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逝世后,中央领导为何不从其遗愿火葬,而是决定永久保存?

1976年9月9日零点10分,一颗砰砰跳动了83年的心脏安静了下来。

消息传出,整个世界都为之久久窒息,只因为“它”的主人是毛主席,是带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走出黑暗、迎来光明的伟大领袖和导师,他的去世是十万万国人所无法承受之大恸。

尽管这一年已经经历了周总理和朱老总的离世,可党中央一时间仍是无比紧张。

时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的华国锋同志,闻讯后立即赶赴中南海,召集其他领导同志召开紧急政治局会议,商讨如何处理毛主席的后事。

这之中,有三个问题最是急切:一是拿出一个治丧的基本章程;二是如何处理遗体;三是如何对待外国政府代表和友人。

在周总理去世的时候,也有过类似的一些问题,可此次较之先前更加紧要。

只因为,从1930年代一直到1970年代,近五十多年的岁月里,是毛主席一直在带领着同志们进行艰难探索与斗争,最后才有了如今的一切。

同时,这一时期正处在一个比较混乱的阶段,能否实现权力顺利交接,能否让国家和各界保持基本稳定,这与能否妥善安排毛主席的后事有很大关系。

本文,便带领大家走进那段令人心头发涩的历史,看看毛主席去世后,党中央与各界是如何安排的,而这里面又包含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情感与考虑?

其实,政治局会议上第一个达成的决议,是向外公布毛主席的死讯。

这一点是必须要做的,可一旦公布出去却也有难以想象的狂涛骇浪,与会众人群策群力务求一切不出意外。

是以,从当日8时起,解放军全体便在中共中央与中央军委的最高指令——《关于加强战备值班的指示》下,进入了一级战备状态。

同时,外国政府代表和友人也达成了一致意见:“不准备邀请外国政府、兄弟党和友好人士派代表团或代表来华吊唁”。

当日16时,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与中央军委联合发布了《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以无比沉重且郑重的语调,向全国公布了这一惊天噩耗。

10多分钟后,法新社、美联社、路透社等世界级主流媒体也相继进行了跟进报道,很短时间内毛主席逝世的消息,便被传遍了整个世界,许多人的心都被狠狠地触动。

所谓“狠狠地触动”,在外国诸多政要以及其他人士,大概就也只是触动与缅怀,或许还会有一些其他心思。

可是,在中国那是发自内心地动容,人们是失去了最为敬爱的精神领袖啊!

当噩耗传出,许多群众哭得不能自已,大声喊着“毛主席、毛主席……”,各地自发地为毛主席设灵堂,每天都有许多民众佩戴黑纱前来祭奠。

同时,一切娱乐和喜庆的活动全部停止,民间婚庆全部停办,有关庆祝仪式全部取消,准备的诸多大红物品也全被撤了下来,广播里只播哀乐,电影院里只放追思哀悼毛主席的片子……

许多在这一天出生的孩子,被起名为“念东”“思泽”等,以寄托对毛主席的拳拳心意。

不管外国诸多政要是什么心思,可对于毛主席这位大名鼎鼎、声威赫赫的世界级领袖,却没有一个人能够轻视。

在毛主席逝世的当天,联合国总部即通过降半旗的方式予以致哀,在联合国大会上,瓦尔德海姆(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更是盛赞毛主席“是一位伟大的政治思想家、哲学家和诗人。他实现自己理想的勇气和决心将继续鼓励今后的世世代代。”

许多国家的领导人纷纷对毛主席的一生予以极高评价,美国著名的《时代》周刊将毛主席列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百人之一。

此后十天里,有123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首脑,向中国政府致电表示哀悼,有105个派出代表去中国大使馆致哀,有53个更是随着联合国之后降半旗。

有不少的国际组织也通过种种方式展开悼念活动,甚至于连与我方处于敌对状态的苏联,也多有政要和民间组织对毛主席进行哀悼,并没有选择在这个要害时刻发动什么行动。

毛主席的追悼大会定在18日,地址在天安门广场。

上百万群众和战士们齐聚,华国锋同志代表党和国家致词——经历了无数重大场合的华国锋同志,在这番不长的致词中却是断断续续,几度哽咽。

会场中,啜泣声此起彼伏,3000多人竟是先后哭昏在当场,提前准备的30多处医疗救助点,应付得手忙脚乱。

天安门广场所挂的巨大追悼横幅上书“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追悼大会”

