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有那么丝滑吗?一篇文章了解古往今来得国最易者杨坚的篡位之路

有句古话讲:得国易者,莫如杨坚。那么杨坚的篡位之路,真有这么丝滑吗?本文为你一探究竟。

杨坚出身于纵横中国历史近三百年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其父杨忠是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西魏当时有八柱国和十二大将军之说,所谓八柱国指的是受封的八位柱国将军,分别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赵贵,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除去当时西魏实际统治者宇文泰和因地位高挂空名的元欣,实际只有六柱国。杨忠则是独孤信的心腹,后来杨坚更是娶了独孤信的女儿为妻。

杨坚的父亲杨忠原是个六镇苦大头兵,年轻时穷困潦倒、颠沛流离,娶的老婆吕苦桃也是个普通农家女。因此,杨家得势后仍保持朴树节俭的作风,再加上,因为是在中年后才生下杨坚这么唯一一个儿子,生怕养不活,从小就把杨坚寄养在一个尼姑庵中。最终让杨坚形成了深沉内敛、不苟言笑、简朴寡欲的性格,这让他在生活腐化、恣意享乐的权贵子弟中显得很另类。

另外,杨坚还有一个特点让他想低调都不行,那就是相貌实在是过于出众,他不但容貌俊美,而且还身材高大,美髯飘飘,尤其是一双眼睛特别炯炯有神,史书记载说是目光外射。连一代枭雄宇文泰见过杨坚后都不由赞叹:此儿风骨,非世间人。

按理说,凭借雄厚的家族背景和自身优秀的条件,杨坚一入仕途就该扶摇直上,春风得意,但反常的是,自从杨坚被任命为右小宫伯(皇宫侍卫官)后,整整八年却位置纹丝不动。之所以会这样,这牵扯到北周的最高权力斗争,当时北周皇帝和权臣宇文护已经斗的不可开交、势同水火,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宇文护为了拉拢杨家才举荐杨坚当官。

一边是皇帝,一边是权臣,杨坚感觉谁也得罪不起,那该怎么办?深思熟虑之后,杨坚决定保险起见,谁也不靠。于是虽然得了宇文护的好处,但杨坚对他却是不冷不热、若即若离。宇文护是个官场老手,一眼就看出杨坚是在骑墙观望,非常生气,于是就压着杨坚整整八年而不让升迁。

保定五年,在其父杨忠的努力下,可能也是实在说不过去,杨坚终于得到了晋升,任随州(湖北随州)刺史。不过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杨坚的境遇并没有多少改善,仕途上处处受制,更让其绝望的是,天和三年,他的最大靠山父亲杨忠去世了(岳父独孤信之前已被宇文护杀死)。可以说,此时的杨坚仕途是一片黯淡,最终,感到绝望、心灰意冷的杨坚决定不受这鸟气,干脆辞职回家了。

就在杨坚呆在家郁郁寡欢、混吃等死的时候,事情终于出现了转机--宇文护被刺杀了。这次刺杀事件挺有意思,因为刺客就是皇帝本人。

当时北周第三任皇帝武帝宇文邕(前两任都被宇文护毒死了)趁宇文护跟他母亲说话时,突然举起手里的玉珽朝宇文护头上猛砸,宇文护万没料到,平时老实巴交、唯唯诺诺的周武帝会突然来这么一手,当即被砸倒在地,随后,又被周武帝事先安排好的亲信乱刀砍死。

宇文护被杀,对杨坚来说那可是天大的好消息。因为周武帝秉持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开始对杨坚另眼相看,杨坚自己也争气,在之后周武帝两次对北齐的讨伐战争中表现不错,深得武帝的信任。建德二年,周武帝更是将杨坚的女儿杨丽华纳为太子妃。从此,杨坚不但是随国公、大将军(继承杨忠的爵位),还一跃成为皇亲国戚,未来的国丈,真正是位高权重,尊贵无比。

北周建德六年,经过三年的征战,北周终于灭掉了北齐,统一了北方,但在此过程中,杨坚和周武帝却渐渐生出了嫌隙。这是因为杨坚这段时间风头实在太盛,引起了很多人的嫉恨,代表人物就是齐王宇文宪和内史王轨。因为实在是拿不成杨坚的其他黑料,他们就在周武帝面前用杨坚的相貌说事,说杨坚相貌非凡,不是做人臣的样子,还是早点除掉为好。周武帝也是一代雄主,本来不太当回事,但架不住三人成虎,渐渐地也对杨坚起了疑心。

