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临终前为何要换帅,将军权交给陈锡联?邓公4个字道出真相

阅读此文前,请动动手指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我们将为您带来更多优质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1976年初,伴随着隆冬刺骨的寒意,伟大领袖周总理因病离世。

噩耗一经传出,举国哀痛,联合国也在成立31年以来首次降下半旗,以表对周总理的敬意与悼念。

而哀戚之中,79岁高龄的毛主席也自感身体每况愈下。为了未雨绸缪,他决定立即公开早已筹备确认的接任班子。

2月2日,中共中央1号文件发布,华国锋出任国务院代总理,陈锡联则接过三军指挥权,临时主持中央军委工作。一时间,舆论哗然。

陈锡联

作为毛主席提前钦点的接班人,华国锋自然毫无争议,问题在后者身上。须知彼时陈锡联进入军委不过1年,于一众骨干精英中显然资历尚浅。

况且,自1971年林彪事件发生后,叶剑英便开始以军委副主席身份主持军委日常工作,去年还被正式任命国防部长。

论职务,论经验,论实绩,论贡献,他才是众望所归。

因此,“陈锡联夺帅叶剑英”的传闻,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甚至部分老同志,因此戴上了有色眼镜。

而每逢此时,邓小平都会亲自出面帮陈锡联解围,借4个字道明所谓“夺帅”的真相。

那么,毛主席为何会在临终之前,将军权交给陈锡联呢?

夜袭阳明堡,英雄出少年

1937年9月25日,林彪率115师临危出征,与日军“钢军”第5师团殊死搏斗,于平型关取得首战大捷。

抗战全面爆发近3个月以来,受武器装备落后等影响,中国军队伤亡惨重却战果甚微,北平、天津接连失守,整个华北都面临沦陷。

而平型关大捷终于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振奋了军中士气。

当然,面对这破天荒的失利,本妄图3个月内灭亡中国的日本侵略者,自然暴跳如雷。

尤其是时任第5师团师团长的板垣征四郎,为了雪耻,他火速纠集5万多人,兵锋指向忻口。

要知道,忻口可是保卫太原的最后一道防线,一旦失守,整个山西省都将沦入日军的铁蹄之下,后果不堪设想。

蒋介石“五虎上将”之一的卫立煌,当即集结28万余大军,誓死捍守忻口。

奈何,堪称压倒性的兵力优势,跟日军一眼望不到头的坦克、装甲车队伍,和24小时不间断实施轰炸的飞机一对比,简直不堪一击。

伴随如暴雨般倾泻而下的炮火,国军伤亡惨重,战斗力也大打折扣。

眼看局势如此不乐观,八路军总部内,副总指挥彭德怀与副参谋长左权连忙商量起对策来。

考虑到敌机超高的起飞频率,两人一针见血地指出:忻口方圆50公里内,必定有日军机场,以便敌机加油、补充弹药。

由于八路军129师刚好驻扎在附近,彭德怀当即致电师长刘伯承,下令尽快找到并摧毁机场。

幸运使然,忻口会战刚打响5天,129师769团便于阳明堡一带,成功锁定了一大片整齐排列的灰白色敌机。

并且,从一名被鬼子抓进机场做苦力的农民口中,769团还全盘掌握了敌机数量、守卫兵力、通行路线等情况。

事不宜迟,10月19日晚间,战士们悄无声息地潜入阳明堡机场,先闪电解决掉哨兵,然后分头拉开炸药包,扔进每一架飞机的驾驶舱内。

顷刻间,硝烟四起,火光冲天,爆炸声响彻云霄。放眼望去,尽是日军仓皇溃逃的身影。

短短一个小时内,该机场内的24架飞机非毁即伤,另有100余敌人被歼灭,战果斐然。

夜袭阳明堡一战,不仅有力支援了正面战场作战,还大幅削弱了敌人空中力量,意义重大。769团也因此一战成名,威名传遍全国。

而这场战斗的指挥官,正是年仅22岁的团长——陈锡联。

历经血与火,一身战与功

陈锡联于1915年出生在湖北省陡山彭家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彼时正值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政局动荡、军阀混战不说,大地主、资本家还肆意压榨劳苦大众,搞得民不聊生。

