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美临终前,抱起双拳频频向女儿作揖,女儿:妈妈,您别这样

王光美,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传奇女性,她也是我国第一批原子物理学女硕士之一。1948年,王光美和刘少奇在西柏坡结为革命伴侣,1959年刘少奇当选为国家主席后,她便以“第一夫人”的身份多次出访外国。

2006年10月13日,王光美因病去世,享年85岁。令人意外的是,在她临终前竟然抱起双拳不停地向女儿作揖,女儿瞬间泪目,哽咽道:“妈妈,您别这样,我承受不起啊……”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王光美为何要向女儿作揖?这其中有何缘故呢?

王光美

放弃留学机会,担任国共和谈的翻译

王光美出生在一个名门望族,在她家族谱上,曾这样记载她的父亲:

王治昌,早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前往日本留学,随后在早稻田大学改学商科。回国后在清末科举考试中,考取商科举人。段祺瑞担任国务总理期间,他曾担任农商部参事,后来升为工商司司长等职务……

王治昌在当时是管理我国经济的重要人物之一,不仅深受北洋政府的器重,还被授予“特命全权公使”的头衔,还参加了两次十分重要的国际会议:第一次是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第二次是1921年的华盛顿九国会议。

王治昌学识渊博,还十分敬佩孙中山先生等人的革命事业。不过非常可惜的是,随着1925年王治昌的拜把兄弟廖仲恺在广州遇刺身亡后,他愤怒地退出北京政坛,和妻子孩子们过起了隐居生活。

解放后,周恩来找到王治昌,并任命他为中央文史馆馆员。在他上任的第一天,周恩来亲自来到王治昌的家门口,准备送他上班。当见到王治昌出来后,周恩来笑着迎上去,然后说:“老先生一生不容易,是爱国的!”

王光美的母亲名叫董洁如,出生在天津市一个富商家庭中,从天津北洋女子师范学校毕业,是我国第一批女大学生。她性格贤惠豁达,教子有方,曾冒险掩护和营救过不少中共地下工作者。解放后,董洁如当选北京市第一、第二和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值得一提的是,她的叔叔是和李大钊一起就义的烈士。

董洁如嫁给王治昌后,先后生下8个孩子,再加上王治昌去世前妻遗留下的3个男孩,全家一共11个孩子。尽管有三个孩子不是自己亲生的,但董洁如视如己出,让他们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许多认识董洁如的人都十分敬佩她的为人,大家甚至从来没有见过她大声说话或者发脾气。在这种环境下,也养成了王光美知书达理、善解人意的性格。

王光美是家里第七个孩子,上面有6个哥哥,下面有四个妹妹,不过由于她是家里第一个女孩子,因此王治昌和哥哥们对她十分宠爱。

每年入冬后,孩子们都会拿个脸盆,争先恐后地去后院泼水,寒冷的冬天令热水瞬间结冰,随后变成王光美等人爱玩的“滑冰”。王光美除了喜欢滑冰外,还是学校篮球队的队员,运动令她的身体强壮,这也是她后来战胜生活磨难的重要条件之一。

据王光美回忆:

“当年父亲一回家,我们就像小蜜蜂似的一下子冲上去,把他围起来。如果发现父亲背着手不让我们看的话,我们就知道他给我们准备了好吃的,有时候是几个烧饼,有时候是几个酱肘子!每当我们考完试的时候,他也会奖励我们一点小礼物,比如说一人一只蟹……”

在当时的旧中国时期,很难有这种恬静、舒适的生活,这也奠定了当年烂漫年华的兄妹们,后来都有着典雅、高贵的风度和休养。

王光美从小就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因此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当时王光美在著名的辅仁大学研究院担任物理系助教,不久后,她考取了国外两所高校的全额奖学金博士研究生,并立志成为“中国的居里夫人”。大家都知道能报考这里两所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已经很不容易了,更别说王光美还是全额奖学金的博士研究生,足以看出她的能力有多强了。

然而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在王光美即将留学前,她却突然放弃了这个机会,那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1946年,国共和谈成立军调部,王光美因为英语说得好而被地下党推荐担任翻译一职。王光美接到这一邀请的时候是非常震惊的,震惊的同时也有些犹豫,如果去的话,那么就不能按时去留学了;如果不去的话,现在又正是国家需要自己的时候。

