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开国少将要回乡务农,肖华劝说:你应静养,争取活到60岁

1952年,全军完成了干部级别的评定,时任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的甘祖昌问妻子龚全珍:“你被评了什么级别?”

龚全珍当时是新疆军区八一子弟学校教导处副主任,她回答说:“我是连级。”

甘祖昌和龚全珍

甘祖昌又问:“你有意见吗?”

龚全珍说:“没有,我们学校大学毕业的老师都是评连级。”

甘祖昌说:“后勤部给我评了师级,但我对此有意见,已经写信向中央反映了。”

龚全珍听后大惊,她问丈夫:“你认为自己评哪一级合适呢?”

“营级就可以,团级就到顶了。可是,后勤部却给我评了师级。你说,我心里过意得去吗?我向中央写的信就是提意见,请求降低自己的评级!”

龚全珍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丈夫是嫌自己的级别评高了!

但甘祖昌的意见报到总政治部后,上级领导认为他虽然在战争年代一直从事后勤工作,但工作兢兢业业,完成任务很好,他的级别不仅没有评高,还评低了。最后总政治部领导经过考虑,将甘祖昌的级别定为准军级。

1955年全军首次授衔,甘祖昌被授予开国少将军衔,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

甘祖昌

但当上将军的甘祖昌却高兴不起来,原来在1952年1月,甘祖昌乘车去迪化(今乌鲁木齐)时,路过一座架设在小河上的木桥,由于桥板事先已被歹徒锯断,甘祖昌乘坐的车子翻到河里,他不幸身受重伤,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治疗,才基本痊愈,却留下了严重的脑震荡后遗症。

在战争年代,甘祖昌的头部就曾两次负伤,在这次大伤以后,他的脑震荡后遗症越来越严重,经常昏倒,根本无法长时间工作。鉴于这种情况,军区党委先后派他到北京、上海、武汉、庐山等地疗养。但不管走到哪里,甘祖昌的心情都无法平静,他身在病床,心系工作,而且总是觉得,党给自己太多,自己贡献太少了。

有一天,甘祖昌收到江西老家弟弟的来信,信中说家乡已结束土改,正由互助组转办农业生产合作社。这使甘祖昌十分兴奋,他突然萌发了回乡务农的想法:当年自己闹革命,不就是为了解救千百万穷苦百姓吗?如今穷人翻身了,当家作了主人,但在经济上,腰杆子还没有挺直,农村还很穷,我何不回去跟乡亲们一起干呢?

有了这个想法后,甘祖昌先后两次向军委党委递交了回家务农的报告,但都被拒绝。但甘祖昌并没有放弃,又在1957年写了第三封报告:

尊敬的军区党委:
自从五一年(这是指农历,公历是1952年1月)车祸损伤大脑以来,我疗养了好几年,病情仍然不见好。就我的身体状况,已经不适宜做领导工作了。我感到十分不安。所幸的是,我的手脚还是好的。因此,我请求解甲归田,回乡务农,和乡亲们一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尽点绵薄之力。盼望党组织接受我的请示,予以批准!
此致
敬礼!
甘祖昌
一九五七年五月

甘祖昌的辞职申请

但军委党委仍然没有批准甘祖昌的请求。正好此时总政治部副主任肖华来新疆检查工作,甘祖昌于是去找肖华,他说明了自己的情况,想让肖华给军区党委说一说,批准自己回乡。

肖华说:“你的情况我知道,军区党委之所以没有同意,是担心你的身体吃不消,给你看过病的苏联专家说过,你的病应该静养,活到60岁还要努力争取。”

甘祖昌急了,于是他对肖华软磨硬泡,肖华终于被他的决心感动,只好点头同意。

这天晚上,甘祖昌对龚全珍说:“我们要回江西老家,报告已经批准了。我想早点动身。这几天你先去办好回江西的手续。”

龚全珍以为是回去探亲,和甘祖昌结婚以来,她还没去过江西呢!她十分高兴地说:“丑媳妇终于要见婆婆啦,怎么?还要办手续,回去多久?”

