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是否作出公平公正的惩罚?

我以前是一名幼儿园保育老师接触很多孩子,另外我利用空闲时间进修本科学前教育课程,经过学习研究发现有各种类型的小朋友,在这教育方面知识远远不够,为了更好学习希望与大家分享孩子犯错时,做家长与及做老师我们是怎样对待?在这里写下我的一些看法,如果赞同请用你的小手点个爱心并关注,支持一下。有什么想法可以留言大家讨论学习。

为何要划分儿童阶段学习呢?首先我们要了解儿童期分为学前期期、学龄期 两大类。 学前期有三大类:婴儿期(0-1岁)又称乳儿期、先学前期(1-3岁)又称幼儿早期、学前期(狭义)(3-6、7岁)又称幼儿期。 学龄期有三类:学龄初期(又称儿童期)(6、7、---12岁)、学龄中期(又称少年期)(12--14、15)岁,学龄晚期(又称青年初期)现在大家都了解儿童阶段的分类,不同的阶段用不同的方法去应对。

一个天真可爱的小朋友对着天空大声说:长大后做一个飞行员。

儿童是什么时候才知道自己犯了过错、父母要惩罚?在学前期间(大约1岁至2岁)不懂什么是公平、公正之类的道理,他们最初体会的道理就是:小孩必须听大人的话,如果不听,做了错事,爸爸妈妈就不高兴,就会受惩罚。大约从2岁至3岁起,他们慢慢变得懂事了,这首先反映在他们对自己所犯了过失,父母的惩罚理所当然,他们的反应就比较缓和,虽然不高兴,但很快就过去了。如果他们觉得父母对他的惩罚过重,他们就会感到委屈,悲伤好长时间缓不过来。所以,孩子心目中的“公正"首先起源于父母对他们的惩罚的公正性。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对孩子的惩罚是必需的,因为孩子生来并不知道什么行为符合社会规范,什么行为不符合,出于趋乐避苦的本能,他们往往会凭着自己的性子做事,怎么给自己一口带来舒服、愉快,就怎样做。而这往往是不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所以,对孩子的过失行为,家长及老师必要加以控制。可能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太小不懂事,犯小小错误是正常的,也心痛孩子受惩罚后会用哭表现,一直迁就孩子任性,养成一个不好习惯。幼儿园是群体生活地方,对于这类在家做错事,不惩罚孩子来说都是自我为中心,当他遇上跟其他小朋友相处时,都会发生一种矛盾,需要老师耐心纠正他们的”公正“等。

诚信是做人基本,诚信好的人运气自然好


我们应该怎样惩罚比较合适?有哪几种方法?首先我们要分析事情起因以及你想要达到的效果。幼儿惩罚有两种。一种是“抵罪的惩罚”,犯了过失就要惩罚,经过惩罚,以后就不会再犯相同的过失、惩罚得越重,对孩子的约束力就是越强;另一种是“回报惩罚”,这种惩罚以批评和讲道理为主,让孩子明白,他所犯的错误不但给别人带来不便,而且给他自己带来不便,所以让孩子自己想办法救自己的过失。如果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就采取这种教育方式,将有助于孩子公正观念的建立和公正行为的养成。当然,也有助于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每个孩子性格与习惯不一样,在用这两种方法时一定要坚持到底,通常孩子都会用哭来威助父母的同情心,使父母嘴里只说,而没有实质行动。

如果你是妈妈或老师,当孩子犯错误时,你会怎么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家长   儿童期   孩子   学龄   过失   公正   小朋友   幼儿   父母   老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