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可视化地表达你的想法

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会遇到一种情况,就是要把自己的想法给别人讲清楚,让别人能够在明确理解你的想法后,做出后面的决策。


产品经理更是如此,需要向领导汇报你的方案,向客户讲述你的方案,向研发评审你的方案,向用户培训你的方案,等等。产品诞生和成长的过程,也决定了产品经理需要时时刻刻准备向别人表达你的想法。


所以,如何有效地表达你的信息,让别人快速、容易的理解,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根据前人经验,以及相关理论,我们发现可视化的表达方法,是一个相对比较高效的方法,可以拉近与别人的距离,充分调起人的视觉系统,更加具象地展示出了所要表达的内容。


但是,如何把你的内容可视化地呈现出来,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 为什么要可视化 -


一、降低认知成本


我们解决问题的一般逻辑,是从问题的本质入手,寻找问题发生的背景是什么、是怎么发生的、在哪里发生的,等等。只有找到了问题的本质和根源,我们才有可能彻底解决问题。


寻找问题本质的过程,就是升维思考的过程。升维思考,即是将具象的问题抽丝剥茧,定位到抽象层面,然后根据其内在的运转逻辑,找到问题的根源。


抽象的事物,很难被大众所认知到,也不容易被大众所理解。我们必须得承认一点,人的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可以窥一隅而知全貌,而有些人则需要全面的学习才可以理解。


所以,在解决方案落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抽象层的事物,用合适的方法具象到现实中来,


让人们花费更少的认知成本,就可以理解和落地目标方案。


二、人是视觉动物


有科学研究表明,人类信息获取的渠道83%来源于眼睛,这是一项非常恐怖的数字,也更加表明了,我们更加偏爱用眼睛去看东西。


我们用眼睛不仅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也更容易联想出其他相关的信息。例如,当我们把人、房子、马路画出来后,根据这些信息,我们更容易联想到草地、河流、动物等跟生活相关的信息。


视觉上的联想,可以在我们把一个想法画出来后,然后根据画出来的事物,不断联想和延伸,画出相关的信息元素,直至在一定范围内补充完所需要的信息元素。


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用图纸、原型、3D打印等工具,具象地展示事物,一是可以让自己发现和补充缺失的信息,二是可以让目标用户更加直观地看到结果。


- 如何进行可视化 -


我们已经了解到可视化的重要性,也知道要把问题和方案可视化。然而,有时候虽然我们也做了可视化,但是可视化的内容却不能清晰地说明问题,这显然是与我们的方向背道而驰的。


那么,如何才能准确而又清晰地把目标可视化出来呢?


一、可视化的过程


从看到一些信息,到把目标内容可视化地展示出来,中间经历的过程大概有三步,分别是:信息采集,信息转化和信息展示。

信息采集,主要是通过各种感知行为进行信息的收集,以及采用一些信息分类的方法,快速、高效地收集信息。感知行为一般有视、触、嗅、听等,也可以是其他可以采集到信息的行为。


信息转化,主要是把采集回来的信息进行处理,将有效和相关的信息,按一定的逻辑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可以讲述的场景故事,故事里有对象、时间、地点、缘由和故事发展等元素。并结合不同元素的不同情况,进行描述状态的确定,比如时间元素是时间点还是时间线,对象元素是定量的还是定性的,等等。


信息展示,主要是确定展示的对象和选择可视化的框架。展示对象的不同,所要呈现的内容和可视化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要结合用户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展示方式。


二、可视化的动作


1、信息采集


信息采集,是一个信息收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信息过滤的过程。我们在采集的过程中,需要有针对性的采集,而不是把所有信息都拿过来,这样会产生很多无用的信息。


信息的采集,有以下三点需要注意。


1.1、尽可能多的收集信息


在互联网深度发展的今天,过度碎片化的信息,增加了信息检索的难度。我们在信息收集的时候,需要尽可能多的收集,尽可能全的收集。


尽可能多的收集,注重信息的数量,避免漏掉一些关键信息。可以先把目标内容进行标签化,然后利用标签进行信息检索,这样搜索的效率会比较高,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过滤掉无用的信息。


尽可能全的收集,注重信息的广度,要收集不同角度的信息。为了防止我们“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要尽可能地收集不同角度的信息,比如个人角度和社会角度对教育的看法。


1.2、把信息全部展示出来


对于收集到的信息,我们要尽可能地把它们放在眼睛可以看到的地方,因为只有我们看到了,才会在接下来的信息处理中,不至于漏掉某些信息。


如果信息太多,可以采用打标签、分类的方法展示,详细的内容可以用附件的形式给出。


我们搬家的时候,对生活用品的收拾,就是这样的道理。先把所有的东西先拿出来,放到可以看到的地方,然后衣服分一堆,鞋子分一堆,厨房用品分一堆,等等。分好后,最后才是统一打包。


