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民翻出红军借条,可换取任何物品,藏民却拒绝兑现:债早还清了

说到红军长征,相信每个人都不陌生,它是一条充满了艰难险阻,牺牲了无数革命战士的坎坷之路。

但这也是一次成功的战略转移行动,在完成了“极限换家”之后,工农红军的不利局面彻底被扭转,历史至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长征的胜利得来不易,在这条崎岖漫长的道路上,他们不仅要避开敌人的围追堵截,还要面对突如其来的天灾和曲折难行的险地。

尤其是雪山和草地,更是吞没了无数英勇的红军战士。

长征

漫长的征途也给后勤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进入毛尔盖草地前,红军的粮食和物资近乎枯竭,不得不求助沿途百姓,向他们筹集粮食。

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红军依然严格遵守部队纪律,他们在求助的时候会一丝不苟地写下借条,以备未来一一偿还。

这些年政府一直在积极偿还这些借条,但前几年有藏民发现后,却拒绝兑换,这又是为什么?

红军

房屋翻新的意外发现

其实在革命获得胜利后,四川政府就第一时间贴出了公告,呼吁拥有红军借条的百姓来完成兑换。

只要是红军时期找老百姓借用物资时所签下的欠条,任何时候都可以拿出来兑换,均有法律效力。

当时有不少人拿着借条前来,他们都获得了丰厚的补偿。而这些“信物”也都被妥善保存下来,作为那个时代的见证陈列在各地的长征纪念馆中。

这期间也有一些人放弃兑付当年红军留下的借条,比如来自松潘县毛儿盖镇的仁青卓玛就是其中之一。这位年过80的老人一开始并不知道家中有这样的一个借条,它是在无意之中被发现的。

长征纪念馆

2016年的时候,老人的子女帮助她翻新旧屋,在拆除土墙的时候发现了一块一米长,二十厘米宽的木板。

起初所有人只以为是一块普通的板子,准备在翻新结束后当成垃圾扔掉。但是在搬动的时候,有人眼尖看到了木板灰尘下透出的些许汉字,大家才把它擦拭干净,露出了真容。

这块木板的顶部排列着三个繁体字——割麦证,下方用小楷非常清晰地记录了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全文的内容是:老庚,我们在这坵田内割青稞1000斤,这块木牌可作为购买青稞的凭证,你们归来后可凭此木板向任何红军部队或者苏维埃政府兑换需要的东西。前敌总政治部,麦田第××号。

借条

看完全文后,仁青卓玛一下子就知道它是什么了,她之前听别人说起过红军当年借粮的时候曾经留下借条,原来自己家也有一块。

木板抬头称呼的“老庚”是仁青卓玛的公公,后者当年并不懂汉字,因此看了两眼后,就随意地把它收了起来。

而它之所以没被损坏,还能完整保留下来,是因为当时家里要盖房子,缺少合用的木板。这块写着“借据”的木板正好可以用来修葺房屋,就这样阴差阳错之下,完整把它装到了房子里面。

看到这里,相信肯定有人发现了,借条中红军的留言说明了一个事实,他们割麦子的行为事先并没有得到藏民的同意,显然与红军纪律不符。

为什么当时会发生这样的事?藏民们又为何毫无阻拦?

借条

红军借粮休整

问题的答案需要到红军长征的历史中去寻找。

1935年7月,在经历了一番堪称完美的战术操作后,长征途中的红军已经摆脱了国民党大部队的围追堵截,进入了人迹罕至的川西北地区。

但是新的问题接踵而至,红军接下来要面临的是高耸雪山和泥泞草地的双重夹击,以及已经完全见底的粮草物资。

要想穿过茫茫草地,单靠意志力是不够的,必须有足够的粮食,才能战胜如此高难度的天堑。

在内部多次研讨后,部队接到了在毛尔盖地区休整的指令,中央决定向百姓筹集好粮食后再开启北上之旅。

长征

当时正好是7月,正值青稞成熟的季节,按理来说,筹集粮食的难度并不大。

但是当红军准备借粮的时候,却遇到了问题,几乎所有的藏民都原地消失了,只剩下了一片片渺无人烟的青稞田。

红军战士都知道,这些青稞是藏民的活命粮,他们不可能随意丢弃,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不为人知的变化。在找不到主人的情况下,筹粮工作一时间陷入停滞。

