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登高碣石山(游记)

#自驾云游季#

原创 绿竹百合 绿竹百合

文图 原创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这一天民间有登高习俗,所以又称登高节。“重阳”的由来是因为九是阳数,故重九即“重阳”。二九相重,谐音“久久”,有长久之意,延展开来,则常在此日进行敬老活动。2012年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后,各地更是在这一天广泛举办以老年人为主的秋游赏景、登山健体等活动。

在又一年重阳节来临之际,我们选择登高碣石山。碣石山位于昌黎县城北,因毛主席的“东临碣石有遗篇”和曹操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而闻名遐迩。相传“仙人居碣石山”,因此吸引了很多帝王将相前来吸收碣石山之灵气,寻求长生不老、江山万代。据统计,先后有9位帝王登临、祭拜过碣石山。来到碣石山景区大门,首先看到一座气势宏伟的寺院,这就是被誉为“水岩圣境”的千年古刹水岩寺。

水岩寺背依巍巍碣石山,面朝清清碣阳湖,东峙锦绣香山,西携如冠纱帽山,可谓山环水抱,其名称的由来也正因了这种依山傍水。水岩寺和所有寺庙一样,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藏经楼等建筑物一应俱全。最有看头的当属最高处西侧山体里的观音洞,洞壁全系花岗岩砌成,其中供奉的石观音像据说刻制于300多年前,代表着当时的雕刻风格和民间艺术。

因为主要目的是登高,所以走马观花看过水岩寺后,我们就重点游览碣石山。碣石山属燕山余脉,跨越昌黎、卢龙、抚宁三县(区),由连绵起伏的大小上百座山峰组成。自古以来,碣石山就是风景名胜地,其峰峦之峻、林木之秀、山石之奇、洞穴之幽艳压群芳,不仅引得数代帝王远寻而来,也留下了许多文人墨客的足迹。沿景区路曲折向上,边走边赏读两边的很多刻石,从那些不同字体的碑刻中更多地了解碣石山的前世今生。

正值深秋,山间披红挂绿,万千色彩在丽日晴空下交融汇聚,成就了碣石山的醉美秋景。尤其点缀在漫山遍野间的野菊花,黄艳艳的开得正盛,清雅的香气随风飘散,芬芳馥郁,让人不由得想起毛主席的《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重阳菊正开,也难怪重阳有赏菊花、喝菊花酒、吃菊花糕等习俗。

爬过一架颇为陡峭的铁梯后,再往上就是纯山道了。好在路不难走,沿途还有十来座形态各异的小亭可供憩息,所以并不觉累。我们游览的第一景是龙潭洞。龙潭洞在一处绝壁之上,洞口有门,洞下有一巨石耸立,上有石刻,相传刻于辽代,字迹已看不太清。洞的南边石崖上也有刻字,刻的是金代一位王公的游记。

龙潭洞虽不大,但奇在挂于崖石半腰,上有苍劲油松掩映,下有羊肠小径可通,据说洞内有潭,潭深丈余,洞壁常年有水渗流,连绵不断,四季不竭。与此洞相关的还有一个神话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说的是一条借腹临世的黑龙曾在洞中深潭修炼成仙,并时常行云布雨,泽被百姓,这也是“龙潭洞”名称的由来。

我们游览的第二景是壁立千仞。一面巨崖凌空而立,与半山腰的平台几乎垂直,仿佛武夷山的晒布岩。崖的阳面都是连体巨石,寸草不生,崖顶却苍松翠柏,林木丰茂。在崖下转了半天,试图找到可以攀爬的路径,惊喜地发现崖体上居然有一条人工凿出的浅浅的石阶路。说它浅,是因为石阶宽不过十几公分,仅容侧脚登踏。试着手脚并用一阶阶上攀,回望时颇有些胆战心惊,因为没有任何围挡和抓手,为安全起见,爬了几十米后就不敢再爬。

此处视野极佳,往下瞧,水岩寺全貌尽收眼底,甚至昌黎县城的高楼大厦都一览无余;往上看,“西峰排青”、“东峰耸翠”等碣石十景近在眼前。碣石山以仙台顶为界,有东、西五峰山,我们曾去过的、有“韩文公祠”和李大钊先生巨幅塑像的是东五峰山。

我们游览的第三景是碣石。“碣”字的释义是“高大的岩石”,碣石山这块“高大的岩石”指的是主峰仙台顶。仙台顶海拔695米,由南北对峙的两座峰峦叠成,自南而望视为一体,顶尖呈圆柱形,极似一方凌空拔起的柱石,“碣石”因此得名。

高高耸立的裸石上,“碣石”两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据载为古人所题,下面还有今人题刻的“松云绝壁”、“天泻石瀑”等字样。据说登上仙台顶可俯瞰渤海湾宽阔的海面,饱览大海万千风光,是为碣石山十景最为奇绝壮观的“碣石观海”。但因山径陡而崎岖,同行的人中还有老人、孩子,我们遂放弃登顶,就当留下个念想,也好以后再来。

“晚节欢重九,高山上五千。”昌黎碣石山虽不在五岳之列,但素有“神岳”之美誉,趁此秋高气爽之际,喜欢大自然真醇本色的朋友不妨到此一游。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碣石   重阳   仙台   龙潭   绿竹   峰峦   绝壁   重阳节   由来   菊花   游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