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被软禁33年的孙立人去世,留下遗嘱:不葬大陆,棺不入土

1988年3月20日,郑为元来到孙立人的寓所拜访他,并说:“今后你想去哪里都可以,想见什么人就见什么人。”孙立人愣住了,这代表着他终于盼来了失去了33年的自由。

然而非常可惜的是,孙立人还没来得及享受自由的空气,就于1990年11月19日病逝。临终前,他曾紧紧地握着儿子的手说:“不葬大陆,棺不入土。”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孙立人是谁,他为何被软禁了33年?他最后所说的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扬名仁安羌大捷

孙立人1900年出生在安徽庐江县一个书香世家中,从小就接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和近代教育,1914年以安徽省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在孙立人求学期间,他还十分热爱体育运动,曾以清华大学篮球队队员的身份代表我国参加第三届远东运动会,并在赛场上表现出色,被大家称为“飞将军”。孙立人带领中国队一路过关斩将,并在决赛中击败日本队,获得最终的胜利。

1923年,孙立人从清华大学毕业,随后获得公费留学的机会,来到美国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土木工程系读书。8月17日,孙立人和同窗冰心、梁实秋等人乘坐美国游船赴美继续深造。

在普渡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后,孙立人本可和他的同窗一样回国当大学教授或者是专家学者。但令人意外的是,他不仅没有这么做,反而投笔从戎,考入弗吉尼亚军校。孙立人认为:“读书可以救国,同样军事也可以救国。”

1927年,孙立人在军校完成学业后,踏上了游历英、德、法、日等国家的征程,这对他完善军事理论和增强军事技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至今在弗吉尼亚军校史馆中,还陈列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杰出的两位校友的业绩:一位是美国的巴顿,另一位就是我们中国的孙立人。

1928年孙立人回国,在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担任中尉军训队长;1930年来到陆海空军总司令部侍卫总队,担任上校副总队长;1932年,又被调往财政部税警总团担任第二支队上校司令,兼第四团团长。

税警总团是由财政部长宋子文一手创办的,从美国购买武器,排以上的军官大多是由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学生担任的。

在宋子文的支持下,孙立人努力施展自己的军事才能,想办法训练好部队。他将中国的传统教育和美国军校的教育方式相结合,制定出适合自己部队需要的训练制度和方法,被大家称为“孙氏操典”。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同年9月税警总团前往淞沪抗战前线。孙立人率领税警第四团防守苏州河南岸,和日军血战整整14天,并在周家桥七次击退强渡苏州河的日军,令该地称为淞沪会战中日军伤亡最多的地方。

孙立人因为冲在最前方而被日军的迫击炮击中,全身中弹片13处,昏迷了整整三天三夜。不久后,孙立人被紧急送去香港接受治疗,这才得以痊愈。伤愈后,孙立人连忙返回武汉,率部到贵州都匀练兵,加强自身的实力。

1941年年底,蒋介石将税警总团改编为新38师,孙立人为首任师长。没过多久,孙立人就被派往缅甸和同盟军并肩作战。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后,蒋介石飞往曼德勒城东40公里处的眉苗,召集将领开会,然后决定派孙立人担负守卫曼德勒的重任。

1942年春,中国远征军在同古歼灭日军5000余人,同古之战也是日军在东南亚战争遭遇到的第一次大失败。为了反击,日军在仁安羌向盟军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

4月19日,当孙立人率领新38军抵达战斗前线的时候,刚好遇上戍守阵地的英军被日军重重包围,多次组织突围都没能获得成功。孙立人见状连忙派出新38军唯一的装甲兵团——第13团,抢占高地,迅速投入到战斗当中。

第13团从日军侧后方发起进攻,经过两天激烈的战斗后,一举歼灭日军第33师团主力1200多人,剩余的日军仓皇逃窜。

孙立人指挥的新38师不仅解除了7000多名英军的危机,成功解救出被日军俘虏的英国军人、美国传教士等500多人,还夺回被日军缴获的不少马匹和汽车,并全都归还给英军。

被孙立人解救出来的英国军官对他以及新38师感激涕零,纷纷竖起大拇指。连史迪威得知这件事后,都忍不住说:“这家伙太有种了,是个货真价实的军人,真希望有更多的孙立人!”

