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堂作协「263期」 散文 - 时令之趣 • 秋分


作者 王勇

窗外的雨,滴滴答答,正回忆夏天光阴里的故事,洗尽暗黑的层云,迎接美好的秋景。我披衣静坐书房,从窗内抬望远处,黑暗一片。一袭轻风,微凉侵肌。随意翻看一本《二十四节气知识》,第一眼便见了“秋色平分,碧空万里”。

啊!想不久,定为秋分节气!

(一)

秋分这个位处二十四节气第十六位的时令,多么美好宜人——宜睡、宜食、宜行、甚而宜一个人仰望苍穹,独自发呆。

古书上载斗柄向西,指己位,太阳达黄经180度,交秋分。于是翻看黄历:“庚子年,乙酉月,戊辰日,秋分”。

秋分作为时令“二分”之一,与春分相对。“分”是一个富于哲学的字眼,既有离别的孤独,又有阴阳、共享的平衡,古人说秋分阴阳相伴,昼夜均而寒暑平,多么具有中庸和老庄的意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载:“秋分,八月中”。《礼记.月令》:“是月也,日夜分,雷始收声。蛰虫坏户,杀气浸盛,阳气日衰,水始涸。日夜分,则同度、量、平权、衡、正鈞、石,角斗、甬。”

古人多么崇信自然:法度、平衡、计量都按时节进行调整。跟随自然的平衡,治理天下平和中正,国泰家齐,修为不急不躁,不显不隐,不做作,也不伪饰,自然而然。

秋分物候有三。

一候雷始收声。春来阳气而升,始惊雷;秋分时阴气渐盛,故雷收声,不再电闪雷鸣。不仅雷收,时令近深秋,万物皆收敛,以蔽阴气,所以深秋的旷野,一片沉寂。

二候蛰虫坯户。是说天气渐冷,野外的小虫搬动细土,封住洞穴之口,以度秋冬。虫子,是大自然所生的精灵,一蛰一鸣,一飞一跃,吸露饮风,都尊崇时节的变化。

三候水始涸。犹记得王勃的《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天高地远,空气干燥,初秋雨后水洼土坑,已经开始干涸。只是蓉城没有大江大湖,听不见也看不见雁阵惊寒的凄切悲鸣,渔舟唱晚的热烈畅快。

(二)

秋分,是秋的最佳时节。一段秋声;一阵秋凉;一袭秋风秋雨;秋月、秋思,秋入画……方记得昨日与一友人谈及:“秋来总有写不完的景色,叹不尽的思绪。”

过了秋分,天地由凉转寒,便行真正的肃杀之气,所以趁着金风,当及时抒一段深情的秋意。

“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秋声从何来?不是月色,不是草木,亦不是秋风秋雨,唯四壁外的虫声,引起隐者的无限感慨。

秋声,最美的莫过于那幽幽的虫鸣。

曾记儿时,与弟弟赶猪牧羊,常去收获花生的空地,任羊儿吃草,小猪拱土,静静地坐在土埂边,或伏在草丛中,听“叽叽吱,叽叽吱”的鸣叫,时断时续,凄切而悠扬。有时轻手蹑足,闻声而寻,掀草而起,虫大惊,不知所然,趁其不备,俯身迅速捂住,放进纸盒内,夜晚当可有一阵清韵之音。

想起秋虫,便想起王世襄的《秋虫篇》。其描写蛐蛐的鸣叫与动作,尤其传神——

“这时三尾如不理睬,它就轻轻裂开双翅,低唱求爱之曲,‘唧唧……油,唧唧……油’,其声悠婉而弥长,真好像在三复‘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京津冀是玩虫的古时旧地,不仅听鸣虫,还观虫、斗虫、养虫,形成特有的虫趣文化。想故乡处于蓉城,秋来闻一段虫鸣幽怨,已是耳根清静之福,而像王老先生这样的玩家,我等后辈晚生,只可望虫而叹。

(三)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那是秋声的另一种境界。

秋雨淋淋,摧黄了树叶,滴落了山果,可知“一场秋雨一场寒。”

