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记忆,大别山三线厂

回忆大别山三线厂

三线,说它是一个时代的符号,一点也不过分,以至于在岁月流逝中,它依然毫不褪色。还记得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吗?还记得那段火热无惧的青春吗……

东风机械厂,即9324厂,位于霍山县落儿岭镇。工厂在1964年9月以安徽省八一拖拉机厂为班底厂开始筹备建厂工作,于1965年7月确定工厂厂址在霍山县落儿岭镇,1965年7月经国家主管部通知,安徽省地方军工引信厂第一厂名为9324厂,1965年12月,安徽省机械厅通知,工厂第二厂名为安徽省东风机械厂,1966年1月,第一批先遣人员进山建厂,1966年3月,工厂基本建设完成,1970年投产,先后有军品、塑料包装筒、旋转式冰箱压缩机等产品。1992年迁往合肥市南效姚公镇。

青春记忆、大别山三线厂

三线建设,这个词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因为保密,是不见于报端的。即使当时的人们说起,也十分神秘。今天的年轻人,更是少有所闻。那么,何谓“三线”?我们今天来回味,又想表达什么呢?

其实,约略查查资料就可以了解,“三线”这个词汇产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国际关系紧张的时期,毛泽东提出“要准备打仗”的战略思想,国家开始把军工企业推向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山区搬迁和建设,以建立“打不垮、炸不烂、能长期支持战争的牢固后方基地”。

在这种大背景下,处于中国大陆自东向西第一个台阶的我省大别山区也开始集中人力物力,在很短的时间内规划、设计、架桥、筑路、架线送电、盖房……迅速建成一批生产轻武器的工厂,俗称“小三线厂”。

于是,无数家庭为了留在这里支援三线抛弃故土,从全国各地随着工厂来到了贫瘠而闭塞的山区,一家人逐渐地适应了大山深处的生活。于是,大山里出现了工厂、学校、医院,每个三线厂就像是一个乌托邦,从幼儿园到高中甚至是技校,一条龙直升,少了如今的升学压力。他们是令山区人民羡慕的最光荣的工人阶级,曾经让职工及亲属子弟骄傲无比的名字。肩负建设国家重任,工资福利待遇良好,生活设施齐全,是最光荣的工人阶级。

一代人的命运从此改变,他们在大山的工厂中,挥洒青春,追逐梦想。他们的后代,亦被这些大山烙上了深深的印记。

若干年后,他们又离开大山,重返城市,在社会的变革中,他们经历转型,经历阵痛……当一切渐渐归于平静后,那些遗留在大山里的工厂记忆,又重回人们的视线。

于是,有人去缅怀,有人去参观,有人去记录,有人说那里有“青春回忆”,有人把那里称做是“工业遗产”。每个三线厂都有个神秘的数字代号,有些人家的老搪瓷缸上还留着“9324”“9336”“9347”……在城市生活中,这些数字成了三线厂原职业与子弟们内心的暗号,彼此碰到了,客套的寒喧,就变成了欢呼雀跃,随之而来的是互相打探亲朋师友,捡数共同的记忆,爬过的山,吃过的野果,放过鞭炮的花台,还有早晨起来鸟叫的声音……

“百年之后,希望能把我的骨灰安葬回山里。”这是一位十岁离开大别山来到合肥定居并已经结婚生子买了房车的三线子弟在病中说的话。我们注定成为旁观者。站在历史长河缓缓流经的今日,满目都是废弃的房屋和颓败的设施,一日日融入自然的怀抱。

然而,当我立在大山深处,默默瞧着那些青砖红砖的瓦屋和高大的厂房时,我看到了,我听到了,它们不是冰凉的死物,它们也是鲜活的经历,它们安静着微笑着轻轻地诉说着,因为这里曾经是三线人共同的“家”。那些语言,随着山风,四处飘散。

三线厂旁的落儿岭镇

落儿岭镇位于霍山县城西15公里,总面积10.5平方公里,位于五桂峡、六万寨、八云庵风景区,总面积61.3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82个村民组,人口1.0098万。这是一个工业经济逐步占居主导地位的山区乡镇,也是霍山的一座山口要镇、资源大镇和工业重镇。全村辖16个村民组和一个街道,共8297户,37450人。

落儿岭是山口要镇。镇地处山口要塞,扼皖鄂之襟喉,里山区5个乡镇的人流物流均由此进出,区位优势突出。

落儿岭是资源大镇。镇境内森林覆盖率达75%以上,拥有大面积的竹园、杉木林、坑木林,被全国绿化委授予“全国造林绿化百佳乡镇”;拥有6座小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890千瓦;中药材和桑茶资源丰富,拥有广阔的天麻基地、皖贝母基地、药百合基地、生态有机茶基地和蚕桑基地;此外还有五桂峡绝壁、挂龙尘、六万晴霞等神秘诡怪的自然奇观。

