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邓小平为什么要决策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阅读此文前,读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9年自新疆和平解放之后,第一代领导人为了新疆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专设新疆军区建设兵团,以促进新疆生产的恢复与发展,随后又因为历史因素,1975年被裁撤,取而代之的是农垦总局。

本来大家以为这样一个历史性产物,已经落下帷幕,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1981年邓小平重新前往新疆考察,最后决定重新恢复建设兵团。

这样的历史转折点下,邓小平为何偏偏决策恢复兵团?建设兵团又有什么样的好处?它在当下又发挥着怎么样的作用?今天呢,咱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01、成立初期建设兵团的情况

1953年,当时驻扎在新疆的是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二军、第五军和第六军。仗打完了,军队安置就成了大问题。

很多人选择转业,也有些人希望能够留在军队。可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再加上边疆戍守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于是在这个基础上,中共中央批准,宣布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

有点像三国时期的曹操所创立的屯田制,军人既是戍边将士,也是农垦建设的主体,自给自足,解决了粮草问题。但在根本体制上,是大不相同的。

在1958年,国务院成立了农垦部,专门负责屯垦戍边事业,由王震将军出任部长。而邓小平自它建立以来就始终关注着它的建设和成长。

1962年,王震在汇报有关于新疆建设兵团的相关情况时,还指出:

我们现在搞得国营农场的家当,已经相当不小了,现在就是存在着大家长如何将他它管好的问题。

如何发挥国营农场这个大家的作用,就要多搞生产建设,分成不同的领域,进行管理,农场的多少,人员的定数、定额和工资绩效规定,以及责任制,才能真正像办企业一样的办好兵团。

王震

随后中央指出了兵团建设,不能照搬苏联模式,要结合新疆当地的实际情况,多种经营方式并存。这话音还没落下去多久,就出事情了。

1963年中苏交恶,苏联一夜之间将全部的生产设备和专业人员撤走,而新疆地区因为此前与苏联关系友好,边防状态比较松弛,可这样一来,却出了大乱子。

我们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社会安定和生产建设遭受严重破坏,十几年来兵团建设的成果毁于一旦,中央痛定思痛,开始重新改革兵团建设。

因为此前在新中国刚成立初期,只重视恢复和发展生产,却对友方不曾多加防备,结果却被如此横插一刀。

邓小平清楚地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与周总理一起接见了兵团副政委张仲瀚,指挥兵团完成任务,并且加快了民兵部队建设,真正将其发展成为一个集兵民一体的生产建设部队。

在伊犁、塔城、博乐、阿勒泰等地长达2019公里、纵深10—30公里的边境线上,建立了58个边境农场,牢固了戍边战线,巩固了新疆地区的边防屏障。

可好景不长,后来,新疆建设兵团开始改组,成立了新疆农垦总局,这一举动破坏了屯田戍边的作用,让新疆又一次陷入了1963年的状况,致使兵团建设的农业生产量不增反减,粮食不能自给自足,还得靠中央接济过活,经济上亏损将近2个亿。

这已经失去了当初建设它的意义,于是在1975年,宣布撤销兵团,以尽快恢复新疆地区经济的发展。

02、建设兵团的重新恢复

首先兵团它隶属于军事建制,并不归地方管辖,但却会将地方治安与稳定划分到自己的职责范围之内,这也是当初建设兵团的初衷。

但由于初期管理制度的问题,造成了财政亏损,还得靠中央补贴,可新中国在建立兵团的时候并不仅仅在新疆,而当时遍布全国有17个兵团,但随着他们不适应当地发展,逐渐撤销。

新疆兵团的撤销在当时也正基于这个原因,再加上初期的军队干部,很多都是打仗出来的大佬粗,不会用文人的方式解决问题,导致当地知青不满,知青不断地向领导反映的情况,而且这种现象还越来越多,导致内部环境混乱,知青走的走散的散。

这种历史产物显然已经不适合当时的发展,再办下去就会出问题,于是只好撤销,但从长远发展来看,这一决定并不明智。

等到1977年邓小平复出主持工作,他的面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不仅是处理这十多年来的拨乱反正,更重要的道路问题,接下来中国的道路该去往何方?尽管如此艰难的境地,他的心中仍然没忘记新疆这片土地。

早在1978年初,他就开始着手考察新疆,国家农垦局专门派出工作组对其现状和现有的体制,进行实地考察,并且还提出了相关的建设意见,而这次的调查正是恢复的前哨。

邓小平心中其实早有一面镜子了,他看到撤销兵团之后,新疆的形势并不友好,边防问题、生产问题、人民的生存问题,十分复杂,目前可能只有恢复这一条路是最便捷的、最有效的。