甘祖昌严肃地说:“不是回家探亲,这次回去就不回来了。”

龚全珍这才明白,丈夫是铁了心准备回乡务农了,她劝丈夫说:“你身体这么差,能当农民吗?这里医疗条件这么好,你还时时发作,到了农村,缺医少药,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向组织交代?”

甘祖昌笑着说:“身体差,才更需要锻炼,何况我的命大,现在是和平时期,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

甘祖昌、龚全珍和孩子

这天夜里,龚全珍一夜无眠,她是山东人,参加革命后本想把一生都贡献给边疆,现在让她离开这里,她当然舍不得。但如果不和丈夫一起回老家,他的身体谁来照顾?既然当初愿意和他结合,不论天涯海角都应跟他走!想到这里,龚全珍便下定了决心。

第二天一早,龚全珍就问丈夫:“你们家乡的学校缺老师吗?”

甘祖昌说:“山区农村肯定缺老师啊,那里公办老师少,就招收了一些有文化的农民担任赤脚老师。”

龚全珍笑着说:“那好吧,你回去当赤脚农民,我去当赤脚老师!”

甘祖昌对妻子的支持和理解十分感激,他向妻子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然后真诚地说:“谢谢你,龚老师!”

1957年8月,甘祖昌带着一家人从新疆动身回到了江西省莲花县的老家。出发前,甘祖昌对家人们说:“新疆到莲花,路途遥远,要尽量少带行李,为国家节省点差旅费。”最后全家14口人的行李精简成了3个箱子,此外就是带了8只笼子,装着6头约克猪、15对安哥拉兔、15只来航鸡。

甘祖昌回到家乡沿背村后,乡亲们既高兴又吃惊,有人问他:“你回来当农民,不做将军啦?”也有人问:“这是为啥?你又没犯错误,没受处分,好好的回来做啥?人都想鲤鱼跳龙门,你怎么跳出去了还跳回来呢?”

甘祖昌笑着回答:“我舍不得我们沿背村呗!”

这天晚上天黑以后,甘祖昌的孩子们都问龚全珍:“妈,怎么还不开电灯呢?”

龚全珍不禁苦笑了一下,老家的屋里别说电灯了,连电线也没一根,她只好点亮了一盏煤油灯。当时江西正值盛夏,蚊子很多,几个孩子的身上都被叮出了一个个的包,痒得他们两手不停地挠着,嘴里大声喊着:“蚊子,蚊子,好痒,好痒!”

就在这时,甘祖昌对三个弟弟说:“把你们三家的人都叫过来,我要开个家庭会。”

三家的人都到齐后,甘祖昌对大家宣布了两件事:“一是我回来当农民,和你们一样是个平民百姓,靠劳动过生活。你们看我把新疆家禽家畜的优良品种都带回来了,为的是在家乡发展生产;第二件事,我们的家庭以前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摧残,以后有苦同当,有福同享。我回来了,大家一块过好不好?”

大家都表示同意,一致推选甘祖昌的大弟甘森昌当家,甘祖昌和他的孩子们也都服从他的指挥。

第二天一大早,甘祖昌就叫醒熟睡的孩子们,让他们每人背个粪筐,拿个粪箕,到村外去捡粪。他边走边对孩子们说:“狗屎最肥,猪屎也好,牛屎差一点,但喂鱼最合适。肥料是宝,有了它,庄稼才能长好。”

路过的村民们发现甘祖昌正带着孩子们捡粪,都过去对他开玩笑说:“甘将军,你这样子活像是个农民了。”“将军当农民,一到家就捡粪,真是新鲜事!”

