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从伯南克获诺奖看理论与实践价值

《日本经济新闻》网站10月11日刊登题为《从伯南克获经济学诺奖看理论与实践的真价》的文章。全文摘编如下:

大萧条是称得上宏观经济学研究“圣杯”的永恒主题,给政策制定者带来“不朽的教训”——被确定为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美联储前主席本·伯南克在2015年的回忆录《行动的勇气:金融危机及其余波回忆录》中如此写道。

伯南克作为“大萧条发烧友”而积累的知识在2008年雷曼危机时发挥了作用。他精通信贷收缩使得实体经济恶化趋势加剧的理论,呼吁在经济危机之际应像从直升飞机上撒钞票一样向经济注入大量资金。正是被称作“本直升机”的伯南克,才能毫不犹豫地实施非传统的零利率政策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并推动公共资金投入金融机构。

伯南克不仅限于危机应对。他与自由裁量相比更重视规则、力争实现更为透明政策操作的姿态,也推动了美联储提出通货膨胀目标、强化经济和利率预期并让主席举行新闻发布会成为常态化。这些也可以说是其经济学素养带来的招数。

中央银行是知名经济学家上演“知识竞赛”的舞台。在这里,解释经济新常态的能力以及货币政策创新的能力受到考验。

谈及应对雷曼危机,伯南克回顾称“是货币政策新行动主义时代的到来”。除了以大萧条为代表的有关经济危机的研究在深化理论层面所作的贡献之外,他在选择政策手段这一实践层面的贡献也得到高度评价,令人感觉反映出了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意义。

当然,也不应对他过高评价。伯南克在以理事身份在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手下任职的时代,对成为雷曼危机导火索的住宅市场泡沫膨胀置之不理,这一责任也难以开脱。

当年负责应对雷曼危机的美国财政部部长盖特纳将伯南克称为“央行的佛祖”。但另一方面,将其视为加剧住宅市场泡沫的“炼金术士”之一和罪魁祸首的声音也不绝于耳。

“历史不会重演,但总是押着相同的韵脚”,从大萧条到雷曼危机、乃至新冠疫情和乌克兰战争招致的严重萧条和通货膨胀,经济危机在改变外在表现的同时正在不断发生。

面对不测事态时,当局的“诊断”和“治疗”的巧拙无疑将左右世界经济的走向。这一点在当前危机中也是显而易见的。

美欧等吸取应对雷曼危机的经验,以更为大胆的财政刺激和宽松政策摆脱了新冠疫情下的大萧条,这是好事。但是,面对超预期的需求复苏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加剧,却将其误诊为供应制约导致的“暂时性”症状,结果拖延了财政和货币政策的逆转,是令人痛心的失误。

就像伯南克兼顾“圣杯”研究和“不朽的教训”的实践一样,全球经济学家和各国当局也必须从千差万别的经济危机中学习。只有将诊断和治疗相结合,经济学的知识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发挥作用。此次诺贝尔经济学奖或许正在让我们深切感受到这一点。

来源:参考消息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特纳   理论   这一点   经济危机   通货膨胀   常态   疫情   萧条   回忆录   货币政策   经济学   主席   危机   价值   政策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