谁,有认识的战士们回答称:“那个是我们新来的政委黄克诚。”

彭德怀高兴地说:“打一仗认识了一个人,这次打修水我认识了黄克诚啊。”

打仗时,黄克诚每次随部队攻克一座城,他就要到当地的眼镜店里去配上两幅眼镜,为下一次作战做好准备。

尽管高度近视,但这丝毫没能影响黄克诚的革命热情,他也曾因近视与战友王平有过一段广为流传的笑谈。

1934年11月,红军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长征,黄克诚率领战士们向宜章方向转移。当时,正值秋雨不断,道路满是污泥,一路上时不时有人滑倒,身为政委的黄克诚时不时停下来,叮嘱战士们小心脚下。

担心摔倒会把自己的眼镜弄坏,黄克诚专门将眼镜摘下来收好,让警卫员拿着小木棍拉着他走。时任红十一团的政委王平看到后,心生一计想要逗逗他。

于是,当王平和黄克诚一起走时,王平在前面装作跨过沟的样子,跳了一下,黄克诚看到模糊的样子后,也照着王平的样子,跳了起来,连续几次后,他才发现了不对劲,顿时哭笑不得,对王平说:“捣蛋鬼。”

解放战争时期,在刚刚结束辽沈战役没多久后,中央决定发动平津战役,在这期间,毛主席心中就已经有了未来管理天津的负责人选,他就是黄克诚。

一是,黄克诚在军中是有威望的,这对他尽快开展工作,让城市管理步入正轨是有利的。二是,黄克诚有着丰富的革命经验,尤其是在开创新局面这一点上。三是黄克诚敢讲真话,不怕得罪人,不会因为对方比自己职位高就选择盲从,是党中央和毛主席最值得信赖的干部。

1949年1月,黄克诚正式接管天津,事实证明,毛主席的选择是正确的。为了使得天津保持稳定,黄克诚提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

“各按系统,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先接后管的方针和避免乱,必须稳的工作原则。”

一个多月后,黄克诚将接管天津后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做了汇总,报告给了党中央毛主席。毛主席在看完报告后,对黄克诚大加赞赏,称他“实事求是,工作作风值得赏识。”

由于当时我党并没有管理大城市的经验,为了能够在解放全中国后尽快步入正轨,毛主席专门邀请黄克诚到香山汇报工作。

到达香山后,黄克诚受到了毛主席的热情接待,这次见面,除了向他询问管理天津时的经验和情况,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正在等待着他。

毛主席对他说:“这次,还是我点名让你去湖南的,你有管理天津的经验,加上湖南又是家乡,熟悉那里的风土人情,让你在那主持工作,我放心……”

毛主席的信任让黄克诚深受感动,他郑重承诺道:“我一定不会辜负党中央和毛主席的信任,带领全省百姓建设新湖南,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交接完天津的工作后,黄克诚并没有立即动身前往湖南,因身体原因,他暂时在天津一边休养,一边思考接下来的工作。

开国大典结束后,黄克诚这才回到湖南开始主持大局。他在湖南工作了三年,期间,顺利完成剿匪行动、土地改革等一系列工作,整个湖南的局面正一片向好。

1952年,还在湖南工作的黄克诚接到了党中央下达的调令,他被调为中央军委副总参谋长兼后勤部部长,这次调动,仍然是毛主席亲自定下的。

黄克诚在接到调令的第一时间,便给毛主席打去了电话:“主席,我觉得还是地方的工作更适合我……”

毛主席听出了他的顾虑,没等他说完,便打断了他的话。说道:“我知道你现在在湖南的工作正干得有起色,但现在军委需要你啊,我们一致认为,后勤部刚刚建立,一切都在摸索中,急需一个强有力的人来领导,而你就是最合适的那个人。”

听到毛主席对自己的肯定后,黄克诚也放下心里的包袱,决定试一试,便说道:“既然党中央和毛主席对我如此信任,那我就听从组织安排。”

得到黄克诚的肯定回答后,毛主席显得十分高兴,他还在电话中叮嘱道:“你在来北京前,一定找时间回家去看看,千万别留下遗憾。”

这一年9月,黄克诚再次调动职务,离开湖南前往北京。

黄克诚的这三次调动职务,都是由毛主席亲自下达指示的,从接管天津到建设新湖南再到建设现代化军队,这三次不同领域的工作调动,足以看出毛主席对黄克诚才能的肯定和欣赏。

宁折不弯,敢讲真话,黄克诚郑重发声作出重要引导

黄克诚将军宁折不弯,不怕得罪人,只要是正确的,他总是据理力争,绝不妥协。尽管他曾受到过不公正的对待,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在一些重大事情上作出正确认知。

庐山会议后,黄克诚遭受不公平对待,但无论是家人还是战友如何询问,他始终拒不透露一丝关于会议上的任何细节。而他更不曾有过丝毫抱怨,面对战友为他鸣不平的言论,他也只是淡淡地回答: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个人在党内受一点委屈算不得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这比起我们为之献身的共产主义事业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

1977年底,黄克诚重新在党内担任领导职务,尽管身体情况已经十分糟糕,但他仍然全身心投入工作,为党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

面对党内一些纷纷上门向他赔礼道歉的同志,黄克诚总是诚恳地对他们说:“过去的事情已经都过去了,今天,就没有必要再提了。而且,当年的情况,大家也都是有苦衷的,你们没有责任。”

黄克诚的话让一些同志的心里放下了包袱,开始和他一道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极做贡献。

