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当不了皇帝,就当皇帝的“后爹”

爱新觉罗·多尔衮。他的身份是“叔父摄政王”也是“皇父摄政王”,是有清代举足轻重的中坚人物。

今天我们看到的清宫故事大都发生在北京紫禁城里,这跟多尔衮有很大关系。清朝都城本是在沈阳,“迁都北京”就是多尔衮的决定。

多尔衮这一辈子,既辉煌又点儿背。他曾经有两次争夺皇位的机会,但都失败了。虽说没当上皇帝,却当过皇帝的“后爹”——皇父摄政王。摄政王前面冠以“皇父”二字,这在此前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提起多尔衮这一辈子,就不得不从两个女人说起。

阿巴亥

第一个女人,是多尔衮的母亲乌拉那拉·阿巴亥。

多尔衮在第一次汗位争夺战中失败,就与他的母亲阿巴亥有关。

阿巴亥七岁丧父,后来由叔父布占泰收养。公元1601年,为了保住乌拉部不受女真(后金)所灭,年仅十二岁的阿巴亥由叔父布占泰做主,嫁给了比自己大三十一岁,当时已有七位妃子的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

阿巴亥美貌聪慧,很得努尔哈赤的欢心,出嫁两年后,阿巴亥之前的一任大妃,皇太极之母叶赫那拉·孟古,因失宠而积郁成疾,最终病逝,努尔哈赤便将阿巴亥立为大妃。

从此,孟古之子皇太极便盯上阿巴亥了。

阿巴亥共为努尔哈赤生下三个儿子,分别是第十二子武英亲王阿济格、第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第十五子豫亲王多铎。帝王家母凭子贵,子也凭母贵,阿巴亥被立为大妃以后,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便也成为努尔哈赤的宠儿。

但是树大招风,不久后努尔哈赤最小的妃子德因泽以三大罪状向大汗举报了阿巴亥:

一、做好吃的偷偷送给代善吃。

二、偷偷出宫去代善家。

三、藏私房钱。

代善是努尔哈赤的次子,当时的汗位继承人。德因泽举报这三大罪状,其实就是暗示代善与继母阿巴亥有染。

努尔哈赤听后,一怒之下,以私藏宫中财物之罪,废了阿巴亥的大妃之位,将她贬居郊外,并废除代善继承人的身份。但一年后,努尔哈又赤原谅了她,把她接回身边,并恢复了她的大妃之位。之后,阿巴亥一只留在在努尔哈赤身边侍奉,直到努尔哈赤病逝。

在努尔哈赤去世当天,汗位争夺战就开始了。

参与争夺的候选人包括次子代善、侄儿阿敏、第五子莽古尔泰、第八子皇太极以及多尔衮三兄弟。其中,代善被废过一次,阿敏只是大汗的侄儿,莽古尔泰曾经手刃自己的生母,阿济格一介莽夫缺乏政治头脑,多铎年方十二还只是个孩子,这五个人都不太可能被推举为大汗,真正有竞争力的其实就只有皇太极与多尔衮。

皇太极

皇太极七岁就帮助父亲处理家政,文武双全,机警深沉,深得努尔哈赤赏识。为了汗位,他早早就开始布局。有不少史学家认为,小妃德因泽告发阿巴亥,幕后指使者很有可能就是皇太极。

目的是为去世的母亲报仇,同时扫除代善、多尔衮三兄弟这几个争夺汗位的障碍。只是他低估了父亲努尔哈赤对阿巴亥的深情,原计划一箭双雕,结果只成功了一小半。

努尔哈赤一去世,皇太极就开始逐步掌握主导权。史书记载,努尔哈赤过世之前曾留下过遗诏,命十四子多尔衮即位,代善辅政,但当时只有阿巴亥一个人在努尔哈赤身边,没有人可以做证,因此她传达的遗诏,遭到了皇太极和其他贝勒的否认。

努尔哈赤生前曾立过两次储君,第一次是长子褚英,后褚英被废,改立次子代善为储君,代善被告发与大妃阿巴亥有染,也被废黜。两次立储失败后,努尔哈赤立下规矩,下任大汗由八旗领袖共同商议决定。

