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之旅井冈行

作者:李忠

“红色之旅井冈行”虽然是十多年前的往事,但回想起来,依然心潮澎湃。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前夕,我终于实现了埋藏在心底的夙愿,登上了“中国革命摇篮”~井冈山。

井冈山是一座美丽的山。

“四面重峦障,五溪曲水萦”。这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1960年访问井冈山时所作。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处湘赣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是江西省西南的门户。

走进井冈山,漫山遍野的竹林,青翠欲滴,郁郁葱葱,使人一扫旅途疲惫,精神为之一振。望着这满眼的绿色,呼吸着清新温润甚至略带一丝甜味的空气,我陶醉了。

我没有想到,井冈这个想象中山高路险、荆棘丛生、曾经硝烟弥漫的地方景色竟然这样美。

据介绍,井冈这几年,特别是成为“红色旅游胜地”之后,十分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森林覆盖率在全国名列前茅。

近年来,凡是来过井冈的人们,都对这里优美的自然风光、清新宜人的空气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留下深刻印象。

井冈山是一座红色的山。

井冈山在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中,创造了若干个第一:

井冈山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在井冈山,中国革命迈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具有决定性的第一步;

毛泽东第一次在井冈山”三湾改编”中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 和成立士兵委员会等重要的建军原则;

第一次提出了“三大纪律和八项注意”;

第一次建立了遂川等红色政权,实行土地革命。

从此鲜为人知的井冈山被载入中国革命历史的光辉史册,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

井冈山的斗争,从1927年10月起到1930年2月止,共计两年零四个月。时间虽然不长,但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成功之路,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精神的内涵是:坚定信念,敢闯新路。其精髓是: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管武装的基本原则;血肉相连的干群关系;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迄今保存完好的井冈山斗争革命旧址遗迹达100多处,其中许多处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已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堂。

在井冈众多的红色景点中,八角楼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八角楼位于井冈山市茅坪村36公里处,为谢氏慎公祠后面的一栋土砖结构的两层楼房。楼上有一个天窗,依易经八卦修成了与众不同的八边形,当地群众称之为八角楼。

井冈山斗争时期,湘赣边界党、政、军领导机关和红军后勤机关曾设立于茅坪,成为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斗争的指挥中心。

1927年10月至1929年2月,毛泽东曾居住在这里,在八角楼的清油灯下,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宁冈调查》、《永新调查》等光辉著作。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经验,阐明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 的光辉思想,为中国革命道路指明方向。

楼内陈列着毛泽东当年用过的办公台、办公椅、大砚台、竹筒、铁盏青油灯等物品。

站在八角楼前,我的脑海里仿佛重现了当年毛泽东在八角楼上,手握一管如椽之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坚信中国的红色政权不仅可以得以生存,而且可以成长壮大,直至取得最终的胜利。

到井冈山,黄洋界是必去之地。黄洋界海拔1343米,巍峨峻拔,形势险要,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

当年红军以2个多连的兵力打退了敌军3个营的疯狂进攻,创造了我军以少胜多的首个战例。

登上黄洋界,极目远眺,百里井冈尽收眼底。望着黄洋界下的崎岖山路,我的耳畔依稀响起当年隆隆的枪炮声。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主席这首著名的《西江月·井冈山》就是为这次战斗胜利而作的。词作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一代伟人豪迈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井冈山是一座充满传奇的山。

岁月蹉跎,青山依旧。从1927年红色的铁流融汇在井冈山之后,井冈山就焕发出勃勃生机。

当年毛泽东亲手点燃的“星星之火”很快发展成为燎原之势。这把火,烧毁了一个旧世界,锻造了一个新中国。

回顾那段历史,是毛泽东挽狂澜于既倒。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反革命政变,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

面临着生死存亡严峻考验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挽救危局,发动了“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七天后,中共中央在武汉召开紧急会议。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

会后,毛泽东组织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打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武装的第一面军旗。

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起义失利。

为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毛泽东当机立断,放弃攻打长沙退守文家市,率部转向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井冈山寻求立足。

在贺子珍等人的帮助下,毛泽东得到了井冈山“绿林”首领袁文才、王佐的支持,使起义部队在井冈山立住了脚跟。

南昌起义部队在朱德、陈毅的领导下,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湘南暴动,历经周折和磨难,与毛泽东在井冈山砻市胜利会师。

最具传奇色彩的是,毛泽东一生战斗过的地方很多,如延安、西柏坡,但他对井冈山可谓情有独钟。

解放后,他从未回延安和西柏坡,可他却于1965年回到了井冈山。

雄才大略的诗人毛泽东,诗兴勃发,接连填写了两首词作。

以同一地点同一主题,且几乎于同时创作,这在毛泽东诗词中是绝无仅有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对井冈山的特殊情感。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念奴娇•井冈山》)“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如今的井冈山,正如毛泽东诗词中所描绘,早已旧貌换新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

昔日交通几乎等于零的井冈山,眼下不仅通了火车,而且已经有了高速公路,这是老一辈井冈人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而在今日变成了现实。

昔日的茅草屋早已不见了踪影,如今的井冈山,大高楼、小高楼鳞次栉比,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红色旅游的不断升温,来井冈山的人越来越多,当地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这让每一个惦念老区人民、关注老区发展的人们倍感欣慰。

衷心祝愿井冈山人民生活更美好,祝愿弥足珍贵的井冈山精神代代相传!

•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使用不当请联系我们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南昌起义   西柏坡   井冈山   湘赣   角楼   敌军   政权   当年   红色   精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