上世纪80年代,国内外形势发生剧烈变化,随之出现的还有一大批质疑的声音:“中国将何去何从?应该如何认识毛泽东思想……”甚至还出现有一些否定毛主席功绩和思想的一些错误声音。

这些混乱的声音使得人们的思想也一度陷入了迷茫,这一现象,引起了黄克诚的高度重视。

1980年11月,在中纪委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针对这一问题,黄克诚坦诚公开地做了讲话,他明确表示“正确认识毛主席和毛泽东思想是一个根本问题”,他始终认为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是最为核心的一点

“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上,毛主席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黄克诚的这篇讲话内容后来被发表在了《解放军报》上,随后,国内各大报纸都转载了这篇文章,在当时引起了极大反响。

这篇文章得以顺利发表的背后,还有一个小插曲。

1981年初,黄克诚的秘书向总政治部副主任华楠询问是否能够将这篇文章发表在《解放军报》上。华楠在看过后,认为这篇文章适合发表,能够对稳定人心起到极大的作用。

随后,中央领导人批示由胡乔木在文字上进行把关,修改后,原来的讲话稿上加上了总标题和小标题,又加上了一段文字:

“1936年底西安事变,采取和平解决的方针,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又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英明决策。”

工作人员将改好的稿件交给了黄克诚将军,请他过目,黄克诚看完后,一脸严肃地说道:“可以,但修改后的稿子中将‘毛主席’都改成了‘毛泽东同志’,这一点,我不习惯,从感情上过不去,还是用‘毛主席’好。”

黄克诚的建议最终被采纳,这篇文章以“关于对毛主席评价和对毛泽东思想的态度问题”为标题被刊登在了《解放军报》上。

文章中指出,“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这并不是夸张溢美之词,而是基于对历史公正客观的认识所下定的论断,黄克诚表示:

“这样讲,并不是把毛主席捧为救世主,也不是抹杀其他革命者的功劳。毛主席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主要缔造者,多次在危机中挽救了革命,这是我们党内任何其他人都不能比拟的。”

黄克诚的讲话一经发表便引起广大党员群众争相阅读,不少基层干部专门写信表示:

“我们感谢黄老。他的讲话打动了我们的心,起到了稳定人心的作用。……前一段时间,大家思想很乱,议论纷纷,好像毛主席不行了,共产党也不行了,看不清方向了。黄老的讲话给我们吃了定心丸,眼睛亮堂了……”

正人必先正己,黄克诚对自己和家人要求极其严苛

黄克诚将军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不曾在心里有任何个人恩怨,而是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大局出发,从心底里维护毛主席和毛泽东思想,在他的身上,体现出了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风范。

除了对自己要求严格外,黄克诚对家人更是不留一丝情面。

1978年,黄克诚的小儿子黄晴正在筹备婚礼,家中许久不曾有过喜事的黄克诚显得十分高兴,他将操办婚礼的大事交给了妻子唐棣华,但同时又交代夫人说:“儿子结婚是件大好事,但我还是那个原则,一切从简,不能大肆操办,更不能动用公车。”

黄晴听到后,不高兴地冲父亲说道:“我又没说用公车,再说,就算是用公车,我来付油钱总行了吧。”

听出儿子心中略有不满后,黄克诚便叫来子女开了一个家庭会议。他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我知道,跟其他一些干部家庭相比,咱们家的要求可能更严些,生活也清贫一些,但是,你们要想一想,跟普通老百姓比呢?以前,你们跟着我受了不少委屈,没有沾过我的光,但你们自己争气,靠自己的本事有了工作,我也非常欣慰。以后,你们继续保持,不要想着沾我的光。”

女儿黄楠看到父亲一脸严肃,便想打趣一下父亲,于是,她开玩笑地说道:“爸,你的意思我们都明白,不过,您老人家可不是老百姓。”

黄克诚一听,生气地教育道:“你们看看毛主席在世时,他和他的家人是怎样生活的?如果他老人家还健在,他会怎么做?我们要懂得知足,黄晴结婚,简单点就简单点,这有什么不好?”

看见父亲生气的样子,黄晴笑着说道:“爸,其实我们早就商量好了,就用自行车当婚车,就跟你和妈妈当年结婚一样。”这时,黄克诚才开心得笑了起来,也意识到了孩子们在跟自己恶作剧。

1986年,黄克诚重病缠身,住进了医院。然而,不论医护工作者和亲友们如何劝说,他始终拒绝治疗,也不吃任何药物。他总说:“我已经不能再为党工作了,请你们不要为我浪费国家钱财了,就把这些药留给其他能工作的同志们用吧。”

在他病情严重恶化,陷入昏迷的时候,医护人员立马强行给他输液、注射,但是,只要他清醒过来,总要伸手将身上的针头拔掉,与此同时,他又不断跟身边的工作人员强调:“我已经油尽灯枯,没法再为人民做些什么了,为什么还要再花费人民的钱财来治病呢?”

1986年12月28日,黄克诚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他的夫人唐棣华亲笔写下挽联:

“人复何求,少逢国危,坚信马列,青年从戎,毕生尽瘁,幸得见中华民族光荣屹立;

即死无憾矣,仰不愧天,俯不怍人,国运日兴,人才辈出,惜不随全党同志再尽绵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修水   党中央   讲习班   乔木   政委   湖南   毛泽东思想   党内   天津   发文   称谓   城墙   晚年   感情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