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神”白起死因解读

#头条创作挑战赛#

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一代战神白起被秦昭襄王下诏令其自尽后,于公元前257年在杜邮亭(今陕西省咸阳市东)自刎而死


很多人认为白起之死实在是兔死狗烹的典型,因为白起征战沙场三十多年,先后大破韩,魏,楚,赵四国,坑杀四国兵卒一百多万,虽然使得这四国一蹶不振,从此不敢再与秦国争霸天下,但也引来了天下人的指责,所以在白起失去利用价值后,秦昭襄王便将其杀掉以平息天下人的怒火,以免秦国成为众矢之的。


虽然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尤其是长平之战后,白起残忍的坑杀40万赵国降卒确实给他自己乃至整个秦国都带来了很深的负面影响,从此东方六国更加仇视秦国,而秦国东出的道路也将更加艰难,每走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价,因为各国军民都知道既然投降秦国的下场也是死,倒不如舍命抵抗也许尚能苟且!所以杀掉白起刻不容缓。


但是持这种想法的人都忽略了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从长平之战到秦灭六国,这中间又过去了40年,如果长平之战后真的没有任何势力可以阻挡秦国统一步伐的话,那为何秦国这一走又是四十年?所以长平之战后秦国虽然实力确实已经傲视群雄,但还是不具备统一六国的实力!


事实上在长平之战中,秦军虽然坑杀了40万赵国降卒,但自身也损失了20万兵马,而之后的邯郸之战中,面对赵,魏,楚三国联军,秦军久攻邯郸不下,最终以折损近30万兵马的代价惨败而回!所以不到五年的时间折损如此多的兵马,即便是秦国也承受不住,根本无力东出,事实上,邯郸之战十年后,秦国自以为恢复了实力,再次进攻魏国,却被信陵君率领的五国联军打的不敢再出函谷关!由此可见,秦国虽然强,但还没强到能以一国之力尽灭六国的地步,所以秦国在战略上还是很需要白起这种名将来继续削弱其余六国实力的。


既然秦国依然需要白起,那秦昭襄王又为何执意要赐死他?在我看来原因可以归结为“君臣猜忌,将相失和”,秦昭襄王和白起之间的这种猜忌并不复杂,起因是将相不和,将是白起,相是范睢,成语“睚眦必报”说的就是这个范睢,范睢确实有才,他提出的“远交近攻”策略得到了秦昭襄王的赏识。


但也因为远交近攻的思想与最初的秦国权臣,昭襄王的舅舅穰侯魏冉进攻齐国的思想相违背,所以范睢受到了魏冉的打压,但秦昭襄王一心想要除掉把持朝政的魏冉,于是重用范睢,最终将魏冉逐出朝堂,从此范睢得势,最终被拜为相国。


魏冉虽然走了,但与魏冉交好,深受魏冉提拔的白起还在,因为战事秦国不得不继续依靠白起,但睚眦必报的范睢已经将白起视为政敌,而白起也很不买范睢的帐,两人之间逐渐产生了很大的隔阂,长平之战后,白起向秦昭襄王提出趁机进攻邯郸,灭赵国的策略受到范睢的阻挠因而没能实现。


在停滞了一年后,秦国围攻邯郸,但此时赵国得到了喘息时间再加上魏,楚等国的援军,使得秦军损兵折将,久攻不下,于是秦昭襄王令白起重新挂帅出征,但白起认为战机已过,此时攻赵定会无功而返,因此拒不出征,后秦王派范睢亲自登门,白起依旧不从,还放言“当初秦王不听我言,结果如何?”


讽刺意味不言而喻,后秦昭襄王大怒,再加上前方邯郸战事连连失败,秦王更加不想让白起留在咸阳看自己的笑话,于是便驱逐了白起,此时范睢趁机向秦王进言:“白起虽被驱逐了,却是怏怏不乐,很不服气,这对秦国很是不利。”这些话也刺激了秦昭襄王最脆弱的那根弦,于是秦昭襄王派人送了一柄长剑给白起,令其自裁,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其实不难看出,白起之死是秦昭襄王,范睢和白起自身共同引发的,范睢当年怕白起趁机灭了赵国,独吞天大的功劳,因而不遗余力的阻止长平之战后战事的扩大,导致赵国有了喘息时间,赢得了后来邯郸保卫战的胜利。而秦昭襄王虽然很需要名将为他打天下,但他更需要的是完全听命于他的将领,如果名将总是违背自己的诏令,这是对君王最大的威胁,那宁可错杀一百也不能放过一个,以免自己的统治受到威胁。而白起自己也有很大问题,将领领兵外出作战,还与守在君主身边的文臣之首有矛盾,不仅与文臣有矛盾,还总是很固执的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不惜顶撞君王,这种性格上的缺陷导致白起这种结局也是在意料之中的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20

标签:秦国   秦王   邯郸   睚眦必报   远交近攻   兵马   死因   战事   战后   名将   战神   实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