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卫生巾、自制洗衣液、零垃圾旅行,网红博主的绿色生活

阿娃再一次出发了。

@阿娃在流浪 是一名环保博主,她一直在日常生活中坚持着零废弃理念。这一次她与几个伙伴一起在国内开启了新一轮的“零垃圾旅行”。与一般的旅行不同,阿娃认为,这种旅行方式是旅行者对当地旅游资源可持续的正确对待,也是自我对地球向善的友善表达。

时隔两年后,阿娃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历经5个月,前往8个地点,在旅行中寻找当地可持续的商店和组织。他们探访二手市集、参观社区堆肥中心,发掘好玩的可持续生活方式,深度体验当地生活。除旅行外,阿娃在生活中尝试各种有趣的低碳实验,包括厨余垃圾堆肥,自制无患子(一种植物)洗手液,自带杯打奶茶,跑步上班等。

在阿娃眼中,低碳生活是一种温和的反叛。“使用自己的生活方式,甚至是存在方式去宣告,我依然是自然的盟友,我依然选择爱护它。”

“零垃圾”“无痕”“可持续”……这些新型的环保生活理念如今已经越来越深入到一些人的生活中,越来越多人像阿娃一样选择绿色的生活方式,环保也成为一部分青年人选择衣、食、住、行、游的时尚标签。近日,多位环保博主接受南都记者采访,讲述他们不一样的绿色生活。

“零垃圾”旅行:感知城市的“低碳”热潮

2018年,阿娃登山徒步时,看到步道上堆着成山的垃圾,看到原始森林里散落着白色塑料袋,看到海龟、海鸟因误食塑料而痛苦的惨状,她做了一个决定:为自己,也为了地球,要创造更多的善意。

阿娃说,“塑料垃圾要200多年才能降解,这200多年的长度,远远超出生命的长度,而自己随意丢弃的东西,不仅没有给这个社会带来任何价值,反而留下了破坏的痕迹。”

也是自那时起,阿娃开始尝试零废弃的生活方式。零垃圾旅行便是她零废弃生活的一种践行方式。早在2019年,阿娃在南美开启了五个月的“零垃圾”旅行,拜访了许多有着共同价值观的朋友,探访了许多“绿色”的店铺、餐馆、旅店和农场。

时隔两年后,阿娃再次出发。这次,她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在国内重启了“零垃圾旅行”,历经5个月,去往青海、昆明、广州、成都等8个地点寻找当地可持续的商店和组织,发掘好玩的可持续生活方式。在她看来,旅行不是打卡,而是深度体验另一种生活。

不过,旅行“零垃圾”其实并不容易。阿娃说,但我们可以将自己的行为分解成几个小块,单独处理,将“零”作为理想中的目标,尽可能地接近。尤其在旅行的前期准备上,可以将自己的物品替换成可重复使用的、碳排更小的产品。在旅行过程中,尽量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并且选择更向善的旅行行为和消费行为。

在旅行中,阿娃探访了二手市集、参观社区堆肥中心、购买环保减塑产品、入住生态旅行酒店,感知着每座城市中“低碳”的热潮,钻到当地人中间体会生活。

在青海西宁,阿娃还与好友开展了一场小吃街“零垃圾挑战”。为了完成这场挑战,减少一次性筷子与塑料包装袋等,他们提前自带了水杯、食物布袋等。在这场挑战中,最大的拦路虎就是一次性用品,躲不开的羊肉串木签、酸奶纸杯、包薯片的塑料袋,减少了她们可打包食用的选择。

在第一站煎包店,他们自带的筷子派上了用场。让阿娃感激的是,很多老板都支持他们的行为,不仅允许她们在后厨洗筷子,还有老板用水壶帮他们洗杯子。

在第二站牛肉干店,由于老板的好心,“零垃圾”任务不得已宣告失败。在购买时,阿娃拿出了食品布袋,但老板还是给牛肉干套了一个塑料袋后,再放到食品布袋里。在购买奶茶时,老板给阿娃的随行杯盛满奶茶后,但由于随行杯太小,老板用塑料杯装了半杯给他们。虽然感激老板的热心,可这也让阿娃哭笑不得。她笑称,我们这不该叫“零垃圾”,应该叫“如何不可能做到零垃圾”。

购买奶茶时,老板给阿娃的随行杯盛满奶茶后,又用塑料杯装了半杯。

虽然最后任务宣告失败,但也给她留下了很多的思考,“不仅旅行者要做好更充分的准备。如果商家明白,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减少一次性制品,他们再去支持我们的时候,应该也会有更多更合理的方式。”