甘祖昌笑着说:“我说了,我是回来种田当农民的。捡粪,是每个农民都要做的事,我去当红军前,在家里种田时就常做,现在回来了,当然也要做。我希望大家都要捡粪,粪多才会粮多。”

在甘祖昌的带动下,村民们也都开始早起捡粪了。此时甘祖昌又对孩子们说:“现在捡粪的人多了,这是好事。我们不和别人争肥料,以后你们每天早晚割一担草。牛要吃草,又可以沤肥。”他又开始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割草。

甘祖昌教女儿缝衣服

这年初冬的一天,甘祖昌把全家人召集到屋后的虎形山上说:“我们队里人多田少,应该扩大耕地面积,把这片荒山开垦出来种上蔬菜,栽上果树多好!”

小弟甘洪昌说:“这片黄泥山不长庄稼,种了也白费力!”

甘祖昌摇摇头说:“不是土质不好,而是开垦的方法不对。南泥湾土质比这更差,庄稼同样长得很好。主要是挖得深,水分可渗入底层,不容易被太阳晒蒸发掉。我们可以先把表层土挖五六寸深放置一边,再深挖下去一尺,然后把表土覆盖在上面,施上些农家肥,庄稼一定长得好!”

全家人都觉得甘祖昌说得有道理,于是便都在他的带领下,在虎形山上刨地开荒,大家整整干了一个冬天,甘祖昌一人就挖断了七八把锄头,两手磨出的茧子似铜钱厚。第二年春天,虎形山终于地被开垦出来了,还种上了南瓜、红薯和蔬菜。

但没过多久,当地遇到一场大旱,几十天没下雨,虎形山上种的作物也眼看就要枯死了,此时村里有人开始说起了风凉话,说虎形山并不适合开荒种地。

甘祖昌却不信这个邪,他一边叫家里人挑水救急,一边去附近找水源,很快就发现一条从山沟里通过来的水圳有水流,他于是开了一条小水渠,把水引上了山。这年秋天,虎形山上的作物得到了丰收。成功的实践大大激励了甘祖昌,他继续带领家人在这里深耕,到1962年时,昔日荒芜的虎形山已经变成了瓜果飘香的花果山。

1962年大年初二,新上任的公社书记刘可兴来甘祖昌家里拜年,甘祖昌对他说:“老刘,全公社七八百亩水田,亩产只有400多斤,每年要吃反销粮300万斤,种田的没饭吃,这个问题你非解决不可。”

刘可兴说:“今天特地来向您老请教,靠您老人家支持,把产量搞上去。我认为要解决公社农业落后的面貌,必须兴修水利。”

刘可兴的想法和甘祖昌不谋而合,甘祖昌高兴地说:“好嘛,我们合作!”

但要修水库就需要钱,县里和公社都拿不出钱来。甘祖昌想到公社附近有个峙垅煤矿停产了,如果先把煤矿搞起来,拿挖煤赚的钱修水库,经费不就解决了吗?

公社采纳了甘祖昌的意见,峙垅煤矿经营了两年以后,创造了20多万元的利润,基本上解决了修水库的开支。

1965年8月28日,浆山水库工程正式动工。甘祖昌为了赶工期,每天早上5点钟就起床,吃了早饭就往工地上赶,和大家一起劳动。村民们在他的带领下,施工进度非常快。

但在10月中旬时,突然下了一夜的暴雨,暴涨的河水把已经修好的3米多高的陂坝冲垮了。此时有人说:“看来是老天爷不让我们在这里修水库啊!”

甘祖昌笑着鼓励大家:“同志们,大水冲掉了我们修的陂,老天爷毁掉我们3000个工,但它又赔偿了我们1万个工!”

大家不明白甘祖昌的意思,他于是解释说:“我们修陂不是为了引水灌田吗?要灌田就要挖沟修渠。下雨前泥巴像石头一样坚硬,开渠费工又费力。现在下了这一场透雨,土质松软,开渠一个工能抵三四个工,这不是老天爷赔偿我们1万个工吗?”