蜀中秋分,雨是常客。华夏西南,秋来多雨水,一天两天,十天半月,常有之事。“雨意霏霏”,“乍雨乍霁”,是对华西秋雨的真实描写。

曾念儿时上学,秋来雨水连绵,道路泥泞。放学归途,三五嬉戏,赤脚奔跑,一不小心便跌个人仰马翻。速起,但见满身泥浆,欲哭无泪,引众伙伴哈哈大笑。“小时候,哭着哭着就笑了;长大后,笑着笑着就哭了”,多么想念那时泥泞路上的打闹和嬉笑!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没读过李商隐的这首诗之前,我从未想过巴蜀之地的秋雨,还有如此这般的深意。

怀念一个人,是最悲弱的孤独。漂泊异乡的他,留守故园的你,守一盏清茶,捧一杯苦酒,随沙漏流光,阻隔在巴山蜀水的秋雨里。脑海中浮现的是欢聚的美好时光,以及共同走过的风风雨雨,秉烛畅谈,或默默无语地互视,兴许会浮起淡淡的微笑,所以便依了那秋风霜雨,见字如面,各自慰藉吧。

有时候会想起挂在老屋土墙上的蓑衣和斗笠。父亲从背上卸下一背篓棉桃,怀中抱着几根秋结的豆荚,于是蓑衣与斗笠又归原位,残留的雨水从斗笠与蓑衣上滴下来,墙角便有了苍苔绿意。

唯我独自坐在屋檐下的门坎上,数着雨滴,仿佛流光就这样滴落了童真,跌入了繁华与热闹的都市尘埃之中。而今又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茅檐下,脱去浮躁的外衣,侍奉父母;或做一个云淡风轻的隐者或君子,焚香饮酒,煮茶,捧书,淡然若菊,静看繁华谢幕,不言人世冷暖呢?

(四)

或许雨停下的日子便是云淡风轻。

秋风送走了暗云,天地高峻而邈远,澄明、干爽。秋毫可以明见,秋水也能望穿。山野村落,唯一片淡黄,白的苇絮,红的柿,橙的桔,黄的菊——“入蜀方知画意浓”。

只是不会作画,否则定会挥了彩笔,点染山村。或者像父辈们一样,垦土松地,拉起厢绳,丢下几粒麦种,让希望在温暖的泥土里生根发芽,冬来便可见土坡上的绿意。

秋分八月,亦称桂月。“金风催蕊,玉露零香”,小院里的那排桂子,在秋分的时节里,总会发出淡淡的香气,浸入人的心脾。

想起桂子花开,便想起中秋。还记得旧年中秋我给朋友写的祝福语:

“已亥癸酉之望,连雨迎秋,炎暑尽去。近晚初霁,远山送风,凉意袭人。有桂子飘香,十里不息。当此时,又明月高悬,清霜拂地。庭园对书,闲坐夫妻二人,闻鸿雁排云,其鸣甚怯。举杯望月,遥寄相思:千里之外,愿与诸君把盏言欢,互诉衷肠,共枕一轮明月清霜,齐吟‘明月几时有’之句。可否?故遥祝中秋吉祥幸福!!”

古人说:“春祭日,秋祭月”。

《梦粱录》上记载中秋之日,秋风送爽,玉露生凉,月桂飘香,月亮圆满而光照人间,王孙及富贵人家都登上高楼尽情赏月。“至于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

曾记儿时,家中贫寒,少见月饼,父母便亲自制作。母亲弄馅,细切红糖,混合碎花生米,待用;父亲和面,静置。当月色初上时,厨房铺一面板,母亲包馅,父亲沿锅边铬成酒杯大小的月饼,及至饼圆而黄,一阵焦香,取出,放入盘中,再备花生一盘。母亲摆方桌于月下,虔诚焚香,烧纸,以拜月神。

当此时,天空淡灰,无星也无云,仅一轮满月,朗照小院。毕罢,母亲取月饼,一人一个,弟兄几人围坐于方桌边,饮一杯草茶,尝一块月饼,听父母讲秋收秋种,只盼年年花好月圆。及至凉意侵人,方可酣睡入梦。

年年秋分,岁岁秋夕,月缺也有月圆时。想漂泊在外的人,感苍烟残照,无边落木,看眼前风霜,满目衰微。年华里我们不谈去留聚散由命,仅由岁月悄悄逝去……

残叶落,孤心知,凉风碧空知秋意。



2022年9月23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秋分   时令   金堂   月令   蓑衣   作协   斗笠   节气   月饼   秋雨   秋风   中秋   散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