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权女儿想考哈军工,却政审不合格,陈赓:你多填了一个社会关系

1951年“六一”儿童节前夕,毛主席把八一小学7名小学生代表请到中南海家中做客,这些孩子们个个手捧鲜花,带着颜色靓丽的红领巾,面色绯红,害羞之余更多的看上去是激动。

毛主席像往常一样,一一询问起孩子们的个人情况,不久便轮到一个11岁的小女孩。当时毛主席上前关心道:“你叫什么名字?”小女孩回答:“叫太北。”

这个回答让毛主席颇有些疑惑,于是接着问:“为什么叫太北?”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我出生在太行山的北边。”此时毛主席似乎已经明白了一切,但是进一步求证:“哦,你的爸爸是......”

在听到“左权”这个名字后,毛主席收敛了笑容,眉峰一扬,略显哀伤,之后更加认真细致地问起左太北的经历与家人近况,随后还拉着她的小手在自己菊香书屋的院子中郑重地照了一张合影。

左太北的父亲左权是原八路军副总参谋长,曾为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做出过重要贡献。但不幸的是,在1942年于太行山掩护部队突围时不幸牺牲,年仅37岁,也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军牺牲的最高将领。

2009年,左权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 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而作为革命英烈的后代,他唯一的女儿左太北也在后来得到了父辈们足够多的关怀。

一、左权与女儿

1940年5月27日,左权爱妻刘志兰在八路军总部和平卫生医院诞下一个女婴。此时左权由于军务,并不在总部,一直在身旁照顾的浦安修在给左权报完信后,便将这个消息以电报形式告知丈夫彭德怀。

彭德怀向来喜欢小孩子,在收到电文后非常激动,第一时间赶到医院,向刘志兰道喜,看着才呱呱坠地的婴儿,彭德怀少见的没有了战时的愁容与严肃,笑着嘀咕道:“这小脸盘,脑门,像志兰,这小眼睛、小嘴巴,像老左......”

在一番寒暄过后,刘志兰要求彭德怀给孩子取个名字,彭德怀沉思了片刻说:“刘师长(刘伯承)的儿子叫太行,你就叫太北吧。”之所以叫太北,主要是因为这里属于太北区,很有纪念意义。

虽然女儿的出生,给左权带来了无尽的快乐,一有时间回家他也总会抱着女儿来回踱步,轻哼儿歌,哄着她睡觉。

但大多时候,左权并没有时间照料女儿,因为那个时候,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左权战事频繁,军务倥偬,几乎所有时间都要用来谋划、部署战事——赫赫有名的百团大战便是在这个时候拉开序幕的。

后来为了安全着想,妻子带着女儿返回延安,此时左权与女儿更是聚少离多。左权心念年幼的女儿,于是经常会拿稿费托人裁剪一些衣裤寄送回家,还不厌其烦地告诉妻子如何给女儿搭配才好看。

值得一提的是,在其牺牲前的21个月中,他还一共写下了12封家书,几乎每一封都谈到了自己的女儿,字里行间无一不表现出对女儿那炙热、真挚的情感。

无论是寄衣服,还是写家书,都不难看出左权对这个女儿到底有多上心。或许在左权的内心中,已经无数遍在脑海里闪现过抗日胜利时与女儿团聚的场面,只是他终究没有等到那一刻......

1942年5月25日,八路军总部被日军重兵合围于山西辽县(左权殉国后改为左权县),当时被合围的还有北方局机关、北方局党校、新华社等单位数千名没有战场经验的非武装人员,突围极其困难。

作为八路军的高级将领,左权放弃了个人突围的机会,舍生取义,主动承担“断后”任务,亲自指挥突围战斗。

在冲过最后一道封锁线时,敌炮手发现了站在高地上大喊着、指挥突围的左权,顿时密集的炮火纷纷向他袭来,一颗炮弹在他身边爆炸,他的额头、胸部都被弹片击中,当场牺牲。

更让人心碎的是,左权殉国后遗体三、四天才得以掩埋,而刚下葬后又被日军挖出拍照,还把照片刊登在报纸上。噩耗传到延安,年仅25岁的妻子刘志兰当场晕倒,她怎么也接受丈夫离开人世的现实。

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她都有些精神恍惚,每次有人从前线回延安,她都跑去问有没有左权带给她的信。但一次次地失望让她一次次地痛哭着回来,最后她终于相信:丈夫真的回不来了。

二、彭德怀的关爱

左权牺牲时,左太北只有两三岁,在母亲与彭德怀的保护下,父亲的离世对还尚未记事的她并没有太大影响。据左太北回忆:仅记得当时住在延安保育院,她很奇怪妈妈为什么老哭?爸爸为什么不来接她?

