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考古”挖出了谁的宝藏?

文 | 张宇驰

“羊胎素”梗爆火,王心凌“回忆杀”,刘华强在二创视频中一遍遍“劈瓜”……互联网“考古”成了一种新兴的互联网现象,部分网友乐在其中。

电视剧《征服》片段。

“考古”这一行为,最早多见于娱乐圈,粉丝通过整合素材,维持对偶像的讨论热度,类似于“炒冷饭”。逐步延伸至一些经典作品,用以怀念过去或是“古今互鉴”。发展至今,“考古”阵地遍布各大网络平台,形式也更加多元。知名人物早期的照片、言论甚至部分难登大雅的“黑料”都能成为“考古”的内容,被有组织地挖出,成为新的爆款。

互联网有记忆吗?在“考古学家”们看来,答案是肯定的。过去的记忆常依赖器物维持,书籍、报纸、老照片,虽适合珍藏,但查阅和分享殊为不易。互联网时代信息介质的变化,实现了扩容和提速。搜索引擎的发展,为更多普通人提供了一把低门槛、高产出的“考古工具”,人人都可参与内容生产的过程。从“独乐乐”到“众乐乐”,“考古”凝聚起受众群体的共同记忆,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互联网“考古”的风靡,一方面实现了“众口铄金”,挖出“宝藏作品”;另一方面重新定义了“宝藏”,提供了多样化的内容。荧幕上光鲜亮丽的形象自然值得珍藏,生活中的点滴流露也可被津津乐道。一向严肃的撒贝宁也会调侃“北大还行”,冬奥夺金的苏翊鸣竟是《智取威虎山》中脸蛋通红的小栓子。

“考古”拼凑出立体可感的公众形象,拉近了网友与名人之间的距离。“原生态,不伪装”的“宝藏男孩女孩”反而更受追捧。

【作者】 张宇驰

南方评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挖出   宝藏   栓子   众口铄金   炒冷饭   公众形象   考古学家   器物   大雅   荧幕   经典作品   乐在其中   记忆   网友   内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