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慧的“娘家人”今何在?堂妹当老师,第三代没有一个科级干部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八十多年了,您所追求的理想全都实现了,您看到了吗?”

2012年,有一位满头银丝的老人,看着面前的白玉石雕像,心中百感交集。

喜是因为共产党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并将新中国建立成了富饶的大国;悲是因为这尊雕像所刻画的人无法亲眼看到现在的繁荣景象。

这个“您”究竟是谁?她经历了什么而变成了雕像?

这尊雕像雕刻着的正是老人最为尊敬的人之一——烈士杨开慧

一根红线,一段缘

毛主席的恩师杨昌济促就了一段好姻缘。

1914年的一个春日午后,杨开慧正在书房中安静地看着书,突然听到父亲的房间里传来一声声的赞颂声和鼓掌声,这让杨开慧很不解,于是她放下手中的书,去问父亲。

“爸爸,您这是怎么了?”杨开慧推开房门,就看到自己的父亲正一脸笑意地看着一本笔记,嘴上更是褒奖不断。

“霞,你好好学学。”杨昌济看到了站在门口的女儿,于是便招呼她过来,并把手中的笔记本递给她。

杨昌济

杨开慧接过笔记本,映入眼帘的就是工整的汉字,她细细地读着书中的内容,被青年毛主席的广博胸襟所折服。

“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

这是得有什么样的觉悟和胸怀,才能写出这样为民为国豪言壮语?

杨开慧抱着这本《讲堂录》,对毛主席的形象有了初步的构想,并思考着什么时候才能当面同毛主席探讨其中的一些观点。

青年毛主席

杨昌济看出了女儿的小心思,于是在毛主席带同学来家讨论时事时,杨昌济便把大家一一介绍给杨开慧。

当介绍完毛主席时,杨开慧在心中暗谈一句:“果然气度不凡。”

“这是我女儿,也读过不少书,不知道能不能加入到大家的讨论中?”杨昌济向自己的学生询问道。

“平日里老师经常提起你在家发奋图强读书。”毛主席说道,眼里满是对杨开慧的赞许。

谁知杨开慧竟脱口而出:“闭门求学,其学无用呀!”

这可让毛主席一时愣了一下,这句话正是他在课堂笔记中所写,她是怎么知道的呢?

“我看过你写的《讲堂录》,一直想跟你一起探讨。”杨开慧笑着说,解答了毛主席心中的疑惑。

毛主席顿时对这个伶牙俐齿的聪慧姑娘有了好感。

于是在往后的日子里,毛主席他们在先生的屋子里高谈阔论,杨开慧则悄悄地关注着毛主席。

激昂的文字难掩少女情窦初开后的心事,杨开慧时常看着毛主席的文章,偷偷地笑。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湘潭学友会会员合影(二排左三为毛主席)

“我是对他的文章有感觉,还是对他有感觉?”杨开慧时常问自己。

毛主席也不是等闲之辈,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会让杨家父女为之震撼。

“他更像是一本书,越读越能发现其中的秘密。”杨开慧曾这样形容毛主席。

另一件事情的发生也让毛主席将杨开慧视为知音。

在赴法留学运动正处于高潮时,毛主席也跟同学们商量着一起去留学。

而杨开慧却跟杨昌济很笃定地说毛主席他不会去留学。

毛泽东写给杨开英的信

大家没有特别在意杨开慧所说的话,直到在临行的前一天,毛主席突然宣布自己要留在中国。

一时间,大家突然惊讶于毛主席的决定,一边惊叹于杨开慧的“预言”。

这样的志同道合怎么不算是佳偶天成?

在两人确定关系之后,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恋爱。

一起谈论学术,一起谈论理想抱负,一起为革命而奋斗。

战火中的爱恋与鲜血

“润之虽优秀,但选择他等于选择了与一生坎坷为伴。”杨昌济在自己生命垂危之际,曾这样提醒过正处于热恋中的女儿。

杨开慧当然知道毛主席不是一般的男人,也知道父亲话语中的意思。

为了让父亲放心,杨开慧特地整理了毛主席所有的文章和日记,并将其中深明大义的句子罗列出来。
“这是他凝结心血缩写,也是他格局的体现。他就像是一团火,而我愿意成为他的柴,去助他实现自己的报复。”

1920年杨昌济去世,杨开慧的母亲再一次劝杨开慧不要意气用事,但杨开慧仍旧以坚决的态度告诉母亲“只能是他。”

杨开慧和孩子们

但杨开慧却不再主动去找毛主席,而是等毛主席寻自己。

“她为何最近一直躲着我呢?难道她动摇了?我真的能给她幸福吗?”毛主席一连好几天没能在书院等到杨开慧,于是他纠结了。

因为革命是一个长期的斗争过程,免不了四处奔波。

而自己也只是个穷书生,杨开慧是教授的女儿,万一自己的固执害了她,他又该如何跟教授的在天之灵交代呢?

