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头晕?中医治疗有妙方,介绍5个调理名方,建议收藏起来

头晕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病种之一,也是我们脑病科门诊最常见的病种

虽然头晕通常不危及生命,但是长期的头晕,会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小的困扰。

并且,部分患者的头晕,有可能是严重疾病的征兆或者并发症,比如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所以及时的就医,趁早明确病因是非常重要的。

之前的文章中,我也介绍过不少关于头晕的话题。在西医中,通常将头晕说是一组症状的统称,因为头晕涉及多个系统,不同病因引起的晕感和伴随症状都不尽相同。

在西医中,5种常见的头晕类型分别为:

1、脑损伤头晕

各种脑缺血、脑外伤、脑肿瘤等原因诱发,头晕的表现和损伤的部位有关,为持续性的头晕。

体位和头晕关系不大,一般不伴有耳鸣耳聋,起病比较轻,可进行性加重。

可以发现眼球震颤,可伴有恶心、呕吐,甚至头痛失眠、四肢麻木、轻瘫失语、记忆力减退等。

2、耳源性头晕:

此类头晕病位于内耳的前庭和迷路,以及前庭神经,主要因炎症、病毒感染诱发等。

表现为阵发的头晕,伴听力减退及耳鸣,一次发作的时间较短,常感物体旋转或自身旋转,行走可出现偏斜或倾倒,发作中神志清醒,并可有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等迷走神经刺激现象,可发生眼球震颤。

耳源性头晕中的耳石症相对常见,表现为活动时于特定体位变化引起的头晕,可通过门诊检查的同时手法复位治疗。

3、心血管头晕:

高血压、低血压、颈动脉、椎动脉供血的受阻(如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椎骨退化、肌紧张等)、心脏病(冠心病、心律失常、瓣膜疾病等)等原因诱发,表现多为一过性的头晕,和活动状态有关,伴有视物昏花眼前发黑等。

当为心脏病时有胸闷心慌、当为颈椎动脉受阻时有局部酸胀、疼痛,高血压可伴有脑部搏动感,低血压时可有晕厥、冷汗、肢软、心悸等。

4、精神性头晕:

表现为终日闷沉,头胀感,思路不清,多无其他临床表现,检查也没有器质性病变

可因情绪紧张、疼痛、恐惧、出血、天气闷热、疲劳、空腔、失眠等而促发。

5、其他内科头晕:

包括低血糖、贫血、中毒等,表现各异。

低血糖发作有明确诱因,表现为头晕甚至昏厥,伴有饥饿、冷汗、心慌、颤抖。

中医认为,头晕病位在清窍,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病性为本虚标实,气血不足、肝肾阴虚为本,风、火、痰等为标。

在中医上呢,我们也把头晕分成五个类型,每一种治疗的方法都是不同的,大家可以看看自己是属于哪一种情况。

第一种

头晕伴有耳鸣,入睡难,多梦,容易发火,这种呢属于是肝火上扰清窍,治疗上呢就要清肝泻火,通经活络。

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方中组成为: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甘草

《医方考》中提到:黄芩、黄连、山栀、胆草,皆足以泻心火;君之以柴胡,则能条达乎肝胆矣;木盛而兼燥金之化,故令以养筋而润燥;若生甘草人参者,所以养乎阳气也,经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是故用之。

第二种

头晕的同时感到头重如裹,手脚发麻,体型偏胖,痰多,舌苔白腻,这种情况属于痰湿中阻,清阳不升。中医上采用祛湿化痰,益气升阳的方法来给予治疗。

可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方中组成为: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生姜、大枣,水煎服

本证多因脾虚生湿,湿聚成痰,引动肝风,肝风夹湿痰上扰清窍所致

肝风内动,风痰上扰清空,故见眩晕、头痛;湿痰内阻,胃气上逆,故见恶心呕吐;痰阻气滞,故胸膈痞闷;舌苔白腻,脉弦滑,皆为风痰上扰之征。

第三种

伴有乏力,心慌,气短,面色苍白,舌质暗红,这种属于是气虚血瘀痹阻经络。治疗上呢,是用补气活血,疏通经络的方法给予治疗。

可选用活血通窍汤加减。

方中组成为:赤芍、川芎、桃仁、红枣、红花、老葱、鲜姜、麝香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均入肝经,肝经在头面的循行,是沿气管之后,向上进入喉头部,连接眼球后的脉络,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并从"目系"下向颊里,环绕唇内。

第四种

伴有头晕、目眩,耳鸣如蝉的,面红目赤,心烦易怒。这种属于肝阳上亢,治疗上以滋阴潜阳,镇静安神为主的治疗方法。

可选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方中组成:天麻、钩藤、生决明、山栀、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

方中天麻、钩藤平肝息风,为君药。

石决明咸寒质重,平肝潜阳,除热明目,助君平肝息风之力;

川牛膝引血下行,兼益肝肾,并能活血利水,共为臣药。

杜仲、寄生补益肝肾以治本;

栀子、黄芩清肝降火,以折其亢阳;

益母草合川牛膝活血利水,以利平降肝阳

夜交藤、朱茯神宁心安神,均为佐药。

诸药合用,共奏平肝息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之功。

第五种

伴有头晕头痛,视物有点模糊,腰酸腿软,口干,夜尿较多。这种情况属于肾气不足,治疗上以补益肝肾,养血清脑的治疗方法。

可选用桂附地黄丸加减

方中组成:肉桂、附子(制)、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

这个药的原方出自仲景《金匮要略》的肾气丸,这张方是补肾最好的一张方,也是补肾方的一张祖方,后来的都是在它基础上加减而成的。

头晕中老年人多见,或与神经血管功能的衰退有关,需要及时就医检查。

于青中年人则多与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所以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劳,注意饮食,减少低头伏案,加强户外运动,阳气的振发才能使清气上养清窍,化消实邪,保持清窍的清灵,远离头晕。

如出现头晕症状,可以对自己的头晕进行初步的认识和归类。

文中出现的方剂,需结合体质,辩证加减使用,不懂药理的人切勿擅自用药,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5

标签:头晕   赤芍   泽泻   牛膝   益母草   川芎   黄芩   补益   天麻   阳气   妙方   建议   收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