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机数控研究报告:硅片绽放精彩,一体化打开成长空间

(报告出品方/作者:华泰证券,申建国,肖群稀,周敦伟,吴柯良)

快速成长的硅片行业龙头

二次创业卓有成效,技术领先的硅片龙头厂商

公司成立于 2002 年,2004 年进入光伏领域,是业内较早的光伏专用设备生产商之一。2018 年公司成为光伏切片机龙头,国内市占率 45%,并于 2018 年底成功上市。彼时公司主业 为高硬脆材料专用加工设备和通用磨床,主要应用在光伏硅片、新一代半导体、蓝宝石等 领域。公司于 2019 年成立全资子公司弘元新材料(包头)有限公司,进军光伏单晶硅片制造。 2021 年以来,公司积极打造“工业硅+硅料+硅片+电池”一体化,由硅片向上游下游协同布局, 同年与江苏中能(协鑫科技子公司)共同投资了 10 万吨颗粒硅生产项目。2022 年 4 月, 公司自建 10 万吨硅料+15 万吨工业硅项目在包头正式开工,预计一期 8 万吨工业硅+5 万 吨多晶硅将于 23 年达产。同时,公司亦向下游扩展,规划 24GW N 型电池项目,其中一 期 14GW 有望于 23 年 H1 达产,贡献新业绩增量。

硅片产能快速增长,二次创业卓有成效。2019 年前公司最主要的业务为光伏专用设备,该 业务的营收在 2017、2018 分别为 5.87 亿元、6.16 亿元,占比达 92.59%、90.06%。2019 年切入硅片制造,当年硅片业务营收 2.52 亿元,占比达 31.27%,设备收入占比相对下降 至 62.41%。自 2019 年切入硅片制造后,公司硅片业务营收由 2019 年 2.52 亿元提升至 2021 年 107.53 亿元,CAGR 达 553.23%,营收占比自 31.27%快速提升至 98.52%。目前硅片 方面已有产能 30GW,并规划了 40GW 扩产计划,预计 22/23 年公司硅片产能将达 50/70GW, 产能规模提升至行业前列。

股权决策集中,经营决策高效。截至 22H1,公司控股股东为杨建良,持有公司股份 36.58%, 担任公司董事长。此外,杨建良、杭虹、杨昊为共同实际控制人,杭虹、杨昊分别为杨建 良之妻和子。杨建良和杭虹还通过弘元鼎创间接持有公司 3.11%股份,控股股东合计持有 公司 55%以上股权。

业绩快速增长,盈利处于行业较高水平

单晶硅产销持续扩张,公司业绩强劲增长。2019 年公司营业收入 8.06 亿元,2021 年营业 收入达 109.15 亿元,CAGR 达 368%。2022H1 公司营收已达 114.56 亿元,随着单晶硅业 务的持续放量,硅片业务成为增长新引擎。盈利方面,2019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 1.85 亿元, 同比下降 7.72%,主要系旧业务的萎缩和新业务的转型所致。转型初期由于产能处于爬坡 阶段,公司成本较高,随着规模效应显现,公司盈利能力显著提升,2021 年归母净利润 17.11 亿元,同比增长 222.1%,2022H1 归母净利润达 15.75 亿元,同增 85.52%。

费用持续改善,ROE稳步上行

公司整体费用率持续下降,研发投入不断提升。得益于规模优势+控费强力,公司销售/管 理/财务费用率持续下行,费用率处于行业较低水平。此外,公司注重研发投入,研发费用 投入逐年提升,研发费用率保持在 3%以上,行业领先。2019 年起公司 ROE 持续提升,投资回报不断提高。2019 年之前,公司作为切片机龙头企 业保持较高 ROE 水平,转型期 ROE 出现短暂下滑。2019 来 ROE 稳步提升,2021 年达 到 23%,主要系硅片业务相较于设备制造业务周转加快,资产周转率提高所致。