双方都深爱着对方,却没有一方愿意为了捅破这层纱而放下自己的身段,于是这样僵持了好久。

杨开慧和毛主席

直到嫂子李一纯的一番话,让双方成功地跨越了这道门槛,并顺利地结为了夫妻,孕育了三个孩子。

可是革命中的爱情,没有寻常百姓家的朴实美好,而是聚少离多。

1927年,秋收起义爆发,为了杨开慧和三个孩子的安全,毛主席让他们回到长沙老家居住,自己奔赴在了武装斗争的第一线。

可谁知,这一别,竟成了毛主席和杨开慧的永别。

回到长沙后,杨开慧忍着同丈夫长期分别的孤独,顶着被敌人随时发现的风险,协助当地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斗争。

可是斗争时间越长,暴露的可能性越大,她的处境也越来越危险。

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安全地成长,杨开慧咬牙写下一封托孤信,将自己的三个孩子交给未参与革命运动的兄长杨开智抚养。

1930年,死神终究将手伸向了这位英勇无畏的女子。

在堂弟杨开明被捕就义后,杨开慧也因拒绝说出我党秘密而被敌人残忍杀害于长沙郊外的识字岭。

然而杨开智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女儿杨展深受姑姑的影响,在17岁加入了共产党,却为了革命事业永远停在了1941年的21岁。

得知消息的杨家人顿时泣不成声,但也只能接受这残酷的现实。

与讲台为伴的堂妹

因为革命,杨家人越来越少,但幸运的是,杨开慧的堂妹杨开英躲过了敌人的魔爪,并成为了一名教师。

同杨开慧一样,杨开英也出生在知识家庭,自小饱读诗书,甚至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完成学业从大学毕业,是当之无愧的时代女性。

杨开慧在世时,便对这个妹妹喜欢地紧,身为姐夫的毛主席更是当起了她的成长引路人,还给她取了一个外号叫“友妹”

杨家的三位烈士:杨开明、杨开慧、杨展

1949年,杨开英来到大连工学院任教,励志成为像伯父杨昌济那样优秀的教师。

她和其他的大学生一样,对于外面的世界总是充满了无限的热情和好奇。

可正当壮志凌云地准备大干一番事业,恶劣的气候环境直接给了她当头一棒。

因为杨开英自小身体不太好,再加上幼时家庭条件贫寒,根本支付不起看肺病所需的费用,在拖延之后落下了不可转圜的病根。

后来在学堂里,她又是整日与黑板和粉笔为伴,吃粉笔灰都快成了她的家常便饭。

日积月累中,她的咳疾和气喘成了宿疾,她的病愈发地严重,甚至有时候无法完成教学工作。

到了大连,她更是因为哈气成冰的恶劣天气,直接卧病在床,于是学校只得让她先休息疗养一段时间。

杨开英在床上躺了几天,总觉得这样下去太虚度光阴没有意义,于是在思索片刻后,决定买车票去北京看看。

毛主席知道这个消息后,立马安排在丰泽园接待杨开英。

这是两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见面,因为长时间的分别,毛主席对于杨家人的具体状况并不知情,于是他详细地同杨开英打听起来。

62年毛岸青回湖南老家看望外婆

待两人叙旧完后,毛主席问杨开英现在在做什么工作,身体好不好。

“已经好多了,现在在大连的学校里当老师。”杨开英笑着说。

在她的音容笑貌间,毛主席仿佛又看到了当年的杨开慧,心中有些许的动容。

“你来北京治病吧,大连的天气太冷了,不利于康复。”毛主席思考了一段时间后对杨开英说。

在杨开英答应后,毛主席立马安排医护人员为她诊治,甚至是在自己忙完公务之后,亲自来到医院探望杨开英,并为她带去一些生活上的必需品。

毛主席

杨开慧已经牺牲了,他已经无法挽回,能做的便是将她的亲人们照顾好。

但是杨开英心系大连的讲台,于是在北京疗养了一段时日后,她对毛主席说:“谢谢姐夫,我现在的身体好多了,我该回到大连去做我该做的事情了。”

