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落神坛的投资人:“阶层通胀”的泡沫破了

在移动互联网占据商业主流叙事的那些年,创业者成了备受关注的新晋热门职业,手握重金下注的投资人因而跃升为高大上的职业。

VC们买买买的豪气也带动了创业者的创业热情。更高的估值,更快地上岸成为很多创业者的共识。创业者们“学好文武艺,卖给BAT”的隐秘心声,足见企业级资本的扩张雄心。

巨头们争先以投资手笔划分利益版图,大资本入局也造就了诸多“千亿蓝海,万亿市场”的创投景观。

几年前的“双创”热潮下,满大街的创业项目,创业咖啡馆里的创业路演,随处都能看到投资人的背影。

一个在时代浪潮中突起的职业,也注定在时代背幕下走向它的命运曲线。

“阶层通胀”红利中的VC

一个行业的兴起带来的是一个职业群体的壮大。过去十年,国内的 VC/PE 行业经过了发展的黄金十年,时代红利下,投资人群体成为商业舞台上的耀眼存在。

根据行业流传的说法,2017年中国一级市场投资人就已达到了20万。这个庞大数字背后是一个新型利益群体的势力扩张。

回顾移动互联网的10年黄金发展期,正是BAT巩固城池,VC们们高歌猛进,攻城掠地的时期。被称为“风投之王”的红杉中国投下互联网半壁江山,成功押中阿里、美团,头条、高德等行业巨头公司。红杉资本因而享有“独角兽捕手”美誉。

互联网商业的流量特性让资本们进入激烈的竞争局面,有流量就有万亿估值的想象,VC们各显身手,在投资争夺战中砸出重金,抢占资本市场的优先“入场券”。

以“赛道论”闻名创投圈的红杉资本,曾出版《赛道为王:红杉资本的投资哲学》一书,向投资圈阐述其投资赛道,抢占互联网商业流量入口的投资逻辑。

抢占先机,先“入”为主,这是移动互联网早期,资本们不约而同的投资逻辑。从020,金融科技,在线教育,直播,知识付费,VR,人工智能,再到这两年火热一时的新消费,那些专注于中国TMT领域早期以及成长期的投资人们手握重金,钻洞觅缝,在时间和空间上谋篇布局,大展拳脚。

对早期独角兽公司的投资不仅让投资机构坐拥名利,也带来巨大的财务回报。以红杉为例,投资美团、快手、拼多多、蔚来等项目,至少带来了账面2500亿到3000亿的回报。

随着一个个企业IPO,早期VC们在走向名利和影响力坐标顶峰的同时,也跃升为社会阶层中有影响力和话语权的新势力。

在互联网流量经济的势能下,这场巨额资本参与的庞大投资游戏中,资本获得了胜利。舆论乐此不疲地分享着“VC一哥”红杉沈南鹏,“PE一哥”高瓴张磊的投资传奇,不难窥见公众对这一话语权人群的向往。

“卷不动”的投资人

过去十年,是中国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十年,也是投资行业掘金大展身手的十年。这批凭眼光和判断下注,依靠人脉和运气进入赌桌的人群,如今感受到了行业的变迁。

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突飞猛进的十年,商业的核心围绕流量竞争展开,只要有足够的增长空间和效率,挤进行业第一梯队,就能吸引资本的关注。

烧钱大战演变为互联网行业的资本大战。滴滴与快的曾经的疯狂补贴大战,摩拜与ofo的投放扩张背后都有巨量资本投入的支撑。

那时,中国本土的投资市场有着心照不宣的行业逻辑:规模优先于利润。先把规模做起来,成为行业第一,就能成为“独角兽”。

对“独角兽”变态式的追逐不仅让中国创投市场急于成为硅谷的追随者,也让互联网行业充斥巨大的流量泡沫。

随着互联网流量的日渐枯竭,互联网增长见顶。反映到投资市场上,投资人的投资逻辑随之也发生了变化:不再以流量和规模作为投资的考量,投资人们开始强调创业企业要有自身的盈利能力。

这两年,不断有投资人在不同场合强调“创业公司要有维持公司自我造血的能力”。相比之前对规模和市场份额的要求,投资人们对于公司赢利性要求变得务实起来,对于赛道也更加谨慎。

之前基于场景和消费的创业赛道,不再被资本重视和追捧。资本开始强调对硬科技创业的欢迎和青睐。

背后的逻辑是:只有创新科技才能实现高速发展,科技才是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过去,国民经济的相当高速发展,募资成本相对低,投资机构很容易募到资金。伴随经济的低迷和疫情导致的黑天鹅,一系列风险在增加。

以前,投资人认为,只要投入巨额资金,就能培养消费者的习惯,打造出一个万亿级的蓝海市场。

但现实正在击碎投资者的幻想,大量的投资没能带来广阔的市场和用户,反而加剧了资本的恶性竞争。

募资难的当下,投资机构也不得不降本增效,不再卷了。

资本往何处去

2022年以来,整个一级市场呈现前所未有的募资难,另一方面,LP们直言对GP有更高的要求,言语间毫不隐藏对投资项目盈利的急切渴望。


投资机构的投资频次和数量肉眼可见地减少,2022年的投资圈已经出现寒冬的迹象,越来越多的投资人感叹,投资已经趋于谨慎更谨慎,“不敢轻易出手”。

为应对风险,不少投资机构也在进行裁员,精简团队,瘦身增效,将消费组合并到科技组是很多投资机构的共同动作。一线的投资机构也在有所行动,6月份传出的高瓴资本无差别裁员的新闻还引发了不少舆论猜测。

转型也在所难免,在新媒体上,投资人转行送外卖的标题让很多投资行业的人士唏嘘不已。评论下面最多的声音是:少折腾,能躺平就躺平吧。

转型到二级市场也是很多投资人的共同选择。相对于一级市场投资过程中对标的选择和尽调,二级市场的投资效率要提高不少。

无论市场传出怎样的悲观信号,对于目光如炬的投资人来说,投资的机会永远都在。

不少机构在精简消费项目投资团队的同时,也在加强元宇宙,web3的投资团队。甚至有眼尖的人们发现,组队去新加坡的创投人士多了起来。

投资人永远是寻找希望和机会的一群人。事实上,投资的精神正在于对于未来的看见和寻找。

移动互联网的盛宴结束后,投资者正在探寻下一个价值洼地。他们要做的是保持耐心和信心。

正如一位资深投资人感叹,机会是流动的,只要不下牌桌,就永远有机会。

推荐阅读:

守富要靠好闺女

黄峥退休正当时

沈南鹏对话大卫·鲁宾斯坦:投资成功的秘诀是每天睡够8小时

从人民币到美元,基金“变道”能变成一门好生意吗?

马爸爸撞上马斯克 火星人思维“脑洞”未来

Nokelock:小米颠覆者

6人游贾建强:定制游的百亿生意刚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投资人   红杉   神坛   独角兽   通胀   赛道   创业者   阶层   泡沫   流量   资本   机构   行业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