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法》:经典名言10句,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更法》,出自《商君书》,主要记载了商鞅、秦孝公、甘龙和杜挚等人的对话,是一篇论辩形式的文章。「更法」就是变法的意思。

在《更法》一文里,商鞅为了让秦孝公推行变法,与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守旧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商鞅认为,变法革新就是“爱民”“便事”,是让秦国走向富庶强大的重要途径。他还用“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的历史事实,来阐明这一观点。

本文选取《更法》经典名言10句,附上译文和点评,以飨读者。

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秦孝公同大臣们商议强国大计,

公孙鞅、甘龙、杜挚三位大夫,

一同陪侍在秦孝公的左右。

他们研究社会形势的变化,

以及修正法制的根本原则,

期望找到治理百姓的方法。

点评:「公孙鞅」即商鞅,卫国王室后裔,姬姓,又名卫鞅。「甘龙」是秦献公、孝公时期的大臣,反对变法革新。「杜挚」是秦朝大臣,因破魏有功,拜为左司空,与甘龙都是守旧派的代表人物。

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现在我想通过变法来治理国事,

然后通过改变礼制来教化百姓,

但是我又担心天下的人批评我。

点评:商鞅以霸道之学游说秦孝公,打动后者。孝公欲要变法图强。但是,又害怕天下人非议,一时犹豫不决。

臣闻之:“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

我听说:“行动迟疑就不会成就,办事犹豫就不会有功效。”

国君您应当尽快下定变法的决心,不要顾虑天下人的非议。

点评:商鞅看到秦孝公犹豫不决,遂解“俗语”劝说孝公。

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

愚人在事成之后还不明白事情是怎么一回事,

智者却能够预见那些还没有显露萌芽的迹象。

点评:聪明人之所以聪明,是因为能够预见事情之未萌。愚笨者之所以愚笨,是因为真相已经大白了还不明其理。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百姓不能与其讨论开创方面的事情,

而只能同他们一起庆祝事业的成功。

点评:商鞅劝谏秦孝公,不要担心天下人非议。等事情做成了,人们都会盛赞他。

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要想追求崇高的道德,

就不要附和世俗之见。

要想成就宏伟的事业,

就不要同众人去商量。

点评:要想成就崇高的道德,就不要去附和世俗偏见,否则将误入歧途。

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

法规,就是用来爱护百姓的;

礼仪,就是为了方便办事的。

点评:商鞅阐述礼法的作用,还说圣人治理国家,不会一定沿用旧有的制度。而要让老百姓得到好处,也不必遵循旧有的礼仪。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夏、商、周这三朝礼制不同却都能称王天下,

春秋五霸他们各自的法制不同却能称霸诸侯。

点评:甘龙认为,让百姓遵循旧有的风俗来施行教化,那么不用花费太多的力气就能成就功业。针对甘龙这一观点,商鞅提出了反对的意见:春秋五霸所推行的法制都不一样,却都称霸于诸侯。若他们都采用周礼,必然不能称霸。

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

聪明的人创制法度,而愚蠢的人则受法度的约束;

贤能的人变革礼制,而无能的人则受礼制的束缚。

点评:商鞅认为,那些说要遵循旧有礼制的人,就是愚蠢之人,就是无能之人。所以,秦孝公不要再与他们讨论变法革新之事了。

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违反旧法度的人,不一定非要给予谴责;

遵循旧礼制的人,不一定非要给予肯定。

点评:商鞅认为,商汤、周武王之所以称王天下,不是因为遵循旧有礼制才兴旺的。而商朝、夏朝之所以灭亡,也不是因为更改旧有礼制才造成的。所以,推行变法革新,不一定就是坏事,万一成功了呢?!

翰林 全六册 中华谋略六大奇书 素书商君书智囊全集围炉夜话 ¥29.8 购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周礼   公孙   守旧派   礼制   法度   知者   愚笨   非议   大臣   名言   不和   法制   成就   事情   点评   百姓   经典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