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人谦虚内敛,曾被蒋介石瞧不起,却指挥千军万马,战功赫赫



几位学生依次排队站好,等着进办公室,校长与他们谈话。


在这所学校,校长找学生谈话,已经成了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例行之事,不过,很多学生进办公室,还是会很紧张。


校长办公室门口,已经出来进去了几位,有的汗流浃背、不知所措,有的则春风得意、好像一副胜券在握的样子。


此时,轮到下一位学生了。这位学生二十多岁的样子,身材瘦弱,看起来还有些青涩木讷,进校长办公室的那一刻,心里不免有些发憷。


毕竟,这位校长平时管理颇为严格,自己进去,该说什么好呢?万一说错了话,校长责备怎么办?


但时间有限,顾不得多想,学生进了办公室。


办公室内,校长正坐在办公桌后,一边看着文件,一边接见学生。


这位学生虽然进来了,但校长并没有看他,而是拉着长调问:

“叫什么名字?”


学生回答道:


“徐……徐象谦。”


校长又问:


“你是哪里人?”


“山西五台人。”徐象谦答道。


听罢,校长抬头看看面前的这位学生,接着问:

“在家都做过些什么?”


徐象谦说:

“当过教员。”


……


与校长的对话,就在这种一问一答、机械单调的节奏中结束了。校长对这位学生的表现很不满意,甚至有些瞧不起,在他看来,徐象谦看起来沉默寡言,甚至有些呆板木讷、老实内向,话语间丝毫看不出什么闪光的地方,似乎难成大器。


但事情的发展出乎了这位校长的预料。这位叫徐象谦的学生,几年后,一跃而成中国共产党三大主力红军之一的总指挥,统领千军万马,战功赫赫!


他更不会想到,这位学生,居然最终成为了新中国的元帅!


这位看走眼的校长,是蒋介石。


而这位被认为是“不成器”的学生,则是当时还未改名的:


徐向前。


在公众号后台,我们收到不少朋友的消息,说想看徐向前元帅的故事,这篇文章,我就聊聊徐帅革命生涯中的几段重要经历,分享给大家。


一方面,看看队伍在遭受重大挫折时,他是如何临危受命,力挽狂澜的;


一方面,看看他面对重大抉择时的果敢和高尚品质,是如何维持党和红军的团结的;


一方面,看看他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是如何指挥千军万马,取得了赫赫战功。




01


和蒋介石的那次谈话后,徐向前与这位黄埔军校的校长便再无过多的私人上的交集。


1926年11月底,徐向前已经从黄埔军校毕业1年了,他来到武汉,找到正在筹建中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


在这里,他主要做学员的教导工作,同时,也逐渐接触到了共产主义。


过去,他曾当过教员,被无故开除辞退过,当过一阵子无业游民,一度找不到人生方向,迷茫困顿。之所以报考军校,是因为受到当时社会大趋势的影响,想走上救国救民的道路,可军校也读了,但路在何方呢?


徐向前不清楚。他曾认真研究过三民主义,但觉得这还不是最根本的救亡图存的道路,接触到共产主义后,他开始了新的思索。


那段时间,结束完白天的紧张工作,徐向前利用晚上的时间阅读与共产主义相关的进步书籍,如布哈林的《共产主义ABC》,还有瞿秋白、鲁迅的文章。


这些进步书刊、文章对徐向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过反复的思考、观察,他发现,国民党并不是真革命,而是走向了革命的对立面,这让他发自内心地开始认同共产主义,并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不久,蒋介石、汪精卫等就陆续叛变了革命,当时形式大好的北伐战争中止,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徐向前说:


“武汉的形势也日趋紧张。以汪精卫为首脑的武汉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正在积极“限共”,为下一步反共制造舆论。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助长了右派势力,使我党在敌人进攻面前束手无策,步步退让,解除了武装。”


当时的中国社会,弥散着一种白色恐怖的氛围,那时的徐向前,已被调出武汉军校,等待分配。


这期间,党的地下交通交给徐向前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找毛泽东”。


事发突然,徐向前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他当然知道大名鼎鼎的毛泽东,但,到哪里去找毛泽东呢?为什么纸条上连个地址也没有呢?