仁安羌大捷是中国远征军出征后扬威国际的大胜仗,孙立人也因此获得英皇授予的“帝国英雄”勋章和美国总统罗斯福授予的“丰功”勋章。

仁安羌战役结束后,由于英军放弃缅甸撤出印度,再加上中美英盟军的配合失误,导致盟军遭到日军的夹击。因此,同盟军只能选择突围这一条路。但非常可惜的是不管往东北方向,还是别的方向走,都不能成功突围。

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孙立人没有执行远征军副司令长官杜聿明的命令,而是按照史迪威等人指定的路线向印度方向撤退。

在孙立人的指挥下,新38军历经几十次浴血奋战,最终杀出一条生路。而他所统领的5000人和装备都没有失散和损失。值得一提的是,孙立人在撤退途中还收留了不少散兵和难民,带他们一起撤退到印度境内。

史迪威对孙立人的举动十分赞赏,但杜聿明对此却大为恼火,孙立人此次的行动也为他接下来的仕途升迁埋下祸根。

蒋介石对其不满,解除兵权

大家都知道,由于国民党不作为,再加上内部混乱,因此不少干部都受到西方各国的鄙视。但孙立人却不同,他入缅作战后所创造的军事奇迹令他备受西方各国军政领导人的关注和敬佩。

1945年3月底,曾担任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邀请孙立人赴欧洲考察,希望能认识这位传奇的中国将军。5月,孙立人经印度、巴基斯坦等地来到意大利那不勒斯。那不勒斯是英军欧洲指挥官亚历山大的防地,当他听说曾救下英军第一师的孙立人来到自己的防区后,连忙赶到机场迎接。

5月23日,孙立人一行离开那不勒斯,抵达巴黎。不过此时的艾森豪威尔因为在德国受降没能亲自去机场迎接孙立人,但他还是派去官员前去迎接,并让孙立人坐专供元帅一级贵宾享用的房式坐车。

以往,只有像英国的蒙哥马利元帅、法国的戴高乐将军这样的贵宾才能乘坐这种专车。很显然,在艾森豪威尔的心中,孙立人和这些贵宾是一样的。

乔治·巴顿是二战期间的风云人物,他和苏联的朱可夫元帅、英国的蒙哥马利元帅并称“盟军三骁将”。在孙立人访问欧洲期间,巴顿已经晋升为四星上将,但当他听说孙立人要拜访司令部后,当即表现出少有的热情。

巴顿派出一个摩托车小队,在离司令部还有20英里的一个路口恭候孙立人。不久后,巴顿和孙立人见面了,两人紧紧地握住对方的手,诉说往事。

临别之际,巴顿还将他所缴获的战利品——一枚德国十字勋章和手枪都赠送给孙立人。这对于率领百万大军驰骋疆场,且性情傲慢的巴顿来说,是非常少见的。

6月17日,孙立人受邀到英国访问。在英国陆军部,英国女王授予他第二枚“帝国司令勋章”,并表扬了孙立人在北缅作战中的卓越功勋。6月23日,孙立人又受邀来到美国访问……

孙立人在此次欧洲之行中,在没有得到蒋介石的允许下,私自和外国领导人讨论一些大事。尽管这不是正式的讨论,但在蒋介石看来却是“大逆不道”的。再加上孙立人知道蒋介石多疑的性格,便没有将自己和艾森豪威尔、马歇尔的谈话告诉给他,这也更加引起蒋介石的猜忌,并为他之后的仕途埋下祸根。

1946年,由于抗战胜利后国共关系逐渐恶化,国共两党争夺东北的战事也越来越激烈,蒋介石急电孙立人指挥新一军参加战斗。

5月15日,在四平街被攻陷前夕,孙立人从郑洞国的手中接过新一军的指挥权。不久后,他率部向四平街进攻,同时新6军廖耀湘部迂回攻占塔子山,切断四平守军的退路,迫使林彪率领的东北民主联军向后撤退。

林彪执行毛主席“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命令退到公主岭,杜聿明接到情报,说是林彪没有多余的力气继续战斗。随即杜聿明命令5个军的命令进行追击,孙立人则率部强渡辽河,攻击公主岭。林彪无奈只能继续撤退,孙立人则率部在5日内攻克长春,随后又收回农安等战略要地。

就在这个时候,马歇尔来中国调停,并向蒋介石施压,迫使国共双方停战。6月6日,蒋介石下达了第二次国共停战的命令。

在此期间,由于孙立人和杜聿明不合,杜聿明几次三番给蒋介石发电批评孙立人,并指责他作战不尽力,嚣张跋扈等等。蒋介石知道两人不合,于是便假意将孙立人升为东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长,实则解除他的兵权。