在“零垃圾挑战”中,有老板问他们,这样的(零垃圾)的生活累吗?她笑着说,“有点”,但对于她而言,环保仍然是会继续坚持下去的修行。

阿娃也表示,零垃圾旅行也好,零垃圾生活方式也好,都不是让大家牺牲自己的生活或旅行质量去追求极端的无痕,而是以一种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自身的旅行行为,做出更好的选择,更好地体验我们的旅行地,保持好自我需求和地球向善之间的平衡。

9月24日,广州志愿者在山野捡拾垃圾。

“零废弃”露营:尊重、爱护每一片山林

露营、徒步本身是为了亲近自然,人们在自然中触摸树木岩石,聆听鸟儿歌唱,但一些旅行者在离开后,却留下一地垃圾,蝇虫围绕嗡嗡作响,原本美丽的风景区成了垃圾桶,让大自然遭了殃。

一次徒步旅行中景区遍布的垃圾让博主@我是哐哐啊 意识到了垃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2020年,她去西藏山南县徒步,那是一个非常荒凉偏僻的西藏小县城,沿路西藏风景十分震撼,但丢弃的零食包装袋和塑料水瓶却破坏了这别样的美丽。她心痛地说,“我们在欣赏户外绝美的风景时,却并没有回馈给自然同样的关心和爱护。”

面对户外露营野蛮生长、对环境的破坏,“零垃圾”、“无痕”露营模式越来越被人们所认知并付诸实践。

自然之友无痕山林专题小组志愿者许爱靖近期参与了一场零废弃露营活动。与一般的露营不同,成员们出发前会根据人数进行食材的计量。在一顿丰盛的野炊之后,她所在的14人小队只产生了0.13公斤的厨余垃圾,包括圆白菜的菜根,掉在地上的半个饺子、一个生面团。其他垃圾则只有两张沾了油的纸巾、两个火锅底料的包装,把对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地降到了最低。

野炊后,称重计量厨余垃圾。

在露营结束前,成员们还以“地毯式搜索”的方式,清捡了整个露营地的垃圾。几十个塑料水瓶,以百计的塑料食品包装、烟头、纸巾等,这些都是以前使用这片土地的人们留下的。

在露营中,让她觉得最为痛心就是这些遗留在自然环境中的垃圾,“很多人现在还没有这个意识。以为垃圾扔在这里,以后不再来了,就眼不见为净。但其实这些坏的影响,兜兜转转还是会回到每个人身上。”

露营各小队的垃圾统计情况。

当参加露营的孩子们听到有几百件垃圾的时候,也被数据冲击,“啊”声一片。许爱靖说,“如果不是引导员一件一件仔细的点数、分类、统计出了这些数据,孩子们可能意识不到,看起来不怎么多的垃圾居然有这么多件。”

比起零废弃露营,无痕露营在自然保护方面更严格。许爱靖介绍,零废弃露营更聚焦在废弃物的减量和处理。而无痕露营则更加严格,它包含了七原则在内的所有面向,比如露营前充分的规划与准备、选择一个适合的露营地、选择对环境最小伤害的行进道路、妥善处理垃圾、保持环境原有风貌、考虑其他环境使用者、野外如何安全地用火、以怎样的距离或方式跟野生动植物相处等。

除了主动选择“零废弃”露营外,一些志愿者也专门成立了徒步清山活动,更多人参与到捡拾垃圾的活动里,恢复清洁的地球。就在世界清洁日当天,“手护自然”团队组织志愿者开展了一次“清山”活动,在10多公里山路内,100名志愿者总共清理出近100公斤垃圾。

许爱靖感叹道,“每个人一个微小的行动汇聚起来会带来多么巨大的力量。这些力量若是伤害性的,对自然的破坏就会很严重。若是保护性的,就能让自然变得更好。”

志愿者们在山野小径中捡拾的垃圾。

“无痕”生活:在爱自己的前提下爱地球

绿色可持续生活不仅存在于探索大自然的过程中,它还践行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里。在采访过程中,多位环保博主向记者分享了她们的日常生活。

记者观察到,在践行绿色生活方面,她们有很多共性的做法。比如,大都戒掉了一次性塑料瓶,减少衣物的购买,几乎不点外卖,购买二手物品,首选自行车与地铁出行。

在博主@我是哐哐啊 看来,低碳生活入门简单,难的是坚持。她告诉记者,自己最先戒掉的是一次性塑料瓶装水饮料,也不点外卖了,奶茶喝得也少了,吃的喝的一般都在家自己准备,出门带杯子、手绢。