要知道,那个年代,科技不算发达,没有手机,没有GPS导航,单凭一张纸条找人,犹如在茫茫大海捞针一样难,尤其还是在那种紧张搜捕的环境下,找人不能光明正大,只是悄悄进行,更是难上加难。


找不到毛泽东,那就先试着联系到党组织。为此,徐向前去到了上海,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党中央。


受中央指派,徐向前参加了广州起义。



不过,徐向前并不是广州起义的领导人,他到广州,是对工人进行一些秘密的军事训练。


说是秘密的军事训练,其实并不高大上,按徐向前的话说:


“一没枪,二没手榴弹,每天晚上只是把赤卫队员集合在工人家里围着一张破桌子,用铅笔在纸上画着怎么利用地形,怎么扔手榴弹,怎么冲锋……”


徐向前在广州,主要就做着这些工作,并未参与到广州起义的实质策划中去。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陆续进行,让国民党反动派不得不更加提防共产党,广州起义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进行的。


由于广州是大城市,反动势力强大,广州起义虽然举行得轰轰烈烈,但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当时,国民党军队在广州城里大肆搜捕,甚至开始了屠杀。凡是看到哪家有条红布,有块红绸子,就抓去审问,连穿红衣的新娘子也不放过,简直得了“恐红”的神经过敏症。


5天内,7000多人被无辜的杀害,广州的革命陷入低潮。徐向前所在的队伍在东江展开斗争,虽然经过整编,但由于错误的思想指导,连吃败仗。


徐向前认为,所谓的“反攻”完全就是自欺欺人,闭着眼睛闹着玩儿,完全是以卵击石,没有胜算,但主要领导人还大谈什么“迎接革命高潮”,严重背离客观实际,让本就虚弱的队伍濒临崩溃。


更糟糕的是,师长叶镛身患重病,被俘牺牲;党委书记唐澍战死;部分营团干部受伤;不少战士不忍其苦,选择逃亡……


面对这副烂摊子,徐向前没有选择落泪,而是用隐忍的沉默、抽烟来试图消解一连串突如其来的痛苦、烦恼、压抑。


队伍还能带下去吗?怎么办?


就在这个危急关头,东江特委传来广东省委的决定:


由徐向前继任红四师师长。


临危受命,徐向前面对的是一个即将散架溃散的队伍。


他的处境,和毛泽东在秋收起义之后的状况,有不少相似之处。


PS. 关于毛泽东秋收起义后如何带队伍的故事,大家可以点击下方文章链接查看:

从秋收起义到三湾改编:毛泽东如何带好队伍,凝聚人心?


如何将这支脆弱的队伍支棱起来?


徐向前思来想去,意识到,一味的东藏西躲、死守山林不是办法,当下要做的,是找到一种方式,破局而出。


为此,他亲自挑选了30名革命立场坚定、有军事活动经验的干部、战士,组成一支精干的“特别队”。这支队伍不干别的,主要聚焦以下事务:

侦察情报;筹备粮食;处置密探和内部叛徒。


而相应的活动方式,则是:


昼伏夜动;短促突击;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看到这些,你是不是觉得挺熟悉?这不是游击战嘛!


是的,没错,徐向前的这些举措,正体现了游击战的思想。


但这并不是他之前在军校里学的,而是他在实际斗争中,根据实际情况,逼着自己动脑筋想出来的。


此时,徐向前要寻找的毛泽东,正在和朱德领着红四军,转战罗霄山脉中断的井冈山,恰恰是在那个时候,朱毛也在践行游击战的理念。


PS. 关于朱毛在井冈山斗争的故事,大家可以点击下方文章链接查看:


成大事者不纠结:毛泽东是如何开展井冈山斗争的?


这种巧合,就像牛顿和莱布尼茨几乎同时代发明微积分一样,也许,这就是历史的一个有趣之处所在。


虽然徐向前形成了游击战的思想,也加以践行,但最初的效果并不好。


主要原因在于,国民党军的势力太过强大,不断对山区进行“围剿”。这“围剿”变态到什么程度?


