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丝绸之路上的古城,它的模型为什么会成为中国的国礼

据人民日报报道:在习近平主席对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中方赠送给乌方的国礼中,有一座中乌合作修复的希瓦(Khiva)古城历史文化遗迹微缩模型。

从2013年启动项目,到2019年底项目竣工验收,历时数年的希瓦古城历史古迹保护修复项目一步一个脚印,“修旧如旧”,最大限度保留了文化遗产的真实完整,得到乌兹别克斯坦总统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评价。

“我愿出一袋黄金,但求看一眼希瓦。”这句流传下来的中亚谚语道出了希瓦古城曾经的绝美。自公元4世纪以来,它就是丝绸之路沿线上的重镇,有着曾经的花剌子模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而对于大多数国内读者来说,希瓦——这座地处乌兹别克斯坦西部、阿姆河下游绿洲的“千顶之城”,仍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名字。

从沙漠中的甜水之地 到繁盛时的千顶之城

像许多中亚城市一样,希瓦是一座沙漠中的“绿洲之城”。自久远的古时开始,人们就引导阿姆河的河水穿过漫漫黄沙,修建运河,渐渐形成花剌子模绿洲。希瓦古城就位于这块绿洲的中央。

这座古城因何得名?一个传说称:大洪水之后,乘坐方舟逃生的诺亚的长子闪来到了中亚地区,他在沙漠中发现了一口清甜的水井,高兴地喊道:“Khiwa(意即‘甜水’)!”随后,闪在这里定居下来,并把逐渐发展起来的村落定名为“希瓦”。

据考古证实,希瓦一带的成规模族群居住历史可追溯到2500年之前。有记载的最早居民是波斯人,著名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著作中曾提到过这里。

公元4世纪,希瓦的波斯人被突厥人取代;8世纪初,阿拉伯人带来了伊斯兰教,突厥人和其他民族都逐渐皈依。13世纪,这里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征服,许多建筑被夷为平地;16世纪初,乌兹别克游牧部落的一支消灭帖木儿后裔势力,建立了希瓦汗国。在人们的心目中,这座古城与撒马尔罕和布哈拉等著名城市一样,承载着中亚一段辉煌历史的记忆。

希瓦古城内的华丽建筑

希瓦古城面积不大,约3平方公里,分为内城和外城两部分。昔日外城居住的是平民百姓,内城居住的则是王公贵族与宗教领袖。如今的希瓦,居民几乎都住在外城,内城则成为一座古老建筑密集的“露天博物馆群”,随处可见装饰着马赛克、大理石和珍稀木材的重要建筑遗迹,包括大小经学院、皇宫、清真寺、军事设施、民宅、城墙等文化遗迹53处。

对于造访希瓦的游客们来说,给他们留下印象最深的,应该是那座“永未完工”的卡尔塔米诺宣礼塔。这座宣礼塔高近30米,外观蓝白相间,华丽非凡。如果全部修好,应该能达到60~70米甚至更高,毫无疑问会是全城最高大显眼的建筑。

中间最大的蓝色圆柱形建筑为卡尔塔米诺宣礼塔

据说当时下令修建这座宣礼塔的汗王,想要利用这座高塔监视邻国布哈拉。在当地人的传说中,布哈拉的汗王得知后,放出口风,要聘请修建这座宣礼塔的建筑师也来布哈拉修一座更高的塔。希瓦汗王因此暗中起了完工后杀掉建筑师的心思,见势不妙的建筑师于是逃之夭夭,留下了这座华丽的半截塔。

城中最著名也最核心的一座陵墓,则属于一个叫做帕拉翁·马哈穆德的人。寥寥中文资料显示:此人生活在14世纪的希瓦,是当时人们心目中一位接近完美的超级“强人”——既是诗人和哲学家,也是力大无比的摔跤手,同时还是一位富裕的商人,并且品格高尚、气度不凡,受到众人近乎神明般的崇拜。

帕拉翁·马哈穆德的陵墓所在的高台上,有一座希瓦全城最大的青绿色穹顶,穹顶上还竖立着金光闪烁的尖塔。他的墓穴由白色大理石修建,雕花木门上镶嵌着象牙,墙壁上镌刻着精美的花卉和各种几何图案,富丽堂皇。