经过了几天的打探,红军才了解到原来藏民是被国民党反动派的话术欺骗,觉得红军是匪兵,让他们心存畏惧。因为害怕被打击,所以看到红军的踪迹后,藏民们纷纷躲了起来。

粮食

面对背后不断集结的国民党军队和马上就要转凉的天气,中共中央知道不能再等了。

最后,总政治部无奈下达了命令,让红军战士帮忙收割已经成熟的青稞,并从中选出一部分作为借粮。

为了不影响藏民的生计,总政治部做出了非常细致的规划。在收割青稞的时候,要对田地分门别类,优先选择土司的庄稼地,这些人的家中有着庞大的储粮,不用担心来年的生计。

在收割的时候,必须记清楚每家拿了多少,一定要把它标注在借条上,给藏民们一个交代。而且每户农田的收割数量必须加以限制,不能影响百姓之后一年的口粮。

影视剧

经过几天的收割之后,红军筹集到了勉强够用的粮食,便立马选择了停手。

随后在总政治部的监督下,他们在每一个农田中都留下了木板做的借条,一五一十地说清楚了所欠粮食。

红军休整完毕后,很快就踏上了长征的北上之旅。躲在深山的藏民也陆续回归,并把木板都收了起来。

可惜当时懂汉语的藏民实在不多,只有少部分人一直留存着红军的特殊“借条”,在解放后兑付了曾经被借走的粮食。

借条

借条效力依旧

这并不是毛尔盖一带发现的第一块木板借条,之前就有人在家中发现了类似的木板。

当地的民政部门第一时间就派出专人去鉴定,确认为真后,立马就办理了兑换手续。如今这份珍贵的“木板借条”已经被收录在当地的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

中国人一直信奉“滴水之恩要涌泉相报”,政府也一直在践行这一点。如果没有当初藏民的粮食,红军不可能完成长征的壮举,曾经的“救命粮”今天必须回报。

这些借条不仅可以第一时间换取相应的钱财或者是物资,而且在兑换的过程中还能得到其他的奖励和精神上的荣誉。

借条

事实上,在仁青卓玛找到这份借条后,当地政府很快就了解到了这方面的信息,并且第一时间通知她随时来兑换。

消息传开之后,仁青卓玛还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咨询和慰问,不少人把这份借条视作是珍贵的文物,甚至提出愿意支付不菲的财物,来换取仁青卓玛手中的借条原件。

说了这么多,一定有人想知道,仁青卓玛手中的借条到底换了多少财物呢?

借条

藏民拒绝兑现

在收到政府的通知后,仁青卓玛考虑再三后,最终还是决定不去兑换,她认为这块木板是当年藏民和红军情谊的见证,是一个珍贵的纪念品,保留着它会更有意义。

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仁青卓玛表示如果把红军当年拿走的1000斤青稞作为债务的话,其实她这个“债主”早已经收到了回报,这笔钱其实在国家这几十年对川西的建设中已经完全还清了。

虽然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仁青卓玛年纪并不大,但是她对民国的苦难生活依然有着非常清晰的记忆。

很多汉族同胞根本无法想象,生活在农奴制枷锁下的藏民曾经是多么痛苦。

青稞

对于现在的生活,仁青卓玛非常满意,她和当年的老人们,对党和国家一直怀着感恩的心态。正是因为他们解放了全国,废除了农奴制,藏民才能过上如今和平稳定的生活。

仁青卓玛如今住在宽敞又舒适的房子里,在“村村通”工程的助力下,家乡道路修得四通八达,出行变得非常方便。她们一家养着30多头羊、种着一大片青稞田。在仁青卓玛看来,这些东西其实就是共产党给她们的回报。

面对不少人提出的高价求购,仁青卓玛丝毫没有动心,她一一回绝了这些人的请求。

在她眼里,那张薄薄的木板所代表的意义早已经超越了时间和财富,它象征着藏民迎接新生的开始,是刺破黑暗旧制度的雪域神光。

青稞

结语

时至今日,不少藏民依然把毛主席奉若神明,把共产党带领的人民军队视作上天派来拯救劳苦大众的天兵天将。

这些藏民从不觉得红军留下的借条代表着亏欠,它们只是军民鱼水情的象征,曾经被借走的粮食早就在几十年的幸福生活里得到偿还。

历史上从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能解放全国,靠的就是严格的纪律和对人民利益的坚持

这样的“双向奔赴”给了革命先辈战胜侵略者的力量,从而把新中国托举出东方的地平线。


参考资料

《红军借据引发的动人故事》——经济日报

《地球的红飘带》——魏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0

标签:借条   藏民   总政治部   红军   青稞   木板   草地   粮食   当年   物品   政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