最终爱国情怀战胜了个人,王光美选择同意担任翻译一职。据悉,王光美还回忆说:“当时我的老师还给我写了一封推荐信,我最后一次上完他的课,离开辅仁大学的时候,没有向他辞行。因为我知道他会问我去国外留学有什么打算,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他,毕竟我选择去当翻译,而不是去留学……”

不久后,王光美担任翻译,但非常可惜的是国共和谈还是失败了。和谈失败后,组织要求王光美跟着他们去延安工作。

1946年8月,王光美乘坐飞机前往革命圣地延安。这次飞行虽然让她远离了“中国居里夫人”的梦想,但却让她走进另一种想象不出的生活,那就是成为“第一夫人”。

相识相恋,共结连理

这天,王光美在食堂吃饭,刚好和毛主席的警卫参谋龙飞虎遇到,两人便坐下一起吃饭。龙飞虎告诉王光美:“王光美同志,今天晚上杨家岭有一场舞会,你想去吗?想去的话晚上就能参加。”王光美本就喜欢跳舞,听到龙飞虎的话后当即答应了下来。

刘少奇

舞会上有很多人,比如说周恩来、朱德等等,还有姗姗来迟的刘少奇。龙飞虎把王光美介绍给刘少奇,刘少奇先是问了她一些北平的问题,然后说:“你是不是党员啊?”

王光美摇了摇头,声音有些低沉:“我不是。”还没等刘少奇回答,她继续说:“不知道中央的领导同志能不能帮助一下我们这样刚到解放区的青年?”刘少奇没有立刻答应下来,而是说:“这个我还不确定,要看看我有没有时间。”

1947年3月5日,朱德的秘书黄华来到王光美住处,说:“王光美同志,请你到刘少奇同志那里一趟,他有事找你。”王光美这才反应过来,原来自己第一次见刘少奇时所说的话,他都记在心里,一时间感慨万千。

不久后,王光美来到枣园刘少奇处,一进窑洞她就发现屋内陈设十分简单,在和刘少奇打完招呼后,两人便就入党问题展开了聊天。时间一点点流逝,转眼间就到了吃午饭的时间。

这天刚好是星期天,当时中央有规定,星期天只吃两顿饭,王光美是吃过第一顿饭才出来的,第二顿饭要等到下午才能吃。不过枣园的中央领导是没有星期天的,所以他们还是三顿饭。

刘少奇见炊事员将饭端了上来,便邀请王光美一起吃。王光美摇摇头,说:“我是吃过饭来的,您吃吧,我刚好可以看看你吃的什么。”刘少奇的饭菜很简单,只有两盘蔬菜和一碗米饭。

刘少奇刚吃了几口,貌似是想到王光美这天只有两顿饭,便起身从抽屉里拿出几个梨子,又拿了一把小刀递给王光美,让她自己削着吃。王光美看了看手中黑不溜秋的梨子,心里既难受又感动,难受的是中央领导人怎么吃这样的水果?感动的是他察觉到自己今天只能吃两顿饭……

随着刘少奇和王光美的接触,两人对彼此的感觉也越来越好,不久后他们确定了关系。相信大家看到这里一定非常好奇,27岁的王光美为何会喜欢50岁的刘少奇呢?毕竟两人之间相差了整整23岁。

王光美对刘少奇是从敬重、同情、有好感再到恋爱的。她之前在和北平地下党接触的时候,就读过刘少奇所写的《论共产党员的休养》,也对刘少奇此人产生敬佩之情。后来到延安后,王光美多次接触刘少奇,得知他不幸的婚姻后,同情之情油然而生。

刘少奇虽然年纪不小了,但好在相貌英俊,待人真诚,这也是令王光美产生好感的原因之一。不过最重要的还是两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那就是——社会主义救中国。

王光美和刘少奇

1948年8月21日,刘少奇和王光美在西柏坡结婚。当时外事组的同志为了庆祝,还给他们做了一个大蛋糕,毛主席、周恩来等人都在,他们发自内心为刘少奇感到高兴。

刘少奇居住和办公的两间土房就是他和王光美的新房,除此之外还有一张老旧的木床和两把椅子,还有就是从延安转战带来的写着“奇字第3号”的小木箱。

这间小土房见证了刘少奇和王光美的爱情,那个晚上,王光美告别她内心深处的“中国居里夫人”的梦想,正式将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刘少奇。

