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前驻华大使施明贤:中德应发挥对话合作先锋作用

德国《每日镜报》网站10月10日发表题为《中美之间的欧洲——在巨人之间犹疑》的文章,作者是德国前驻华大使施明贤。全文摘编如下:

德中关系在过去50年的发展好比一次历史性的量子跃迁。

当双方在1972年10月11日宣布建交时,世界还是另外一副模样,那时还没有什么迹象显示德中关系将有积极发展。但地缘政治大环境引发了一场范式变迁。联邦德国的东方政策以及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对华采取的主动行动让冰封的关系开始解冻,也让中国政府和联邦德国政府看到了两个在制度上千差万别的社会谨慎地重新开始交往的机会。

经济关系当然是两国的共同利益所在。改革开放政策极大激发了越来越多的德国和欧洲企业在接下来数十年大胆进入中国的意愿。但令人心生敬意的主要还是中国政府取得的史无前例的成就:中国凭借自己的力量帮助数亿人摆脱了贫困,为他们提供接受教育以及在高速发展的劳动力市场中就业的机会。这令人印象深刻。

今天我们正走在一条艰难的道路上。全球大环境再次引发了巨变。

美国一直在尽全力阻止中国的经济腾飞,必要时甚至不惜攻击自己的盟友。

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对这场两个巨人之间的冲突心存犹疑。人们本能地追随西方的领导国家,尽管彼此之间存在不同的经济利益,但总还有广泛的价值认同——虽然这也因为特朗普而出现了裂痕。

欧洲面临无法在越来越激烈的中美地缘经济竞争中捍卫自身利益的危险。

在我看来,以下六个基本观点对未来的德中关系尤为重要。

第一,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崛起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大趋势之一。这一趋势无法改变——无论通过遏制还是脱钩。抛开所有意识形态上的对立,美国、欧洲和中国必须合作共存。

第二,中国和德国、中国和欧洲都需要彼此。应对气候变化的斗争是我们的最优先任务。我们只有共同努力才能赢得胜利。我们必须放下所有意识形态分歧,承担起这一责任。

第三,我们的经济企业当然是竞争对手。中国不再是加长的世界工作台,它已是重要技术的创新驱动者和世界市场的领导者。对欧洲企业来说,多样化是明智的,而鉴于继续存在的相互依赖性,退出中国市场则并非理性选择。

第四,维系国际关系的是信任。近几年,这种信任大幅减少,而相互间的不信任增加。我们需要对导致信任减少的原因加以探讨。

第五,意识形态冲突不应导致新的冷战。

第六,让更强大的中国成为改革后基于规则的全球体系的一部分极为符合欧洲的利益。我们应该向中国展示“明确的界限”,但也应表达具体合作的意愿。应一并清楚地传达欧洲的核心利益和我们的“红线”。不过,这需要具备相应的行动能力和行动意愿。

同时,尽管我们的政治制度不同,但我们应主动找出并利用利益的重合点。我们需要创新的对话进程,从而制定出基于规则、所有人都能接受的全球化方案。使世贸组织适应数字时代的要求或可成为第一步。不过,对话应包括制定共同的战略护栏,以防止不必要的安全政策升级。对话应具有包容性并以现行的国际法为基础。

在政治制度和价值观不同的国家进行对话方面,德国和中国可以而且应该发挥先锋作用。

来源:参考消息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德国   联邦德国   尼克松   中国政府   中美   先锋   地缘   犹疑   欧洲   美国   意识形态   中国   意愿   大使   利益   作用   关系   经济   施明贤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