光伏行业持续景气,平价后成长性显著

全球光伏历经三轮发展,新兴国家装机需求崛起

历经三轮周期,光伏行业迈向全球化发展。1)第一轮周期欧洲主导:2012 年以前,市场 主要集中在欧洲,在高额补贴政策下,德国、西班牙等国家装机需求率先崛起,欧洲装机 容量快速增长,随后结束于欧债危机、双反政策;2)第二轮周期中国主导:2013 年-2018 年中国成为主力,2013 年中国推出标杆电价和补贴政策,光伏步入快速发展期;2015 年 年中起在政策鼓励和成本下降的推动下,装机量大幅增长,但弃光限电问题逐渐显现;2018 年出台 531 政策,国内过热的装机需求得到抑制;3)第三轮周期中光伏行业实现全球化发 展:2019 年后光伏度电成本已低于传统煤电,全球光伏补贴转向平价时代;印度、南美、 中东等新兴市场有明显装机增长,光伏迈向全球化发展。

多因素共振,打开行业长期成长空间

因素#1:平价时代降价压力减弱,产业链利润有望增厚。平价前,2009-2019 年光伏行业装机量提升近 10 倍,但由于价格亦下降至原来的 1/10,因 此行业规模几乎没有成长,此时光伏行业周期性大于成长性。平价后,2019 年后光伏度电 成本已经低于传统煤电,继续降价压力减弱,产业链利润空间有望增厚。伴随度电成本持 续下降,光伏发电经济性逐步凸显,光伏装机发展驱动力从政策补贴转为经济性驱动,根 据 CPIA 预测,2021 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约 170GW,2025 年全球光伏装机或将达到 400GW,CAGR 达到 24%。

因素#2:硅料产能稳步释放,产业链供给短板逐步消除。近两年来,硅料作为产业链最短缺环节,制约光伏行业产出,我们认为硅料紧缺状况将于 年底逐步缓解。量方面,根据各公司公告,Q3 国内硅料新增产能投放约 33 万吨,主要包 括:1)通威包头二期 5 万吨/年项目;2)协鑫徐州 3 万吨/年颗粒硅项目;3)协鑫乐山 10 万吨/年颗粒硅项目;4)新特包头 10 万吨/年项目;5)丽豪西宁一期 5 万吨/年项目。考虑 到各家爬坡节奏,我们预计硅料产能将于 Q4 集中释放产量,Q4 国内硅料产量有望达约 25 万吨,较 Q3 环增 30%以上,产业链供应短板逐步消除。

价方面,硅料作为产业链最紧缺 环节,价格大幅上升压制产业链中下游盈利并抑制终端需求,随着 Q4 硅料产能大规模释放, 我们预计硅料价格将于年底进入下行区间,硅料降价带动组件降价,此前受高价组件抑制 的需求亦将随之释放,行业成长空间进一步打开。

因素#3:各国政策加码,助力全球清洁能源发展。目前光伏发电量占比较低,根据 2050 年 1.5℃的气候目标,按照 IRENA 预测,全球光伏发 电量到 2030 年将达 855TWh,约占 19%;到 2050 年将达 2564TWh,约占 29%,行业发 展空间广阔。脱碳背景下各国政策加码,助力光伏行业发展:中国提出 2050 年光伏将成我 国第一大电源,光伏发电总装机规模达到 5000GW;欧洲提出到 2025 年将太阳能光伏发电 能力翻一番,到 2030 年光伏装机 1TW;美国提出 2035 年累计部署的光伏装机为 760-1000GW,2050 年累计部署的光伏装机 1050-1570GW。

硅片环节有望维持高盈利,公司拥抱行业变化,技术多方面领先

硅片是优质赛道,盈利丰厚且稳健

硅片行业位于光伏产业链上游,生产过程分为拉晶、切片两步:1)拉晶:硅料在单晶炉中 通过直拉法生长成高纯硅棒;2)切片:硅棒经截断、倒磨、切片等流程被制成硅片。复盘过去,硅片盈利水平一直较为稳健。2017 年隆基和中环率先突破单晶直拉与金刚线切 割技术,掌握行业定价权,并凭借优秀的成本控制能力和规模效应形成双寡头格局,CR2 2021 年达 53%,除 2018 年因“531 新政”大幅下跌外,龙头玩家单瓦盈利在过去五年均 保持主产业链中相对稳健且较高的盈利水平。