本来,杨坚因在灭齐战争中表现卓越,被封为定州(河北定州)总管,但由于周武帝不放心,不久之后,又改派其为南兖州(安徽亳州)总管,南兖州的重要性远不及定州,这算是一种降级任用。

杨坚为北周立下赫赫战功,却被莫名其妙的猜忌打压,非常生气,本来他可能没有造反的野心,经这么一折腾,反而激起了他的不忿之情。当时就有心腹鼓动杨坚干脆造反,杨坚回答说,时机还未到。

因为迫于周武帝的威名,杨坚不敢造次,但他就像网络爽文的男主一样,运气实在是太好了。建德七年六月,才三十多岁,正春秋鼎盛的周武帝因积劳成疾突然去世了。

就像宇文护的死一样,周武帝的去世对杨坚来说也算是重大利好。论文论武,杨坚都不是周武帝的对手,但他儿子,也就是杨坚的女婿、后来的周宣帝宇文赟却大不一样。当时,他还是个二十来岁的小青年,因为平时被周武帝管的太严,性格非常叛逆。举几个例子,读者朋友就能看出他有多么荒唐了。周武帝一死,宇文赟想得不是如何尽快登基控制朝局,而是径直跑进了他父亲的后宫,尽情享乐去了。当了皇帝后,他又觉得皇帝这个称号仍不够响亮,脑子一抽筋,才二十一岁的他竟把皇位传给了七岁的儿子,给自己弄了个太上皇的名号。

宇文赟还有一大爱好,就是喜欢打人屁股,无论是王公大臣还是后宫嫔妃,只要稍不如他意,拖出去就是一顿打,妃子还好说,那些王公大臣,平时人模人样惯了,突然被拖出去当众打屁股,真是又羞又愤,搞得是内外恐惧,离心离德。

当然,宇文赟虽然荒唐,但并不傻,有一样东西他是牢牢抓在手上,那就是权力。宇文赟一上位,就大刀阔斧调换官吏,把重要部门都按上了自己的亲信,然后大量屠杀对他有威胁的人,包括元老重臣和宗室藩王。比如前面提到的内史王轨和齐王宇文宪都被他杀了,其他实力不强的就通通赶出长安,安排到外地任职。

杨坚真是人在家中坐,饼从天上来,被杀被赶的这些人本来都是他的主要政敌,等于是他的女婿主动为其扫除了篡权路上的大量障碍。

众多元老重臣一死,空出的位置就得有人补,放眼望去,还有比杨坚这个皇帝既亲近、又德高望重更合适的人吗?于是,杨坚很快被调回长安,并一年内连升几级,官至大前疑(第一宰相),从此开始权势熏天。

纵观中国封建历史几千年,皇权和相权的斗争就从未停止过,除非是一方完全压倒另一方。周宣帝和杨坚当然也不可能例外,在短暂的蜜月期结束后,周宣帝渐渐意识到杨坚的威胁,开始着手打压杨坚。表现之一就是对杨坚的女儿皇后杨丽华横挑鼻子竖挑眼,杨丽华由于从小受到良好的家教与家风影响,为人很贤惠,在后宫威望很高。周宣帝一看就不乐意了,你老子在外面被人交口称赞,你在我后宫又收买人心,你们到底想干什么?一怒之下便对杨皇后破口大骂。杨皇后虽然贤惠,但莫名其妙的挨骂,自然很不服气,就顶了几句嘴,这下周宣帝更是勃然大怒,现在就敢顶嘴,将来那还得了?当即下令要杨皇后自杀。幸亏杨坚在皇宫安排了耳目,很快得到消息,赶紧让妻子跑到皇宫向周宣帝磕头求饶,总算把杨皇后救了下来。

此次事件加大了周宣帝对杨坚的疑心,他已经有了杀掉杨坚的打算,只是一时还没找到好的借口。杨坚权大势大,耳目众多,很快探知这一消息,真是吓坏了,从此日子过的是担惊受怕,万分小心,生怕被宣帝抓住什么把柄。

