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与愿违 辛弃疾一生的底色


驰骋沙场的辛弃疾

辛弃疾被比作“词中之龙”,是豪放派词人代表,又是一名豪情壮志、驰骋沙场的将士,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但为何最终郁郁而终呢?

1140年,辛弃疾出生于山东济南,他的祖父辛赞因敬仰西汉名将霍去病,便给他起名“弃疾”,希望他长大后成大将之才,保家为国。年幼时常常带他“登高望远,指画江山”。以应试之名去燕京借机侦察敌情,祖父的爱国之情,影响着辛弃疾的一生,他刻苦学习兵法、策论,更重要的是舞刀练剑。

当时,宋金连年战争,民不聊生,各地汉人纷纷揭竿而起。当时声势最大的一支队伍是由耿京领导的农民义军,于是辛弃疾也在当地召集了两千人马,投奔其下,由于他是一名秀才,耿京就任命他做了一名文职,掌管文书和帅印。当时,有一个叫义端的和尚,曾和他是拜把兄弟,因受不了军营当差的苦头,偷了帅印投奔金国,耿京一气之下拿他问罪,辛弃疾当时立下军令状,三天之内拿回帅印,嫉恶如仇的辛弃疾连夜追赶,天亮前追上义端,手起刀落,一刀杀了义端。

这一次初露锋芒,而真正让他名噪一时的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辛弃疾奉耿京的命令,以特使的身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合力围攻金国。但他完成使命,回到山东时才得知,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并献给金军,义军纷纷四散。立刻率领50名轻骑闯入军营,活捉张安国,连夜奔赴临安,把叛贼就地斩首。

辛弃疾以他惊人的勇气和果断,处决了震撼了全国,宋高宗召见了他,对于从沦陷区归来的“归正人”,解除武装,只封了江阴签判。不能驰骋沙场,可他依然不忘抗金事业。他埋头写下富有战略眼光的《美芹十论》,但未被采纳。可辛弃疾逮着机会,就会陈述自己的主张,践行自己的想法。朝廷里的保守派为了打消他北上的念头,联名上书暗算他,于是频繁将他调任江南各地。在调任期间,他在当地恢复经济,创办“飞虎队”保护百姓,他的大动作,惹来诽谤,20年间调任罢免40多次。此时他43岁。

罢官后,隐退乡间,自号“稼轩居士”。他挑灯看剑,将一腔报国之心埋藏在心底。无所作为之下,他只好靠填词,在此期间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田园诗词,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1207年,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但他已重病卧床不起,不久辛弃疾带着忧愤的心情和爱国之心离开人世,享年68岁,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最终没能收复故土,北定中原。

辛弃疾一生命运多舛、壮志难酬。后人提起他,总是想起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而他更想留下的是南宋著名爱国将领称号。

文档命名: 谢谢 《事与愿违 辛弃疾一生的底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轻骑   燕京   帅印   爱国   词人   底色   南宋   沙场   事与愿违   祖父   朝廷   军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