当前时点,硅片龙头凭借较强议价能力,通过顺价成功传导硅料涨价成本,叠加薄片化持 续推进,仍在硅料价格大幅上涨情况下保持较强盈利。市场此前一直担忧硅片产能显著过 剩导致行业盈利下降,但当下时点硅片环节盈利能力较年初甚至有所提升,主要源于:1) 硅料+石英砂紧缺限制硅片出货,且硅片厂商议价权较高,通过顺价较好传递硅料涨价成本; 2)薄片化快速推进,降低硅成本&摊薄非硅成本。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硅片环节盈利或好于市场预期。硅片环节已进入新一轮技术迭代周期, 大尺寸/薄片化/N 型化显著提高了硅片环节技术壁垒,二线厂商和龙头在拉晶工艺、减薄进 度、切片碎片率&良率上均出现分化,成本差异是在拉大,行业成本曲线趋于陡峭,领先厂 商凭借成本优势仍有望保持较高盈利。

积极拥抱行业变化趋势,公司技术多方面领先

趋势#1:大尺寸。大尺寸硅片能有效摊薄非硅成本,经济性加持下份额快速提升。制造端,大尺寸硅片凭借 通量效应(产能提升降低折旧、人工等)、饺皮效应(铝边框等周长相关成本项成本增幅小 于面积增幅带来的功率提升)降低非硅成本。电站端,大尺寸硅片带来的组件功率提升可 摊薄支架、逆变器等与组件块数相关成本,线材、土地等成本亦能有所节约。根据中国能 源网数据,天合 210-660W 组件与 166- 450W 组件相比,其系统初始投资成本与度电成本 均降低了 9%以上,与 182-535W 组件相比,系统初始投资成本降低了 4.57%,降低度电成 本降低了 3.94%。

拉棒端,大尺寸硅片拉晶技术难度高,需要优秀的热场纵向温度梯度和径向温差控制能力。 1)纵向温度梯度:驱动硅棒生长。晶棒生长过程中纵向温度梯度足够大,晶棒才能生长, 但径向温差过大,可导致不规则晶核的产生,单晶变成多晶;2)径向温差分布:径向温差 是硅片热应力来源,需要尽量小使长晶界面温度均匀,否则会导致晶体位错和增殖,出现 长晶失败和断线。硅棒直径越大,径向温差控制越难。

公司存量资产包袱少,大尺寸产能占比位于行业前列。小尺寸炉台升级大尺寸性价比较低, 大概率会直接淘汰,主要系:拉晶直径越大,热屏内径就越大,而外径受热场大小局限, 其壁厚变薄,保温性能差,导致纵向温度梯度随即变小,直接影响晶体生长的拉速,导致 产出效率降低,会使制造成本变高。公司进入硅片领域适逢中环 210 大尺寸硅片发布,公 司抓住硅片大尺寸升级机会,凭借对硅片环节丰富的技术积累实现产能快速扩张,扩张产 能均能配套大尺寸硅片,存量资产包袱少。2021 年公司确定了《大尺寸单晶硅片切片技术 研发与产业化》等多个项目,不断精进技术,持续提高研发能力,目前已形成 30GW 硅片 产能,根据公司公告,22/23 年预计分别再扩 20GW 产能,均为兼容 210 大尺寸硅片的 1600 炉台,大尺寸产能占比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切片端,大尺寸硅片对设备、工艺、耗材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设备:使用双辊切割机 切割大尺寸硅片时,大尺寸硅片对应的硅棒尺寸过大导致切割辊间距难以放进硅棒,小尺 寸设备将无法匹配大尺寸硅片切割需求;2)工艺:大硅片切割工艺不够成熟,切片环节的 碎片率相对更高,切片机需要实现高线速条件下的高稳定性,涉及优化金刚线切割等相关 工艺优化;3)耗材:大尺寸硅片切片工艺对于切割液的性能要求变高,尺寸越大,金刚线 切割区域(硅片边长)越长,现有切割液的渗透深度很难达到,切割过程中更容易出现划 伤、线痕等问题。公司切片机加环节均采用自制设备,在切片工艺环节亦有深厚技术积累, 在大尺寸硅片切片环节具备较强竞争优势。