在此后的几百年里,以这座陵墓为中心,城中又陆续修建起清真寺等诸多恢宏的宗教建筑。统治希瓦的汗王们,也争相在这位圣哲的陵墓之侧,为自己和先人修坟造墓。所有的陵墓及相关建筑都配有一座或大或小的穹顶,因为人们认为只有这样,死者才能得到永久的安息。希瓦的“千顶之城”美誉,也因此而来。

曾挑衅成吉思汗的花剌子模 开启了蒙古西征的大门

如果说希瓦汗国的名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很陌生,那么“花剌子模”呢?是不是有点儿熟悉,感觉像在哪里听说过、看过?

多半是金庸的《射雕英雄传》。

在这部著名的武侠小说里,有近四分之一的篇幅都在讲发生在蒙古草原上的故事。前有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族,后有成吉思汗西征,在男主角郭靖的帮助下,灭掉花剌子模。虽说武侠故事和人物是虚构的,但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却是真实的:花剌子模曾经一度是中西亚的霸主。而希瓦古城,当年就在花剌子模王国的疆域内。

花剌子模最初是塞尔柱突厥帝国的一个附庸国,在11世纪初逐渐强大后,摆脱了塞尔柱的统治,后来又投靠更强大的西辽为其宗主国,并在西辽的支持下,夺取了今天阿富汗西部的大片土地,实力日渐壮大。

13世纪初,统治花剌子模的首领摩诃末与他的母亲不合,母子各拥其势力范围,彼此之间矛盾重重。

1218年,成吉思汗派出一支约500人的商队,和使者一起,携带丰厚财物前往花剌子模,欲与摩诃末商议通商之事。

商队一路西行,在进入花剌子模境内的讹答剌(今哈萨克斯坦齐穆尔)时,变故突然发生:讹答剌城的守城长官哈只儿汗,见商队携带了大量金钱,贪念顿起,于是他对摩诃末报告说:这支商队是蒙古人的间谍,得到准许后便将商队和使者尽数杀害,仅一人幸免于难,回去报信。

阿米尔·图拉经学院

成吉思汗自然是震怒不已。但因为此时他还没有搞定西辽等强大对手,便决定先用外交手段解决问题——他再次派出了一个三人使团前往花剌子模,向摩诃末索要谋财害命的哈只儿汗。

然而,摩诃末竟然横下一条心,一不做二不休:不仅没有交出哈只儿汗,还杀死了这次来的主使者,并剃光了另外两个副使的胡须以示羞辱……

如此一来,矛盾再无可能调和。成吉思汗进行了长达两年的准备后,于1219年夏天亲率蒙古铁骑,踏上了第一次西征之路。蒙古大军所到之处,花剌子模的城池一座座陷落,但凡没有第一时间投降的,都被屠城。

最终,蒙古大军攻入花剌子模当时的首都撒马尔罕,摩诃末父子逃亡,蒙古军队则一路追击:向西追到了里海,向南则进入了印度河流域。此后数年,摩诃末的儿子札兰丁王子还曾几度重振势力,与成吉思汗对抗。

有记载的最著名场景,是札兰丁在一次激战中最终落败,于是连人带马跃入印度河,并奇迹般地游到了对岸,逃出生天。据说成吉思汗远远看着札兰丁的背影,还对身边人感叹:“为父须有若此之子”,对他的勇猛印象深刻。

尽管如此,由于札兰丁缺乏政治家的谋略,也不擅长联合盟友,几番努力之后,最终依然是兵败而亡。称霸中亚半个世纪的花剌子模王朝,至此彻底烟消云散。

更深远的影响还在其后——花剌子模的灭亡,没有停止蒙古军队向西征战的步伐。成吉思汗骑下名将速不台的军队穿过阿塞拜疆,征服了格鲁吉亚,进入俄罗斯草原,与欧洲文明直接对抗,开启了欧洲历史上所谓的“鞑靼怒火”和“东方风暴”时代。