1.3、对信息进行视觉分类


我们虽然一次能看到很多东西,但真正能记住的东西是有限的。过多的信息汇聚在一起,有时候会让我们不知所措。


对信息做视觉上的分类,可以减少视觉和大脑的压力,并减少信息收集的难度,让我们能够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有效的信息上面。


视觉分类的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有颜色、大小、方向、形状等等。也可以对内容做抽象的分类,然后将抽象的分类进行视觉化,这样同样可以达到目的。


2、信息转化


收集的原始信息,一般是一片片的信息孤岛,无法形成有效的信息。只有把这些孤岛,按一定的逻辑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才能形成对我们有用的信息。有点类似我们讲的故事,有人物,有时间,有地点,有剧情等。


我们收集到的信息,以及利用信息讲的故事,都是基于明面上的事实,即实际已经发生的事情。但其实还有许多我们看不到的信息,比如基于时间的预期,基于地点的扩张等。这时候,就需要发挥我们的想象力,根据既定的事实和需求,想象不同维度信息的变化情况和状态。


以上也是转化过程的两个重要环节,一个是讲个故事,另一个是想象一下。


2.1、讲个故事


一般来说,一个故事中所包含的元素有: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和结果。为了更加贴合我们所描述的信息场景,我们将描述故事的元素迭代为:对象,数量,时间,地点,经过和缘由。

对象,是指故事的主体,可以是人,可以是物,也可以是其他的东西。除此之外,还可以指代事情,以什么事情为主体,比如培训的内容。对象既可以是动作的发起者,也可以是动作的承受者,例如,人踢足球,人和足球都是故事的对象,但一个是发起者,一个是承受者。


数量,是指对象的数量,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主要用来描述对象的程度,同时也给人一种量的概念。


时间,是指对象在什么时候发生的动作,可以是时间点,也可以是时间段。仍以人踢足球为例,人在什么时候踢足球?踢这个动作,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很多时候裁判就是按这个标准去判断一些犯规动作。


地点,是指对象在哪里发生的动作,强调的是空间的位置。无论在实际生活中,还是抽象的信息中,我们都需要方向感,都需要确定我们在哪里,然后才能确定起点,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动作和决策。


经过,是指动作的前后关系,抽象点来说,就是某件事情的流程图。例如,足球从A点跑到了B点的经过,是有个人踢了足球,足球受力才滚动到B点。经过,可以是事物本身的逻辑(力可以改变方向),也可以是人为制定的规则(足球规则)。


缘由,是指动作的原因,找到为什么发生的原因。例如,为什么要踢足球?为什么要学习?缘由是对象、数量、时间、地点和经过五种元素,整合在一起的结果,有了前面的元素,才有了最后的为什么。


之所以用这六个要素来描述一个故事,也是因为我们人,在观察我们所在的世界的时候,也是用这六种方式,会更加贴合我们大脑观察的机制。


同时,描述故事的过程,也是我们对信息整合的过程,六个要素是手段,故事是最终结果。


2.2、想象一下


我们观察世界的六个要素,观察的是信息当前的情况和状态。例如,足球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以及被踢了之后滚了多远。但如果足球运动的过程中,受到另外一个力的作用,它会怎么运动呢?这是一个还没有发生的情况,只能靠我们的想象来判断预测。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曾说“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类有想象力”。确实,在物理世界中,有很多实验也是基于想象去做的,例如,伽利略斜道滚球实验,想象了完全没有摩擦力的场景;爱因斯坦的电梯思想实验,从头到尾完完全全是靠想象的。


人的想象力,可以帮助我们看到更多看不见的东西,可以模拟更多的场景来确定不同情况下的状态,可以丰富我们看到的内容。


想象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五个不同的维度去想象,分别想象信息会更加侧重维度的哪个方向。这五个不同的维度和方向,特别像音乐播放的均衡器,也可以称之为“五个均衡器”,也即:粗略和精细,定性和定量,结果和过程,个体和比较,变化和现状。


五个均衡器,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的方向,想象和思考可能的内容。粗略与精细,信息的粗略描述是怎样的,如果对其精细化,又会是怎样的情况。定性与定量,目前信息的描述是定量的还是定性的,如果是定性的,那么如果量化,会不会有不同的发现。结果与过程,如果是结果,那么其过程是怎样的,如果是过程,那么其导向的结果可能是什么样的。个体与比较,信息单独存在是什么状态,如果与外界交互,与其他信息进行对比,又会是什么状态。变化与现状,信息当前的情况是怎样的,如果基于某种场景或条件发生变化,那么其变化趋势和情况是什么样的。


这五个均衡器不仅仅可以用来帮助我们想象和丰富更多的场景和内容,而且也是后面用图形展示的重要部分,它给我们提供了以用户为中心展示的依据。


3、信息展示


信息转化的过程,会把已经收集的、比较散的信息,按一定的方法形成一个可以讲的完整的故事。那么,我们怎么把这个完整的故事,展示给用户看呢?