趋势#2:薄片化。薄片化快速推进,是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薄片切割对切片厂的设备、耗材、工艺均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若厂商切片能力不足,薄片化下切割容易出现碎片、崩边、TTV、划伤等问 题。薄片化是降本重要手段,在切片良率不变情况下,薄片化能够增加出片数,降低单瓦 硅耗,同时摊薄非硅成本。当前硅片减薄进度快,单晶 p 型硅片厚度行业平均水平已达 160um,头部厂商已减至 155-150um。根据我们测算,硅片厚度从 165um 减薄至 150um, 每 kg 方棒出片数增加 4 片,以单片功率 7.6W 计算,对应出片功率提升 30W+。

公司自产设备+切片工艺技术领先,硅片薄片化进程中具备优势。薄片化主要考验切片端技 术实力,公司以切片设备起家,天然具备切片技术优势,加工效率高、断线率低,出片数 行业领先。采用西门子 Simotion 运动控制技术,钢线在高速运转下切割张力保持稳定,有 效降低了硅片出现 TTV 超标、线痕明显、硅片弯曲等问题的可能性。

趋势#3:N 型化。下游电池转型需求带动硅片N型化。根据掺杂元素不同,硅片和电池片可分为两类:P 型 (掺磷)和 N 型(掺硼)。从理论极限效率来看,根据权威测试机构德国哈梅林太阳能研究 所(ISFH)测算,P型单晶硅PERC电池理论转换效率极限为 24.5%,P 型 PERC 电池 量产效率已十分逼近理论极限效率,而N型电池如 Topcon、HJT、IBC 等转换效率还有较 大提升空间。据 CPIA 预计,22 年 N型硅片渗透率有望达到 10%+。

N 型化的技术要求和难点多:1)碳、氧、金属元素等杂质含量的提高会对硅片少子寿命造 成显著影响,N 型硅片对杂质含量要求更为苛刻,若氧含量控制不佳,容易出现同心圆、 黑心片等问题;2)拉制 N 型硅棒时的热场、坩埚及环境的洁净度影响亦较大,对投料量、 多晶硅纯度、拉棒时的含碳材料(坩埚、热场、结构件、保温毡等)、拉速等均有较高要求; 3)N 型硅片中掺杂的磷与硅相溶性差,硼在硅中分凝系数为 0.8,大于磷的 0.35,导致 N 型拉棒时磷扩散相较 P 型的均匀度下降,进而导致电阻率不良部分变多,废料率增加。

公司为 N 型硅片领军企业之一,N 型拉晶布局较早,已有出货。从 N 型硅片进展来看,上 机紧跟 N 型龙头中环节奏,N 型硅片已有出货,全部产能均可生产 N 型硅片,具有较强先 发优势。

成本为王,技术领先+核心耗材保供凸显公司成本优势

技术是基本盘,技术领先确保公司成本领先

随着硅料降价,非硅成本比拼愈加重要,技术领先企业成本优势凸显。当前硅料价格高企, 硅成本占硅片成本接近 90%,掩盖了不同企业非硅成本的差异。大尺寸/薄片化/N 型化下, 二线厂商和龙头在拉晶工艺、减薄进度、切片碎片率&良率上均出现分化,非硅成本已存在 差异,随着后续硅料降价,非硅成本占硅片成本比将显著抬升,各企业间成本比拼将会回 到非硅成本上,领先企业的成本优势进一步凸显。

公司薄片化进度和切片良率均位于行业领先,摊薄拉棒非硅&降低单瓦硅耗,预计较二线厂 商拥有约 5 分/w 的成本优势。2022 年行业 P 型硅片平均厚度 160um,公司主流出货厚度 150-155um,减薄进度处在前列。切片良率方面,公司凭借设备领先+工艺领先,切片良率 领先市场平均良率 2-3pct。领先的厚度+切片良率从两方面降本:1)通过更多的出片数摊 薄拉棒端非硅,公司在拉棒端较二线厂商有接近 1 分/w 成本差距(图中蓝色部分 vs 灰色部 分);2)通过降低单瓦硅耗,降低硅成本,公司单瓦硅耗较二线厂商领先接近 0.2g/w(图 中蓝色部分 vs 灰色部分),以当前硅料价格 300 元/kg 测算,领先厂商在硅成本端有接近 5 分/w 的领先优势。