“等身体完全好了再去也不急。”毛主席放心不下杨开英的身体,想再留她几日接受治疗。

但杨开英的态度很坚决,毛主席只得安排她前往大连,并叮嘱要是遇到什么事情便写信给他,他一定全力相助。

历史的再现

回到大连后的杨开英被组织安排去当了教学处副主任,虽然这个工作不用跟粉笔灰朝夕相处,但琐事杂事可不少。

“她就像是一个工作狂,斯文的模样,戴上眼镜后满心都是如何才能使学生得到较好的发展。”

也正是因为杨开英主任的不懈努力,学生们的成绩一直保持着上升趋势,引得不少家长前来致谢。

但杨开英认为这是自己该做的事情,于是继续以饱满的精神面貌去面对每一天的工作。

由于过于操劳,杨开英的肺病在略有好转后复发,且来势汹汹,有恶化的趋势。

按理来说,以毛主席重情义的为人,只要她开头提及去北京治病,毛主席一定倾力帮助。

但她是一位拎得清的人,念及毛主席已有家室,不愿意给毛主席添麻烦,仅给毛主席寄了一封报平安的信之后便再无后续。

然而到了1956年,一场家常聚会让毛主席得知了杨开英的真实状况,他立马提笔写了一封信,同时从稿费里抽出一笔钱寄给杨开英,希望她能够买药治病。

毛主席的这一举动,无疑是给杨开英饱受疾病和困苦所折磨的生活中送了一块暖炭,也激励了杨开英继续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奋斗。

但人力有时尽,尽管她后来积极治疗,保持乐观精神,可身体终究被耗损得太严重了。

1958年,杨开英在58岁时永远地离开了教学岗位,去了很远的地方。

杨开英离开了,杨家第三代从她手上接过传递杨家精神的接力棒。

侄女伏明达曾亲眼目睹杨开慧烈士被捕的经历,给她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深地触动。

毛主席

她长大后选择了平凡的校医职业。

为了不让杨家的革命故事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伏明达主动向大连24中学提供了当年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甚至有自己珍藏已久的家书。

直到这一刻,学校众人才知道她的特殊身份,但她却告诉大家要保持低调,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校医。

因为她的慷慨提供,这些红色资料才能够完整地陈列在校史馆中,让每一个前来报道的同学参观感受杨家先烈们不屈服的革命精神。

伏明达是世纪老人,她见证了革命年代的战火,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奋斗浪潮,也看到了如今的繁华盛世。

于是在2012年的清明节,她在人员的陪护下,来到了大连英雄纪念公园,看着面前《血与火》的雕像,便想到了儿时看到杨开慧的情景,顿时思念包裹着热泪倾泻而下。

为了感谢伏明达为学校发展所做的一切,在2021年的教师节,大连24中学的校长和书记带着真挚地祝福来看望伏明达。

“我希望24中学能越办越好,给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伏明达慈祥地笑着说,因为这也是杨开英所希望的。

除了伏明达外,杨家第三代还有伏明达的伏家芬,他也走上了杨家教书育人的传统道路,选择在湖南老家的高仓中学做一名乡村老师,一生都在为改善农村教育而努力。

伏家芬从不向人吐露自己和杨开慧烈士、毛主席的关系,他只愿意做孩子们眼中的伏老师。

伏明达老人(卧床)

结语

杨家人一直都在为中国的建设发展而奋斗,他们被无情地夺去了生命,但他们的精神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了下来,正可谓是长江后浪推前浪。

他们是烈士之后,却行事低调,甚至没有凭借着这一层关系为自己谋取一官半职,以至于杨家第三代没有一个科级干部。

他们和很多的普通人一样,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他们的人生如夏花一样轰轰烈烈,却又如同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

我们应该缅怀,让这段历史被人所铭记,让这些慷慨无畏的烈士在我们心中永恒!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无畏   堂妹   长沙   大连   湖南   娘家   雕像   烈士   北京   父亲   女儿   身体   老师   杨开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