要说杨坚是真命天子真的毫不为过,因为他的运气实在是好得让人难以置信,就在杨坚朝不保夕的日子没过多久,公元580年,周宣帝居然暴病而亡。周宣帝才二十出头,怎么突然就病死了呢?也是他作的,有一天,不知是哪根筋不对,他突然决定要外出巡游,而且是说走就走的那种。谁承想刚走了一天,宣帝就染了病,由于平时过于纵情酒色,免疫力太差,这一病直接病危,话都说不出来。

弥留之际,宣帝赶紧让亲信书写遗诏,由于不能说话,这遗诏自然是他的亲信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了。被安排写遗诏的是两个御史大夫刘眆和郑译,这两人刚被宣帝提拔没多久,而且都是寒族出身,根基全无,思来想去,自己想独霸朝纲那是不可能的,为今之计,只有抱住一根大粗腿才能保住自己以后的富贵。说到腿粗,放眼整个长安城就没有比得上杨坚的了(拜周宣帝上台后大肆屠杀权贵所致),而且由于杨坚平时为人谦和,注意广结善缘,这两人和他关系都不错。

主意打定,两人毫不迟疑,立即假借皇帝名义招杨坚晋见,杨坚一来,两人立刻表明心迹,皇帝快归天了,我们打算让你当托孤大臣,你搞不搞?

杨坚一听,反应也挺有意思,还有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都说皇帝想杀我,该不会是在诈我吧?于是赶紧推辞,不敢当不敢当!刘眆、郑译一看急了,赶忙说,你不要疑神疑鬼了,你要是不干,我们就自己干了!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杨坚总算放心了,连忙说,为了国家社稷,那我就勉为其难吧。就这样,杨坚再一次轻松翻身,从一个一只脚已踏入鬼门关的倒霉蛋一跃成为唯一的托孤大臣。而且,刘眆、郑译当时已是铁了心要跟杨坚混了,为了方便杨坚以后篡位,在遗诏里把能给的权力都给了杨坚,并专门为其新设了个官位—大丞相,什么军事、人事、财政等大权都让杨坚一把抓。

读者朋友可能有疑问,杨坚为什么就能这么轻松夺得大权?这里分析,杨坚身为外戚,主要政敌一般是宗室藩王、太监和掌权大臣,而经过周宣帝的残酷打击,都城内值得一提的藩王和大臣基本没有,太监势力纵观北周一朝也根本未成形,再加上有皇帝亲信帮忙(刘眆和郑译在此次夺权过程中起到了类似太监的作用),所以,这才让杨坚的夺权行动显得那么自然丝滑。

周宣帝死后,杨坚终于实现了乾刚独断,现在唯一能阻挡他篡位的只剩下在外的宗室藩王了,这帮人有兵有地盘,是北周政权的直接获益者,跟他们没有任何妥协的余地,只有彻底清除掉。

杨坚削藩的方法非常简单,那就是去骗去偷袭。当时在外的藩王共有五个,分别是赵、陈、越、代和藤王,他们都是武帝的兄弟,也就是宣帝的叔叔。有一点对杨坚特别有利,当时他们都封在离长安很远的地方,对宣帝突然病亡他们是毫不知情,杨坚紧紧抓住这一点,以宣帝的名义把他们都骗入了长安,然后以各种借口杀了了事。

轻松解决了藩王,杨坚本以为从此天下太平,但他忽视了一股势力,也就是残存的地方元老重臣。虽然都城及附近的元老重臣被宣帝基本肃清,可边境由于战事需要基本未动。这些带兵大佬以相州(河南安阳)总管尉迟迥为代表纷纷用清君侧为由起兵反叛。想当年,你杨坚不过是我手下的一个部将,这天下你坐得,我尉迟迥就坐不得?于是他北联突厥,南接陈朝,又联系同样有野心的郧州(湖北安陆)总管司马消难和益州总管王谦共同起兵靖难,史承三总管之难。

三总管中,以尉迟迥实力最强,起兵后他很快控制了河北、安徽的大片土地,再加上占据湖北和四川的司马消难与王谦,叛军对长安形成了合围之势。

面对三总管的发难,杨坚选择分兵迎战,分别任命三位老将前去平叛,尤其是对尉迟迥的这一路大将,名叫韦孝宽,可称为当世名将,他在东西两魏的玉壁之战及北周灭齐的战争中战功赫赫。