石英砂保供是胜负手,助力公司保持更低成本

石英坩埚对石英砂纯度要求严格,内层砂主要依靠进口。石英坩埚是一种由高纯石英砂制 成的、用于拉制单晶硅棒的消耗性容器,具有耐高温、耐腐蚀等特点,其作为硅片生产过 程中的必要耗材,石英坩埚内涂层对高纯石英砂纯度要求更高,纯度等级需要达到 4N8 (SiO2=99.998%)。石英坩埚可分为外中内层,内层直接接触硅料,对石英砂纯度相对外 层要求更高,受限于矿源、提纯技术等原因,目前内层砂仍主要依靠进口。

进口石英砂已成为卡脖子原材料,预计将持续紧缺。光伏用高纯石英砂是制作坩埚的主要 原材料,为拉晶环节必不可少的耗材。近年来光伏行业快速发展,产能大幅扩张带动石英 砂需求提高,但海外石英砂厂扩产意愿低,扩产时间长,导致石英砂紧缺。根据 CPIA 数据, 2022 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为 240GW,光伏用进口高纯石英砂总需求量为 2.91 万吨。从 供给端看,目前海外能够批量生产高纯石英砂,包括美国尤尼明和挪威 TQC,2022 年美国 尤尼明和挪威 TQC 预计高纯石英砂供给量合计 2.5 万吨,2022 年供需缺口约 0.41 万吨, 23 年石英砂供需缺口或进一步扩大至 2.13 万吨。

石英砂保供是硅片下半场胜负手,公司有望凭借良好的石英砂保供,进一步强化成本优势。 由于海外石英砂紧缺,缺乏海外石英砂的厂商掺杂使用国产砂成为无奈之举,进而导致成本的大幅上升:1)高比例掺杂国产砂会导致坩埚使用寿命下降,单炉产出下降,进而导致坩埚、热场、折旧、人工成本等一系列成本增加;2)使用高比例掺杂国产砂的坩埚拉晶会导致硅片质量下降,出现穿孔片、黑芯片的几率增加,废料和硅耗也会相应上升,产品良率下降,进而推升拉晶成本。公司供应链管控经验丰富,去年开始提前意识到海外石英砂紧缺问题,海外石英砂保供情况良好,有望在缺砂的大背景进一步拉开与缺砂二线厂商的成本差距。

硅片竞争格局或优于市场预期,二三线小厂在技术+保供方面均处于劣势,或逐步出清。市 场担忧硅片环节大幅扩产导致竞争格局恶化,但我们认为:1)本轮大尺寸+N 型化+薄片化 进程显著提升了光伏硅片行业技术壁垒,二三线厂商与龙头厂商技术差距逐步扩大,龙头 玩家凭借技术领先拉开与二线玩家成本差距,相对竞争力是在走强;2)海外高纯石英砂紧 缺助攻,缺乏海外石英砂保障的二线企业被迫使用掺杂高比例国产砂坩埚,承担成本上升 的代价,与石英砂保供能力更强的龙头玩家成本差距进一步拉开;3)缺乏拉晶核心耗材也 会抑制二线厂商开工率,陷入无法提高市场份额窘境。二线厂商成本落后+开工率不足,将 失去抢占市场份额的机会,在本轮周期中处于全面劣势而出清,行业格局逐步优化。

强执行力助力业务推进,一体化进一步打开成长空间

执行力强,扩张速度行业领先

公司执行力强,单晶硅投产进度创业内纪录。公司抓住硅片行业发展契机,凭借强战略定 力与执行力向下游拓展,快速成长。自 2019 年 5 月成立子公司弘元新材,进军单晶硅领域, 当年 7 月第一根单晶硅棒拉制完成,投产速度创业界纪录,并在 2020 年 1 月就与天合签订 12.15 亿硅片供货合同,投产和签单速度均创业内记录。强执行力下,公司产能快速扩张, 截至目前已实现产能 30GW,同时继续规划扩产 40GW,预计 22/23 产能分别为 50/70GW, 产能规模稳居行业前列,仅次于老牌龙头隆基和中环,彰显公司高生产效率与管理效率。