先是放火烧村,再是烧山,同时配合着军队进山“追剿”,飞机都出动了,又是侦察,又是丢传单,劝红军投降。


那时候是冬天,虽不比北方寒冷,但徐向前的队伍少衣缺食,也快顶不住了。能吃的几乎都吃了,山中野果被摘光,野菜被挖净……


到最后,徐向前队伍中的干部、战士只剩下200多人,精干的“特别队”也折损过半。


眼看就要支撑不住,广东省委派来一位巡视员,叫陈郁。陈郁告诉徐向前,现在革命处于低潮,保留革命骨感非常重要,红四师的干部要分别转移出去。


陈郁的到来,无疑是为徐向前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他开始意识到,再窝在山里不是办法,敌强我弱,只会被逐步蚕食,相反,必要的时候,应当撤退,保存实力最重要。


就这样,1929年1月,徐向前等人离开山区,结束了东江一年多的战斗生活。



尽管这一年多的战斗生活是艰苦的,但对于徐向前来说,却是一段重要的成长经历,他开始认识到斗争的残酷性,认识到革命道路并非坦途,认识到游记战术的可行性。


更重要的是,在与敌人的斗智斗勇中,他更加坚定了革命信仰。


1929年6月初,受到中央军委派遣,徐向前来到大别山,本以为这里的情况会好一些,结果让他大跌眼镜,这边的师长刚刚牺牲,他不得不再一次临危受命。


但徐向前毕竟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他没有过多的抱怨,在了解了大致情况后,就迅速投入到工作中。


当时正值“李罗会剿”,徐向前见敌人来势汹汹,避强击弱,带着一部分红军与敌人兜圈子,同时,注意发动群众和各区自卫队,以此袭扰敌人。


通过这种忽实忽虚的打法,敌人常被打得措手不及,最终,“李罗会剿”被成功粉碎。


而后,是“鄂豫会剿”、“徐夏会剿”,又被徐向前逐一成功粉碎。


胜利接踵而来,队伍也逐渐扩大,新的问题又来了,那就是,随着人越来越多,大体量的队伍该怎么带?


经过多年的斗争、思考和总结,徐向前心中渐渐有了答案。


他和队伍其他领导人制定了军队规章“十大纪律”,还提出了“游击战术七条作战原则”,和毛泽东与朱德在井冈山提出的游击战“十六字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这段期间,徐向前也给自己改了名,过去,他叫“徐象谦”,大革命失败后,曾隐姓埋名很久。


现在,他根据“象谦”的谐音,改名向前,表明他革命到底、一往无前的的决心。




02


1931年秋,国民党军队红军进行第三次“围剿”,蒋介石坐镇武汉,调动15个师以上的兵力,向鄂豫皖苏区进攻。


此时的徐向前,任红四军的总指挥,下辖兵力约两万人。经过仔细分析,他决定“先发制人”,首先发动黄安战役。


徐向前的思路是“围点打援”。


所谓“围点打援”,即先扫清黄安外围,切断守敌与宋埠、黄陂的交通线,然后包围黄安,吸引援敌。


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徐向前从容不迫,指挥红军围困黄安城43天,最后一举攻破,共歼敌1.5万余人,俘敌师长以下近万人。


当时任手枪连连长的秦基伟回忆说:


“哪里的战斗任务最艰巨,哪里的情况最危急,徐总指挥就出现在哪里。……惟有总指挥一个人,站在山顶上几棵马尾松下,用望远镜向前瞭望。敌人的子弹,在他身边‘嗖嗖’地叫,打在马尾松上,飞到他脚边,掀起一股股尘土。……忽然,总指挥身子向右一侧,右胳膊上流出了鲜血。我马上跑过去,总指挥看我想去照顾他,左手向山下指,高声向我喊着;‘坚决把敌人压下去!’……”


在大别山区,徐向前继续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斗争。从1931年11月到1932年6月中旬,他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各种战略战术,一次一次粉碎敌人的进攻,一次一次取得鼓舞人心的胜利。


黄安战役、商潢战役、苏家埠战役、潢光战役,四战四捷,累计共歼敌6万余人,徐向前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彰显;他本人,也因此威名远扬。