然而这时候有一个人的态度却显得格外重要,那就是并州总管李穆,李穆也是元老重臣,资历相当深厚,他从宇文泰开始就是带兵大将。此时李穆占据着军事重镇并州(山西太原),正好夹在朝廷和尉迟迥之间,可以说,李穆支持谁,谁获胜的概率就会大增。

那么李穆应该支持谁呢?我们站在他的角度分析一下。跟着尉迟迥混那是造反,况且就算是造反成功,自己又当不了皇帝,最多还是个大臣,那何苦冒着被灭族的风险帮他人做嫁衣呢?跟杨坚混则大不一样,杨坚代表着朝廷,帮他就是平叛剿贼,名正言顺,而且近期杨坚特地把他在长安当官的儿子送回了并州,充分释放了诚意,看来是个厚道人。于是,李穆最终决定站队杨坚。

至于尉迟迥联系的突厥和陈朝,杨坚应对也是很有针对性,突厥要的是钱,于是杨坚就以嫁公主的名义给突厥送去了大量钱财,收到钱后的突厥果然按兵不动。南边的陈朝兵力孱弱,杨坚选择主动出击,在发动几次攻击,陈朝疲于应付后,果然也就老实了,不敢再干预北方事务。

外患的消除,终于能让杨坚专心解决内部的叛乱了。杨坚派出平定尉迟迥的名将韦孝宽这次发挥依旧神勇,当时两军对峙于沁水两岸,虽经叛军阻挠,但北周军依旧很快修好了通往对岸的桥。随后,韦孝宽下令全军渡河,尉迟迥的儿子尉迟惇当时是叛军领兵大将,他见北周军渡河,不但不设法阻止,还自作聪明命大军后撤,想来个半渡而击。

韦孝宽是什么人,怎么会给他这个机会?立即下令全军以最快速度渡河,在部队还没完全渡完的时候,韦孝宽就让人烧掉了渡桥。韦孝宽的破釜沉舟之举果然激起了北周军的战斗勇气,最终在韦孝宽的带头冲锋下,北周军将士个个奋勇向前,把还在后撤的叛军打得全军覆没,尉迟惇只身逃回邺城。随后,韦孝宽马不停蹄,率领大军一路杀到尉迟迥的老巢邺城。当时,邺城还有兵力十三万,大象二年八月十七日,双方决战于邺城城下。

应该说尉迟迥之所以敢反叛,他的实力还是很强的,首先他麾下的将士都是久战之兵,战斗力不弱,尤其是他有一支一万多人被称为黄龙兵的精锐部队,个个身穿黄袄,远远望去就像一条黄龙,战斗力更是十分彪悍。

北周军与叛军交战,不久之后便处于下风,渐渐有溃败之势。这时候人类战场上难得一见的戏剧性一幕出现了,话说,这边两军将士正红着眼睛竭尽全力的想砍死对方时,战场边上的一个山坡上居然还聚集着很多吃瓜群众在观战。说他们是吃瓜群众一点也不为过,因为他们对双方胜负可以说毫不关心,这些人都曾是北齐子民,刚被并入北周不久,对北周没有什么感情,现在北周内部发生火并,他们正乐得看戏。

韦孝宽眼看战场形势不妙,就打起了他们的主意,想看戏那就得付出点代价,他下令朝围观群众放箭。正看得津津有味、欢声笑语的吃瓜群众万万没想到,看个戏竟然还要送命,在被射得哭爹喊娘、死伤无数后便不顾一切的朝城里狂奔。

此时叛军正背城列阵,面对一大群突然朝自己狂奔而来的百姓,措手不及,阵型很快被冲乱,韦孝宽迅速抓住机会,下令全军总攻,最终把叛军打得大败,叛军连城门都来不及关,北周军就顺势杀入邺城,尉迟迥一看大势已去,无奈自刎而死。

天象二年八月与十月,杨坚又分别平定了司马消难和王谦的叛乱,自此,再也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止他篡位的步伐了。

公元581年,在经过一套劝进、称王、加九锡、禅让等固定程序后,杨坚终于正式建国称帝,国号大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定州   建德   遗诏   北周   重臣   叛军   突厥   长安   亲信   古往今来   总管   元老   大臣   宇文   尉迟   皇帝   杨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