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动力电池正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充放电的核心是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嵌。充电时,正极产生的锂离子通过电解液跨越隔膜运动到负极,碳素作为负极材料呈层状结构并伴有很多微孔,当锂离子运动到负极之后就会嵌入微孔之中,嵌入的锂离子越多代表电池充电容量越高。放电时,嵌入的锂离子脱出并运动回正极,此时回正极的锂离子越多代表电池放电容量越高。

正极是动力电池中价值量最大的材料,占比45-60%,动力电池使用的正极材料主要有磷酸铁锂(LFP)、三元材料(NCA、NCM)。磷酸铁锂价格低廉、环境友好、较安全、结构稳定、循环性能好,但能量密度较低、低温性能较差。三元材料的能量密度更高、续航里程更长,但安全性较差,坚持不到300℃就会分解氧分子,遇到可燃物(如电解液、碳材料)后爆燃。相比之下,磷酸铁锂可以坚持到700-800℃,理论寿命7-8年。

1,市场规模

2021年,中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出货量为109.4万吨,同比98.5%。其中磷酸铁锂出货量45.5万吨,占比41.6%,三元材料出货量42.2万吨,占比38.6%,由于CTP技术、刀片电池及储能的发展,磷酸铁锂出货量反超三元正极材料,形成对中低镍三元材料的替代。GGII预测,到2025年中国正极材料出货量将达471万吨,头豹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1395.2亿元,其中三元材料因为价值量大,市场规模1220亿元,磷酸铁锂175.2亿元。

2,行业格局

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的格局呈现较大差异。磷酸铁锂格局较好,CR2>45%。

但相比之下,三元材料的格局较为分散。2021年中国三元材料出货量占全球58.77%,以NCM(镍钴锰)为主,日本三元材料以NCA(镍钴铝)为主,韩国则兼有NCM和NCA。

3,供需状况

磷酸铁锂扩产周期在6-10个月,2022年,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主要生产企业产能将达到162.65万吨,根据各企业产能规划,2025年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能将超过417.75万吨。按产能计算,2025年Top3分别是湖南裕能(89.3万吨)、德方纳米(78.5万吨)、龙蟠科技(61.75万吨)。

1万吨三元正极材料产线建设时间约为1-1.5年,不存在产能投产的核心限制因素。2022年,三元正极材料主要生产企业产能将达到97.66万吨,根据各企业产能规划,2025年三元正极材料产能将超过195.91万吨,从产能上看,2025年Top3分别是容百科技(60万吨)、天津巴莫(40万吨)、当升科技(21.11万吨)。

正极材料需求量(万吨)=动力电池(GWh)*比例,这个比例,磷酸铁锂为22-25%,三元材料为15-20%。

在《动力电池隔膜,价值较高的投资方向》中,我们预测2025年动力电池总需求是2200GWh,其中磷酸铁锂占60%,则磷酸铁锂、三元材料的占比分别为:1320GWh、880GWh。

磷酸铁锂需求量=1320GWh*22%=290.4万吨。

三元材料需求量=880GWh*15%=132万吨。

照这个数据来看,2025年,磷酸铁锂供给417.75万吨>需求290.4万吨,三元材料供给195.91万吨>需求132万吨。整个市场是供过于求的。

华金一篇德方纳米的报告里对磷酸铁锂进行了测算,数量级上和我的测算是接近的,结论就是磷酸铁锂产能过剩的概率很大。

各券商对需求的测算差异较大,大多落在2000-2500GWh之间,也有30%的预测值是1100+GWh,这就是成长性行业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对未来需求的预测充满不确定性。大多数分析师习惯线性推演,但这就造成一个问题:增速放缓是大概率事件,线性推演造成的结果往往是高位接盘,但人类就是容易过度乐观(也容易过度悲观)。

4,产业链

产业链的痛点在于上游的资源。截至2020年底,全球锂矿储量12828万吨,主要分布在智利41.06%、澳大利亚14.34%、阿根廷13.20%、中国6.31%及美国4.44%。

中国镍资源较为匮乏,对外依存度高达86%,需大量进口。截至2020年底全球镍矿储量9063万吨,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俄罗斯、古巴、巴西、加拿大和菲律宾等国家。中国镍储量398万吨,占全球4.39%。

钴方面,全球探明钴矿储量760万吨,钴矿资源分布极度不均,刚果(金)、澳大利亚等国最为富集,其中刚果(金)的钴矿资源储量占到全球总量的比重接近一半,而中国的钴矿资源储量占比仅有1%左右。