上世纪60年代,小三线厂迁入落儿岭镇镜内,人口骤增,又沿河新辟一条大街。有关资料记载:当时有居民共9097户,38250人,其中三线厂800多户。后来单身职工家庭把家中的老公、妻儿以及子女搬迁之落儿岭一起居住,后来三线厂居民日夜居增,人口的繁荣让这个小镇一度热闹非凡。

开门见山,出门爬山,最大的山是六万寨,一年四季山里游览的大人小孩不断,竹子上刻上许多名字,竹子上总刻有“XX到此一游”字样,我刚搬到落儿岭就和几个同学一道慕名游览了这处历史遗迹,我们从牛栏冲后山开始登山的,穿过茶园,顺着山间的小道登山。大约走了二百米,路过有一片竹林,直到爬上山顶。

落儿岭有一座河叫五桂峡,五桂峡因山的顶部有五棵桂花树而得名。从下游河床的祼露的光滑鹅卵石。那时候在厂里骑自行车的特别多,每家都有几辆,孩子上学骑自行车,大人上班也骑自行车。一到夏天,那时候在厂里骑自行车的特别多,每家都有几辆,孩子上学骑自行车,大人上班也骑自行车。五桂峡就成了三线厂孩子们的乐园。有脱光了洗澡的,有在水里追逐打闹的,有到处找寻鱼虾的。

但在我搬到厂里,水流便不大,五桂峡中部有一处较深的河段,长不过三十米,因正午才能见到太阳,特别阴凉,是夏季游泳的绝佳去处,每到夏天,总有许多小孩在那里游泳,胸口挂着把家门钥匙,一放学就到清澈的五桂峡里游泳,无师自通地学会狗刨式,结伴去挖附近农民的红薯、地瓜,掰玉米、向日葵,默默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如此形容,仿佛至今还不时的在脑海里回荡,那边的风景也伴随着诺言永久地刻在了记忆中……

深山里的环境几乎是封闭的,但厂区水泥路又宽又直,才会走路没多久,就在学习骑自行车,连女孩子都会在宽阔的道路上玩大撒把。从小听过天南海北四川味、东北味、上海味……的各式普通话;吃过1分钱2根的药水棒冰和后来吃过5角钱2根的厂里自制的冰棍儿,食堂里做的消暑药饮料;跟大人一起去挤过食堂,都习惯了厂里半军事化的气氛,淘气的时候最怕看到厂里张贴的无处不在的毛爷爷像。

1992年,三线厂离开了,它们曾给这个山区小镇一度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也留下了深深的影响,其工业基础毫无疑问从三线厂中获了益。三线厂现在对普通人来说,已经是一个陌生的历史名词,到街上随便抓住些年轻人来问,就40岁以下吧,十个里面有九个一问就摇头茫然。但难保会剩下最后一个,会激动得握住你的手像他乡遇旧知。毫无疑问,这是曾跟着父母在大别山区生活的三线厂子弟。行走在城市中,他们看上去与其他年轻的合肥人没有区别,生活方式亦无特别,唯有他们自己知道,在内心深处,暗藏着许许多多珍贵回忆,值得用毕生岁月保存。

烟囱、食堂、东风厂电影院

东风机械厂在落儿岭镇牛栏冲方向,离镇上不远。远远就看到一栋屋顶上突兀出来三根烟囱,青砖砌成,屋顶早就千疮百孔了,唯有烟囱还保持得极好。“这是当年东风厂的食堂。”镇下旁边那三幢楼房是东风厂子弟学校,旁边是东风厂的露天电影院,当年可是落儿岭唯一的影院,每当放映时,连当地的居民都跑来这里看。在晴和的天气里,拖着板凳去抢占好位子看露天电影。当银幕上的每个镜头都熟稔于心,银幕后放映员旁边的空位,就成了大家又一个逐鹿之地。

有一部我印象比较深的电影就是《世上只有妈妈好》,记得那天放映电影时,天还下着小雨,许多小女生被电影情节哭得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当时的场面很伤感,把我都看哭了,尤其是小强去找妈妈的时候,哭喊着“妈妈不要丢下我……现在回味起来泪水仍然还在眼眶里打转。当时自己被剧情感染得情不自禁的时候,还不好意思擦眼泪。因为我周围坐了好多同学,我就跑到电影院场大马路边的小水沟洗一下脸,那时小水沟里的流水非常清澈,一眼都能看见水底,现在小水沟太脏,里面已经鲜有生物了。