“领袖”两个字时常被冠以毛主席,“导师”两字却不多见,可笔者却觉得后者的分量一点都不比前者轻。

在那二十多年的艰难求索中,毛主席以他那深邃、明彻、智慧、海纳的眼光,屡屡为党和国家指明前路,建国后亦是如此,他的思想不仅启迪当代同志,对于后人亦是一笔财富。

正如冯友兰先生所作挽诗:“纪念碑前众如林,无声哀于动地音。城楼华表依然在,不见当年带路人。”

百万人送别,仅仅低沉的啜泣声聚集起来就有如地震,眼见天安门城楼前的种种依旧,那个曾经矗立在这的带路人却已不在,很平实普通的文字积聚在一块,内中的情意却极其真切。

追悼会是一个重点,而保存毛主席的遗体更是重中之重——这关乎着能否让伟人“永存于世”。

或许,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如此做似乎有些不大必要,可在当时却必须如此。人民群众对于毛主席的爱戴与拥护太强烈了,如果不这样做,很难跟人民群众交代,也无法安抚同志们的一颗颗心。

事实上,毛主席从没这样要求过——1956年中央倡导火葬,毛主席第一个带头在协议书上签字。

后来,他也曾多次说起,自己死后一定要火化,骨灰撒到长江里面喂鱼儿,不要弄得多隆重,太麻烦组织和群众不好。

然而,当时那个时间节点很特殊,维护整个国家的稳定是第一要务。

一切都要为稳定让步,对待毛主席的遗体也必须以这个作为准则,为安国民之心,政治局会议上最终还是决定将毛主席的遗体永久的保存下来。

为此,在毛主席去世后没多久,卫生部部长刘湘屏、中国医科院专家徐静、杨纯、张炳常等一些人,就在当时凌晨被紧急召唤至中南海,担负起保存毛主席遗体的重要使命。

抵达中南海后,徐静、张炳常、陈克铨三人组成了工作小组。

在取得中央领导人的同意后,对毛主席的遗体进行了初步的测量和观察,并制定出了初步的保存方案。

得到中央领导人的许可后,工作小组对毛主席的遗体进行了初步的防腐应急处理,并细致整理了毛主席的遗容,同时为主席穿上早已定制好的中山装。

9月11日到17日,毛主席的遗体被移到人民大会堂,供各界群众前来吊唁。

当时正值初秋,北京的室温本就不低,再加上前来吊唁的人员太多,以及室内的照明设备持续发热,让大会堂本来装备的制冷设备哪怕全力运转,还是无法达到妥善保存毛主席遗体应有的温度。

这让治丧委员会众人颇为着急——强行中断吊唁活动明显不合适,这样会让人民群众失望,引起的社会影响也不好,继续进行下去则可能损坏毛主席的遗体。

怎么办才好呢?

经过徐静三人以及其他有关人士的紧急讨论,最后制定出了如下措施:

紧急制作一个有机玻璃棺,用以减少和外界空气和热量的接触;

适量减少一些灯光,并避免灯光对遗体的照射;

用音响来代替现场乐队,并尽可能控制每一时段内吊唁的人数;

用液氮冷却后的氩气注入玻璃棺,既可防止遗体氧化,还能有效让遗体保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温度。

这些措施施行后,果然起到的明显的效果,为期一周的追悼仪式安然进行了下来。

9月20日凌晨,华国锋等中央领导人,亲送毛主席的遗体去到了一个代号为“769”的秘密所在,进行暂时的安放。

在“769”,毛主席的遗体被浸泡在专门配制的药液中。

这种药液防腐效果极其强大,是参考了长沙马王堆辛追夫人保存遗体所用的药液,并结合了当时最先进的一些防腐药液,根据毛主席遗体的情况专门配制出的特定药液。

毛主席的遗体暂时被安放在“769”,而有两项重大工程却在同步进行。

一是筹建纪念堂,二是制造水晶棺,前者是为了永远纪念毛主席,后者是为了妥善保存并让人瞻仰毛主席的遗体。

图|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辛追夫人

决定筹建毛主席纪念堂,是毛主席逝世后一个月后才提出的,党中央专门成立了设计组,从全国多处抽调设计人才加入,由赵鹏飞与孙友余担任正副组长。

设计组成立后的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纪念堂的选址。

组员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建在名山秀水之间,让为国家和人民操劳一生的毛主席能够身后安眠,为此选了景山、香山、昆明池、中南海等地,并因地制宜的设计出了诸多方案,可却始终都觉得不合够适。