过早地失去父亲,对于左太北而言是人生的缺憾,但有一个人却给她弥补了久违的父爱,此人便是彭德怀。作为左权的老战友,彭德怀听到其舍身取义、以身殉国的噩耗后十分悲痛,因此对其女倾尽了所有的关爱。

由于母亲刘志兰工作繁忙,周末的时候也经常不能去接她,而当时彭德怀与浦安修便主动承担起接送任务,将其带到自己的窑洞,给她讲故事、洗澡,哄她睡觉......

一有时间,彭德怀还会把她搂在马背上,带去宝塔山和延河畔转转。总之,彭德怀夫妻二人几乎是把左太北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女看待。当然左太北也非常喜爱彭德怀,同样完全将其视为父亲。

左太北懂事后,才逐渐从母亲那里知道了有关于父亲的一切,也明白了原来自己是烈士的遗孤,因此多次曾前往山西左权县十字岭祭奠父亲。

——1950年10月21日,左权的灵柩由河北涉县莲花山下移往河北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10岁的太北与母亲一起参加了移灵典礼,当时身穿大人军装、戴着大人帽子的左太北走在母亲前面,亲自为父亲的灵柩执绋拉灵。

左太北是在著名的北师大女附中读中学,这期间刘志兰调外地工作,左太北则留在北京读书,就住在彭德怀的家里。

每天晚上,左太北在学校吃完晚饭,便会高高兴兴地回到家,之后跑进彭德怀、浦安修住的正房,喊一句:“伯伯、阿姨,我回来了!”

在彭德怀家中生活,左太北被说得最多的便是“吃”,只要她“吃好”,彭德怀便会很高兴。

当时每次看到左太北饿了,能把剩菜剩饭一扫而空时,彭德怀总是会笑着两眼眯成一条缝,盯着孩子欣慰地说:“吃吧,吃吧,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你爸爸和我一样个子矮,就是因为少年时代挨饿,你要吃饱饭,超过你爸爸。”

而有时候,见左太北来不及吃早饭就去上学,彭德怀则会严肃地批评她:“不能饿着肚子去上学,不吃早饭是对身体有害啊!”当然在吃得不健康时,也会出手制止。

——在左太北小时候,为避免她过于伤感,彭德怀向来很少与其提及左权,如今长大了,也就不再避讳。有一次,彭德怀便在与其闲聊时,少见的主动谈起战友左权的牺牲,讲起了其慷慨赴死的详细经过。

他说:“作为一个老军人,你爸爸肯定知道在日军第一颗炮弹之后,紧接着会有第二颗炮弹飞来,躲避一下还是来得及的。但十字岭上集结着大批的人员和马匹,你爸爸不可能丢下部下自己隐蔽。他是死于自己的岗位,死于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啊!”

大伯的这席话,让左太北对父亲的牺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此时在她心中,那个印象中有些模糊,对自己慈祥体贴的父亲,似乎有了其他两个更为难得可贵的身份,即:赤诚尽忠的共产党员与不为牺牲的民族英雄。

三、陈赓帮助进入哈军大

自1959年起,在陈赓的操办下,哈军工名声大噪。在那个崇拜英雄的时代,院长陈赓的大名更是如雷贯耳,吸引了不少老革命的后代前去报考。

当时很多烈士子女都把这个学校当成首选,而左太北也不例外。但是谁能料想在她报考的时候,却因为政审没有合格。

1960年初夏的一天,刚从北戴河养病归来的陈赓正在家卧床修养,突然有人敲门来访,秘书把人带到屋内后,竟然发现是左太北。

当时陈赓喜出望外,就像是看见久别重逢的女儿一般,一下子就从床上坐了起来,之后乐呵呵地招呼道:“哎呀,是太北呀!快,快坐到伯伯床边来!你为什么不来看看我?”

之后还与左太北唠起家常,激动地对她讲:“老左的女儿都高中毕业了,时间过得真快啊,我在延安的时候,你还是个小不点,转眼成了大姑娘。”

之后还与她聊起父亲左权,在讲到自己当年与左权在黄埔军校还是上下铺,自己还是他的入党介绍人之时,陈赓颇有些伤感,之后长叹了一声,询问:“你毕业了,准备报考什么学校呀?”

于是左太北也说出了此行的目的,即:想求情上哈军工。当得知她没能上时,陈赓便询问道:“你有什么困难吗?”左太北则回答:“我的政审不合格呀!”

听到这话后,陈赓大为惊讶,因为他深知左太北可是烈士左权之女,怎么可能会出现政审不合格的情况呢?于是立即询问其中原委。之后,左太北便告知陈赓里面的缘由......

