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诺贝尔奖项全部揭晓,为什么都是欧美国家的获奖人呢?

每年的诺贝尔奖都是一大看点,今年也没例外。随着今年14个诺贝尔奖得主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全部出炉,本届全球知识学者“竞赛”,算是落下大幕。

14位大奖得主分别是:

01.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公布,获奖者为瑞典生物学家斯万特·帕博(Svante Pääbo),以表彰他对灭绝古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的发现。

斯万特·帕博是古遗传学领域的开创者之一,担任德国莱比锡马克斯·普朗克学会演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1997年与同事成功测得尼安德特人的线粒体DNA,2010年在《科学》发布尼安德特人基因组草图。

02.诺贝尔物理学奖


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法国物理学家阿兰·阿斯佩(Alain Aspect)、美国理论和实验物理学家约翰·弗朗西斯·克劳泽(John F. Clauser) 和奥地利物理学家安东·塞林格(Anton Zeilinger),以表彰他们在量子信息科学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

他们通过光子纠缠实验,确定贝尔不等式在量子世界中不成立,并开创了量子信息这一学科。

03.诺贝尔化学奖

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卡罗琳露丝贝尔托西(Carolyn R. Bertozzi)、摩顿梅尔达尔(Morten Meldal)和卡尔巴里夏普莱斯(K. Barry Sharpless),以表彰他们“在点击化学和生物正交化学方面的发展”。

其中,卡尔·巴里·夏普利斯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奖官网上对该奖项介绍道:“对于阿尔弗雷德诺贝尔自己的工作来说,化学是最重要的科学。他的发明的发展以及他采用的工业流程都是基于化学知识。化学是诺贝尔在其遗嘱中提到的第二个获奖领域。”

04.诺贝尔文学奖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授予安妮·艾尔诺(Annie Ernaux),“以表彰她发现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限制的勇气和敏锐度”。

瑞典文学院在当天发布的新闻公报中说,埃尔诺“以勇气和临床医生般的敏锐揭示了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约束”。在写作中,她“始终如一地从不同角度审视在性别、语言和阶层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的生活”,她的创作之路漫长而艰辛。

05.诺贝尔和平奖

今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颁给:被监禁的白俄罗斯人权活动人士阿列斯·毕亚利亚茨基(Ales Bialiatski)、俄罗斯人权组织“纪念”(Memorial),以及乌克兰人权组织公民自由中心(Center for Civil Liberties),共一个个人与两个组织。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表示:“得奖者代表了各自国家的公民社会。他们多年来一直倡导批评当权者的权利,以及保护公民基本权利。他们在记录战争罪行、侵犯人权和滥用权力方面做出了杰出的努力。他们共同证明了公民社会对和平与民主的重要性。”

06.诺贝尔经济学奖

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教授Douglas W. Diamond和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教授Philip H. Dybvig3名美国经济学家获得这一奖项,表彰他们对银行和金融危机的研究。

但是,大浪走后,才会看到谁在岸上,谁在水中...

美国在彰显历来诺奖得主,多出自美国研究机构及美国大学。

日本提出的“50年30个诺贝尔奖”的计划,曾被看作“口出狂言”,如今已经悄然实现了三分之二。

作为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奖项,诺贝尔奖旨在授予全球在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经济6个领域取得非凡成就的人。印度作为亚洲范围内获得诺奖数第二多的国家,迄今为止共有9名诺奖得主。

我国历年来,只有莫言拿到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屠呦呦拿到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华裔有9人,分别为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高行健、钱永健、高锟。

诺奖从1901年开始颁发,经济学奖自1969年始颁发,为何中国的诺贝尔奖得主却很少?

1.诞生于100多年前的荣耀或已变味

长久以来,诺贝尔奖都被认为是无上殊荣,诺奖得主被认为对人类世界作出了杰出贡献,推动了社会进步。

一个世纪来,诺奖科学领域的奖项获得者,都是当时科学事业的开创者。根据诺贝尔基金会网站关于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经济学四个奖项的统计,全部科学领域以及经济学奖得主共有710人次,其中有3人获得过两次科学领域的奖项。

分别是鼎鼎大名的法国居里夫人;

发现晶体管原理和建立超导BCS理论的美国科学家,约翰·巴丁(John Bardeen);

测定胰岛素分子结构和核酸DNA序列的英国科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

然而科学领域之外的诺贝尔文学奖及诺贝尔和平奖,却被诟病颇多。

身著于不同于其他诺奖,和平奖是由挪威议会选举产生。这个奖项是否早已违背诺贝尔的遗言,只有评选者自己心里最清楚了。

2.诺奖含金量变低?

想获得诺贝尔奖,不但成果要经过科学界的重重考验,并且只有“活着的人”才可以参加评选。对不少年龄比较大的科学家来说,时间才是最大的考验。按照章程,要获得诺贝尔奖,首先要获得提名,之后经审核投票。

根据规定,诺贝尔物理奖和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生理或医学奖由瑞典皇家卡罗林医学院评定,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评定,经济奖委托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这些评选机构的权威性和公平性,通常被认为是不容置疑的。然而近年来,每每诺奖公布,其含金量总要受到人们的质疑。

不少科学家认为,最近几十年,人类在基础科学领域一直没有大的突破,才是现在诺奖含金量“下降”的原因。

3.诺奖对于女性歧视对待?

百年诺奖中,只有60名女性得主。这也从侧面凸显出来这个世界上久负盛名的奖项本身就缺乏多样性。而且,由今年的结果也更能再次印证了诺奖的系统性偏见,尤其是在科学领域部分,对于女性的打压,甚至到了歧视层面。

4.国籍对于奖项获取有“加分”?

众所周知,由国籍上看,欧美学制在奖项获取上面,可谓一骑绝尘。其中,美国获取共计400多人次,其他的像英国,德国,瑞士等等都斩获颇丰。从1969年至今,诺奖经济学颁发50多次,授奖近百人,而其中60名经济学家都属于美国学者获得。

所以,对待诺贝尔科学奖,我们既不能不屑一顾,也没必要膜拜迷信。

不迷信,不膜拜,指的是我们不应该用诺奖来定义科学家或者学者对于我们社会,甚至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不屑一顾,也是说明我们不能盲目,不能“闭门造车”,通过和全球学者们的相互学习,彼此了解,才能更加体现出自我对于世界的价值,也更能体现出“中国制造”的真正实力。

未来的科技,教育,文化,体育,艺术等等,都属于由新的面孔和年轻人开创,所以,对于我们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每个人都需要了解清楚,保持初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诺贝尔   奖项   诺贝尔奖   获奖人   瑞典   生理学   美国   文学奖   领域   化学   欧美   科学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