蒋介石不会想到,这个曾经自己瞧不上的木讷学生,居然有一天会指挥千军万马,把他的国民党军打得找不着北。


而这时候,徐向前才过而立之年,真可谓是年轻有为,前途无量。他的军事指挥艺术,也到达了一个阶段性的高峰。


之后,徐向前率领红四军越过巴山,来到四川北部山区,准备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


此时的四川人民,正被各路军阀折磨得水深火热,他们编出歌谣,唱出自己心中的哀怨:


军阀梳子梳,豪绅篦子篦,甲长排头刀子剃,收款委员来剥皮。尖尖山上二陡坪,包谷红苕胀死人;茅草棚棚芭芭门,想吃干饭万不能。


徐向前深知,想要建立稳定的革命根据地,就要切实保障老百姓的利益,而如何才能让老百姓了解到红军的意图呢?


做宣传工作。


徐向前不仅会打仗,而且也懂得做宣传政治工作,通过这种方式宣传共产主义的理念,组织群众,成功得到了老百姓的热烈拥护。


有了群众基础,打起仗来也就更加顺利。


1933年8月到10月,徐向前又先后指挥了3个战役,这之后,川陕革命根据地扩大到4.2万多平方公里,红军人数也扩充到了6万余人,人民发自内心地赞美徐向前:


半夜三更出太阳,一打虎,二打狼,穷人掌印坐天堂。这场喜事是谁办?巴山来了徐向前。



徐向前的军事指挥能力已经毋庸置疑,如果不是张国焘的出现,我想,徐向前往后的路可能会更顺利。


但偏偏就出现了个张国焘。


这位张主席,自从来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就开始凸显其家长制的作风,把不少有才华的好干部都替换下去,换成所谓“自己的人”,大搞肃反运动,迫害了许多无辜的同志,就连徐向前的妻子程训宣都没能逃掉。


或许是因为徐向前平时比较沉默内向,看着忠厚老实,打仗也有办法,这么优秀听话的技术骨感型人才,不用可惜了,因此张国焘并没有撤徐向前的职。


虽然平时两人在军事指挥上颇有不同的意见,但矛盾并未扩大,毕竟,徐向前觉得,也许这位张主席的性格就是这样,并无什么野心和恶意,因此并未太在意,更重要的是,徐向前总能用战斗的胜利堵住张国焘的嘴。




可之后发生的一件事,却让徐向前对张国焘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与红四军在懋功胜利会师,徐向前也终于见到了多年以前让他寻找的毛泽东。


毛泽东对徐向前这些的工作做出了高度评价,他说,徐向前指挥的红四方面军这些年成绩很大,创建了两个大苏区,打了好多大胜仗!


徐向前则低调谦虚地表示,自己水平不高,能力差。


中央红军的到来,让徐向前由衷地感到高兴,为了表示欢迎和慰问,他送给中央红军许多物资,但徐向前没想到的是,这时候,张国焘会插上一脚,破坏党和红军的团结。


当时,中央红军的战略方针是北上抗日,但张国焘的野心却在此时暴露出来,他向中央争兵权,并公然反对中央的北上战略方针。


由于徐向前忙于指挥作战,当时党内许多会议精神由张国焘传达。


结果,张国焘一会儿说些好听的话,一会儿又阴阳怪气起来,说什么“一方面军的损失和减员应由中央负责”、“遵义会议是不是合法”、“(中央红军里有人说)四方面军军阀土匪作风”之类膈应人的风言风语。


徐向前组织纪律观念前,他对张国焘的这种做法十分不满。他常说:


“共产党员有话讲在面上,不准背后乱说。”


虽然张国焘依旧对党中央的战略方针表示不满,但徐向前却不予理会:


“现在的问题是部队在这里没有粮食吃,吃黄麻吃得嘴都肿了,我们不能呆在这里挨饿,得赶快走。”


尽管毛泽东等人对张国焘做了许多工作,但张国焘的野心不减反增,明确反对北上,选择南下,企图分裂党和红军,真是蹬鼻子上脸,得寸进尺,嚣张至极。


眼看矛盾越来越大,徐向前一时间也没了注意,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时毛泽东找到他,说:

“红军可能又要分开了,向前同志,你怎么看?”