他在给调查组组长王震回复中,还这样说道:新疆稳定是大局,不稳定一切事情都办不成。不允许搞分裂,谁搞分裂就处理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

而且当时从国际形势上来看,新疆的局势也并不乐观。面对美苏冷战的大背景,中美关系的逐渐缓和,中苏关系却并不友好。当时正值越南战争时期,导致苏联开始在中苏边境增兵,而首先受到威胁的就是新疆地区。

在别有用心之人的挑唆之下,喀什、阿克苏等地纷纷发生乱子,这些人趁着局势不稳的情况,趁火打劫,想要制造混乱。

当时正处于恢复时期,为了稳定新疆局势,专门派遣时任新疆军垦局局长王震前往新疆慰问,这也是王震的十年动荡之后的第二次新疆之旅。他在认真考察之后,正是在1981年向邓小平提议:应当恢复新疆建设兵团。

此举正和邓小平之意, 1981年7月1日批示:“请王震同志牵头,约集有关部门领导同志,对恢复生产兵团的必要性,作一系统的报告,并为中央拟一决议,以凭决定。”

随后邓小平在王震的陪同下考察新疆,这也是他自建国以后第一次来到新疆,在考察石河子之际,不由得感叹,新疆真是一个好地方。


03、新疆兵团究竟有什么独特?

说了这么大半天,新疆兵团究竟有何独特之处呢?首先新疆这个地方,不仅仅是在地理位置上对于我国非常重要,而且在我国的工业、农业生产建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过地理知识的朋友们,应该比较熟悉新疆的地形。

这里是典型的三山夹两盆的地貌,它位于整个亚欧大陆的中心,是我们连接中亚、西亚、东欧西欧的重要腹地,自古以来就为兵家所争。

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接壤,也就是说,新疆以一省之力抵御了8个国家。

它与我们历史上的太行山、燕山、贺兰山的防守作用相似,却不相同,新疆是从国际意义的角度,具有着战略性意义。这就是为何在晚清时期,左宗棠要誓死保卫新疆,他只跟慈禧说了7个字:重新疆可保京师。

如果当地没有重兵把守,抵御外敌,那么内陆地区相当于把中国的西北岔开了一个口子,任由列强侵略,我们却无屏障可守。这也是建国之后,我国为何要在新疆建设如此庞大的兵团规模,长远的战略意义在此。军队是我们的王牌,要想保护一方安宁,必须有兵在手。

其次,新疆地广人稀,当地发展状况,相对而言是落后于内地的,尤其是语言不通,导致很多思想、技术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阻碍。因此当地更需要更多的有志青年,前往新疆支援建议,而兵团建设,正是其中的最大的支撑。


这些人都是与共和国出生入死的战士,国家政策支持知青援疆,这样一来有人才,也有钱财,对于新疆当地来说有利无害。

新疆作为中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可利用的资源非常之多,就拿矿场而言,已发现的已经超过了140种,其中9种位于全国首位,同时他还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最大的棉花种植基地。昼夜温差的环境,使其水果的品质享誉国内外。

这些优势如果仅仅依靠当地政府,是发挥不出价值的,兵团存在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兵团它介于军队和企业之间,他可以自主生产经营,又可以接受国家的领导,这种形式的探索非常适合新疆当地的开发与建设,邓小平正是看中这一点,才如此强烈的建议和恢复兵团。

回顾历史,我们党在探索与发展过程中,兵团这个历史性产物产生、撤销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兵团不仅仅是兵团人的兵团,也是新疆人的兵团。它与所有性质的企事业单位都不同,他们是一支军队,也是一支下田能种地、修筑能扛重的建设队伍。

如果新疆没有兵团,可能我们现在看到的新疆根本不会是美丽家园的模样,他们不仅在戈壁滩上开垦出了绿洲,还为一座座高楼的拔起,一座座厂房的建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奠定了新疆现代工业的基础。

同时你再看兵团的发展,如果没有邓小平的力挽狂澜,果断拍板,兵团不可能恢复,估计也不会有新疆现在的发展。

我们不能忘记邓公的功劳,更不能忘记为祖国建设,奉献青春的先辈们,因为他们才有了我们的今天,也因为他们我们才会有机会拥有更美好的明天……

注: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苏联   新疆   知青   兵团   农场   军队   作用   稳定   中央   地区   邓小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