在菜场买菜时,环保博主@姜跋 会主动拒绝菜市场提供的塑料袋。“老板觉得一个袋子而已,也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父母觉得多一个袋子可以装垃圾,而且袋子可以把菜分开不被压住。小袋子里装了菜后,又套一个大袋子。但我就会把所有的小袋子还回去,用自己的袋子装。”

在@姜跋 眼中,也许会有人质疑少用一个塑料瓶和塑料袋,到底能够为环境做些什么,但反过来想,也正是一个塑料瓶、塑料袋,堆起了一座座垃圾山。

博主@Yuminghee 与记者分享了自己骑车前往距家十七公里的石景山法海寺的一次旅程。“我这个车也是十几年的小破车了,当时慢悠悠地骑过去,花费了一两个小时才到。”此外,她在路上也会带一个硅胶折叠杯子。如果路过奶茶店可以用杯子外带走,不用塑料杯子外带。

实践低碳生活之后,@姜跋也开始思考自己的消费方式是否绿色,她会在购买前询问自己是否需要这些物品。“我不再只是去看它的数字价格,而是想到实际‘价格’。”

这些实际“价格”背后涉及到一系列环境成本。以网购为例,Themis认为,其中花费的价值并不是用手指点确认后支付出去的数字,背后还包括生产一件衣服所需花费的水,原材料的采集以及运输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很多时候因为便宜便捷,因为得到它们很容易,反而让我们不去珍惜这些物品。消费本身没有问题,轻率的消费才会带来不好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她们也倾向于用肥皂代替塑料瓶装的沐浴露和洗发水,多位博主还曾自制过环保洗涤剂。由于无患子果皮含有皂角,阿娃曾经有一个夏天的衣服都是用无患子洗的,她将几颗果实放在小袋子里再丢进洗衣机。

自制无患子洗衣液。

博主@Yuminghee每个月会循环使用同一批布卫生巾。她告诉记者,自己一直以来都对一次性卫生巾过敏,但是又不得不每个月都使用,因此困扰很久。当了解到每一块一次性卫生巾需要至少500年才能自然降解后,她就动了开始使用布卫生巾的念头并在20年3月购入了这一套布卫生巾。如今她已两年没有使用过一次性卫生巾。

对于@Yuminghee使用布卫生巾的行为,周围很多人也不理解。“我妈妈也问我,为什么你一定要选择布卫生巾,己省这一点儿有什么用吗?在社交平台上之后,评论中也收到非常多的反馈,质疑这到底有没有这个意义。”

“不过,在那个当下,使用布卫生巾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新的还不错的尝试。”她说。

践行低碳生活的并非仅有环保博主,在豆瓣无痕生活小组中,已有3万人加入小组,尝试无痕生活,他们抱团在一起,共同分享着可持续极简主义的生活小技巧。他们废物利用,分享用巧手如何将废弃的牛仔裤变成包;践行减塑运动,自制硅胶保鲜袋代替塑料……

在小组的简介中这样介绍无痕生活。“无痕生活是一种新型的环保生活方式,环保不一定要愁眉苦脸得充当苦行僧,我们也可以在爱自己的前提下爱地球。”

低碳生活,绿色出行。9月22日,廊坊自行车爱好者在骑行中。 新华社发

绿色生活:创造性、场景化的践行低碳行为

今夏,极端高温、干旱、洪涝等一连串的气候危机给全球带来了灾难,也让更多的公众去正视,去反思,去行动。长期关注气候变化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博士刘君言注意到,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讨论越来越多,开始关注极端事件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关联。极端天气事件不仅让人们认识到低碳生活的重要性,更有公民自发地组织开展一系列低碳减排的行动。

在今年重庆山火之后,一位去重庆救火的女摩托车手表示,“今年的高温让我有种要做点什么的感觉。在高温下,我每次开空调都觉得羞愧,觉得开空调会进一步导致气候变化。未来,我是不是可以尽量使用太阳能等新能源减少灾害风险?”部分上海市民也提到,“如果我在上海减少用电,是不是可以缓解重庆的缺电现象?”对上述行为,刘君言评价称,公众的绿色行动逐渐增多,低碳意识也在增强,但低碳的行动不仅仅局限在节能节水,我们也需引导公众了解自己可以做什么。