相爱却不能厮守

王光美和刘少奇结婚后,她被中央调去办公厅工作,担任刘少奇的秘书。从这以后,她不仅要负责刘少奇的生活起居和身体状况,还需要负责他在工作上的事情。

刘少奇曾对王光美说:“家庭的和谐不仅仅是我和你之间的和谐,更加是你和孩子们之间的和谐……”因为刘少奇这句话,王光美对孩子们付出了高度的爱心和关心,她这种关心不仅仅对于自己的孩子,还对于刘少奇和前妻所生的孩子。

王光美是一位温婉贤惠的女子,在政坛上也是拥有过人的智慧和优雅风度的红色夫人。

在缅甸访问期间,王光美下水游泳的时候脖子上的珍珠项链突然断开了,珠子瞬间散落在海水里。这是她出国前外交部礼宾司专门向外贸部门借来的,因此王光美十分着急。缅甸方连忙派人下海打捞,但非常可惜的是还是一无所获,这也令王光美十分发愁。

谁曾想第二天,奈温总统特意送来一条红宝石项链,并说:“我知道你们共产党人从来不收礼,但你脖子上那条珍珠项链毕竟是在我们缅甸丢失的,我必须要赔偿你!而且这条红宝石项链还是我国的特产,是我国的光荣,也象征着我们两国的友好关系。”

王光美无奈只好收下这条红宝石项链,并戴上参加了当天晚上举办的宴会。回国后,王光美连忙将红宝石项链上交给外交部,并说清楚项链的来历和收下的原因,如今这条项链被陈列在中国革命博物馆。

1963年4月到1966年4月,王光美身为国家主席夫人,先后六次陪同刘少奇出访印度尼西亚、缅甸、柬埔寨等国家。这六次出访都十分成功,也令王光美声名在外,一些海外媒体甚至称她为“中国最美的女人”。

然而非常可惜的是相爱的人还是没能厮守终生,1969年11月12日,刘少奇去世,享年71岁。从这以后,王光美的生活越来越困难,整天以泪洗面,接受不了这个事实。

1980年上半年,在刘少奇追悼会即将开始的前几天,王光美带着孩子们来到河南开封,这里是刘少奇度过生命最后时刻的地方。王光美看着开封的一草一木,想象丈夫在这里生活的样子,最终捧着丈夫的骨灰盒回到北京。

当时有一位摄影师拍下了这样一个镜头:王光美两眼无泪,但却满眼悲痛,她用脸紧紧地贴着骨灰盒……

王光美将丈夫的话牢牢记在心里:“我这一生没有什么遗憾的,死后你就将我的骨灰撒进大江大河里……”

1980年5月19日,王光美带着孩子们将刘少奇的骨灰撒进大海里。看着逐渐消失的骨灰,王光美再也忍不住哭了出来,丈夫真的走了,真的离开她了……

王光美因何向女儿作揖?

1995年,一个由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等发起的旨在帮助贫困母亲治穷、治愚、治病的“幸福工程”行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宣布启动。

担任这一工程组委会主任的是王光美,她在会上大喊:“幸福工程惠及全国的贫困母亲,希望社会各界都能多多支持!”王光美话音刚落,台下就发出热烈的掌声。

当时全国的贫困地区大约有8000万贫困人口,而贫苦母亲却有1500万,她们不仅要承担着生产、生育和生活的负担,还具有收入少、文化程度低、健康状况差的因素,因此需要全社会人的大力帮助。王光美虽然是“幸福工程”的组委会主任,但她从不拿组委会的一分钱,是“幸福工程”的“义务打工者”。

这么多年以来,王光美将除了生活费以外的所有钱都捐献给社会上的慈善事业,这其中就有政府给已去世的老一辈革命者的夫人每年每人补助的2000元。

一天晚上,和王光美住在一起的女儿用公家安装的电话打了一个两分钟的国际长途。打完电话后,女儿主动交给王光美500美元,并说:“妈妈,这是我用公家电话交的话费,你收下吧!”