故事的展示需要遵循一个原则,即以用户为中心的原则,要有的放矢,把用户最需要的信息展示给他们,减少其他干扰信息。


目标用户确定好了之后,我们接下来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确定把什么内容,以什么方式展示给用户。其中,“什么内容”与我们的六个要素对应,“以什么方式”与我们的五个均衡器对应。


3.1、六个要素的基础框架


六个要素中,每个要素都有一个基本展示框架(见下图),这个框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展示这个要素。同时,对于一个框架来说,他有自己所属的坐标系,以及画图的起点。


例如,数量这个要素,基础框架是图表,可以柱状图、条形图、扇形图等等,其所属坐标系是二维坐标系,也就是说我们是基于二维坐标系去作图,画图的起点是坐标的名称,只有知道坐标的名称,才知道图形要画成什么样子。


六个要素的基础框架,是基于我们的整体认知而给出的,当我们不知道如何展示时,可以参考基础框架作图。每个框架的表现形式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对象要素中,如果对象是人,可以给出人的肖像和关键特征;如果对象是物,可以给出物的轮廓或细节,以及关键特征。


虽然我们知道了单一要素的基础展示框架,但我们遇到的情况通常是复杂的,通常是多种要素结合在一起的场景。这种情况只需要将多个要素的基础框架,按一定的口径进行合并,就可以在一张图中展示出来。例如,对象A和B在时间T内去过的景点数量,这个场景里涉及对象、时间、数量三个要素,我们将三个要素对应的基础框架整合一下,就得到了下图。

2、五个均衡器的矩阵


六个要素的基础框架,可以帮助我们把故事的表面信息展示出来,但对于一些目标用户需要的、但确实潜在的信息,就需要借助五个均衡器来协助。


五个均衡器并没有自己的基础框架,它依赖的对象是六个要素,每个要素会在五个均衡器的不同方向,有不同的展示方式,这就形成了一个矩阵。

这个矩阵里的每个空,并没有固定的基础框架,只是一个矩阵画布,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该用什么样的展示方式。


粗略与精细,是要粗略的了解,还是要精细的了解;是要大概的展示,还是细节的展示。例如,一部手机,我们面向一般用户时,只需要向他们介绍有什么功能,怎么使用即可,不需要涉及到内部的细节。但是在面向工程师的时候,就需要向他们讲述内部的细节和原理。


定性与定量,是我们要定性的描述,还是定量的描述。例如,苹果,对普通人来说就是一种可以吃的水果,但对营养师来说,要关注到它的含量和成分等定量的数据。


结果与过程,是我们要呈现的东西,是结果导向的,还是过程导向的。如果是结果导向的,只需要给出结果即可满足,如果是过程导向的,需要展示具体的过程。例如,跟团旅游,参团的人只需要知道目的地就可以了,但领队需要规划具体的路线,从哪条路走,在哪里吃饭等等。


个体与比较,是要单个的展示,还是与其他信息进行对比展示。例如,对象A在9月份爬了2次山,这是单个的信息;对象A在9月份爬了2次山,对象B在9月份爬了4次山,这是两个对象之间的比较。


变化与现状,是要展示信息的现状,还是在不同场景下的变化情况。例如,有只鸟现在是停在树枝上,接下来可能会飞走,也可能会继续停留,这个就是可能的变化。还有,公司基于之前的收入情况,预计接下来几年的收入可能变化趋势:上升、下降或不变。


- 把你的图讲出来 -


我们把故事可视化的展示出来后,并不等于就结束了。可视化只是我们的手段,一种高效的手段。我们的目的,还是通过可视化的手段,让目标用户做出决策。


所以,我们还需要把图讲出来,讲给目标用户听。


讲,其实是和作图一样的思路,就是把你作图的思路重点地表达出来。作图,是按照六个要素和五个均衡器一步步画出来的;讲,也是按照这两个方面进行讲解。


同样,讲的原则也是以用户为中心。目标用户不同,期望达到的目的也不同,所以讲的侧重点也会不同,要有的放矢。


讲与作图,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统一的关系。作图是为了讲做准备;讲的时候,也是对图的一种补充。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目标用户高效地作出决策。

学会表达懂得沟通职场晋升 ¥29 购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均衡器   定量   要素   框架   想法   对象   目标   过程   动作   发生   情况   时间   故事   内容   用户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