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北京仿如置身北平

其实,对我们今天的大多数人而言,并不曾经历过北平的岁月,然而,这却并不妨碍我们怀念心中的北平。每当层林尽染、秋色如醉时,我们就情不自禁地感慨,北平大抵就是如此吧!仿佛穿越至了时光里的旧镇。


对于读书人而言,这大抵是与老舍先生《北平的秋》和郁达夫先生《故都的秋》有点牵连的——传世的佳作总是会给人们心底留下抹不去的印迹。可是,又似乎不尽然如此,没有拜读过老舍和郁达夫先生散文的大有人在,而于感慨秋天的北京仿如置身北平却几无二致。那么,怀念北平,总是有一些其他情愫吧!


因为大多数人所知道的北平,就是民国二十余年短短的北平,因而总觉得北平是历史长河中一段匆匆的点缀、转瞬的过渡。殊不知,这座北方的重镇,名谓几度在“北平”与“北京”之间转换,且“北平”之命名更早于“北京”。


现在的北京,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更名所得。时年九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设于北平市同时更名为北京。由此上溯,1928年(民国十七年),国民政府将北京更名为北平,设立北平特别市(直辖),以示南京方为首都。1937年,北平沦陷后,日伪政府曾将北平又改名为北京,但并未得到中国中央政府和民众承认,故,整整二十余年间,北平都为世人所惯用、熟知,几成民国时期之文化表征之一。


有清一代,北京始终为北京。而明朝初期,这座城市却是被称为北平的。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定都于南京,将北方这座闻名世界的元大都、前朝的国都易名为北平府,寄托了对“北方和平”的厚望,大有镇守一方之意。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平,并将北平改名为北京,历史上这才正式有了“北京”这个称谓。


可见,“北平”是先于“北京”出现的,二者又是反复交叉的,但北京作为这座城市之称谓跨越时间更长些,留给人们的印象也便自然更深些。


“平”与“京”二字,意蕴是完全不同的。平,寓意和平、平安、平定等,自然就有一种静水流深的感觉。京,则是昭示京城、首都、万城之尊,因而便带了一股凛然不可侵犯的霸气与威严。所以,两个汉字,两个名字,就自然而然铸就了两种不同的情怀与情调,身居城市中的人们也难免会因为城市定位的不同而孕育出不同的性格与风格。


当我们怀念北平时,是在怀念什么?闭上眼睛,想那静谧的四合院、明媚的胡同,那落花的国槐、悠闲的行人,盘旋吹哨的鸽群,提笼架鸟的老少爷们儿,沿街叫卖的货郎,天桥杂耍的艺人……这一幅幅画面,透露着稳稳当当的气息,不温不火的从容。还有那青布长衫的教授,高谈阔论的学生,茶楼戏台的名角,宇庙寺观的高人,生机一派的芸芸中透着深不可测的人文。喧嚣中不失静谧,蓬勃中尚有敛藏,多姿彩而不浮渲染,有底蕴而不事张扬。这大抵就是北平难以言说的魅力!


当我们怀念北平时,一定不仅仅是绚烂的秋色,抑或皑皑的白雪,一定不仅仅是红墙碧瓦,抑或古色古香。在那美丽的秋冬里,蕴藏着的是静谧;在那绝世的古城中,透露着的是厚重。是那自然而不渲染的色彩,是那自信而不张扬的精神,是那广博而不骄矜的阳光,是那刚健而不急迫的心情。于是,那难以言传的情愫,便勾起了我们触景生情的北平。


我特别喜欢六一居士的一句话:“无富相,无贵相,无学问相,方为真名士”,常引以自勉。如果说,我们身处如今的北京,而竟每每怀念起意象中的北平的话,那也许我们的修为当向着有底蕴而不事张扬努力,还有这座卓尔不凡的城市,或许也当磨砺掉一些难以按捺的傲凌,还有这时代所附加的步履匆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北平   老舍   北京   秋色   南京   称谓   底蕴   静谧   首都   秋天   城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