努尔哈赤去世前,八旗一共有二百一十个牛录(女真人的军事组织,每300人为一牛录),每个旗牛录数不等。正黄旗旗主多铎,旗下有三十五个牛录,镶黄旗旗主阿济格,旗下有十五个牛录,镶白旗旗主多尔衮有三十个牛录,代善及子孙掌管正红旗和镶红旗,旗下共有五十一个牛录,皇太极领导的正白旗有二十五个牛录,莽古尔泰领导的正蓝旗有二十一个牛录,阿敏领导的镶蓝旗有三十三个牛录。

算一算就知道,仅多尔衮兄弟就掌握了八十个牛录,再加上代善的力量,总共二百一十个牛录中,多尔衮兄弟可以控制一百三十一个,超过了半数,皇太极怎么会允许这种局面长期存在?

于是,在努尔哈赤过世几个时辰后,以皇太极为首的贝勒们便传下努尔哈赤遗诏,命阿巴亥殉葬。

失去了努尔哈赤这棵大树,年幼的儿子们也无力保护母亲。为了保住儿子们的政治前途,阿巴亥顺从皇太极的命令,自缢身亡。野史中也有一种说法称,阿巴亥是被多尔衮用弓弦勒死的。

多尔衮三兄弟一夜之间由父亲宠爱、母亲保护的小王子变成了没爹没娘的孤儿,十几岁的小哥儿仨只能尽力自保,哪有余力争夺汗位呢?

代善

代善一家立刻倒戈皇太极,皇太极顺势拉拢阿敏和莽古尔泰。次日上朝时,皇太极便登基了。十四岁的多尔衮展现出了一代枭雄的胸襟:他不哭不闹,在皇太极身边韬光养晦,立下赫赫战功。

阿巴亥临死前,曾请求四大贝勒“恩养”自己的幼子们。可能出于这个原因,皇太极对多尔衮确实不错。在皇太极主政的十七年间,所有的王公贝勒都曾受到过皇太极的惩罚,连他的亲生儿子豪格都曾三次受到降级、罚俸的处分,而多尔衮只被罚过一次。当然,多尔衮自身的才能和功绩也是有目共睹的。

史书上说多尔衮“攻城必克,野战必胜”。从1626年开始,多尔衮参加了六次与其他部落的大战,其中最重要的一战,是1635年与漠南蒙古中最强大的部落——察哈尔部之间的战争。

察哈尔部与明朝关系很好,常与明朝联手,两面夹击后金政权。皇太极曾派兵攻打过察哈尔部一次,察哈尔部虽然战败,但实力并未受损,威胁还在。1635年,皇太极派多尔衮再次出征察哈尔部。

多尔衮

此时察哈尔部的首领林丹汗已经病逝于青海大草原,群龙无首。多尔衮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察哈尔部的苏泰太后首先率领部分人马归降,然后带着多尔衮的军队,趁天降大雾时围住了自己儿子额哲的部队,察哈尔部全部人马归降。多尔衮不费一兵一卒,大获全胜,这是多尔衮立下的第一大功劳。

第二大功劳,是得到了传国玉玺。额哲从元人手中获得了传国玉玺,察哈尔残部兵败后,玉玺落入多尔衮之手。这枚玉玺诞生在秦始皇时期,正面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是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凭证。多尔衮不敢私藏,转而将玉玺献给了皇太极,这也从侧面体现了多尔衮对皇太极的服从,皇太极既高兴又感动,亲率满朝文武百官和他的所有福晋,出城列队迎接多尔衮。

得到玉玺后,皇太极下令改后金政权为“清”,正式称帝,大清王朝由此就登上了历史舞台。

大清王朝建立后,皇太极仿照明朝制度设立六部。多尔衮任吏部尚书,有权任命并管理皇太极以下的全部官员。这时期,多尔衮在外南征北战,在内治理朝政,他的能力、势力都有了巨大的进步。同时,多尔衮也不忘打击代善的势力。