此前,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等多家单位共同编制了我国首个消费端碳减排量化标准,《公民绿色低碳行为温室气体减排量化导则》。《导则》推荐了衣、食、住、行、用、办公、数字金融等七大类40项绿色低碳行为。服装领域的绿色低碳行为包括旧衣回收、使用可持续原材料生产的衣被等;饮食领域包括减少一次性餐具、光盘行动、小份/半份餐食等;居住领域包括使用清洁能源、绿色节能产品、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生活垃圾分类等。在用方面,包括自带杯、环保减塑等。

值得注意的是,低碳行为也可以更加场景化。刘君言表示,“生活中有非常多的场景,可以让我们更创造性、更有想象力地做一些低碳行动。”她举例介绍,比如在家装时,我们可以考虑减少家庭的能源消费,选择节能等级更高的电器;在家中空间设计时选择更大程度利用自然光线而非依赖灯光等。

比如,在消费方面,公众日常可以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建立一物多用、用旧用久的消费习惯。

交通和出行也是城市生活的能耗大项。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尽可能选择用铁路交通代替飞行;灵活使用拼车、公交、自行车等低碳方式满足日常通勤需求;租房子的区位选择也可以很低碳,选择离办公室近一点,这也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由于通勤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

公众还可以做一名城市种植者,尝试种植与堆肥实践。利用收集的废水和雨水浇灌,减轻自来水系统的压力;种开花植物,为城市里的昆虫提供安全穿行的生物岛;尝试一款适合自己的家庭堆肥方法,减少餐前厨余进入市政垃圾,也替代不可再生的泥炭土;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花盆。

除了个体践行低碳生活外,公众还可以带动身边的人培养低碳意识。公众可以在自己所在的文化圈层、社群圈层,让气候变化议题的讨论热度上升,让气候变化成为更持久,关注更多的议题。

“不要让低碳生活成为只有在发生气候灾害时才会被反复提起的话题,而是要持久保持政策热情和产业行动热情,让这一议题热度不要降下去,让这个夏天不要被忘记。”刘君言说。

9月3日,在服贸会环境服务专题展区,观众在参观固体回收燃料。 新华社发

碳普惠平台:形成个人碳账本,记录低碳日常

立个小目标,减碳过一万。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贾峰此前在世界地球日的宣传活动上表示,通过骑行通勤,他完成了减碳过万目标。

此前,个体很难通过计算来获知自己每日的减排量,但随着近年来全国多个城市发布相关政策鼓励进行个人碳账户的实践,通过平台监控个体的碳排放数量,立个减碳小目标已不再是空想。如今,北京、上海、深圳等多地政府及一众商业银行也都试点上线了碳普惠平台。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记录形成个人碳账本,获得积分来兑换奖励。

目前环保博主@绿色的xiao、从事绿色金融顾问行业的董宵群向记者讲述了自己使用碳普惠平台记录自己的低碳生活的日常。碳积分计算收纳了像是外卖、ETC缴费、公交地铁出行等场景。

董宵群在使用过一段时间后肯定了目前碳普惠平台整个闭环设计。她认为,通过骑行等绿色行为产生碳减排后,平台会根据数量给予对应的积分计算,积分又能够让用户兑换一定的产品,这算是其中一个激励。同时它也加入了游戏化互动元素。“它会来帮你计算每一天的碳排量,当你用过一段时间后可以大致知道哪一些行为更减排一些,哪一些更少,不需要自己花费时间去计算。”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用户实时记录、查询个人碳减排数据,有利于形成持久、普遍的绿色生活方式,以碳为核心来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社会规则。

目前的碳普惠平台也存在一些问题。董宵群表示,现在来说,碳普惠平台兑换的激励,还没有让人产生特别大的动力经常使用。而且碳普惠APP上兑换的商品可能并不低碳,这也与低碳的初衷产生了悖论。

南都记者在使用不同的碳排放平台时也发现,以共享单车骑行为例,不同平台的数据来源不同,因为每天获得的碳减排量散落在不同平台,无法形成整体的数据,因此体验感也大打折扣。

绿普惠碳中和促进中心理事长陶岚也表示,碳普惠面临着不同企业和平台间不兼容、应用场景数据分散、碳减排标准不一、个体减排行为重复计算、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下一步个人碳账户如何发展?常纪文表示,未来在国家层面设立个人碳账户是迟早的事情,个人碳账户可以通过平台打包起来跟碳减排企业进行交易,平台再把交易获得的收益返还给个人。

采写:实习生 王玮 南都记者 宋凌燕 发自北京

受访者供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卫生巾   堆肥   垃圾   旅行   可持续   生活方式   奶茶   老板   自然   塑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