徐向前说:

“已经会合还是不要分开得好,应该说服张国焘一起北上。”


次日凌晨,徐向前刚起床,便得到报告:

中央红军已经连夜离开了。


徐向前听后,有些意外,但想到昨天与毛泽东的谈话,本身也就有这种预兆,徐向前脑中飞速地转着,思考该怎么办。


这时电话打来,请示道:“中央红军走了,还对我们警戒,打不打?”


政委陈昌浩虽然有最后决定权,但他却问徐向前:

“怎么办?”


徐向前怒了,他严肃地说道:


“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叫他们听指挥,无论如何也不能打!”


面对这种突发状况,徐向前没有慌乱,而是沉住气,坚守底线,坚守原则,硬是稳住了局面,这种战略定力,已经让徐向前显示出了元帅的风范。


事实证明,徐向前的做法是十分正确的。


他稳住了部队,间接地向张国焘表明了坚定的立场,维护了党和红军的团结,在我党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又光辉的一笔。




03


1947年,距离北上的斗争,已经过去了12年。


这12年里,徐向前陆续走完了长征路,参加了抗日战争,还在延安参与组建抗日军政大学,并任代理校长,还和曾在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女生队学习的黄杰结为夫妻。


1947年6月13日,徐向前被中央军委任命为晋冀鲁豫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当时的徐向前,大病初愈,顾不得休息,又开始了他的军事指挥工作。


解放战争已经进行到第二年,此时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徐向前则奉命坚持在内线作战。


这时候,留给徐向前指挥的正规部队人数很少,才不到两万人。送走刘邓大军,徐向前便开始了紧张地整编、扩编部队的工作。


经过努力,总兵力扩充到了5万多人,但相比于他山西老乡阎锡山的20多万大军,两方对弈,从数量上看,确实不是一个量级。


但多年领兵作战的徐向前明白,在战争中,双方的数量,确实是决定战争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因素,不然,为何历史上会出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这样以少胜多的战例呢?


那好,既然数量不是根本性因素,那什么才是呢?


将帅对战局的认知程度、指挥水平才是。


徐向前虽然总兵力不如阎锡山多,但他对战局的认知程度,却远远高于他的这位山西老乡,算是降维打击。


攻打运城,面对国民党军坚固的防御体系、明碉暗堡、一层层的火力网,徐向前对运城发起数次攻击。由于是新部队,难免初战不顺,但徐向前鼓舞将士们不要灰心,休整待命。


经过缜密分析,战斗再次打响,这一次,着重摧毁了敌方四大护城防御阵地,让攻城难度小了不少。


此时,胡宗南部集结4个旅,要渡河增援,徐向前深知,如果胡宗南增援赶到,这边战斗还没结束,将陷入极大的被动,于是,他命令部队速战速决,激战两天两夜,终于拿下运城,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运城解放后,山西的临汾成了敌人在晋南的一座孤城。徐向前认为,拔出这个据点,有助于配合西北战场作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又是紧张的战前准备。守卫临汾有2.4万人,总指挥为阎锡山第六集团军副总司令梁培璜。


梁培璜极度反共,他依靠坚固的工事和强大的火力坚守等待支援,还对属下宣布“八杀”命令,简单来说就是临阵脱逃被处决之类的,他希望以此统一军心。


徐向前说:

“临汾是个‘硬核桃’,决心不大,牙齿不硬,就甭想咬碎它。”


为此,这次战斗分阶段进行。


首先,扫清外围,形成三面攻城之势,再从从多个方向往城垣附近突进。


但问题是,敌人的火力太猛,我军很难靠近。面对难题,徐向前来到前沿阵地,一边用望远镜观察,一边听取攻城部队指挥员的汇报。


逐渐的,一个想法在他脑中形成了。


徐向前知道,死打硬拼不是办法,他决定采取“土行孙”战法。


“土行孙”是《封神演义》中的一个神话人物,擅长钻地行走,徐向前借鉴了这个思路,其实就是挖地道。


挖地道看起来工作量大、辛苦,但却有妙用。


当时,敌方发现我军的行动,也开始挖地道,挖到接头处,互相用炸药炸,最终敌军不敌我军的猛烈攻势,溃散逃跑。我方战士在地道按下炸弹,把临汾城墙轰开两个大缺口,战斗至深夜,成功占领了临汾。


这一胜利来之不易,徐向前在给党中央、毛主席的电报上写道:

“伤亡大、胜利大、锻炼大”。


徐向前在临汾战役庆功大会上讲话


临汾被攻克的消息,震惊了阎锡山。他没有想到,自己这位山西老乡,居然能有这么大的能耐。


怎么办?