与影视剧里专情于孝庄文皇后的多尔衮不同,历史上真实的多尔衮多情好色,史书上记载的有名有姓的妻妾就有十个,出征朝鲜的时候,都要把朝鲜的公主娶回来。多尔衮虽然好色,但子嗣不旺,膝下只有一个女儿,后来多铎过继了一个儿子给他。

1643年,多尔衮如日中天,皇太极却悄无声息地猝死在盛京,可能皇太极也没有想到自己年仅五十二岁便与世长辞,匆忙间连继承人都没有确定。既然没有指定继承人,就只能沿用努尔哈赤当年确立继承人的先例,从皇帝的儿子、兄弟中挑选一个继承帝位了。

参加这次皇位争夺战的亲王中,竞争力最强的是皇长子肃亲王豪格和睿亲王多尔衮。

豪格

豪格当时三十五岁,比他的皇叔多尔衮还大三岁。豪格不但掌管着户部,还亲自统领了正蓝旗,皇太极生前统领的正黄、镶黄两旗也愿意拥护豪格即位。这位皇长子自幼随皇太极四处征讨,立下累累战功,早就与诸位皇叔、伯父平起平坐,可以说是争夺皇位最有力的人选。

但是,此时的多尔衮也不是眼看母亲被杀的十四岁少年了,这些年他在朝中专心培养党羽,早就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三十二岁的多尔衮掌管着吏部,他的亲兄弟多铎、阿济格掌管正白、镶白两旗,三兄弟齐心协力,势力与豪格不相上下。

但多尔衮毕竟是皇帝的弟弟,不是皇子。这是一个较为明显的劣势。

推举继承人的会议由代善主持,有讨论权的满洲贵族共有七位: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以及武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和多罗郡王阿达礼。

礼亲王代善这一年已经六十多岁了,只想安安分分过自己的安稳日子,他倾向于拥立豪格,但并不坚持。豫郡王多铎年少气盛,旗帜鲜明地支持自己的哥哥多尔衮。武英郡王阿济格没有什么称帝的野心,他的原则也是坚决支持兄弟多尔衮。多尔衮本人经历了这些年的韬光养晦,很有城府,他没有先发言,而是静静等待大家的意见。

多铎

郑亲王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弟弟的儿子,掌管着八旗里人数第二多的镶蓝旗,他的观点是必须立皇子,至于是立豪格、福临,还是博穆博果尔,济尔哈朗没有明确的意见。肃亲王豪格自然希望能够继承父亲的皇位。最后一位是代善的孙子,多罗郡王阿达礼,他是多尔衮的死忠粉,坚决拥立多尔衮,一直到后来新皇登基,他还憋着劲儿要杀死豪格,拥立多尔衮。

豪格的胜算原本挺大的,但是他这个人性格急躁,长达十几天的皇位争夺战,磨得豪格有些不耐烦,留下一句自谦之语“福少德薄,非所堪当”,就离开了。豪格原以为皇位一定是自己的,说一声退出,做一个谦让的姿势,众人还会将自己请回来主持大局。万万没想到,前脚刚出门,后脚济尔哈朗就表了态:既然豪格不想当皇帝,那就立福临吧。

多尔衮立刻表示同意,并提出因福临年幼,需要由郑亲王和自己辅政。

一代枭雄多尔衮明白,如果自己强争皇位,并非无望,但八旗之间必定内斗,损伤大清的元气。作为政治家,他要的不只是皇位,还有权力,他想统一中国。

所以,他主动放弃了皇位。

很多时候,放弃就是进攻。多尔衮以辅政之名上台后,先是通过各种手段笼络两黄旗的大臣,然后又诱导济尔哈朗放弃辅政大权,将摄政王的宝座让给了自己的亲弟弟多铎,接着将豪格贬为庶人(他本想处死豪格,但福临坚决不从,只得先将豪格打入监牢),前前后后不到半年,多尔衮就掌握了实权。