陈锡联家庭的处境亦是如此。他三岁丧父,七八岁就挺着营养不良的瘦小身躯,到地主家放牛做长工。

或许正是自幼尝遍人生疾苦,陈锡联早早便立下远大志向,要改变国家腐朽现状,拯救底层百姓于水火之中。

13岁打土豪、斗劣绅;14岁参加工农红军;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6岁以红四方面军连政治指导员的身份,参与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

少年陈锡联似乎比同龄人更加成熟和坚定,他一心朝着革命目标,一步一步走得又快又稳。

经过一番真刀真枪的历练,到九一八事变爆发时,陈锡联已然成为备受上级看好的“明日之星”。因为总是冲锋在前、作战勇猛,不少领导都唤他“小钢炮”。

李先念更是公开盛赞陈锡联“打仗数第一”。

当然,身为将才,陈锡联绝非有勇无谋之辈。虽称不上无人能出其右,但他非常善于用兵用计。

例如1947年4月,豫北战役期间,陈锡联便率领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采取佯避锋芒、诱敌深入之战术,成功将国民党第2快速纵队引入我军口袋阵,一举歼灭。

这也是我军以劣势装备歼灭一个机械化旅的经典范例。

显而易见,陈锡联是在战火与鲜血之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他能不顾一切冲锋陷阵,亦能沉着冷静指点江山。

他的能力、实力与努力,他的战功、战绩与付出,全军上下有目共睹。

1945年,时年30岁的陈锡联被任命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3纵队司令员,成为最年轻的纵队司令。

1949年出任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司令员的他,再次成为最年轻的司令员。而且相当服众。

建国之初,中央军委决定组建炮兵领导机关时,毛主席更是第一时间想到了他,幽默却认真地表示:“红四方面军有个陈锡联,外号叫‘小钢炮’,搞炮兵当然是内行!”这足以可见,组织对陈锡联的信任与重视。

从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从零组织、发展、训练新中国炮兵;到担任沈阳军区、北京军区司令员;再到出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等要职。

结束辉煌的军旅生涯后,陈锡联依旧废寝忘食,始终奔走在为新中国建设事业添砖加瓦的路上

接军权大任,受众人质疑

“当年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据说,这是毛主席于1975年写给周总理的《诉衷情》。

彼时,因为多年积劳成疾,毛主席的身体和精神都大不如前,双眼也模糊不清,吃药早已成为家常便饭。周总理更是受癌症折磨,体重直接掉到61斤。

两位领袖都清楚,自己已经时日无多。可国家形式不容乐观,国家建设道阻且长,他们怎能放得下心。

很长时间里,“下一棒该交由何人之手”成为两人商讨最多的话题。

新一届国家领导班子的每一位人选,主席与总理都是苦思冥想、精挑细选。不过关于军事大权的去处,毛主席却出奇果决。他力排众议、直接点将:

“陈锡联从小参加革命,会打仗,带过兵团,管过炮兵,国务院也有职务,(军委工作)就让他管一下吧!”

正所谓“能者居之”,陈锡联固然厉害,充分能够担此重任。可问题是,军中人才济济,在大家眼中,有人比陈锡联更加合适,那便是叶剑英。

叶剑英

自中华民国初期起,叶剑英就开始跟随孙中山开展民主革命,1924年加入共产党后,更是长期担任军队核心职务,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

1966年至1976年间,叶剑英先后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党中央副主席、国防部长等要职,还亲自上阵与邓小平一起指挥西沙自卫还击作战。

尤其是临危受命,主持军委日常工作期间,他就犹如一根“定海神针”,极大地稳定了军队乃至全国的局势。

总之,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叶剑英会顺理成章地一直主持军委工作。而1976年1号文件的公布,显然令众人不理解。

叶剑英

但毛主席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自然不可能是出于对陈锡联的偏爱,而是宏观眼光下的深思熟虑。