大踏步迈向一体化,长期成长空间再打开

向上游打造“工业硅+硅料+硅片”一体化,保障供应同时增厚利润

公司通过参股颗粒硅+自建硅料/工业硅,积极向产业链上游延伸。颗粒硅方面,2021 年 2 月公司与江苏中能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资设立内蒙古鑫元硅材料科技有限公司,10 月由上机数控、江苏中能、高佳太阳能共同增资建设 10 万吨颗粒硅及 15 万吨高纯纳米硅 生产项目,公司持股 10 万吨颗粒硅项目的 27%股权。根据合作框架,新建的 10 万吨颗粒 硅产能,公司将锁定其中 70%的产量,充分保障公司原材料供应。另一方面,目前硅料价 格较高,硅料生产企业盈利能力较好,公司参股投资颗粒硅产能亦将进一步增厚利润。

自建硅料/工业硅方面,2022 年 2 月,公司与包头市签订了投资协议,拟在内蒙古包头市固 阳县投资建设进行年产 15 万吨高纯工业硅及 10 万吨高纯晶硅生产项目,第一期 8 万吨高 纯工业硅及 5 万吨高纯晶硅已经开工建设,预计 23 年上半年投产。当前硅料价格高位运行, 单晶致密料价格上涨至近 300 元/kg,硅料环节利润丰厚。公司固阳一期 5 万吨硅料于明年 上半年投产,凭借领先工艺+自供硅粉,硅料生产成本有望控制在 50 元/kg 以内,上游深度 一体化布局进一步降低成本,增厚利润。

向下游进军N型电池,把握技术迭代窗口期

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太阳能电池(Tunnel Oxide Passivated Contact solar cell,TOPcon),最 早由德国 Fraunhofer 太阳能研究所在 2013 年提出。TOPCon 电池与 PERC 电池结构相似, 区别在于:1)使用 N 型硅片作为衬底,少子寿命高,电池效率更高。2)背面由铝背场改 为极薄(厚度 1-2nm)的 SiO2 隧穿层和 n+掺杂多晶硅层,该结构是高载流子选择性和显著 减少界面重组的结合,是 TOPCon 实现优异钝化的关键。

TOPCon 相较 PERC 优势显著,主要包括:1)电池效率高,TOPCon、HJT、PERC 的理 论效率分别为 28.7%、28.5%和 24.5%,TOPCon 的理论效率接近晶硅极限 29.43%。量 产效率方面目前晶科已达 24.8%,下半年 TOPCon 效率目标为 25%,明年目标 25%以上, 而 PERC 量产效率最高仅为 24.01%;2)组件端性能好,TOPCon 具有衰减率低、双面率 高、温度系数低等优势,目前 TOPCon 的首年衰减为 1%,平均衰减 0.4%,而 perc 的首 年衰减为 2%,平均衰减 0.45%。TOPCon 温度系数为-0.3%/℃,远低于 PERC 的-0.35%/℃, 目前 TOPCon 的双面率达 80-85%,较 PERC 提升 10-15%。

TOPCon 经济性渐显,产业化进程提速。根据我们测算,目前 TOPCon 电池端成本高于 PERC 约 0.05 元/W,由于 TOPCon 可以通过更薄的硅片降低硅成本,更高的功率摊薄组 件非硅,一体化组件端成本较 PERC 仅高 0.03 元/W。考虑到 TOPCon 在销售端较 PERC 约有 0.1 元/w 的溢价,足以覆盖成本增加,TOPCon 已表现出较强经济性。经济性加持下 TOPCon 产业化进程加速,产能密集落地,渗透率快速提升,根据 PVINFOLINK 数据,2022 年 TOPCon 出货有望接近 20GW,渗透率达 6%,2023 年 TOPCon 渗透率将达 13%。

公司抓住电池迭代窗口期,适时拓展新型电池,利润有望进一步增厚。根据公司规划,公 司拟建设 24GW N 型电池,其中一期 14GW,二期 10GW,建设期 2-3 年,预计一期 14GW N 型电池将于 23 年 3-4 月投产。随着后续电池产能落地,我们看好 TOPCon 电池的较强盈 利能力,将为公司带来较大业绩弹性。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系统发生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硅片   坩埚   薄片   切片   产能   数控   石英砂   尺寸   成本   精彩   行业   公司   空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