那时,明、清、李自成三大集团在竞争,明朝气数将尽,李自成集团虎视眈眈,多尔衮明白,眼下绝对是统一天下的好时机。

最初,多尔衮是想要拉拢李自成的,他主动派人去向李自成说合,建议大家兵合一处、将打一家,先联手将大明灭掉。

李自成回复得非常傲娇:我不。我就不。

后来李自成的军队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身亡,大明最后的一点儿军事力量掌握在辽东总兵吴三桂手中,由于北京已经失守,吴三桂只能退守山海关观望局势。

李自成入京后,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打入了大牢,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也不知所终。吴三桂听说自己留在北京的家小落得如此下场,怒发冲冠,立刻投靠了清廷。多尔衮便顺水推舟,先联合吴三桂大败李自成,然后率领清军一鼓作气打进北京。

公元1644年10月30日,七岁的顺治帝颁诏天下:定鼎燕京。

顺治帝福临

迁都北京后,多尔衮参考汉臣范文程的意见,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国家、巩固政权的决策。包括颁布法律、整顿吏治、善待明朝官员、恢复科举制度、准许满汉联姻等,但这些政策实行了没多久,就都被改回去了。

这些针对汉人的惠民政策影响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引起八旗官兵和满洲贵族的不满,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多尔衮不仅收回了正确的决策,还颁布了一系列令汉人怒不可遏的新政。

其中,有两条政策尤其不得人心:一,剃头——“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千百年来,发型和服饰,代表着汉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要汉人剃成“金钱鼠尾”,还不如直接杀了他们。如此,汉人怎能不反?

二,屠城——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大清军队征服中原的过程中,无论哪个城市的百姓不愿顺从大清,只要他们胆敢反抗,清军是遇村屠村,遇城屠城。

于是满汉民族矛盾迅速激化。多尔衮想统一天下的路,也越走越偏。

在入主中原的过程中,多尔衮屡建战功,在朝中说一不二,逐渐成为大清实际意义上的统治者。多尔衮辅政期间,不但将摄政王府修得比皇宫还高大富丽,还每日召集文武百官到摄政王府议事,做出决议后,才去朝廷草草走个过场。摄政王府门前车水马龙,各级官员往来穿梭,俨然是个小朝廷。

清初诗人吴伟业曾有诗句“七载金藤归掌握,百僚车马会南城”,描述的就是当时多尔衮的王府外王公贵族进进出出的繁盛情景。

多尔衮日益骄横跋扈,完全没有将小皇帝福临放在眼里,他嫌跑来跑去太麻烦,干脆把顺治帝发布谕旨的玉玺都搬回了王府!小皇帝福临的帝位,眼看就摇摇欲坠了。

到这里,就出现了多尔衮的第二个女人——孝庄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名叫布木布泰(意为“天降贵人”),她是蒙古科尔沁部的贝勒博尔济吉特·寨桑的第二个女儿。孝庄文皇后先后培养、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代皇帝,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孝庄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跟多尔衮之间到底有没有爱情,历来是个谜。野史谈过“太后下嫁”的问题,到底有没有下嫁,历史学家们各执一词。

电视剧里说他俩青梅竹马,很早就爱慕彼此,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多尔衮生于1612年,孝庄生于1613年,根据史书上的记载,孝庄正式成为多尔衮的嫂子之前,两人最多见过四次面。

两人第一次见面的契机,是在1614年,皇太极娶孝庄文皇后的姑姑为妻的时候。如果两人当时都在场,是存在见面的可能的,但当时多尔衮三岁,孝庄两岁,还是襁褓之中的婴儿,就算见面,也记不住彼此。

1615年,努尔哈赤娶了一个来自科尔沁的妃子,婚礼办得很隆重,如果多尔衮和孝庄在这次婚礼上见过面,他俩就是一个四岁,一个三岁,跟第一次的状况差不多。

接下来的两场婚礼,他俩都参加,并且见面了,一次是1623年,多尔衮娶妻,这一年多尔衮十二岁,孝庄十一岁。另一次是1625年,孝庄嫁给皇太极,这一年多尔衮十四岁,孝庄十三岁。由此看来,两人并没有“青梅竹马”的机会。

当然,年龄相仿的孝庄与多尔衮之间如果产生感情,也说得通。按照当时满族旧俗,哥哥去世,弟弟迎娶寡嫂,是很自然的一件事;而且孝庄一介女流,虽然被尊为太后,并没有多少实权,为了保住儿子的皇位,孝庄屈身下嫁也不是不可能。

多尔衮的称谓变化:1644年,“叔父摄政王”→1645年,“皇叔父摄政王”→1648年,“皇父摄政王”

这都是被录入正史的,由此可见,尽管多尔衮和孝庄太后的关系扑朔迷离,但多尔衮确实当过皇帝名义上的“后爹”!