清晨6点就开始激昂起来的有线大喇叭,伴随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人们开始吃早饭,骑着自行车奔向车间与学校。喇叭早中晚各播一次。

食堂的对面是东风厂的洗澡堂,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天都对外开放,每月每家每户按人口发洗澡票,食堂旁边有一幢三层的教学楼,那是东风厂的职业高中。旁边是几栋二层的居民楼, 而如今,人去楼空,这么多房子本地人消化不掉。再说了,现在有门路的人都去镇上去县城或者到更大的城市了,谁还愿意住在这山沟沟里呢?偌大一栋楼,却已经完全废弃了,屋顶在山风山雨长年的侵蚀中,早已不堪岁月的折磨,七零八碎得塌落下来,抬头就能看见被断裂的吊顶屋梁切割得破碎的天空。地面上满是绿绿的苔藓,好似地毯一样,还有小树,大概是鸟儿衔来或是风吹来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长大。

解放牌汽车、为国当兵

东风厂的范围很大,楼房沿着马路上下绵延至少有两公里。路边的厂房几乎都成了茶叶加工厂。落儿岭主要盛产毛竹、水稻、茶叶、蚕桑、玉米、板栗等农作物。耕地面积1165亩,森林面积10080亩,茶园709亩,果园110亩。被全国绿化委授予“全国造林绿化百佳乡镇”,这些竹子不仅可以简单用做建筑材料,比如搭搭脚手架,也能编织成竹筐竹席甚至各种漂亮的竹编,更奇的是,可以做成竹地板和竹木家具。

在原东风厂的露天电影院隔壁是原东风造纸厂的。楼没什么奇特之处,令人诧异的是楼旁居然停靠着一辆消防车。

那是多么苍老的车啊!红色的车身沾满尘土,锈迹斑斑;头顶的警灯在阳光下,仿佛还闪着亮;车窗积了几十年的灰,想往里看,却什么也看不清。只有车头上的“解放”二字,还是那么清晰。

沿着宽宽的水泥路面继续往山上走,穿过乌桂峡,乌桂峡有一座大桥,这座大桥不论是当地居民还是东风厂的大人上班、小孩上学必经之路,沿着大桥走过,是东风厂的厂大门,径直往里走有一排房子就是东风厂的汽车与客车车库,自1978年12月起,厂大客车开始在每星期日往返合肥,每个星期也都有到霍山和六安的往返大客车,提供东风厂居民到大城市去游玩和购买日常家用产品,给居民提供了方便与快捷,沿着公路往上走有另一处车间。院子里同样堆满毛竹,机械声轰鸣着。

踏上锈得快要脱落的铁楼梯,原先这片山地在东风厂进来以后,那里的居民生活确实好了很多。当年可以种菜卖给厂里的居民,或者给厂里做临时工,一天一块两毛钱。东风厂刚搬走时,那里的居民生活真穷困呵,但是现在有毛竹厂在这里,当地的居民又可挣些贴补家用了。

在东风厂大门往里走以前是厂里堆放金属原料的地方。二楼的墙面上书写着巨大的标语:为国当兵。只是“为”字已经斑驳得几乎认不出来了。这个库房倚山而建,后面山坡上是密密的一片竹林,沿着水泥桥往上,来到库房二层。半开的铁门锈迹斑斑,锁却是崭新的。空荡荡的库房沉默着,任窗外草木丛生,绿意盎然……

这里属于东风子弟们特有的最珍贵的一段回忆!我想当年成长在辉煌的三线国企时代的孩子们都会有一种特有的优越感和自豪感,老三线人、老三线人的下一代都有着解不开的三线情结,如今消失落寞的工厂浸透着许许多多他们最美好的回忆!

1992年,东风厂走出大山后,迁入合肥, 一辆辆卡车载着家具和职工络绎不绝,离开了大山,离开了那个他们奉献青春的地方。带走了大山人的期望,也带走了大山人的心灵寄托。

50年的改革变迁,军工一代和二代仍然对三线魂牵梦萦,不仅让我们圆梦,而且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三线历史。

一代生产军工产品著名的三线军工厂所留下这些旧址,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是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如今,大部分建筑正面临倒塌的危险,其中有的房屋已经不存在了。

若干年后,还能再见得着它们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大别山   霍山   山口   安徽省   东风   厂里   子弟   山区   童年   居民   工厂   记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