此前左太北一直在师大女附中念书,是学校里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因此报考哈军工一开始也是一路绿灯。但在填写社会关系时,她将当年和父亲一起南下广州参加革命的二伯给写了进去了。

一直以来,左太北都只是听说过有这么一个伯伯,但从未见过面,并不清楚她的二伯曾经走向了反革命道路。

陈赓听后,笑着摇摇头:“你填那个社会关系干什么!对你没有影响嘛!”意思就是多填了这项社会关系,最终被刷了下来。

左太北则很茫然地回答说:“我对组织的忠诚老实呀!”

听到这句话后,陈赓内心愈发激动,给她托底道:“你是革命烈士的后代,我们军工不要你要谁?你放心吧,一定要你!”

此前陈赓由于身患严重的心脏病已不能起床,但他见了左太北后马上撑起身子,一直拉着太北问长问短,甚至妻子傅涯下班回家了,他还在滔滔不绝地与其交谈,直到傅涯看到后制止,让他卧床休息,这才作罢。

在陈赓家吃完饭,左太北欢喜地来到彭德怀家中告知了她即将前往哈军工的喜讯,之后还拿出一个笔记本,请彭德怀为自己题个词,而彭德怀则在祝贺其升学完毕后,握着钢笔,在上面工工整整写下一句:“送给太北:祝你永远青年!”

开学后,左太北告别家人,带着彭德怀的祝福语,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理想,满怀激情地来到了哈尔滨,顺利在哈军工的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四、一家人的平淡生活

一转眼,左太北也逐渐长成了大姑娘,她热情开朗,成绩优异,朋友很多,但25岁了还没有男朋友。大家没有忘记她是左权的女儿,有许多人都在关心她的个人情感问题。

有一天,同是“哈军工”校友的一位姐妹(姬鹏飞外长的长女),说要给左太北介绍个对象,让她去见见。

到约定地点一看,只见对方长得高大端正,穿一身旧军装,军裤上补着两块大补丁,人很朴实真诚。他叫沙志强,在农村长大,比左太北大3岁,是清华大学毕业生,父亲也是一位老革命。

一直以来,沙志强都极为崇敬左权,喜欢单纯真诚地左太北;而左太北也觉得沙志强成熟、可靠,于是两人很快便确定了关系。

左太北从“哈军工”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一个军工科研单位工作,而未婚夫沙志强则被分到了外地,两人每年只能在探亲假时见一次,平时都是用书信往来。

但长时间的分离并没有影响夫妻二人间的感情,一直以来他们都是相互理解,共同进步的。

——有一次见面时,左太北见沙志强的衣服扣子掉了,就给他缝上。沙志强一看,妻子是用白线钉了一颗黑扣子,不太协调,只好自己拆了重缝。

对于这个情况,沙志强也表示很理解,因为他知道妻子是烈士子女,从小在集体环境中长大,没有经过家庭生活,没人教她干家务活。

在分居的日子里,左太北每年都要给沙志强织一件毛衣,但因为不会算针数,每次费了好大劲织成的毛衣,不是瘦就是短,沙志强都穿不上,闹过笑话......

在沙志强的记忆中,有一次妻子给他织了件毛背心总算是能穿,他高兴得睡觉时都舍不得脱,总之两人之间的相处就是这么平淡且幸福。

左太北生下的第一个孩子是女孩,取名左湘。

左湘小时候活泼可爱,2岁时,被送到姥姥刘志兰身边,刘志兰专门找人照顾左湘,直到左湘6岁该上学了,才被送回左太北身边。此后刘志兰每月都给左太北寄钱,抚养左权将军的第三代。

改革开放后,左太北夫妇被调回北京工作,但由于单位住房困难,一时不能给他们分房,彭德怀夫人浦安修便将自己的一套房子让给他们居住。

那时候左太北的一儿一女都很小,经济上比较紧张,浦安修又买了一个五屉桌、两把椅子送给他们。

多年以来,左太北一直在国家经委、国家计委做军工计划管理工作。她勤奋踏实,足迹遍布祖国各地,参与过多个国防建设项目的调研考察立项工作。

由于平日里她还极为热衷于党史、军史研究,加上性格非常真诚、热情,因此那些当年父辈共同战斗在太行山的弟弟、妹妹们都爱找她谈心,请教一些历史问题。

总之对于工作,左太北一向兢兢业业。但在生活上,他们夫妇二人却将水准降到了最低。

他们的家具用了20多年,沙发弹簧失灵,人坐下去就起不来,餐桌餐椅十分破旧,仅有一个旧五斗橱,一个旧书架,衣服和书没处放,就都堆在床上......

作为革命英烈的后代,左太北也从未向党和人民提过任何要求,她与丈夫一辈子勤奋工作,无私奉献,即便都担任着领导职务(均为局级干部),但从不以权谋私,也从没有想过借助父亲的光环来为自身换取利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左权   太行山   延安   女儿   社会关系   烈士   后代   牺牲   妻子   父亲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