阎锡山也不是吃素的,他判断,徐向前领导的共军在临汾伤亡达两万多人,元气大伤,难以很快恢复,不可能跨入晋中腹地半步!


于是,他得出结论,不如广积粮,巩固晋中,保住太原大本营,幻想等待着什么所谓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到来,再图发展。


可惜的是,阎锡山的算盘打得再好,也算不过徐向前。


其实,早在攻克临汾之前,徐向前就已经做了晋中作战、总攻太原的筹划,正所谓高手下棋,走一步看三步。


徐向前给军委的报告中说:


“我们攻克临汾后的第二个战役计划,拟北上攻歼介休、平遥、孝义、汾阳等地之敌,并吸引南援之敌击歼之……”


经过运城、临汾两次攻坚战后,徐向前部有6万人左右,但阎锡山自恃还有10余万的精兵,觉得自己还有机会。


但上文也说了,军队的数量只是决定战争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徐向前用兵,从来不只是看数量,他会从全国整体的战略态势去考虑。


徐向前知道,阎锡山已经是笼中困兽,蹦跶不了多久了。


但到底要不要立刻北上,投入晋中作战,不少人还是表示怀疑,毕竟,两次战斗下来,我方部队也需要一定的休整。但徐向前经过深思熟虑,还是选择坚持北上,先扫晋中,再攻太原,解放山西。


为了消除同志们的疑虑,徐向前形象地比喻道:


“我们打野战,好比吃肉;攻城,好比啃骨头。现在敌人为了抢粮,四面出动,肥肉送上门来,我们不妨狠咬几口,吃他几个师,免得将来费时费力去攻坚城池,啃硬骨头。这笔账要算一算,有便宜就得赚嘛。”


说罢,他总结鼓励道:


“请同志们放心,我提出这个目标是有把握的,是一定能够实现的。战役成功了,是大家的功劳,人民的功劳。如果错了,我一个人来负责!”


经过徐向前的开导,大家也都逐渐消除了疑虑,开始全身心投入到晋中战役中去。


毛泽东了解到徐向前的战役部署后,笑着说:


“阎锡山要学我们打运动战,怕他学不上来呢!你们的向前,是希望他跑出太原的。只要一跑出来,便于你们在运动中消灭之。阎锡山还有14座县城,只要打掉它一两个,就慌喽!下面的文章就好做了!”


我相信,这次战役的思路上,徐向前与毛泽东的心,是相通的。


阎锡山这边为了抵抗共军,成立了所谓的闪击兵团。但在运动战面前,阎锡山部又怎么是共产党的对手?


当时晋中正值盛夏,天气干旱、少雨,我军作战行走,消耗很大。但为了不贻误战机,徐向前发起了思想政治动员,并身体力行,一起行动。因为身体抱恙,走路不便,就坐在担架上,把军事地图铺在自己身上,时刻研究战场动态。


有的追击部队实在走不动了,徐向前却一改往日的谦和内敛,严肃地说:
“不行,一分钟也不得停留,走不了的人,爬也给我爬上去!”


军令如山,徐向前自己也严格执行。当时他病得不轻,还发烧,头痛的时候,经常用手枪敲打几下太阳穴。


眼下,他的目标只有一个:


向前进!


由于没了坚固的城池,加上徐向前部的正确指挥、迅速推进,阎锡山的军队很快被打得溃不成军。


晋中战役历时一个月,歼敌正规军7万人,非正规军3万人,还缴获了各种武器、军用物资等,晋中14座县城全部解放。


战役结束后,毛泽东对徐向前说:


“哎呀!你们还不到6万人,一个月消灭阎锡山10万,单是正规军就搞掉他8个整旅。你说一说,你们那个晋中战役是怎么打的?”