关于其中缘由,邓小平也心照不宣。所以,每当听到组织内有人公然议论“陈锡联夺帅叶剑英”时,邓小平都会出面解围道:“他没有野心”。

护邓、叶周全,功成后身退

事实上,陈锡联会被选中接管军权,很大程度也与时代背景有关。

军事科学院研究室主任范硕在《叶剑英的非常之路》一书中写到:

周恩来逝世之后,最令反动分子忌惮的有两人。一是接替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坚持实行“全国整顿”的邓小平;另一个就是掌握兵权、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叶剑英。

因为,为了铲除障碍、实现夺权,他们花招百出,极尽打击、造谣等龌龊之事。

期间,邓小平一度被迫暂停了一切领导工作,叶剑英同样遭此无妄之灾。

要知道,此前军委工作长期由叶剑英负责,而邓小平则于1983年6月当选中央军委主席。

或许他们二人才是毛主席乃至绝大多数人心中,接管兵权的最佳人选。可在邓小平与叶剑英双双被迫中止工作、暂避锋芒之际,陈锡联自然而然成为担此重担的不二人选。

一方面如毛主席所言,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陈锡联历经了每一个革命阶段。

他能打硬仗、带领兵团,不仅一手组建起炮兵部队,在国务院也担任要职,能力和经验都称得上一句“真金不怕火炼”。

另一方面,陈锡联年富力强。由于数十年艰苦卓绝的军事生涯,和数不清的没能好好疗愈的伤患,绝大多数将领人到晚年都是疾病缠身。

陈锡联

相比之下,时年61岁的陈锡联,显然是一众能力匹配的将帅中,最年轻的;也是年富力强、身体康健的将帅中,能力最强的。

何况,陈锡联还具有邓小平所说的“没有野心”的优点。

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权力亦是如此。权力很容易迷惑人的心智,所以才会有古代的九子夺嫡,以及后来一批批前赴后继的反动分子。

一旦权力落到贪图权力之人手中,什么铲除异己、独裁霸权,后果不堪设想。

而陈锡联,恰好就是毛主席、邓小平等一众领导人眼中,那个最值得信任的存在。

首先,陈锡联的忠厚老实是全军上下公认的。他出身贫苦农家,13岁就一头扎进革命,似乎从来没有对物质的欲望。为此,还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

那是1933年,陈锡联跟随部队讨伐四川军阀刘存厚,并缴获了一大堆金银财宝,看得人眼花缭乱。

可陈锡联对此丝毫不以为意,当晚直接捡了几块黄澄澄的金砖把床垫平整。在他看来,金砖似乎跟石头、砖块并无区别。

其次,陈锡联人缘极好,相当服众。14岁随大将徐海东打游击;而后又跟着李先念、许世友干革命;后来直接成为刘伯承、陈毅等元帅的左膀右臂。

陈锡联可以说是在一众军队领导的身边,慢慢成长起来的,大家对他知根知底,且无一例外的大加赞赏。

这无疑表明,陈锡联是真的光明磊落、清廉正直,且善于为人处事。值得信赖,也值得托付。

事实证明,毛主席的眼光、邓小平的评价没有出错。

1976年接管军委后,陈锡联尽忠职守、呕心沥血,事无巨细的严谨处理所有工作。

但与此同时,他始终坚守着一个信念——自己只是帮患病中的叶剑英元帅,暂时代班。

军中无论有什么重大事件及重要决策,陈锡联都会第一时间跟叶剑英沟通。

一次,听说叶剑英欲意“解甲归田”、去广州定居后,陈锡联更是忙不迭苦口相劝,挽留元帅留在北京坐镇。

甚至于,陈锡联还不止一次主动向华国锋提出,希望由叶剑英继续主持中央军委的工作。

1977年3月,陈锡联“功成身退”,将军委工作重新交给了叶剑英。

此后陈锡联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1999年6月10日因病离世,享年85岁。

从意气风发的革命少年,到顶天立地的国家将领,陈锡联将军的一生辉煌璀璨,真正做到了为国为民奉献终生。

愿英雄长眠作不朽,英名长留天地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李先念   平型关   中央军委   军权   敌机   司令员   纵队   炮兵   军委   日军   临终   真相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