从这个意义上讲,哈只儿汗的一次谋财害命行为,仿佛蝴蝶翅膀最终引发的飓风,所造成的影响强烈而深远。国外有学者甚至认为:讹答剌事件是世界史上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因为它所引发的战争直接改变了欧亚大陆的文明发展史。

几毁几建 古城修复带来的商机与希望

16世纪中期,希瓦成为花剌子模的国都。16世纪末,希瓦成为希瓦汗国的都城,与撒马尔罕、布哈拉同为历史上中亚枢纽地区的重镇。

在16世纪中叶之前,希瓦汗国与俄国的领土还未接壤,在俄国逐步征服了喀山汗国和阿斯特拉罕汗国后,希瓦汗国与俄罗斯所控制的领土开始接壤,双方的交流、贸易与冲突都逐渐频繁起来,但关系基本上还是平等的。

18~19世纪,不断谋求扩张的俄国,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行动,逐步令希瓦汗国在政治上臣属于它,最终占领希瓦汗国并将其作为附庸国统治。

现在,希瓦仍属于乌兹别克斯坦的花剌子模州,而古城因多次遭受战争的摧毁,几毁几建,现存者多为15世纪后的建筑。

1990年,希瓦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乌兹别克斯坦,开启了中乌双边各领域合作的新篇章,其中就包括援乌文化遗产修复项目。2014年4月,双方决定,在希瓦古城选择文物古迹共同开展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这也是中国在乌兹别克斯坦开展的首个文物保护修复项目。

此次中乌合作修复项目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承担,主要包含希瓦古城内的阿米尔·图拉经学院和哈桑·穆拉德库什别吉清真寺的保护修复及其周边相关环境综合整治。

阿米尔·图拉经学院是17至19世纪布哈拉汗国与希瓦汗国时期伊斯兰宗教建筑代表之一,这座建于18世纪40年代的建筑,200多年来只在1983年做过一些局部修缮,墙体裂缝越来越大,最大的裂口宽达30厘米,东南角墙体持续倾斜下沉,下沉深度达50厘米。

左图为修复前的经学院;右图为修复前的清真寺

哈桑·穆拉德库什别吉清真寺建造于18世纪晚期,同样破坏严重,地面、墙砖、墙体、木构件、木基层等均存在严重程度不等的问题。

每一座文物建筑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在修复项目开始前,为了能掌握乌兹别克斯坦传统工艺,工作队收集了历史文献,全面调研了希瓦、布哈拉和撒马尔罕的清真寺和经学院。希瓦古城的每一处建筑,工作队都认真研究过。

修复后的经学院(左)及广场(右)夜间景观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专家和工作人员,始终坚持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原做法的“四原”原则,大量采购传统的砖、石和木料,并在当地招募了一批懂传统建筑工艺的工匠,结合他们所熟悉的工艺做法开展文物修复工作,做到“修旧如旧”,最大限度保持文物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历史信息。

修复后的经学院正立面(左)及宣礼塔(右)

希瓦古城的修复项目位于居民生活区,在古建筑修复之外,中方工作人员还一并做了环境整治,按照传统方式设计了道路和广场的地面铺装,还对街道进行了适当的电缆入地、排水管线敷设等基础设施改造,连建筑和区域的照明设施选型及亮度都进行了详细的设计与现场调试,以期实现当地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两全的目标。

修复前的民居建筑及周边道路环境

整饬后的北门附近民居及道路环境

希瓦古城内城的正门因年久失修,原本已不能让游客通行。中国文物修复团队修复整治后,内城正门区域恢复了昔日的风采,当地已经重新开放,使古城南北轴线再次畅通。

为期三年的修复工程不仅为乌方培养了一批文物保护技术人员,也为希瓦当地培养出了新的一批传承传统工艺的匠人。当地居民中的许多人也都参与了修复工作,这让他们既能照顾家人,又能改善家庭生活条件。不少原本前往首都塔什干的年轻人都回到了希瓦,他们相信,希瓦古城未来将获得更多的商机与发展。

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编辑 乔雪阳 图据商务部官网与国家文物局官微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乌兹别克斯坦   宣礼塔   成吉思汗   古城   中亚   蒙古   经学   清真寺   丝绸之路   模型   建筑   世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