最后有组员提出:“毛主席的伟大身躯,江河湖海容不下,三山五岳载不起,只有安卧在人民群众中才最合适。”

大伙才有如醍醐灌顶,一下子茅塞顿开,很快便形成了如下决定:建在天安门广场南部的正阳门和人民英雄纪念碑们正中间,即原中华门的位置。

选在这个位置,便必须得考虑到纪念堂的高度,不能超过人民英雄纪念碑,又应该高过正阳门的屋顶,这一点倒并不难。

倒是建筑样式不大容易确定,必须得体现出宏大雍容、庄严肃穆,只有这样才符合毛主席高大伟岸的形象。

大伙设计出了诸多优秀方案,经过一轮轮的排除,最终选定的南京工学院教授杨庭宝的方案。

这种方案是正方形的建筑,分布于广场的中轴线上,整个造型也非常简洁,让人觉得中正大气、稳健平衡。

设计组根据这一方案,再结合一些实际情况作了进一步设计,经过多次修改最终定型——纪念堂长宽为105.5米,高33.6米,琉璃重檐屋顶,汉白玉为栏,花岗石作基。

11月9日,党中央成立毛主席纪念堂工程现场指挥部,由李瑞环(时任北京市建委副主任)任总指挥,由国务院副总理谷牧负责有关领导工作。

经过为期半个月的筹备,24日奠基仪式隆重举行,华国锋等中央领导人皆出席,还有来自各界的8000多名代表。

仪式上,华国锋代表党中央进行了重要讲话,称建设毛主席纪念堂是“符合亿万人民共同心愿的”,并表示相信:

“参加这项庄严的建筑工程的工人、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解放军指战员,一定能够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胜利完成这一光荣任务。”

奠基仪式落幕后,建筑工作开始展开,承建纪念堂的是北京一些久经考验的施工队伍,以及全国各地自发前来的群众工人。

大伙的热情极其高昂,原定9个月的工期,仅仅只用6个月便全面高质量竣工。

之所以能如此,这是大伙心向一处、力向一处,从谷牧到每一位参与修建纪念堂的工人,均恨不得拿出自己所有的力量投入其中。

而那些无法前来的人们,也纷纷以各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支持——不少人主动筹集所需材料并运输到指定位置,还有无数民工自发来京支援。

与宏大庄严的纪念堂相比,水晶棺似乎比较小,可却是其中的核心所在。

这是要永久保存毛主席遗体的,要求美观大气、清晰透光、坚固防潮、恒温防尘等,而且必须在毛主席逝世一周年纪念日前完成。

这对于承接这个使命的人们来说,绝对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1976年9月11日,毛主席去世后的第三日,北京玻璃总厂就接到了中央研制玻璃棺以永久保存毛主席遗体的指示后,立马组织骨干研究,将有关任务分别委派了下去:

北京603厂负责棺体的光学玻璃,605厂负责水晶板材毛坯,其他工作包括造型、内照明、棺体冷加工(研磨、抛光、成型)等交给608厂。

当时,党中央提出的设计要求是“庄重大方,气魄雄伟;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对可能发生的情况,如地震、战争、破坏、损耗等要有可靠的保障措施”。

或许有人会说,不就是打造一口水晶棺嘛,这能有多难?