大家听甘祖昌这么一说,干劲又上来了,又开始努力干了起来。在甘祖昌的带领下,村民们经过5个多月的奋战,终于建成了一座21.5公里长的水渠,惠及附近的十几个大队,全公社的水稻产量也翻了一翻。

尽管甘祖昌为家乡做了这么多事情,但他和家里人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甘祖昌回乡以后,依然享受着将军级别的工资待遇,但他却省吃俭用,把钱全部都省下来支援家乡建设,从他回乡以来,用在扶贫济困和支持生产建设方面的工资就达8.578万元,超过了他工资总额的70%。

1974年,甘祖昌最喜欢的小女儿甘公荣初中毕业了,同时毕业的还有甘祖昌的一个孙子和一个侄子,当时只有三分之一的初中毕业生能够推荐上高中,他们都面临着继续升学还是回村劳动的问题。班主任于是来到甘祖昌家里家访,向他征求关于几个孩子升学的意见。

甘祖昌得知此事后,对班主任说:“既然升学的名额有限,想推荐升学的贫下中农子女又多,那我们的就让出来好了,让他们都回来参加劳动吧。”

老师听后十分感动,他对甘祖昌说:“你家一个都不推荐也不好,至少推荐一个吧!甘公荣在学校里的成绩很好,升学是没有问题的,是不是就推荐一下她?”

甘祖昌坚决地说:“不要,都不要推荐!”

甘公荣起初不理解父亲的做法,甘祖昌就耐心地和他解释说:“我8岁就开始劳动,你已经15岁,不算小了。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别小看了种田,学问大得很哩。你在家里也可以继续学习,搞农业科学试验,将来自学成才嘛!”

甘公荣把父亲的话听了进去,从此扎根家乡,后来还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甘公荣

甘祖昌回乡的29年里,一直坚持与疾病做斗争,经过十几个寒暑的锻炼,他脑子里的淤血消散,脑震荡后遗症竟奇迹般地痊愈了。苏联医生曾说他活到60岁都需要争取,可是他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个纪录!

1985年冬天,甘祖昌的旧病复发,很快病重。有一天,他把一家人全部叫到了病床前,拿出了一个珍藏的铁盒子,然后对子女们说:“我没有给你们留下任何金银财宝,但装在这铁盒子里的几样东西,是我最珍贵的。现在我打开给你们看,留给你们作纪念,更是寄托了我对你们的希望。你们要珍惜我的荣誉,不要去给组织添任何麻烦,更不能做任何对不起党和人民的事。如果这样,我就真正可以死而后已了!”

铁盒子里放着甘祖昌在1955年授衔时被授予的3枚勋章,还有几张他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在兵工厂做采购用过的苏区发行的纸币,这就是他给子女们留下的遗产!

甘祖昌病重住院期间,新疆军区派人前来慰问,并提出为他在南昌盖房子,让他到南昌定居,甘祖昌摇摇头说:“感谢组织上和同志们对我的关心,我已经80多岁了,还盖房子干什么?为国家节省点开支吧!”

1986年3月28日,甘祖昌不幸病逝,享年81岁。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他还在念叨:“领了工资……留下生活费……其余全部买化肥农药,支援农业……我不要房子,不要给我盖房子……”

甘祖昌去世以后,妻子龚全珍继续着他未竟的事业,她坚持开展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关心贫困孩子、孤寡老人和困难群众,先后荣获“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如今已经99岁了。

龚全珍

文章的最后,让我们再次向甘祖昌将军致敬,并祝愿龚全珍老人健康长寿!


作者简介:帝哥,一位90后上班族,专职写作2年,已在各大自媒体平台发表多篇10万+的爆文。如果你对自媒体、写作、赚钱感兴趣,想每个月都能靠下班时间做副业、兼职,可以搜索关注我的公众号“帝哥说史”,一起探讨一起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修水   总政治部   回乡   新疆   江西   军区   党委   公社   农民   老师   肖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