1947年7月,蒋介石将孙立人调离东北,担任陆军副总司令兼陆军训练司令官,在南京成立陆军训练司令部,负责全国国防新军的训练……

蒋介石软禁孙立人长达33年

不久后,孙立人被派去台湾凤山练兵。在凤山的4年时间里,孙立人训练出8个师,其中7个师留在台湾,后来被称为台湾“新军”,并成为台湾军事力量的核心。

美国政府在蒋介石兵败大陆之际,曾打算放弃蒋介石转而保台湾,并打算由孙立人主政台湾。连麦克·阿瑟都找到孙立人,想让他担负起保卫台湾的责任。面对这种情况,孙立人毫不心动,果断拒绝。

然而美国的这一举动更加引起蒋介石的不安,但他初到台湾,手下没有可用之兵,而孙立权则是台湾拥有兵权的实权人物,蒋介石重新当上“总统”也需要有孙立人的支持。于是,蒋介石为了安抚孙立人,特意任命他为“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兼台湾防卫总司令”。

不过随着蒋介石在台湾的地位逐渐稳定,再加上孙立人因抵制蒋经国在军队中实行“特工制度”而和他产生矛盾。

在1954年“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签订完毕后,蒋介石认为自己不再需要借助孙立人来“笼络”美国,于是便罢免了他的兵权,并制造震惊岛内外的“孙立人兵变冤案”,将他打入“冷宫”。孙立人也开始了他长达33年的软禁生活……

孙立人被软禁后,被迫迁移到台中居住。不过台湾当局也不是完全将孙立人软禁在房子里,他可以自由出入,但不能出台湾;他可以和家人交流,但不能和群众接触。

孙立人当官时十分清廉,因此并没有积蓄,再加上被软禁后没有薪水,他们的生活十分困难。早年孙立人担任陆军总司令的时候,家里就很清贫,菜钱有限制,如果有人来做客的话,也只多加了“咸蛋、炒蛋或者是皮蛋”。

大儿子孙安平回忆说:“每到开学的时候,我父母都会为我和弟弟妹妹们的学费等事烦心,日常生活也是尽可能节俭。”

孙立人自己也不得不亲自上山种植果树,然后将收获的水果拿到市面上去售卖,以此贴补家用。在如此艰难的日子里,孙立人格外怀念大陆,也怀念那些和他一同征战并付出生命的战友们。

紧接着,孙立人在卧室旁种了一棵紫白两种花色的茉莉花。孩子们看到这里非常疑惑,便问父亲这是为什么。孙立人看着面前的茉莉花说:“这是我们清华的校色。”

从这以后,孙立人对孩子们产生了一个执拗,那就是让他们也上清华大学。最终孩子们听从父亲的意愿,上了清华,不过只是台湾的清华,但在孙立人的心中,这所学校无疑是大陆清华之苗。

子女们有记忆的时候,常常看到父亲每天早上总会喝一杯由脱脂奶粉冲泡的热牛奶。喝完之后,他还会往杯子里再到半杯白开水涮涮,然后接着喝。一开始他们还以为父亲这样做只是为了节约,但了解后才知道不是这样的。

原来这是孙立人从抗日战争缅甸战场上养成的习惯,当时物资都靠美军空投,其中就有浓缩的罐头牛奶——炼乳。这种需要先加开水冲淡才能喝,基于爱惜物资的心理,即使是空了的炼乳罐头盒,在丢弃前也要先拿开水涮涮。

此时孩子们才理解父亲的举动:“爸爸就这么喝了一辈子带着牛奶味的开水,当时并不觉得有什么,但现在想想,他不仅是养成了节约的习惯,更是在悼念当年死去的同胞们。”

孙立人遗嘱:不葬大陆,棺不入土

20世纪80年代是台湾社会巨变的关键时期,政治气氛也越来越缓和。1984年,台北动物园为了庆祝大象林旺60岁胜利,邀请了当年参加中印缅作战的老兵出席。其中有不少都是孙立人的部下,因此他们开始关注孙立人的处境。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因病去世。随着蒋经国的去世,孙立人的处境也逐渐好转起来。3月20日,郑为元亲自来到台中拜访孙立人,并对他说:“从今往后,孙将军有行动和言论的充分自由,你想去哪里就可以去哪里,想见什么人就可以见什么人。”