多尔衮有名有姓的妻妾有十位,其中六位是蒙古人,两位是朝鲜人,两位是满族人。与蒙古人联姻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女真人从满洲起家,能够一统中原,最大的扶持来自蒙古部落,清朝历任统治者心中都明白:想要长治久安,必须先安抚好蒙古,因此历任皇帝都十分重视和蒙古的关系。

另外,当时朝鲜国力较弱,多次被女真人打得溃不成军,为了讨好清朝,经常向清朝进贡,所以多尔衮有两位朝鲜夫人,其中一位还为他生下了女儿。

值得一提的是,这十位妻妾中,有两位原本是豪格的妃子。据说是多尔衮战胜豪格之后,为了侮辱豪格,便娶了人家媳妇。在汉人看来,这是大逆不道,但从当时少数民族的视角来看,也不足为奇。

多尔衮这个人,有当皇上的能耐,没有当皇上的命!他的身体一直不太好,多尔衮在松锦大战前后染上“怔忡之症”“风疾”等病,还咯血。眼看帝位无望,多尔衮渐渐萌生了归政的想法。

1650年,他在出猎古北口外的时候,不慎从马上跌落,从此一病不起,不久过世。

一命呜呼后的多尔衮,获得的尊崇和荣誉反而达到了巅峰。他的亲信党羽不但强迫顺治帝在寒冬十二月到东直门去迎接多尔衮的灵车,还胁迫顺治帝追谥多尔衮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并封多尔衮的发妻为“义皇后”,将他们的牌位供奉在太庙。

这时,多尔衮的身份已经不是“皇父摄政王”,干脆就是“皇帝”了!

但历朝历代的摄政王就没有过好下场,多尔衮也不例外。虽然顺治帝不得已,追谥多尔衮为皇帝,但仔细数一数,多尔衮的谥号加起来一共只有十七字,而清朝皇帝的谥号历来都是十九字。这个“皇帝”谥号其实也是个水货。

多尔衮过世后,爱新觉罗·福临终于有了亲政的机会,他上台的第一件事,便是报复多尔衮。顺治帝列举多尔衮十大罪状,下令将其“削爵、撤庙享、罢谥号、黜宗室、籍财产入宫”,还把多尔衮挖出来,又是用鞭子抽,又是用棍子打,还把多尔衮尸体的脑袋砍掉,暴尸示众。

此时,距离顺治帝亲自给多尔衮追谥“义皇帝”,仅仅一个月。

顺治为什么这么恨多尔衮?有两大原因:

于公,多尔衮手握重兵,权倾朝野,顺治皇帝只是个摆设,他这么多年过得也是战战兢兢,既害怕,又憋屈,不恨多尔衮才怪呢。

于私,多尔衮规定后宫不得干政,不准福临与孝庄太后见面,年幼的孩子见不到母亲,心情可想而知。此外,多尔衮和孝庄的关系传得满城风雨,身为儿子的福临自然觉得面上无光,难免积累下满腹怨气。

多尔衮的身份虽然是之至高无上的“叔父摄政王”是“皇父摄政王”,是有清一代举足轻重的中坚人物。

但是,他又是一位悲情的人物,一生中两次问鼎帝位均告失败,一生最喜欢皇子福临,却在死后不到两个月,遭到含恨已久的福临的报复。

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帝才为他平反,恢复了多尔衮“睿亲王”的封号,对他做出了“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的评价。

这可能也是对戎马一生的多尔衮的最佳安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察哈尔   贝勒   努尔哈赤   后爹   皇帝   太极   摄政王   郡王   玉玺   皇位   亲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