中国是锰第五大生产国,2020年,中国锰产量130万吨,但供不应求。

正极材料成本占锂电池总成本比例最大。正极材料成本下降是电池降本增效的关键,是进一步提高电动车渗透率的关键。

5,磷酸铁锂的发展趋势

磷酸铁锂的升级方向:磷酸锰铁锂(LMFP)

电池能量密度=电池容量*电压平台/重量,磷酸铁锂电池的理论克容量为170mAh/g,目前几乎已经到达极限,因此提高电压平台是提高能量密度的决定性因素。磷酸锰铁锂是在磷酸铁锂的基础上掺杂一定比例的锰,锰的高电压特性使得磷酸锰铁锂相比磷酸铁锂具备更高的电压平台,由此打破目前电池能量密度上限,能量密度可以高出15%左右,且保留了磷酸铁锂电芯的安全性及低成本特性(成本仅为NCM523的一半)。磷酸锰铁锂制备工艺与现有磷酸铁锂生产体系区别不大,主要需要通过包覆、掺杂、纳米化等改性技术来解决其电导率较低的问题,两者成本差异也在可接受范围之内,预计2023年开始量产。德方纳米在LMFP方面布局较早,且其液相法工艺能有效提供LMFP电池的循环性能。

6,三元材料的发展趋势

高电压化、高镍化、单晶化。前两者是为了提高能量密度,而单晶化是为了提高循环性能。

趋势之一:高镍三元,通过增加镍的比重,减少钴的比重,来提高能量密度,同时降低成本。目前从技术角度而言,可以实现LFP电芯能量密度超过180Wh/kg,已接近铁锂材料体系能量密度的理论上限,进一步结构优化的空间非常有限。相比之下,三元8系电池量产能量密度已经达到270Wh/kg以上,超高镍+硅碳已经突破360Wh/kg,因此能量密度的进一步提升还需看三元材料。

2020年,NCM5系占比54.1%,但2019年占比达61.%,开始淡出市场;8系占比从11%提高到21.4%,6系也从18.5%提高到19.1%,高镍化趋势明显。由于磷酸铁锂更具性价比,能量密度接近中低镍三元材料,因此三元电池往高镍发展更具确定性,且三元材料相较于其他正极材料技术壁垒更高,不仅需要较高的研发技术门槛,还需要更高效稳定的工程技术能力及更精细的生产管理水平。

容百在高镍的市占率34%,巴莫科技23%,CR2>50%,虽然正极材料总体上格局分散,但从高镍的方向上看,容百科技更值得关注。高镍技术存在壁垒,且是较为确定的发展趋势,如果容百科技能先行建立壁垒,那么三元材料的竞争格局有望优化。

趋势之二:高电压化。前面提到:电池能量密度=电池容量*电压平台/重量,在电池容量提高有限的情况下,提高电压平台可以增加能量密度。

提高正极材料的高电压性能,常用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类:包覆(氧化铝等)、掺杂(Mg、Al)。另外,在高电压体系下,单晶材料的性能表现要好于多晶。多晶材料在高电压充放电后,容易出现材料粉化,并且性能衰减更快等。

趋势之三:单晶化。一般多晶材料是以微米级别的团聚体形式存在,团聚体内部存在大量晶界。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由于各向异性的晶格变化,多晶材料容易出现晶界开裂,导致二次颗粒发生破碎,从而导致副反应快速增加,阻抗上升,性能快速下降等。采用单晶颗粒,可以减少晶界,减少副反应的发生,还能提高压实密度。

从2021年国内单晶材料出货量情况来看,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有振华新材、长远锂科和厦钨新能等。

高镍+高电压难以兼得,高镍三元材料在高电压体系下,不仅仅只是晶体结构的表面性能发生恶化,甚至晶体内部的结构也会发生恶化,所以目前存在两个发展路线:中镍+高电压、高镍+常规电压。

NCM6系+常规电压,正极能量密度仅669.6Wh/kg,但如果加上高压技术,能量密度可接近8系水平。从热稳定性指标上来看,中镍高电压产品一般好于高镍。622充电电压到4.5V,热分解温度比811高,放热量比811小。

从能量密度的角度看,中镍高电压正极材料可达到684Wh/kg的能量密度,8系电池可达到688Wh/kg,中镍高电压和8系并不能有效拉开能量密度差距,而超高镍9系能够实现750Wh/kg的能量密度,较当前8系和中镍高电压的体系有显著提升,所以突破能量密度瓶颈还得看三元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正极   材料   出货量   储量   磷酸   产能   电压   密度   能量   电池   动力电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