孙立人起初有些愣住,但随即反应过来,这代表着他终于获得了自由,代表着他结束了长达33年的软禁生活。恢复自由后,有很多不怀好意的人让孙立人出来揭露蒋介石的残暴,但都被他给拒绝了。孙立人不是不在意自己的遭遇,而是因为蒋介石是自己的长官,他不肯说长官的坏话。

孙立人自由后,他的身体却越来越差,因此他开始紧迫寻找那些战友在大陆的后代,关心他们的墓地现状。比如孙立人十分关注自己当年在广州新建的新一军抗战牺牲将士纪念碑的情况。

在当初仁安羌战役时,担任主攻的113团副团长兼3营营长张琦牺牲,40多年过去了,孙立人还不忘寻找张琦在大陆的后人,要将当年授予给张琦的那枚银星勋章交到他们手里。

除此之外,孙立人还十分关心齐学启的墓。齐学启是他的副师长,被日军俘虏后牺牲。抗战胜利后,是孙立人敦促国民政府表彰齐学启,追授他为陆军中将;也是孙立人通过国际组织的关系,将齐学启的遗骨从缅甸取回,然后亲自送到长沙的岳麓山择地建坟,让他的老同学、战友魂归故里。

孙立人恢复自由后,率先想到的就是齐学启的后人情况如何。当得知齐学启的墓被毁的消息后,快90岁的孙立人寝食难安。1989年,孙立人派旧部前往长沙实地调查,在确定齐学启墓的具体方位后,他在台湾筹集6000美金,委托有关人员重建齐学启墓。

孙立人做的这些又何尝不是对大陆的思念呢?在两岸恢复交流后,随着他获得自由,这种思念更加迫切。孙立人曾在回忆录中说:“我是安徽人,从安徽一个乡下——金牛山出来……”

虽然孙立人的身体和年纪不足以支撑他回大陆,但只要有亲友回大陆,他总是托付他们表达心愿,替自己回家乡看看。有一年,孙立人的旧部刘文美回乡探亲后,给他带回来一张故居的照片。孙立人看后感慨万千,不停地抚摸照片。

1989年清明节前后,孙立人的旧部潘德辉回大陆探亲,他得知后连忙托潘德辉到庐江,替自己祭祖。潘德辉回到大陆后,有关部门带他去孙立人父母坟前祭拜。当孙立人得知父母墓地仍在后,他连忙派长子孙安平回大陆祭奠。

对当地有关部门的热情招待和安排,孙安平回去后连忙向父亲汇报。孙立人于5月中旬来信感谢,同时表达了想将父母墓地迁往故居地金牛山的心愿。虽然已经过去几十年了,但他在信中对金牛山的描写却十分详细。从这里我们仍能看出孙立人对故乡的怀念,只有时时刻刻都牵挂着故乡的人,才会如此。

有关部门当即帮孙立人了却了这桩心愿,但非常可惜的是他还是没能亲自回来祭拜父母。

1990年3月,孙立人的同窗冰心通过熟人给他写了封信,邀请他回大陆看看。5月,冰心接到孙立人的回信,信中除了回忆他们之间的友谊,也说明自己的近况,并表示“自己想回却回不了”的遗憾。

同年10月5日,是冰心90岁的生日,孙立人连忙从台湾拍来贺电,为她庆祝生日。此时离孙立人逝世仅一个多月的时间,他的身体越来越差,但在这种情况下他还能记住冰心的生日,并拍来贺电,足以看出他对冰心一家人的感情。

10月11日,孙立人因吞咽困难而昏迷,随后被送到医院治疗。11月4日,孙立人因肺炎合并败血症发生肺水肿,转入重症病房。尽管医护人员尽力治疗,但孙立人的病情还是不见好转,他只能靠着呼吸器呼吸。

一天中午,孙立人的精神格外好,他看了看守在病床旁的子女,然后拉着儿子的手说出自己的遗嘱:“不葬大陆,棺不入土。”

1990年11月19日,孙立人因病逝世,享年89岁,此时距离他90岁生日只差十几天。也正是因为孙立人的遗嘱,在台湾他的墓前能看到他的棺椁是高于地面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艾森豪威尔   巴顿   司令部   冰心   缅甸   遗嘱   台湾   美国   日军   蒋介石   中国   大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