本以为徐向前会具体地讲解一番,结果他只是谦虚地说:

“我们完全是按照主席的命令、主席的思想作战,广大指战员的英勇作战……”


徐向前的低调内敛不是装出来的,这就是他内在的特质,即便后来在评元帅的时候,他也曾数次推脱,而把功劳归结于他人。


可以说,徐帅是一位既有文韬武略,又品德高尚的元帅,这样的元帅,少之又少。




04


写到这,我带大家回顾了徐向前元帅革命生涯中几段重要的经历。


这几段重要经历,记录了徐向前元帅自我成长的历程。


年少时,因为性格内向,被蒋介石瞧不起,认为将来肯定没有出息,但徐向前并没有因此而选择沉沦,而是继续踏实沉淀自己,修炼内功;


而后,他开展革命斗争,多次临危受命,没有选择抱怨,而是选择接受,并努力把事情尽全力做好;


面对重大是非抉择,他又能稳住心态,沉住气,坚守原则底线,铸成大功一件;


敌多我寡,在众人觉得没把握打赢的时候,他又能透过现象看清本质,摸清战争背后的规律,一旦认准,就坚定不移地去执行,并最终取得巨大成功。


在我看来,徐向前元帅的这些经历,对我们现代年轻人,十分有启发意义。


有什么启发意义?


那就是,性格内向的人,也能取得成功。


曾几何时,不知道社会上为何流行一种观念,那就是:内向者很难成功,或者说,根本不可能成功。人只有外向,才能获得成就。


其实这是完全偏颇的观点。性格内向还是外向也好,这本来就是人本身固有的特性,不是通过刻意的调整就能改变得了的。


而且,外向的人有外向的优势,内向的人有内向的优势。


《内向者优势》这本书中说:


“内向者的大脑血流通路更为复杂,也更集中于内部。内向者的血流通路所经过的脑区与内部经验相关,比如回忆、解决问题和制定计划。这条通路长而复杂。因此,内向者关注的是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认清了这一点,也就不容易被社会上盛传得某些谬论牵着鼻子走。


作为一个内向者,徐向前元帅确实并不如外向者那样擅长社交、擅长搞关系,但内向的特质让他能够更加集中精力深入地思考问题、作出决策,这是外向者所不能及的,也是徐帅人生中的一个关键破局点。


他只管打好自己的仗,打磨好自己的技术,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维持相对简单的人际关系就好。


用能力说话,用成绩说话,这样的人才,组织求之不得,会给他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他也会有着属于自己的晋升之路。


联系到当下职场,不也是如此吗?


总觉得老板不给你机会,总觉得工资低,为什么许多人不去想想自身是不是不够强呢?


当然,有的老板确实压榨员工,故意不给他们机会,但作为我们自己,为什么以此为借口来逃避自我的成长呢?


觉得不合适,那就及时调整,须知,适度躺平可以,但一味的抱怨除了让自己徒增负能量,徒增年龄,毫无任何正向的意义。




希望徐向前元帅的故事能给一些身处迷茫的朋友、看不到希望和机会的朋友、觉得自己内向没出息的朋友,一些鼓舞和启发。


1990年6月,北京,解放军总医院。


徐向前元帅已经90岁高龄了,这年3月,他开始心绞痛,住进了医院。


战友李先念来看他。


自知时日无多,徐向前对他说:


“我的遗言有3条:二是不开追悼会;三是把我的骨灰撒到大别山、大巴山、河西走廊和太行山。”


1990年9月21日零时21分,徐向前元帅与世长辞,享年90岁。依照他的遗愿,丧事一切从简。但徐向前元帅的赫赫战功和伟大品格,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最后,以徐帅对子女教育的一段话作结,与大家共勉:


“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不要以为爸爸是什么元帅,妈妈又是什么司长,就打着旗号去搞名堂,向单位提要求。不能靠父母铺路,还是自己走自己的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晋中   临汾   战功   作战   千军万马   元帅   蒋介石   红军   战役   校长   敌人   队伍   为人   中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