可事实上却是特别特别难,涉及了诸多技术领域,牵扯的工艺极其复杂,丝毫不吝于研制高精尖武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从没有打造过水晶棺,相应的技术储备几乎是零,而当时整个世界上能够拥有该技术的国家,也就那么几个,都视之为高度机密,想要购买或者求助都不现实。

这让设计人员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有人想到孙中山先生去世时,苏联曾赠送过一个水晶棺,只不过并没有使用,应该还在某个地方保存着,大伙决定去找出来借鉴借鉴。

通过多方打听,设计人员了解到孙中山先生的水晶棺存放于香山公园,费了好一番心思,终于在一个隐蔽的仓库里找到了,看眼前所见的一切却让人大失所望:

水晶棺满布灰尘,总长度也只有1.75米,看上去显得十分狭小,外层是镀镍钢质,内层是高透玻璃,总体来说密封性、隔热性、坚固度、透明度都不够,称不上真正的水晶棺。

对于这个水晶棺,设计人员能够借鉴的地方十分有限。

当时国际上,只有苏联的列宁与斯大林、越南的胡志明等极少的国家领袖使用了水晶棺保存遗体,可这些技术都是绝密,也不曾有照片流出,少数参观过的同志依照回忆提供的一些资料,对于极其繁复的设计工作用处也不大。

也就是说,研制水晶棺这几乎是一个从无到有的系统工程,研制人员需要一点点地去攻克难题,可这时间却十分有限,这便需要各部通力去进行。

首先是605厂的水晶板材毛胚,水晶棺所需的板材需要2米多长的优质一级水晶,可当时在我国这样品质的水晶储量少不说,最大块也只有40公分,完全不够用。

再说人造水晶,当时仅有几个工业大国能够实现,并对外进行技术封锁,而且谁也没有造过这么大块的,中国想要求购到合用的几乎不可能实现。

经过充分讨论,大家决定选用国内的天然优质水晶作原料,以小块的拼接成大块板材,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水晶熔点超过2000摄氏度,必须得在融化的一瞬间实施精准操作,605厂出动压箱底的焊工,冒着极大的风险才完成了这一步;水晶的内应力一般两三年才能消除,可水晶棺的研制时间仅有一年,而板材的研制时间就更有限,明显是等不起的。

为此605厂同仁们群策群力,发明了最新工艺“打砣、模压、拼接”,将内应力的消除时间大幅度缩减,从而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605厂以及兄弟单位的同心协力下,合用的水晶棺板材成功制备了出来,其长约2米、宽约1米,石英粉纯度达到99.9999%,成为了水晶界的一个传说,至今再也没有人做出来过。

相比于制备板材,进一步的加工更具挑战性。

当时608厂根本没有相应的器材,专门找去第一机械厂才发现了一个加工金属件的设备,两厂技术人员现场作了诸多改造,才能够对2米多长水晶板材作进一步处理。

设备得以解决,可困难还有更多:板材毛胚厚100毫米,成品则为45毫米,几乎要磨削掉一半,吊车难以吊住不说,还怕给吊坏了;抛光时温度高达80—100摄氏度,稍微遇冷就会炸裂;要将5块板严丝合缝就行了结合在一起,必须得在大气压下实现“粘胶”

困难再多,也无法阻挡住同志们心中的热切。

随着一个个困难被解决,玻璃棺终于一步步的成型了,尽管还没有作进一步的处理,就已经让人感觉到惊艳与震撼!

另外,608厂还担负一项重要使命,即水晶棺内的光学系统。

由于不能对毛主席遗体面部进行化妆,可最终的效果却是要栩栩如生,这便需要借助棺内的光学系统来实现

设计人员经过一系列论证与实验,最终拿出了一套成熟的棺内照明与光学整容方案,圆满地将这个问题给解决了。

就这样,随着一个个问题被解决,水晶棺一步步的成型,最终于1977年7月将所有技术难题给攻克了。

同年8月,水晶棺正式组装完成,经过检验一切均达到了标准,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8月18日,水晶棺由一众工人代表抬至纪念堂。两日后,毛主席的遗体也从“769”运抵,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遗体入棺。

经过几次有关调试,确实符合预期效果,中央领导审查通过后,所有人心中的石头都落了下来。

8月22日8时,出席中共十一大的代表和工作人员,成为了第一批进纪念堂并得见毛主席遗体的人员。

9月9日,毛主席去世一周年之际,纪念堂正式对外开放,开始接纳人民群众和外来游客。

当人们透过水晶棺看到毛主席时,都不敢大声出气,只觉得这位可敬的伟人只是静静地睡着了……

-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人民英雄纪念碑   天安门广场   中南海   党中央   苏联   中共中央   药液   纪念堂   遗愿   遗体   板材   同志   水晶   代表   方案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