王光美知道打两分钟长途电话用不了这么多,她知道女儿是在孝敬自己,她收下后没有留下,而是让秘书将这笔钱送到“幸福工程”基金会。这笔500元美金,也成为组委会收到的第一笔捐款。

将这笔500元每斤捐给组委会后,王光美又开始思考该捐点什么东西帮助这些贫困的妇女呢?毕竟她手头上已经没有多余的钱财了。就在这个时候,王光美在报纸上发现了一个办法。

这天王光美在翻看报纸的时候,无意间在报纸左下方看到一则拍卖瓷器的消息,她若有所思:“拍卖瓷器也不失为一个筹款的好办法……”想到这里,王光美将视线投向了书桌上的象牙笔筒身上。

这只象牙笔筒是当年刘少奇使用过的,材质也是很不错的,但只有一只象牙笔筒还不够。紧接着,王光美将主意“打到”了母亲留下的5见明清时期的瓷器……

王光美当即将母亲留下的明清时期的瓷器找出来,见到这些熟悉的瓷器,她一下子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内心也有些犹豫:

“这些东西都是母亲留下的,也是母亲唯一留下的东西,如果将它们拍卖的话,那我以后该用什么东西来思念母亲呢?可是如果不拍卖的话,那中国那么多贫困的母亲们又该怎么办呢?”

就在这个时候,王光美想到了解放后,母亲为了支持父亲将家里的宅院捐给国家;住进中南海后,母亲怎么也闲不住,非要找点事情做,当母亲看到中直机关有很多同事因忙碌无法照看孩子的时候,她自己出钱出房,办了一所“洁如托儿所”,仅开张一个星期就收留了50多个孩子,连那些断奶40多天的孩子也收下,而且全部免学费。

王光美想:“母亲从小就教育我,做人不能自私,我不能只想到自己,却忘了中国处于困难之中的千千万万的妇女啊!她一生实践着重教、奉献的做人原则,就让她留下的古董再还她一次愿吧!”

就这样,经过一番纠结后,王光美决定将这些瓷器全部拿去拍卖。在北京某次拍卖会上,王光美委托拍卖公司义卖6件传家古物。当时拍卖师在介绍着几件古物的时候尤其激动,他说:“这些东西都是王光美的母亲留下来的,而王光美女士此次拍卖所获得的钱财,则全部捐献给‘幸福工程’!”

当台下的买家听到这里都十分激动,纷纷举起手中的牌子想要买王光美的物品,为“幸福工程”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起初6件拍品定价21.6万元,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最终却以56.6万元成交。

不久后,王光美和别人谈及这件事的时候,她说:“我这样做除了是还母亲一个愿望外,也是念少奇的一份情,少奇最后连自己的骨灰都撒入大海了,那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还有什么不能拿出来的呢?”

不少人都记住了王光美义卖家传古物救助贫困母亲的举动,当时香港有一位名叫陈君实的先生在得知王光美的义举后,深受感动,他先后打电话给新华社香港分设、国务院新闻办,打听如何给“幸福工程”捐款。在得到地址后,陈君实慷慨捐献50万元。

除了陈君实先生外,在印尼有一位以做工起家的老华侨得知这件事后,也毅然捐出30万元给“幸福工程”;四川攀枝花钢厂的一位老工人,条件本就十分辛苦,但他还是将仅有的8元捐献给“幸福工程”,此时老伴已身患癌症两年……

当王光美得知这件事后,感慨万千:“大家可不要小看这8元,其中的含金量可是非常足的!”

许多年来,王光美以忘我的工作精神,引领“幸福工程”不断发展。她不怕辛苦,足迹遍布陕西、云南、四川等地,积极访问当地百姓的生活,也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赞扬。

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王光美的身体越来越差,晚年当她躺在病床上的时候,眼睛一直注视着守在床旁的女儿。女儿何曾不知道母亲心中所想?她对王光美说:“妈妈你就放心吧,我不会辜负您的期望,会继续把‘幸福工程’给做下去的!”

王光美听到女儿的话后,露出了幸福的笑容,由于此时她说不出话来,只能双手抱拳,不停地向女儿作揖。女儿看到这里瞬间泪目:“妈妈您别这样,我承受不起啊……”

2006年10月13日,王光美因病去世,享年85岁。在王光美去世后的第四天,中国扶贫基金会正式授予王光美 “中国消除贫困成就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居里夫人   缅甸   周恩来   女儿   瓷器   临终   中国   母亲   妈妈   孩子   幸福   工程   王光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